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非典爆發,67歲的鐘南山院士站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如今新冠肺炎蔓延至全國,鍾老再次掛帥出徵,捨己為人當稱國士無雙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他神採奕奕,身體硬朗,思維敏捷,怎麼看都不像一位84歲的老人。
要想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飲食習慣尤為重要,那麼鍾南山的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呢? 他在一次「美食與健康」的演講上,分享了自己的養生秘訣。
一、食不過飽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吃飯也是一樣。吃太飽會給身體帶來疾病,吃太少又達不到飽腹的目的,那到底吃飯該吃幾分飽呢?
營養師建議大家吃飯吃七分飽,這樣人既不會覺得餓,又不至於吃太飽那麼難受,它還可以讓身體最大化地吸收營養又不會營養過剩造成肥胖,所以我們吃飯遵循一個七分飽原則是最好的。
七分飽究竟是怎樣的感覺呢?就是胃裡面還沒有覺得滿,並不是太飽,但是對食物的熱情已經有所下降,主動進食速度也明顯變慢。平時會習慣性地還想多吃一點,但如果讓你不吃了,你也無所謂。
二、早餐吃好,中餐吃飽,晚餐吃少
中醫歷來注重養生,積累總結了很多養生的經驗和方法,其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早餐吃飽,中餐吃好,晚餐吃少。
早餐吃飽:早餐提供人一天所需的大部分熱量,保證五臟六腑等的正常運轉,生命活動才能保持健康。肌肉運動、神經反射、信息傳遞、物質轉運、合成、廢物排出……都需要能量的推動。如果早餐不吃飽,尤其是血糖上不來,沒有補充足夠的能量,五臟六腑等不能正常運轉,時間久了,功能就會出現障礙……
中餐吃好:生命活動除了需要足夠的能量,還需要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其他營養物質,而這些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轉運、合成、利用等,都需要五臟六腑的正常運轉。中午是這些器官最活躍的時間段,所以,中餐吃好,消化、吸收、合成、利用的效率最高,有利於營養均衡。
晚餐吃少:晚餐過後幾個小時,人就會進入休息休息狀態,一方面是所需要的能量大幅減少,如果攝入的能量過多,用不完的就會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使人肥胖,時間長了,還會導致糖代謝紊亂;另一方面,五臟六腑的活躍度下降,如果攝入了過多的營養物質,不僅不能有效消化吸收,還會增加五臟六腑的負擔,導致其不能正常休息,時間一長,就會因為過度耗損而出現各種功能障礙。所以,晚餐要吃少。
三、少調味品,低鹽,多喝牛奶
由於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和烹飪方法,千百年來,中國人都是屬於吃鹽比較多的國家。鹽作為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在古代和近現代,由於製鹽技術落後,鹽甚至還是戰略物資。而如今,無論是世界衛生組織還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都提倡要低鹽飲食,儘可能的減少每日鹽的攝入量。
食鹽攝入過多可使血壓升高,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另外,吃鹽過多還可增加胃病、骨質疏鬆、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風險。
牛奶作為日常生活中極其常見的飲品,素有「白色血液」的稱號,對機體的營養補充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多喝點牛奶能夠有著極佳的保健以及醫療價值。
四、一日三餐要有葷有素,保證營養均衡
一日三餐究竟選擇什麼食物,怎麼進行調配,採用什麼方法來烹調,都是有講究的,並且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一日三餐的主食和副食應該粗細搭配,動物食品和植物食品要有一定的比例,最好每天吃些豆類、薯類和新鮮蔬菜。一日三餐的科學分配是根據每個人的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來決定的。按食量分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為3∶4∶3,如果某人每天吃500 克主食,那麼早晚各應該吃150 克,中午吃200 克比較合適。
三餐的品質各有側重,早餐注重營養、午餐強調全面、晚餐要求清淡。
注意食物搭配,包括粗與細、幹與稀、葷與素、冷與熱等均衡。食物搭配與營養均衡關係密切,對於每一餐來講,一碗方便麵只能提供油脂和少許蛋白質以及碳水化合物,所以最好配上一份水果、一份肉類或豆製品,補充蛋白質、維生素和纖維素;對於一天飲食的選擇,如午餐吃了漢堡、炸雞,晚餐就該吃些清淡的食物,尤其是蔬菜。
鍾南山院士反覆強調,要遠離高油高糖高脂高鹽的飲食習慣,特別是高鹽對身體很不好,一天攝入量控制在6克以內最健康。
作為一個地道的廣州人,鍾老最愛吃的就是粵菜,粵菜口味清淡,講究「清、鮮、嫩、滑、爽、香」。雲吞麵、叉燒包、白灼河蝦、太爺雞、清蒸魚、魚頭豆腐湯等,鍾老認為都是「好吃又健康」的代表。鍾老推薦了清蒸魚,在所有的做法中,醃製,燒烤,油炸魚都是不健康的,清蒸魚適合家裡的小孩和老人食用。
鍾老最愛吃的是一道魚頭豆腐湯,湯汁濃鬱雪白,豆腐滑嫩,魚肉軟糯。這道湯可清熱潤燥、降低血脂,美容潤膚,特別適合青少年、中年人食用。
鍾老在演講上分享了10種「超級健康的食物」,牛油果、大蒜、菠菜、黑巧克力、西蘭花、檸檬、鮭魚、薯類、豆類、核桃,家裡有條件的可以經常吃。
希望大家愛護自己,好好吃每一頓飯,畢竟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
您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關注作者,轉發點評點讚收藏有價值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