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雞飯道不盡的老味道

2020-12-14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劉夢曉

  無論走到哪裡,對海南人來說,一碗海南雞飯就是鄉愁。

  隨著飲食文化的傳播,海南雞飯成為越來越多人喜愛的食物。在東南亞地區,海南雞飯早已成為一道名菜。

  三月初的海南溫潤而富有朝氣,由亞洲旅遊組織策劃的「網紅海南之行」活動在三亞開啟。活動中,「網紅」們充分體驗了海南的特色美食:海南風味牛肉乾、瓊海脆皮花生、文昌脆皮燒雞、藥膳東山羊湯、黎家話梅五腳豬、四角豆、大黃魚、排骨、糟粕醋、瓊式八仙過海等等,每道菜餚所甄選的食材都凝聚著海南飲食文化的精髓。

  除了這些家常菜,活動舉辦方還專門為「網紅」們準備了「雞飯對對碰」的互動環節——由酒店準備了不同風味的特色雞飯,分別代表了海南風味和東南亞風味,邀請「網紅」代表分別品鑑,根據其口感、色澤和烹飪方式的不同,來辨別出哪道是海南風味稻香雞,哪道是新加坡風味海南雞飯。

  酒店的大廚做海南雞飯時採用的食材是本地閹雞,養殖期較長,大約在220-250天左右,皮黃脆,肉有彈性,且筋道有嚼勁。相比之下,新加坡風味雞飯採用的食材是文昌雞,養殖期大約在180-210天左右,肉質細嫩,皮質爽滑。

  對於現場的「網紅」們來說,無論是哪種做法,都讓他們止不住讚嘆海南雞飯的美味可口。

  海南雞飯是將雞用白切的做法烹製,配以雞油和浸雞水烹煮的米飯。過去,海南人在新加坡務工時經常做出這樣的飯食,逐漸打響了海南雞飯名聲。20世紀初期,隨著移民潮,這個菜式傳至馬來西亞、泰國等地並發揚光大。

  在如今的海南民間,能做最正宗的海南雞飯還當數本地的「老海南」。海南雞飯的做法講究對原材料的選擇。要看一家店的雞飯好不好吃,首先看雞肉。每一隻雞都煮到八分帶一點點血,肉又不會太生,不柴不膩,才是最好的口感。

  每個人品嘗雞肉的愛好不一樣。有的人喜歡吃雞胸肉,絲狀的雞胸肉最容易充分吸收蘸料的汁水,味道充盈。有人喜歡吃雞雜,煮好的雞血、雞肝等蘸著蘸料口感醇厚。對不少熱戀瘦身的人來說,雞皮油脂豐富,脂肪含量較高,經常丟棄不吃。不過雞皮愛好者卻將雞皮視為珍寶,經過烹製之後的雞肉和雞皮之間有一層薄薄的皮凍,吃著最香。

  除了雞,海南雞飯中的飯也是重頭。用心煮出來的雞飯,每一碗都粒粒分明,包裹著一層雞油的光澤,米飯裡能吃出濃香的雞油和淡淡的姜蒜味,好吃不膩。

  一道傳統的海南雞飯裡,也飽含著海南本地獨特的民俗風情,讓人從舌尖上體驗熱帶海島生活的非凡魅力。

相關焦點

  • 海南雞飯道不盡的老味道
    尋味海南雞飯道不盡的老味道  酒店的大廚做海南雞飯時採用的食材是本地閹雞,養殖期較長,大約在220-250天左右,皮黃脆,肉有彈性,且筋道有嚼勁。相比之下,新加坡風味雞飯採用的食材是文昌雞,養殖期大約在180-210天左右,肉質細嫩,皮質爽滑。  對於現場的「網紅」們來說,無論是哪種做法,都讓他們止不住讚嘆海南雞飯的美味可口。
  • 海南雞飯道不盡的老味道
    隨著飲食文化的傳播,海南雞飯成為越來越多人喜愛的食物。在東南亞地區,海南雞飯早已成為一道名菜。  三月初的海南溫潤而富有朝氣,由亞洲旅遊組織策劃的「網紅海南之行」活動在三亞開啟。  酒店的大廚做海南雞飯時採用的食材是本地閹雞,養殖期較長,大約在220-250天左右,皮黃脆,肉有彈性,且筋道有嚼勁。相比之下,新加坡風味雞飯採用的食材是文昌雞,養殖期大約在180-210天左右,肉質細嫩,皮質爽滑。  對於現場的「網紅」們來說,無論是哪種做法,都讓他們止不住讚嘆海南雞飯的美味可口。
  • 海南日報數字報-鄉愁就是一碟海南雞
    是的,自明末清初開放海禁之後,海南人為求生存謀發展,紛紛萍漂異鄉,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目前計有370萬,大多分布在東南亞各國。海南華僑在海外篳路藍縷,胼手胝足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在經濟、文化、政治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支援祖籍國和家鄉建設以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也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這裡,僅以兩位華僑前輩在新加坡如何弘揚海南雞文化作為適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雞飯創新發展論壇在海口舉行
    本報海口1月21日訊 (記者羅霞 通訊員陸建安)1月21日,中國(海口)海南雞飯創新發展論壇在海口舉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鍛造海南咖啡真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踏上老街已然穿越
    ■ 石河  海南的騎樓老街是國內現今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的騎樓建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夜宵江湖
    麻辣火鍋、麻辣小龍蝦、香辣烤魚、羊肉烤串……這些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再配上一杯冰啤酒或者老鹽檸檬水,夜晚的味道剛剛好。  不過,海口夜色裡的味道,絕不僅只有這些泊來品。屬於本土的味道在哪裡,就要跟著老海口人的腳步去尋找了。  老海口人吃夜宵,喜歡去找巷子裡的老店,只有經過時間的檢驗,沉澱下來的味道,才是真正的美味。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冷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嶺水爭分路轉迷,桄榔椰葉暗蠻溪。」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雞飯的傳承與創新
    如果不是到東南亞親眼目睹海南雞飯的壯觀,不少老海南甚至會懷疑海南雞飯的名頭是不是炒作起來的。  但2008年6月,新加坡的電視臺不遠千裡跑到海南島四處尋找海南雞飯的根,由此可以看出新加坡對海南雞飯的重視。一年後,借開展「味美海南」活動,海南省烹飪協會聯合新加坡中廚協會舉辦了「海南雞飯」論壇,共同研討「海南雞飯」起源、傳統工藝及風味特色。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貨「出圈」
    海南日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天貓「雙11」新品牌熱賣榜中,「李子柒」農產品品牌排名躍居第三。在李子柒天貓旗艦店,一款速食螺螄粉成為爆款,月銷售量超90萬單。  「很多年輕人喜歡買李子柒牌農產品,它所代表的是綠色健康、田園鄉愁。」
  • 海南日報數字報-老字號試水新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袁宇  當清香的班蘭葉,遇上中秋月餅,會摩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舌尖上的記憶
    記憶中的歲歲年年,除夕之夜我們的餐桌少不了父親做的「海南雞」「蝦米魷魚燉蘿蔔」,母親做的「紅燒肉」「香酥肉」。那是盼了一年的味道。那些年的年夜飯,是需要幾天前就開始準備的。魷魚需提前浸泡,咯咯叫著的雞提前買來罩著,定時餵給它幾片菜葉,得空就要去看一眼這雞是否還在雞籠裡站著,聞到雞屎味沒有感到是「臭的」,很開心它還在拉屎,沒死。年三十,父母從早就開始忙碌。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藝文
    人物檔案  陳藝文,1999年生於海南海口,曾獲2015年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一米板及三米板雙冠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早餐海南 尋味中部老字號
    店家阿婆說,慢火熬製的高湯是他們家大骨粉的「靈魂」,為了保證味道,一天只煮一鍋,賣完了就是賣完了,想吃這口,只能明日請早。  大隱於市的老食店,往往門面不大,固執地堅守著一畝三分地兒,哪怕價格一年年往上漲,老闆也從阿嫂變成了阿婆,只要味道是「老」的,食客們自然會年復一年地赴約。  坐落於南聖河畔的「春利飯店」,便擁有著這樣一幫忠實的擁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風與陽光 相戀的海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進入到冬天,北方已經冰天雪地寒風凜冽,可是在海南,反而感覺氣候更好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味舌尖上的鶯歌海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慧玲  不論依山或是傍海,不同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千姿百態的飲食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