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鄉愁就是一碟海南雞

2020-12-23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本刊特約撰稿 王春煜

  一轉眼,猴年已過,雞年到了。普天下都知道海南雞,頗負盛名,其自有來之。

  海南雞的原產地

  文昌市潭牛鎮北面,有個美麗的古村落,叫做天賜村。村子裡多榕樹,枝繁葉茂,坡地上綠草如茵,展眼望去,只見多隻大小雞或在榕樹下啄食榕籽,或在草地上尋覓昆蟲,追逐嬉戲。在如此生態環境中繁衍生長的雞,外表亮麗,肉質滑嫩,皮薄骨酥,這在幾百年前已備受推崇。

  相傳,明代有位文昌籍的京官還鄉探親,返京時捎上文昌雞敬獻皇帝,皇帝品嘗後贊曰:文昌雞,果然名不虛傳!經皇帝點讚,文昌雞在島內便一下子名聲大振,文昌雞的原產地古村落也由此得名天賜村。

  時值1936年,宋子文第一次還鄉。他曾動情地對文昌父老鄉親說:「父親囑咐,做不成人不能回去文昌認祖宗,見父老,現遵父之囑,兄弟第一次回鄉,內心感到非常高興。」鄉親設宴盛情款待,宋子文對文昌雞的美味讚不絕口。當他和父老鄉親依依告別時,將鄉親特地送給他的一籠文昌雞帶上飛機,返回南京。這一信息不脛而走,立即傳遍了島內外。名人效應,大大提升了文昌雞的信譽及其知名度。

  宋子文第一次還鄉時,還對父老鄉親說:「我們瓊崖人在家鄉無容身之地,只有向外以血汗換衣食,這種不甘坐以待斃,飛渡冒險的毅力,便是我瓊崖人真正的魄力。」

  此話含有深意。是的,自明末清初開放海禁之後,海南人為求生存謀發展,紛紛萍漂異鄉,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目前計有370萬,大多分布在東南亞各國。海南華僑在海外篳路藍縷,胼手胝足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在經濟、文化、政治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支援祖籍國和家鄉建設以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也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這裡,僅以兩位華僑前輩在新加坡如何弘揚海南雞文化作為適例。

  「王共產」雞飯

  在新加坡,提起「王共產」這個名字,上了年紀的人幾乎無人不曉。他是「王共產雞飯」的老闆,也是新加坡海南雞飯的開業鼻祖,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王共產原名王義元,瓊海市中原鎮烏坡村人。年少時家境貧窮,每天趁天蒙蒙亮,就得將販來的兩竹筐鮮魚,挑到一公裡外的墟市去賣,以微薄的收入維持生計。

  1936年,19歲的王義元經好心人引導,南下新加坡謀生。可身無一技之長,在異鄉如何是好?他在愁腸百結之際,腦海裡忽然浮起一個念頭:賣雞飯!原來,他下南洋前已聞知文昌雞飯出名,於是不怕路途遙遠,走到文昌縣文城鎮毓葵雞飯店品嘗一番,並向老闆伍毓葵請教做雞飯的要領。

  當時他想,新加坡有不少海南人,也有許多不同籍貫的華人,難道他們不想嘗嘗香噴噴的海南雞飯嗎?王義元一經打定主意,立即行動起來。每天上午,他先備好煮熟切好的雞肉和一粒粒滾圓的雞飯,一一裝進兩個竹籮,然後雙手各提一個竹籮,在小坡一帶沿街叫賣。這帶有平民色彩的飲食,便捷、經濟又可口,頗受人們青睞。王義元的生意日見起色,自是欣喜。

  隨著愛吃海南雞飯的人越來越多,王義元手頭也逐漸多了一些積累。過了好些日子,便在海南二街(又稱巴米土街)的桃園咖啡店租了一個攤位,打出「王共產雞飯」的招牌,招攬食客。由於王義元在實踐中切實掌握了做雞飯的訣竅,端上桌面的雞肉,色澤淡黃光亮,皮脆肉嫩鮮美,尤其沾上特製的佐料,更是叫人吃了還想吃。

  雞飯生意日益興隆,王共產這個名字也逐漸廣為人知。街坊鄰舍逢喜事送給他的請柬,都寫「王共產先生」,其真名反而被人忘記了。

  後來,桃園咖啡店換了主人,店面改作別用。王義元只好把招牌遷到海南一街瓊霖園咖啡店繼續經營。過了一兩年,他因年老體衰而退休,1959年病逝於陳篤生醫院。

  如果說王義元的創舉令人感到振奮的話,那麼,他的同鄉莫履瑞的崛起則更顯珍貴。

  瑞記雞飯店

  莫履瑞,瓊海市中原鎮文樓村人。1928年他只有14歲,因擔心被土匪綁架,便隨家鄉人去到新加坡謀生。此時恰逢「王共產雞飯」攤在桃園咖啡店開業,經親友介紹他到店裡幫忙。別看他年少,但幹活麻利,又肯吃苦,且有進取心,白天在店裡做工,跟「共產伯伯」學習做雞飯,晚上還到海南二街的醒華學校讀夜學。他每個月拿到4元叻幣的薪金,除了繳交夜校學費,還定期匯款回去給鄉下的母親。

  莫履瑞,這位看來外表溫和內心倔犟的年輕人,當時曾對他的夥伴說:「今後有了本錢,我定會在海南雞飯這個行業發展。」為了展示他的決心,他在「共產伯伯」那裡做了兩年工,切實學到了做雞飯的本領,便自己出來創業。

  莫履瑞先經過一番實地考察,在小坡曼午羅戲院附近的海口路租了一個攤位,賣海南雞飯。當時的海口路是海南到新加坡往返的必經之路,他在此設攤賣家鄉雞飯,在地利人和上無疑佔了優勢,因為來來往往的大都是家鄉人,對他們而言,鄉愁就是一碟海南雞。莫履瑞的生意不紅火也難。可惜好景不長,新加坡——海口往返的上落站改在紅燈碼頭,海口路便冷落了。

  此時莫履瑞已稍有積累,在海南二街「吃了了咖啡店」租個攤位,繼續營位。這時,才開始用「瑞記」二字做招牌。

  1949年,是莫履瑞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他在海南一街買下「美合」雜貨店,經過裝修改造,才在門口亮出「瑞記雞飯店」的招牌,至親朋友紛紛向他表示祝賀。莫履瑞志存高遠,他提出要把海南雞飯打造成精品,必須在色、香、味上下功夫。

  莫履瑞的拿手好戲,是從「共產伯伯」那裡學來的選雞和燙雞兩項。他說,這兩項,尤其選雞一項,是雞肉好不好吃的關鍵,他要切實把好這一關。每天早上,他都站在飯店的後面,從羅釐(卡車)載來的一兩百活雞中,他用手逐個摸摸雞的肚子、肛門,掂一掂重量,合格的便收下來。經他挑選出來的雞,顧客品嘗後,都說「好吃得不得了,「吃了不會使人飽饜,越吃越想吃。」

  時任《星洲日報》記者的王哥空(原名曾傳椿,潭牛鎮文通村人)在該報上刊登一篇瑞記雞飯店的特寫,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瑞記」名氣大了,生意也隨之火爆了。飯店門外,常見食客排隊候席。

  1951年,香港著名影星李麗華、嚴俊一行,飛來新加坡拍《風雨牛車水》,下了飛機不是乘車先往下榻的酒店,而是直奔瑞記雞飯店享受美食。聞訊趕來的追星族和市民,在飯店門前擠得水洩不通。影星們見狀,只好從後門溜走。

  莫履瑞手頭有了足夠的資金,長袖善舞。他一方面擴充生意,買下隔壁店的「錦和匯莊」,經過整合使飯店場地面積增加了一倍,在主打海南雞飯品牌的同時,兼營中西時菜,包辦筵席;而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實業,投資橡膠園、種植油棕等於馬來西亞境內。同時還從事房地產業。其事業順風順水,生意蒸蒸日上。

  莫履瑞當時被列入新加坡富豪之一,被推選為瓊州會館副主席,天后宮主席,於1966年榮獲新加坡共和國總統頒賜公共服務勳章。

  王義元、莫履瑞,這兩位從艱難起步到成為人生贏家的華僑前輩,他們在海外畢生從事海南雞飯行業,弘揚海南雞文化,以智慧和辛勞,讓海南雞飲譽新加坡以至全世界!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雞飯道不盡的老味道
    ■ 本報記者 劉夢曉  無論走到哪裡,對海南人來說,一碗海南雞飯就是鄉愁。
  • 鄉愁就是一碟海南雞 華僑在新加坡弘揚雞文化
    雞年話雞  鄉愁就是一碟海南雞  文\本刊特約撰稿王春煜是的,自明末清初開放海禁之後,海南人為求生存謀發展,紛紛萍漂異鄉,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目前計有370萬,大多分布在東南亞各國。海南華僑在海外篳路藍縷,胼手胝足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在經濟、文化、政治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支援祖籍國和家鄉建設以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也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這裡,僅以兩位華僑前輩在新加坡如何弘揚海南雞文化作為適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貨「出圈」
    海南日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天貓「雙11」新品牌熱賣榜中,「李子柒」農產品品牌排名躍居第三。在李子柒天貓旗艦店,一款速食螺螄粉成為爆款,月銷售量超90萬單。  「很多年輕人喜歡買李子柒牌農產品,它所代表的是綠色健康、田園鄉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雞飯創新發展論壇在海口舉行
    本報海口1月21日訊 (記者羅霞 通訊員陸建安)1月21日,中國(海口)海南雞飯創新發展論壇在海口舉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燈籠椒香滿瓊島
    文\海南日報記者 林曉君 圖\陳思國  無論你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還是初來乍到的觀光客,在海南許多市縣吃飯,一碟香噴噴、黃澄澄的黃燈籠辣椒醬都是餐桌標配。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目前,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衝入全國報刊廣告投放價值排行榜省級黨報前三甲,全媒體中心運作機制已經成熟,形成「六微一端一網一手機報」的新媒體傳播矩陣,區域傳播力首屈一指,下一步必須抓住戰略機遇期,搭建全媒體「中央廚房」、24小時視頻直播平臺、推動南海網新三板上市、構建海南雲智慧平臺集群,力爭建成具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
  • 海南日報數字報-踏上老街已然穿越
    ■ 石河  海南的騎樓老街是國內現今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的騎樓建築。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藝文
    人物檔案  陳藝文,1999年生於海南海口,曾獲2015年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一米板及三米板雙冠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雞飯的傳承與創新
    如果不是到東南亞親眼目睹海南雞飯的壯觀,不少老海南甚至會懷疑海南雞飯的名頭是不是炒作起來的。  但2008年6月,新加坡的電視臺不遠千裡跑到海南島四處尋找海南雞飯的根,由此可以看出新加坡對海南雞飯的重視。一年後,借開展「味美海南」活動,海南省烹飪協會聯合新加坡中廚協會舉辦了「海南雞飯」論壇,共同研討「海南雞飯」起源、傳統工藝及風味特色。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粉
    海南粉白如雪、細如絲,白是大米、番茨粉賦予的美,細軟爽滑則是海南人的溫潤平和之美。一爿小店,一個主廚,一個幫手,諸多食客。市場上購來成粉,細白如中原粉絲,粉絲為乾絲,米粉為軟糯細絲。女人的手戴了手套,一抓,恰好一碗。放火上鐵勺內,水開時粉即熟燙。藍釉邊白細瓷碗盛下,佐以油炸花生米、炒芝麻、肉絲、竹筍以及酸菜等,白雅藍靚,堆紅疊翠。粉細、料足、色紛繁、誘人有形中。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海「歌碧歐」
    上點年紀的海南人,或許還會記得,當年海外鄉親回鄉時,就是帶著印有這種圖案的美味點心分送給家鄉親朋的。  這一次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穫,他們帶回了一個類似老式爆米花機器的東西——這是東南亞一帶曾經用來烘焙咖啡的用具。幸運地,他們還從一個開了很多家咖啡連鎖店的瓊海鄉親那裡,尋到了曾經的老咖啡配方!和前幾次到東南亞一樣,他們這次又順道帶回了一批過去的咖啡杯、搪瓷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早餐海南 尋味中部老字號
    ——編者  五指山「春利」鴨雜麵  湯鮮甜麵筋道  ■ 本報記者 李夢瑤  小巷深處的一碟炒海南粉,鄰家阿嫂小火慢燉的麵湯,車站邊的一碗稀飯配酸菜炒小腸……每當思鄉情湧上五指山小夥王加逸的心頭時,藏匿於山城街頭巷尾市井食店裡的一抹抹煙火氣,便會朝他撲面而來。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讀海南日報客戶端 牽掛家鄉防風抗風
    本報海口10月4日訊 (記者陳蔚林)今天晚上,直到從海南日報客戶端上獲悉颱風「彩虹」擦過、文昌無人員傷亡和無房屋倒塌的消息時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二戰美食家》講述海南雞飯傳承經歷
    ,記者會前採訪了劇組主創人員,得知該片講述的主要故事是海南雞飯的傳承經歷。  《二戰美食家》編劇、導演韓萬峰告訴記者,他12年前就來海南執導過黎族題材電影《青檳榔之味》,這部電影至今仍受到研究黎族電影學者的器重。後來,他又來海口執導過電影《愛情面向大海:不速食客》等影片,對海南的文化、民俗和人文風情有了進一步了解。這次編劇並執導《二戰美食家》,他將以一種作者電影的思路、藝術電影的風格,講述海南招牌美食海南雞飯的傳承經歷,在影片中增添更多文化內涵。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厚志:守住證據 正名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陳厚志21年來無償地尋找倖存的海南慰安婦,幫助貧困的慰安婦聯繫援助解決她們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煙雨蓑衣海南笠
    500多年前,從海南走出去的 「理學名臣」、文淵閣大學士丘濬,為徐君《百牛圖》的題跋中附寫的這首五言詩,描繪了戴鬥笠、穿蓑衣、吹橫笛的牧童形象,把對童年的回憶和鄉愁情思融匯在情景之中,饒有詩情畫意,讀來耐人尋味,仿佛是丘公自我的寫照。  鬥笠和蓑衣,作為古老的遮陽蔽雨用具,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已顯得陌生而遙遠。
  • 海南日報數字報-來海南 自由購
    9年前,國家在海南開展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試點,如今海南離島免稅新政開始實施。時間在變,時代在變,時局亦在變。站在當下看未來,離島免稅政策之於海南的意義與作用也在不斷與時俱變、尋求更大突破。  免稅店銷售火爆 電子產品受追捧  7月1日,海南日報記者前往三亞國際免稅城,了解新增酒類、手機等免稅商品銷售等有關情況。
  • 海南日報數字報-鍛造海南咖啡真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小泰銘的手術費用有著落了
    9月7日以來,海南日報、海南農墾報、南海網等媒體關注報導了葉泰銘的病情,在墾區乃至全社會引發廣泛關注。  在病房裡,海南省紅十字會黨組成員黃捷向葉泰銘的父親葉茂詢問了孩子的病情和手術費籌集情況,鼓勵葉泰銘要堅強樂觀,戰勝病魔,並轉達了苻彩香的關切問候。黃捷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省紅十字會十分關注葉泰銘的病情和移植手術進展情況,將聯合愛心企業施以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