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給我的事業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平臺。我的小兒子在海口出生、上小學,我和家人都有長期待在這裡的計劃。」海口市人民醫院全科醫生沈義揚是美國人,6月28日,在省委引進國外(境外)人才資源工作座談會上,他認為海南的發展很有前景,也愈發覺得選擇海南是正確的。
說起海南這6年間的變化,沈義揚感觸最深的是,他們有更多機會參加國際會議、學術交流,這對一名醫生的成長和一個地區的醫療健康發展都很有幫助。
處在新一輪發展階段、持續擴大開放的海南需要更多國際人才的加入。國際人才連接著國際服務、國際項目、國際資本,人才的國際化程度越高,服務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的能力就越強。
一年多來,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精神,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國際人才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招商更注重引進外資,引才更注重引進國際人才。全省新增外資企業304家,5445名外籍人才來瓊創業就業居留,他們活躍在旅遊、教育、醫療、海洋、科技等行業一線,為海南建設發展注入更多「國際活力」。
暢通引才渠道,引進國際人才參與海南自貿區建設
「2018年7月我第一次來海南,這是一座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人民友好的花園海島,也是充滿生機活力、正在崛起的經濟特區。」喬治·斯穆特是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如今,這位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的頂級科學家,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博鰲國際醫院學術顧問。他願意把研究成果獻給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助推海南健康醫療產業發展。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儘管海南自貿試驗區、自貿港建設擁有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及後發優勢,但短板之一是人才匱乏,尤其是產業人才和國際化人才缺口較大。
從國家層面來看,中央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建設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就是希望海南不僅自己發展好,更為國家大局作貢獻。這就要求海南不能光打自己「小算盤」,更要打全國「大算盤」,而且要提高站位、擴大視野、立足全國、放眼世界,把引進國際人才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吸引更多像喬治·斯穆特這樣的國外人才(境外人才)參與海南建設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4·13」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要支持海南探索建立吸引外國高技術人才的管理制度。今年召開的省委七屆六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海南省委關於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全島自由貿易試驗區 為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打下堅實基礎的意見》,又一次強調了引進國際人才的重要性。
海南不能與國內其他地區搞惡性競爭,不能通過政策窪地把資金和人才吸引過來。對國家來說,這是從左口袋換到右口袋,沒有實際意義。海南要從國際上引進資本,並且力爭人才的增量。
海南引進的國外人才和境外人才,不僅要服務海南,也要服務全球,這些人才不僅包括高學歷高水平的國際高端人才,也包括境外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但引進國際人才是有政策壁壘的,不是一件隨隨便便的事,海南必須積極應對、精準施策,才能在海外引才競爭中佔領一席之地。
這一年來,為了破除壁壘,省委、省政府加緊研究,開展國際人才管理改革試點,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全球人才招聘、服務管理制度,研究實施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探索外籍實用型人才來瓊便利化,開展高端人才服務「一卡通」試點等,不斷暢通引才渠道。
海南歡迎港澳臺籍人才共享歷史發展新機遇。結合港澳臺僑有關的交流聯誼活動、聯繫旅居世界各國的海南同鄉、搭建「海南境外華僑工作站」,省委統戰部積極向港澳臺宣傳海南人才政策。去年年底,我省制定出臺了「惠臺30條」,吸引240餘名臺灣青年來瓊投資、創業、就業。
發展重點產業,推動國際人才與產業融合發展
市場主體是最敏感的。澳大利亞邱氏律師事務所在海口設立辦事處,是因為海南值得投資,他們能在這裡找到服務對象,開拓國際法律服務業務,努力讓外企在海南投資有更大的安全感。
產業發展薄弱,市場活力不足,一個地方的發展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想要吸引外資企業和國際人才到海南來,最根本的還是要有產業支撐,有市場需求,這樣才能給國際人才提供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讓人才來了有事幹。
海南的產業發展方向是什麼?按照習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精神,當前海南積極圍繞「三區一中心」的戰略定位,以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著力培育十二個重點產業,並謀劃了18個先導性項目,這些項目無疑給國際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才華的舞臺。例如建立海南自由貿易帳戶、舉辦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全國5G網絡部署及商業化應用、設立中國(海南)國際智慧財產權交易所、實施瓊港澳遊艇自由行、實施服務貿易出口先導性計劃等。
產業集聚人才,人才助推產業發展,更好的產業又能吸引更優秀的國際人才參與,聚集更多國際資源,幫助海南提升經濟外向度,從而實現良性循環。
本著這個原則,聚焦重點產業發展,過去一年,省委、省政府實施團隊引才,著重引進外資,海南實際利用外資增長了113%。此外,海南協調引進中旅集團總部、中海油區域總部,以及普華永道、畢馬威、德勤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
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人才發展局局長張應端介紹,其中僅中海油區域總部一次就引進2500多名油氣領域人才,其中外籍近100人。特別是在中海油區域總部的輻射帶動下,一些跨國企業即將進駐我省,形成油氣勘探、開發、科研、人才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提升海南油氣產業的國際化水平和科研能力。
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加入海南,不僅優化了海南現有的人才隊伍,調整了海南的人口構成,更提升了海南的國際化水平。各類國際人才能在適合他們的崗位創造價值,將成為海南各大產業取得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體現。
做好人才服務,激發國際人才「主人翁」意識
「在海南生態軟體園,我們企業註冊只花了不到一天時間,很多朋友都不敢相信。」白俄羅斯人康津晟在海南創辦了一家文化傳播公司,他後來知道,這是海南全島上下都在進行的「極簡審批」服務,目的是為企業提供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這一服務,讓康津晟對海南的好感度不斷提升。
座談會上,康津晟分享了一份有關海島旅遊現狀的分析,從俄羅斯的角度看海島旅遊,給海南旅遊的國際推廣帶來更多啟發,「海南給了我很多溫暖,只要是有助於海南建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作為『家人』,我都會毫無保留。」康津晟說。
只有在海南感受到了溫暖,享受到了便利,得到了進步,國際人才和留學生才會真正融入進來,為海南的建設發展獻智獻力。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每年不定期召開外國人士座談會,充分傾聽和吸納人才意見,不斷優化海南的硬環境和軟服務。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便捷的交通是國際人才進出海南的基礎條件,這一年來,得益於59國人員入境旅遊免籤政策的實施、新增境外航線等舉措,我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不斷加密的航線、優化升級的旅遊產品迎接各地遊客,當前共有70餘條境外航線,力爭直航航線2020年達到百條以上。
此外,海南也在積極打造配合國際人才引進的國際學校、國際社區、高水平的醫療機構等,滿足國際人才對高品質公共服務的需求,並支持國際人才在海南購車購房,推進國際人才在公共服務和社保方面的無縫銜接,建立完善國際人才就業許可、職業資格認證、出入境、居停留等政策,提升國際人才在海南工作生活的便利化程度。
什麼樣的環境對國際人才更有吸引力?「硬舉措」固然重要,而以包容和多樣的文化氛圍為核心的軟環境也不可或缺,例如公共場所的中英文服務和標識,專門為外籍人才服務的交流中心、外語政務網站等,都能提升國際人才的幸福感。
當政策環境、產業空間、文化認同、人居環境、人力資源服務等因素都逐步完善起來,國際人才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海南建設發展,匯聚成無形的國際資源,推動海南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全球事務發展,真正體現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優勢。
(本報海口6月28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