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
我們曾經見過,也許還未相互認識,但我想告訴你我的名字,和你講講我的故事——我們來自大自然,外形各異,所棲之處不一而足,山川河流是我們的家,沐雨乘風稀鬆平常;我們看過蹦出海平面的朝陽,也見過凌晨4點的城市;我們數過荒野的漫天星,也聽過人群匆忙的腳步聲;我們是樹、是草、是花、是蟲、是鳥、是獸……
春去冬來,田林城鄉,我們總是會與你不期而遇。
從今年2月份起,海南日報海南周刊開設「季候月曆」專欄,每個月定期向大家介紹自然界中應季的動植物物種,並邀請專家學者加入其中,以好奇之名,與動植物們相約。
在這裡,被描寫物種或是生活中常見的,或是海南特有的,或是與節日氛圍契合的,或是詩詞歌賦裡的,或是《哈利波特》中提到的,或是新發現的,或是你感興趣的……所以,至於下個月會與自然界中的哪個小可愛見面,誰知道呢?
原雞——
家雞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祖先
約1.1萬年前,河北省徐水縣。
那隻頂著紅色雞冠、羽毛斑駁的家雞沒有再啼叫,灌叢裡尋不見它啄食的身影,它的主人發現它天黑也沒有回窩。它消失了,被土壤掩埋,與巖石化為一體,成為化石。萬年時光過去,現代研究者通過追蹤化石中的基因組,發現這些基因也出現在超市中出售的雞肉中,進一步證明了中國北方地區是現代家雞的一個重要的起源地和最早的馴化地。
有學者指出,原雞可能是家雞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祖先。但其馴化過程一直存在爭議。
作為家雞的「遠祖」,原雞與家雞相似,只是體型偏瘦而長,在雲南、廣東、廣西南部和海南都有分布。對於它們的「外形」,人們不會感到陌生,原雞的雄鳥和雌鳥的「外形」有著明顯的不同:雄鳥頭具紅色肉冠和肉垂,上體羽多紅色,後頸和上背具有金紅色矛狀長羽,尾黑且泛著綠色金屬光澤;雌鳥上體大都黑褐色,上背黃色具黑紋,胸部呈棕色。
資料顯示,早期原雞的棲息地與人類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向次生林演替的荒廢空地,耕種後的稻穀、木薯、草籽、各種種子和水果等,為原雞提供了棲息地和食物來源。它們喜歡在灌木叢中活動,而且一般是幾隻結為一群,很像一個「家族」,到處遊蕩。
海南從東到西、從北到南以及中部的市縣,都有原雞分布的記錄,霸王嶺、吊羅山、鸚哥嶺、尖峰嶺等熱帶雨林區也是它們重要的棲息地。在海南多地,原雞被稱作「山雞」,甚至有人聲稱自己有「山雞」出售,肉味鮮美,但也有人說「現在已經沒有正宗的啦」。
海南無雞不成宴。在過年時,一隻只肥美的白切雞更是必不可少的「年貨」,小朋友們吃雞翅,小酌兩杯的長輩端著酒啃雞爪。原雞和家雞的故事,在團圓的餐桌上以另一種方式傳遞。
白鷳——
「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鷳」
在雉類中,有一種「時尚」是與生俱來的,外形上天然能引人側目。
與原雞相比,白鷳在這一方面算得上是「時尚達人」:它們眼裸出部分赤紅,恰是最流行款的眼影;腳亦紅色,鮮豔顯眼;它們尾長,中央尾羽近純白色,外側尾羽具黑色波紋,從遠處望去,就像披著白色長「鬥蓬」,搭配著經典黑白色差的「底衣」;它們脖頸修長,體態挺拔,在林中疾走時,仿佛身邊能颳起一陣風。
但「時尚達人」往往是高冷而神秘的,白鷳也是如此。白鷳多在森林中活動,尤其是在植被發育較好的密林中,它們在白天一般隱匿不見,喜歡在晨昏活動。還不喜「張揚」,很少鳴叫。
《中國雉類》中記載,白鷳「一般只在受驚時由報警的個體發出長而尖利的『ji——』聲,其他部分個體會隨之發出同樣尖利的報警聲,隨之快速向上坡位奔跑,有些個體會飛走逃跑。此後集群個體會通過輕微的『gu-gu-gu』聲進行聯繫,重新聚集在一起。」
詩仙李白很喜愛白鷳,是「平生酷好,竟莫能致」,在《贈黃山胡公求白鷳》中寫下「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鷳。白鷳白如錦,白雪恥容顏。」以詩作換白鷳。這種雉鳥歷來受人喜愛,清朝把白鷳作為五品官員朝服補子的圖案,寓以深意。現在,白鷳還被評選為廣東省的省鳥。
海南也有白鷳,屬於白鷳海南亞種,而且是我國特有的白鷳海島亞種。有資料顯示,該亞種自1899年被英國科學家John Whitehead發現以來,除了形態特徵以及只知道它們棲息於極潮溼的山林以外,人們對它的生活習性幾乎一無所知。
海南山鷓鴣——
本島三種特有鳥種之一
與白鷳相似,海南山鷓鴣也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僅分布於海南。
在廣東省昆蟲研究所標本館,存放有採自霸王嶺、吊羅山等地的海南山鷓鴣標本。擺放著的標本軀體,已難再現海南山鷓鴣扇動羽翼的身姿,但仍可見其灰、白色體羽,體型小巧。
更為確切地描述是,海南山鷓鴣的特徵為頭近黑、耳羽上方具白斑且上胸散布鮮橙紅色。上體略灰,具黑色鱗狀紋;腹部黃色,胸部略染灰色,兩脅具白色條紋。它的前頸及頸側基部,有淡橙紅具黑斑;黑色眉紋上方散著白點,形成一條白紋向後延伸至後頸,隱約像是戴著一條項鍊。
作為海南三種特有鳥種中第一個被確認的特有鳥種,海南山鷓鴣在白沙、昌江、東方、樂東、陵水、保亭和瓊中等市縣有發現記錄。「只在海南有」,與海南柳鶯、海南孔雀雉一樣,海南山鷓鴣讓一些全國各地的「鳥人」慕名而來。
2016年12月24日,福建觀鳥會的鳥友老蔡,在參加第四屆海南東寨港觀鳥節後,和大家一起到昌江、樂東、三亞等地觀鳥,「我們在尖峰嶺看到了山皇鳩、紅頭咬鵑、海南柳鶯、慄頰噪鶥、黑領噪鶥、赤紅山椒鳥、棕頸鉤嘴鶥等等,但我始終沒遇到海南山鷓鴣,『鳥品』差了點。」
由於受原始森林生境變化、亂捕濫獵等影響,海南山鷓鴣的數量並不多。有研究者估計,海南山鷓鴣野外總數在1萬隻左右,甚至會更少。「為了海南山鷓鴣,下回可以再來。」老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