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重新創業,曾放豪言三年超過蒙牛伊利,卻鋃鐺入獄

2020-12-21 網尚財富

文:百川

最近有一個熱搜是「中國男女平均身高東亞第一」。尤其是00後,男孩子突破1米8,女孩子突破1米7都是常態。不少網友感嘆現在的孩子營養太好,從小就喝牛奶,天天吃雞蛋和肉,甚至還經常喝骨頭湯補鈣,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說到牛奶,不少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蒙牛」、「伊利」或者是「光明」。這三個品牌在我國銷量領軍長達十幾年,然而十三年前曾經有個品牌放話要在一年內趕超光明,三年內趕超伊利、蒙牛。然而一場三聚氰胺的風波讓該品牌深陷泥潭,一場豪賭讓創始人鋃鐺入獄。這就是太子奶的創始人——李途純。

李途純出生於湖南的一個普通家庭,1960年生人。他的前半生可以說是一帆風順,考上了清華大學,後又接父親的班成了國企的員工,學業事業雙豐收。而在30歲之後,李途純經歷了十足大起大落的一生。在他30歲整的時候,他不甘心做一輩子員工,果斷辭職決定創業,隻身一人前往深圳,做南下的「淘金人」。他在深圳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銷售經理、開書店、開錄像廳,靠賣掛曆賺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之後投資的失敗又讓他重回剛來深圳的狀態——一窮二白。

在深圳闖蕩六年後,李途純就將目光鎖定在我國的牛奶市場。當時改革開發之後,開始有人注重生活的品質,而牛奶的需求也在逐漸旺盛起來。伊利是我國乳業企業中第一家上市的,當時蒙牛的創始人還在擔任副總。李途純發現了一個名為「活力寶的」乳酸菌飲料品牌,他想在湖南代理這個品牌,但是他拿不出錢,就用各種手段把該公司的技術總監挖來了。

李途純回到湖南,靠貸款租了個小廠房,之後就自己沿街叫賣。不到一年,太子奶就已經銷售了3000萬元,成為了湖南本地的知名品牌。李途純遠不滿足於這種成就,他繼續不斷地擴大規模,不斷投資,結果最後連工人的工資都發不出來。當時央視要舉辦一場廣告招標會,李途純看到了商機,耗資20萬才拿到了入場券。又用8888萬元拍下了廣告,成為央視標王。憑藉這一手,他成功成為各大報紙和流媒體的頭條,他和太子奶雙雙走紅。

拍下央視的廣告後,太子奶的廣告洗腦了一代人,而太子奶也進入了千千萬萬的家庭中。但其實拍下廣告是李途純的一場豪賭,太子奶當時的市值遠遠達不到這個數額,如果日後還不起這個錢,太子奶破產是板上釘釘的。但是李途純就是敢賭敢拼,他也有這個自信。李途純一直堅信這種敢賭敢冒險的經營理念,有一塊錢就敢花一百塊錢,但是偏偏他的公司確實能夠拿到他之前許下的承諾。太子奶在之後的10年銷量連年飆升,銷售額高達20億元,連續的成功也使李途純對自己經營策略更加自信。

2007年,是李途純人生最重要的拐點。那一年,太子奶的市場佔有率已經高達76.2%,穩居行業龍頭,李途純放出豪言要趕超蒙牛伊利。同是那一年,李途純做出了此生最後悔的決定。三年前蒙牛的上市深深刺激了李途純,他加緊了太子奶上市的徵途,他瘋狂地想要擴張規模,並把投資遍布各行各業。什麼賺錢投什麼,房地產、童裝、超市等一切不熟悉的領域他都敢投資,然而回報率低得嚇人。

為了使太子奶能夠成功上市,在2007年,李途純用個人的名義作擔保,通過花旗銀行向6家財團借了5億元的低息貸款,無抵押、無擔保,巨大的冒險。又向國外的投行籤訂了投資合同,獲得了7300萬美元的投資。李途純又賭了一次,他承諾,如果三年後太子奶的業績增長沒超過50%,他就失去61.6%的股權。

終於這一次李途純賭輸了。2008年的時候,因為某鹿事件對國內的乳業都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但是從美國刮來的金融風暴也已經席捲到了中國,這一年的太子奶跌落谷底。

花旗要求太子奶提前還貸,而之後國外的投行也要求李途純履行約定,李途純的股權被剝奪,太子奶破產重組。李途純因非法融資和轉移資產等多項罪名入獄,一年後無罪釋放。而李途純個人也背上了21億的債務消失於大眾的眼中。

然而今年,60歲的李途純宣布回歸,要做一款屬於老人的健康食品。如今李途純已經想要開啟自己的下一段徵程,但是太子奶的失敗仍然是他最大的打擊,他不斷重複自己的創業史,還是活在過去的輝煌,而之後他是否能憑藉過去的經驗東山再起,也由時間告訴我們。

你覺得李途純會東山再起嗎?

本文系網尚財富原創出品,任何渠道,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中國「鮮奶大王」,份額超過蒙牛、伊利,每年還從海外賺回40億
    而提起中國乳製品企業,就繞不開伊利、蒙牛,論知名度,無論線上還是線下,他們二位都無疑是曝光度最高的,可能中國每一個喝牛奶的人都知道;論經營業績,2018年伊利營收近800億,蒙牛營收近700億,是中國僅有的兩家銷售收入過500億的乳企;論身價,伊利市值1800億,蒙牛1000億,在上市乳企中可以說是一騎絕塵。
  • 蒙牛與伊利之間差的,到底是一個牛根生?還是一個雅士利?
    這問題就來了,既然營收還在一個量級上,那蒙牛究竟是什麼時候讓人覺得大不如伊利了呢一、蒙牛VS伊利:超越與被超越要說這件事,就一定得先談伊利與蒙牛之間的超越與被超越的故事。伊利是中國最早的乳企,1996年已經在上證上市。1999年,牛根生41歲,是伊利集團的副總裁,與當時的董事長鄭俊懷在戰略上有分歧,產生矛盾。
  • 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二十年蒙牛伊利鬥爭史
    伊利集團前身那年鄭俊懷33歲,為了讓這家小廠脫胎換骨,他破格招收了一批有文化的青年進廠,24歲的牛根生,就是那時候進的廠。作為新人,牛根生能力出眾,他帶領一班年輕人,當年就實現了扭虧為盈。那時的伊利,想必連掐死蒙牛的心都有了。2005年11月,伊利集團在呼和浩特,與北京奧組委籤約,正式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乳製品贊助商。次日,蒙牛緊急向全國媒體發出郵件,時任蒙牛副總裁的孫先紅表示: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曾建議,讓伊利和蒙牛一起退出北京奧運贊助商的申請活動。
  • 在伊利年,營收為,超過了蒙牛,後者輸在哪裡?
    伊利發布了年度報告和第一季度報告。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902.23億元,同比增長13.41%;實現淨利潤70億元,同比增長7.73%。蒙牛也發布了的財報。根據財報,蒙牛營業收入將達到790億元,同比增長14.6%;利潤將達到41億元,同比增長34.9%。
  • 曾是酸奶第一品牌,一年賣出60億,如今被伊利蒙牛甩在後面
    這也使得莫斯利安在2012年到2014年這3年間實現了107億的銷售額,在2014年巔峰時期年銷售額達到了60億。憑藉這一單品,光明乳業的營業額也在2014年登上巔峰,然而這一切都在2015年戛然而止。在莫斯利安獨佔常溫酸奶這塊蛋糕的時候,各大乳品企業也跟著推出自己的常溫酸奶產品。
  • 乳製品巨頭蒙牛和伊利的恩仇,竟然還有這些說法
    以退為進——蒙牛在甜頭的邊緣試探蒙牛雖然是剛成立,但是身邊也籠絡到了一批之前在伊利的戰友,這也引起了伊利的注意,因為牛根生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鄭俊懷自然不會坐視不理。蒙牛的第一塊廣告牌推出之後,卻在一夜之間被砸的稀巴爛,但是這塊被砸爛的廣告牌發揮的作用可遠遠超過了完整的廣告牌帶來的效益,新出的品牌究竟是誰砸的?得罪了誰?
  • 蒙牛伊利,誰做老大?
    作為全國性乳企,蒙牛和伊利還通過投資、控股等形式獲得供應鏈中企業的支持。如2017年蒙牛併購現代牧業,並由此獲得現代牧業位於華北及華東等多個地區的奶源支持。伊利也不甘示弱,今年8月,伊利通過全資子公司金港控股斥資2.03億港元認購中地乳業定向增發股票,認購完成後金港控股將持有中地乳業已發行股本的比例約為16.6%,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 蒙牛伊利光明液態奶檢出三聚氰胺
    據醫學專家介紹,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以及我國衛生部門的權威機構,均對人體攝入三聚氰胺安全限量進行了科學評估,按照最嚴格的評估標準計算:以一個標準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為例,食用上述三聚氰胺含量的液態奶,如每天不超過2公升(即8袋,每袋250毫升),對人體是安全的,到目前為止也未發現由於食用上述品牌液態奶導致泌尿系統結石的病例。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此次和蒙牛合作,也是看中了蒙牛的工業生產體系和奶源基礎。 於蒙牛而言,合作則有著更深的意圖——不僅能藉助可口可樂的品牌和資金開拓海外市場,更是與伊利角逐多年後的一次重要破局機會。 蒙牛的如意算盤 伊利和蒙牛之間的角逐,幾乎貫穿中國乳業的整個發展歷程。
  • 百年老品牌,曾是乳製品行業冠軍,如今卻只能排在伊利和蒙牛之後
    如今市面上,銷量較好的乳製品品牌主要有兩個:蒙牛和伊利。但實際上,除了蒙牛和伊利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乳製品品牌,更早的出現在市面上,曾經是整個行業的龍頭老大。只可惜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掉隊,被蒙牛和伊利後來者居上,只能排在行業第三的位置。它就是國內最早人乳製品企業:光明。我想對於光明牛奶,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尤其是它的莫斯利安酸奶,更是受到了很多年輕大眾的喜愛。
  • 得源頭者得天下,伊利、蒙牛再掀奶源爭奪戰,斥資數億收購牧場
    其中,中國聖牧報0.65港元,漲60.49%,中地乳業報1.27港元,漲118.97%。兩者的市值分別在53.56億港元和27.61億港元。伊利股份表示,認購中地乳業,將有利於公司進一步穩定原料奶供應,提升市場競爭力。 蒙牛入主中國聖牧成為最大股東 作為中國奶業雙巨頭,蒙牛也同樣爭得了一塊「地」。
  • 蒙牛就誹謗伊利事件致歉
    蒙牛就誹謗伊利事件致歉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0-10-22   安勇曾為伊利員工現被蒙牛除名今天零點多,蒙牛集團發布《蒙牛集團關於「安勇事件」及誹謗與被誹謗的聲明》。蒙牛表示:「安勇對伊利及消費者造成的不良影響,我們深表歉意」。聲明中稱,安勇是蒙牛集團液態奶事業部的一個產品經理。在蒙牛,每個產品都有一個產品經理。例如當年酸酸乳超級女生就是由產品經理做的,在做之前,公司高層都不知道。
  • 學點知識 | 光明牛奶為什麼會輸給蒙牛、伊利?
    題圖:Mehrshad Rajabi / CC0知友:汪惟(2500+ 贊同,便利店、美食、創業、烹飪話題的優秀回答者)在 2003 年光明選擇低溫奶戰略的時候,光明就註定競爭不過蒙牛和伊利了。就是這些特性讓常溫奶順利的走進三四城市和五六線城鎮,甚至大部分村莊的零售貨架上也有伊利蒙牛的產品,適渠道者生存而已。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廣告,蒙牛伊利投得起全國性的廣告。最近五年的電視節目,一大半都是蒙牛伊利冠名的,兩家公司堪稱廣告王。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文/黃康瑄來源/熔財經當國人想著法子為孩子們搶購洋奶粉的時候,大家可曾知道,中國乳業企業也在努力的「走出去」。國際賽場預熱2002年,三歲的蒙牛開始接受摩根史坦利、鼎暉投資、英聯投資等境外機構的注資。在專業投資商的指導與幫助下,蒙牛的股權結構與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其業務發展及上市發行處於一個較高的起點。彼時,光明剛在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市場上市;已經上市的伊利正拓展產品種類,準備推出巧樂滋系列冰棒。
  • 解碼乳製品行業「大亨」——伊利、蒙牛10年發展
    20日,伊利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的一篇公開聲明,把伊利、蒙牛雙雙推至輿論的漩渦。該聲明伊利正面剛中糧蒙牛,指責蒙牛借道可口可樂,染指2022年冬奧會的贊助。這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風波。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梳理發現,蒙牛也曾後來居上,但是短短四年之後,差距越來越大,目前二者營業收入已經相差100多億。
  • 誰動了伊利蒙牛的奶酪?
    在頭部有伊利、蒙牛雙雄,中間有名氣斐然的光明、三元等企業這樣的競爭格局之下,妙可藍多劍走偏鋒,通過發力奶酪這一細分領域而鋒芒畢露,並獲得了「奶酪第一股」之稱。但憑廣告打造的先發優勢在與國內外大佬爭奪市場的過程中能存在多久?
  • 50元放牛娃到蒙牛CEO 創業40年心繫家國 靠「人心」贏得百億身家
    文:櫟祐我們都知道現在創業很艱難。我們要審時度勢,研究各個與之相關公司現階段的發展,以及未來的前景如何,現在有這樣一個人,他本人就是一本創業教科書,從他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在公司還很弱小的情況下,如何與行業龍頭博弈,如何在運用國際資本這把雙刃劍時,不傷自己。他就是蒙牛乳業創始人牛根生。
  • 雀巢、伊利、蒙牛、百威等的大Boss都在達沃斯!在聊這些重要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安慕希在2019年6月便達成了100億元的銷售額,12月底突破200億元,市場佔有率達60%。面對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伊利還在不斷加快品類拓展,布局大健康產業,先後推出了植選豆乳、伊刻活泉、伊然乳礦飲料、悠滋小羊羊奶粉等產品,尋求新的增長點。2020年,將是伊利衝刺「五強千億」目標的收官之年。
  • 光明牛奶為什麼會輸給蒙牛、伊利?
    就是這些特性讓常溫奶順利的走進三四城市和五六線城鎮,甚至大部分村莊的零售貨架上也有伊利蒙牛的產品,適渠道者生存而已。 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廣告,蒙牛伊利投得起全國性的廣告。最近五年的電視節目,一大半都是蒙牛伊利冠名的,兩家公司堪稱廣告王。
  • 伊利蒙牛鬥法布局全國 老大之爭愈演愈烈
    繼先後將營銷中心搬至北京後,伊利、蒙牛近日又相繼高調宣布上半年取得輝煌業績,「老大之爭」愈演愈烈    伊利和蒙牛的「中國乳業老大」之爭愈演愈烈!伊利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53億元,同比增加33.98%;而蒙牛淨利潤達1.841億元,與2003年全年利潤相比高出12%。     而在上月,蒙牛將營銷中心從呼和浩特的大本營全部搬至北京通州。伊利的營銷總部也早在去年遷至了北京潘家園伊利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