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新手來說,第一次走進健身房的力量訓練區時,面對各種各樣的訓練設備和器械,可能會一片茫然,不知道從何開始,也不知道該怎麼練。沒關係,所有的健身者,包括那些健身大神,當初都是這樣開始的。
事實上某個具體器械或設備的使用並不難,現場的健身教練給你演示一次,你就會了。比較重要的是,在開始力量訓練前,應該對力量訓練的一些基本原則和要點進行了解,這將有助於健身新手有一個好的開始,並且更安全地開始力量訓練。
1-呼吸:別屏氣!
在動作過程中屏氣,是最常見的力量訓練中的錯誤習慣,而且很危險。動作過程中屏氣,將引發胸內壓瞬間增高,嚴重時可能引發眩暈、嘔吐甚至休克。
通常力量訓練中應採取「發力過程呼氣、放鬆階段吸氣」的方法。但在採用大重量(強抵抗力鍛鍊、最大負重練習)時,可能並不適合,而是採用瓦式呼吸法。
瓦式呼吸法,即力量訓練者屏住呼吸、封閉聲門,同時用腹部和胸部肌肉對腹腔施加壓力的方法。
好在力量訓練的新手應該從較輕的重量開始(包括大量的自重訓練動作),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因此動作過程中「別屏氣」,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適用的。
2-動作幅度:儘可能採用「全幅度」
全幅度原則,是指每次動作過程都要完全、完整地完成動作。在力量訓練中,採用「全幅度」原則進行訓練,肌肉不會在變發達和強壯後變得僵硬。這樣做也有利於協調肌群和結締組織的力量,更深度有效地刺激小肌群。
此外,全幅度練習保證力量可以「在關節能夠達到的每個位置」發展出來。因此,所有移動關節的肌肉,都應該被鍛鍊到,並在足夠高效和安全的情況下,使用一個能夠動員儘可能多的肌肉參與的動作。如果在一些訓練方案中專門設計了部分幅度的動作,以達到一些特定的訓練目的,則另當別論。
3-動作速度:慢一些,讓動作在你的控制之下
男生們都有做伏地挺身的經驗,如果你想做的次數多一些(假設沒人管你動作標準不標準),那麼就加快速度,依靠慣性借力,許多男生可以一次做幾十個伏地挺身。但如果要求動作標準,速度放慢到撐起2秒,落下2秒,到最低位時停頓1秒消除慣性。一次完成伏地挺身的次數必將大幅縮水,但胸大肌等發力肌群將得到更好的鍛鍊。實際上,動作速度慢一些,是讓大多數力量訓練動作更有效的關鍵,絕對優先於「次數」。
當肌肉收縮對抗阻力時,應維持1至2秒。當肌肉慢慢放鬆時,應維持2至4秒。在整個動作過程中,鍛鍊者要將重量、速度、動作要領都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高質量地完成每次一動作。
4-負重:漸增超負荷原則
別望文生義,「超負荷原則」並不是說讓人過度訓練,而是指在現有力量水平的基礎上,負荷逐步適當提高(可以是重量增加,也可以是組數或次數增加,或者減慢速度),以使身體產生新的生理適應。如此,就可以取得理想的訓練效果。
實際上,無論是力量訓練,還是有氧運動,漸增超負荷原則都適用。
5-訓練順序:先練大肌肉,再練小肌肉
如果沒有特殊考慮,都可以按照「先練大肌肉群、再練小肌肉群」的先後順序進行。因為大肌肉力量也大,即便經過鍛鍊,在後續進行小肌群訓練時,也可以起到輔助和協助作用。如果相反,則由於小肌肉很容易疲勞,無力再協助大肌群,就會影響大肌群的訓練效果。
貼士:大肌群,一般是指胸部肌群、背部肌群、臀部肌群和大腿肌群。
除非你專門安排某個小肌群的訓練,許多力量訓練者都會在當天的大肌群訓練後帶上相關的1至2個小肌群進行訓練。比如練胸結束後,進行肱三頭肌的訓練,因為推胸會頻繁使用到肱三頭肌。而腹肌由於更耐疲勞、恢復較快,許多人喜歡在每次大肌群訓練後都練幾組腹肌訓練動作。
另外,自由重量訓練在前,專用訓練設備在後。因為專用的訓練設備,比如坐姿推胸器、坐姿下拉器等,發力軌道已經被設備限定,因此發力更容易。
6-訓練頻率:新手從每周三次開始
由於力量訓練後,肌肉一般需要48小時進行休息和恢復。因此,如果你每周練習三次,比如周一練胸、周三練腿和臀、周五練背,那麼到下周一再練胸時,實際上已經過去了7天,胸部肌群已經完全恢復。普通初階鍛鍊者,完全可以適應「一周三練」的訓練頻率。當訓練水平、適應和恢復能力有所提高後,還可以將訓練頻率提升到一周三至五次。
美國運動醫學會的一般建議是每周訓練2次,就可以保證肌肉健康,而多數運動機構則建議每周三次訓練。
了解了這6點,並不等你已經理解了它們。就算你還沒有開始進行力量訓練,也請嘗試記住這些要點,並在走進健身房的力量訓練區進行訓練時,進行實際的應用。我敢保證,你要麼不是忘了它們,就是不知道該如何在實際上應用。
沒關係,當年的健身大神們也是這樣的!只要不斷學習並進行積極地實踐,這些要點和原則就會融入到你的訓練中去,最終成為你健身經驗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練完胸過了三天還疼,可以繼續鍛鍊胸部肌群嗎?
新手應該如何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