廣東人向來從容不迫,他們習慣於低調、平民化的生活方式,所以不追求奢華,喜歡慢生活,他們掛在嘴邊有句口頭禪「辛苦掙來自在嘆」。飲早茶是這種生活方式的最好代表。一見面,大家的問候語是:「今日飲咗茶未?」互相話別時也往往說一句:「得閒一齊飲茶。」在廣東尤其廣府地區,各種茶樓一大早就人聲鼎沸,會朋友、談生意、親戚聚會、老人出來坐,一壺茶几件糕點伴隨著人生百態,時間在悠遊地過,但所有人都不會在意,這就是一種生活的日常。
為什麼別人給倒茶的時候要扣動手指?什麼叫做「一盅兩件」?
廣式早茶其實是有一套自己的禮儀和文化的,總結起來是36字訣:問位點茶、揭蓋倒水、叩指茶禮、坐前叫賣、數碟埋單、先食後付、水滾茶靚、一盅兩件、即點即蒸。
問位點茶,是服務員問你們有多少客、喝什麼茶。舊式茶樓,早茶的品種常用的有鐵觀音、壽眉、紅茶、烏龍、普洱茶、菊普(菊花和普洱)和水仙。今天普通酒樓已簡化為鐵觀音、普洱和菊花三種,而且多為劣質茶葉,即使入座「茶道」,也喝不上好茶,只有到真正的茶藝館喝上百元一道的茶才有品茗的味道。
揭蓋續水,是指茶壺沒水後要把壺蓋揭開,再讓服務員添水。傳說以前有一富人到茶樓飲茶,讓服務員給添水,服務員自然要揭開茶壺蓋,富人竟然說他的茶壺裡本來關著一隻價值千金的畫眉鳥,被服務員給放走了,堅持要茶樓老闆賠償他的損失。自從吃了這個虧後,老闆就規定,凡是再有要添水的人,一定要自己揭開壺蓋。此傳說演化至今,顧客自揭壺蓋變成為一個信號:壺中沒水,請添加。
叩指茶禮,是指別人給你斟水時,你為表感謝,得把食指和中指彎曲起來輕輕敲打桌面幾下,表示對倒茶者的謝意。這個做法據說也來自一個典故:有一年乾隆微服下江南,他有意扮成了僕人,既然是僕人,僕人給主人倒茶那是理所當然的事。但隨從不敢受皇帝如此的大禮,按理隨從應該跪拜接受賞賜,但怕暴露皇帝的身份,於是隨從靈機一動,行叩茶禮代表跪拜禮,這個習俗也就沿用至今。
坐前叫賣,是一種售賣方式。早年賣點心的沒有小餐車,服務員用布帶把大蒸籠吊在脖子上,沿位叫賣,是名副其實的「明檔供應」。
數碟埋單,是結帳時服務員通過數碟計出顧客消費金額,然後高叫數額讓收銀櫃檯收款。當時盛食物的盤碟,都代表著不同的價位,通過數碟,便可計出消費額。舊時茶樓,只有一個門進出,而且面積不大,顧客都在可視範圍內,所以服務員用「唱數」的方式叫出金額,很少有顧客「走單」,顧客大多自覺交款。
先食後付,北方許多省份都是先交款,後取食,而廣東的早茶市,從創立之日一直到今時今日,都是先食後付,這種文明之風體現了廣東人的商業智慧和自信。
水滾茶靚,廣式早茶最早的盛水器皿是大銅壺,服務員將水房中的開水注入到銅壺中,水一定要滾,至沸騰,但在未到顧客面前加水泡茶之前,水溫應保持在80~90℃之間,這種溫度最適合泡鐵觀音和普洱。
一盅兩件,傳統的早茶一般用茶盅飲用,茶客點心一般是選兩樣,稱為一盅兩件,如一碗及第粥,一碟牛肉腸,一碟蝦餃加一籠叉燒包。
即點即蒸。傳統酒樓不需即點即蒸,因為點心基本固定,茶客基本固定,飲茶吃點心的時間也基本固定。後來經濟發展,社會繁榮,早茶供應的品種也大為增加,有燒賣類、糕品類、蒸包類、粥品類、粉面類、盅飯類和什食類,即點即蒸是為了讓顧客各得其所,自由選擇並保持廣東餐飲新鮮的風格。
廣式早茶這36字訣很好理解吧。現在,廣東人飲茶還發明了一項新的儀式:餐前燙碗,就是在使用杯盤碗筷等餐具前,無論是已經封裝起來的無菌餐具還是桌上備好的餐具,都要先用熱茶水燙洗一下,外人不能理解,但是廣東人心照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