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馬珂
實習生 吳寶琪 通訊員 向雲凱
「熱情迎來蹣跚友,高興送歸健步人」是海南骨科醫院醫生林野川真實的工作寫照。採訪中,林野川並不是很健談,記者問一句,他就答一句。但是,一旦問到醫學方面的問題時,他就變得滔滔不絕起來。
9月裡,記者曾數次約訪林野川,都因其有手術而推遲。採訪當天,凌晨五點,林野川要趕到醫院做手術。直到下午兩點許,他才結束手術。
林野川是三亞人,臨床醫學畢業,第一份工作所在科室就是骨科。骨科急診病人有一個特點:傷口必須在6小時內得到妥善處理,醫護人員必須隨叫隨到。加班、凌晨接到電話趕往醫院、通宵手術……這些異於常人的工作狀態,對於林野川來說都是家常便飯。
從醫多年,林野川憑藉多年積累的經驗和精湛的醫術,為每一位患者交上了滿意的答卷。在林野川的治療下,康復患者眾多。他記不住康復的患者們,但是患者對這位為自己解除病痛的林醫生卻印象深刻。
林野川說,好多次走在街上或在超市,經常有人跟他打招呼:「林醫生,你也在這裡啊。」很多時候,他的腦子一片空白,根本想不起「這是誰」。無奈之下,他只好尷尬地問對方是誰。一問才知道,原來是自己治癒的患者。
患者普通的寒暄問候,讓林野川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所收穫的意義,並在內心更加堅定自己的職業理想。「無論之前付出了多少,無論以後還要付出多少,一切的付出都值得。」他說。
去年7月,颱風「威馬遜」襲擊海南。受颱風影響,海南骨科醫院接診的急診患者驟然增多。林野川在短短兩天裡連續做了16臺手術,48小時沒有合過眼。正常情況下,很少有人能堅持48小時不睡,更別說48小時精神高度集中,不出差錯地為患者做手術。
當記者談及此事,林野川說:「當時,我的腦中只有專心致志為患者做手術這件事。做完最後一例手術時,能非常清晰聽見自己的心跳聲。當時,我非常擔心自己會不會因此突發猝死。」
林野川的孩子如今已10個月大,平時基本都是妻子在照料。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待命的他,從沒有休過假。當記者詢問「這麼多年來,有沒有和愛人出去旅遊過?」林野川愣了一下,搖了搖頭,面帶愧疚地小聲說道:「沒有。」
從醫多年的林野川,工作中不僅有辛苦,也曾遇到過很多委屈:喝醉的病人無理吵鬧,將垃圾桶踢到他和醫護人員的身上;患者不了解手術之前要先檢查的正常程序,指著鼻子破口大罵他「見死不救」……
林野川告訴記者,剛從醫時遇見這樣的情況,他會感到非常委屈。行醫救人還要受到一些患者的如此對待,心中十分難受。現在則更多的是對患者的理解。現在,面對不理智的患者,林野川首先選擇的是解釋溝通。如果解釋溝通沒有效果時,他只能默默承受,然後繼續履行一名醫生應盡的職責和義務,盡心盡力救治患者。
林野川說,很多時候,患者及其家屬都是因為心急,才會有過激、不理性的行為。作為醫生,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就覺得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在診治過程中,要給予患者及其家屬多一些信心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