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6種關節脫位復位,你學會了麼?

2022-01-17 骨今中外

改良的椅背復位法,使用肩關節復位器輔助復位。復位時患者坐位,一般不需要麻醉,將患肢外展腋窩搭於復位器(復位器高度可根據患者身高調節),肘關節伸直,前臂充分旋後,術者沿前臂軸線與地面40°角牽引,力量逐漸加大,同時可內收上臂以增加復位器的槓桿力,助手可扶住安置於椅背上的復位器給予對抗牽引(圖1)。復位成功後給予 Dugas氏位(圖2)固定2周。

圖1    肩關節脫位椅背復位法示意圖

圖2    肩關節脫位復位後固定外觀像

肩關節復位器(圖3)可放置於椅背處,軟性拱墊寬度約5~8cm,高度可調。

圖3    肩關節復位器

手拉足蹬法:患者仰臥於床,術者面對患者,或坐或站。將一足伸至患者腋下,用雙手握住患者前臂,持續牽引。牽引力不要中斷且逐漸加大牽引力,直到患者肩部肌肉放鬆,患肩會自動復位。

除非患者肩部肌肉極為強壯且脫位超過3~4天需給予麻醉(靜脈麻醉或高位臂叢阻滯麻醉)之外,一般不需要使用麻醉。關鍵在於耐心牽引,一般都能成功復位。(圖4)

圖4    肩關節脫位手拉足蹬法復位示意圖

肘關節脫位以後脫位為多見(伴有後外或後內側脫位)。

手法復位時患者仰臥位,一般不需要麻醉,兩助手分別握住患者上臂及前臂對抗牽引,術者應首先糾正側方的移位(如果先糾正前後的移位則容易造成復位失敗),一般側方移位主要向橈側移位,術者雙手拇指抵住外移的橈骨頭,餘雙手四指握住患肢肘部使向尺側推擠橈骨頭,當側方移位糾正時有明顯回納感(圖5)。

圖5    肘關節脫位糾正側方移位示意圖

肘關節後脫位的復位:兩助手分別握住患者上臂及腕部,對抗牽引,術者半蹲,兩拇指頂住尺骨鷹嘴,餘四指握於肘部肱骨遠端,用力的同時助手在維持遠端牽引的情況下逐漸屈曲前臂,使肘關節復位(圖6)。肘關節前脫位復位手法與之相反。手法復位成功後肘關節屈曲90°固定4周後行功能鍛鍊。

圖6    肘關節脫位糾正後移位示意圖

多見於1~4歲小兒,因為兒童肘關節的韌帶、肌肉、骨骼發育不完全,關節囊較鬆弛,當肘部伸直位受到牽拉,肘關節內負壓增加,將鬆弛的前關節囊及環狀韌帶吸入關節腔內,嵌於橈骨頭與肱骨小頭之間,橈骨頭向橈側移位,即形成半脫位。

臨床表現及診斷:有被他人牽拉史,肘部疼痛,患兒拒絕用患肢取物,並保持於半屈曲位。前臂呈旋前位。肘部無明顯腫脹,X線檢查多無明顯改變。

治療一般不需麻醉,手法復位即可。術者一手用拇指向後內方壓迫橈骨小頭,另一手持患手,將前臂旋後(按壓橈骨頭和前臂旋後同步進行),屈曲肘關節,可感到或聽到復位時的輕微彈響聲,疼痛立即消失,患肘功能恢復(圖7)。

圖7    橈骨小頭半脫位復位示意圖

髖關節脫位多為直接暴力所致,常見為後脫位,偶有前脫位和中心脫位。後脫位,前脫位也可合併髖臼骨折。

髖關節結構穩固,必須有強大的外力才能引起脫位。患者多為活動強度大的青壯年。一般分為前、後及中心脫位3種類型。脫位後股骨頭位於 Nelaton線(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連線)之前者為前脫位。

脫位於該線之後者為後脫位。股骨頭被擠向中線,衝破髖臼而進入骨盆者為中心脫位。3種類型中以後脫位(圖8)最為常見。這種損傷應按急診處理,復位越早效果越好。

圖8    髖關節後脫位X線片

髖關節後脫位的治療:患者仰臥,助手向下按壓髂嵴前部固定骨盆,術者將患側髖和膝關節屈至90°,使髂股韌帶和膝屈肌鬆弛,術者將肘部置於患者膝關節後面(圖9)持續縱向牽引大腿數分鐘並輕柔的旋轉患肢,髖關節即可復位。

復位過程中遇到阻力時要耐心的持續牽引,不要使用暴力,尤其對年齡較大患者以防併發症發生。

圖9    髖關節脫位復位示意圖

骶髂關節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狀關節面構成的,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狀關節面,關節囊緊張,並有許多堅強的韌帶包裹,活動範圍極小,是人體軀幹向下肢傳遞重量與支撐的關節,骶髂關節脫位均是在暴力下(如高處墜落)伴隨恥骨聯合分離或恥骨骨折而發生。

臨床症狀:雙下肢不等長。雙側骶髂關節X線片可以確診。

手法復位:患者仰臥位,在腰麻下進行。會陰部安置一軟性阻擋物以利於復位時對抗牽引。助手雙手握住患肢腳踝部,沿踝中立位縱向逐步加大力量牽引,術者站於患肢側,面朝足部,兩手掌按於髂嵴的上後側,配合助手加大用力時,要驟然用力向足的方向推擠髂骨翼,可聽到回納聲(圖10),當測量雙下肢已等長表明復位成功。

需X線片確認。復位後患肢用皮牽引維持1~2周。復位後6周方可扶雙拐下床行走。

圖 10    骶髂關節脫位復位示意圖

顳下頜關節脫位是由於患者大張口如打哈欠、唱歌、咬大塊硬食時,翼外肌持續性收縮、閉頜肌群反射性攣縮,使髁突脫位於關節結節之前上方,而不能自行復回原位。

脫位多發生在單側,臨床上常見者為急性關節前脫位和復發性關節前脫位。急性關節脫位如果未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可並發關節盤損傷,關節囊及關節韌帶組織鬆弛而導致復發性關節脫位。

口外復位法:患者坐位,術者站立於患者對面,先用雙手掌部或手指輕輕按摩下頜關節及咀嚼肌處3~5分鐘,使其局部肌肉放鬆,囑患者頭部慢慢後仰或術者用雙手輔助頭部慢慢後仰約45°時,此時降頜肌群自然拉下頜向下,同時解除了閉頜肌群的攣縮,以拇指摸清髁狀突前上方,拇指稍用力向下向後方向推壓髁狀突即可復位(圖11)。

圖11    顳下頜關節脫位復位示意圖

對於雙側難以同時復位者可以分側復位。復位後囑患者1~2周內禁止大張口,限制下頜運動2~3周,習慣性脫位可加用顱頜繃帶或彈力繃帶固定。


本文內容整理自《閉合復位技術在四肢骨折治療中的應用》,僅作學術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投稿郵箱:gujinzw@163.com

投稿電話:13521624640(微信同)

相關焦點

  • 骶髂關節半脫位復位手法
    實際上根源多為骶髂關節半脫位致骨盆扭轉/傾斜,使盆內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或牽拉,一旦骶髂關節錯位糾正,骨盆位置恢復正常,許多內臟病變亦隨之得到緩解。由於很多醫務人員對這一問題缺乏足夠重視或至今仍不太熟悉這一病症,我們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紹(當然也只能是擇其要領)。
  •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復位技巧
    「世界脊柱健康聯盟」快速關注【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關注公眾微信號worldspine【更多資訊】打開世脊聯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顳下頜關節位於耳屏前部,是可以旋轉和滑動的屈戌關節。雙側顳下頜關節脫位患者可有有錯牙合畸形,開牙合,關節窩凹陷。關節窩觸診耳屏前空虛(圖 1)。單側脫位的患者,下頜偏向鍵側。圖 1. 雙側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患者當大張口運動時,髁突移動到關節結節並向前滑動,阻礙口腔關閉,便發生關節脫位。
  • 七大關節脫位手法復位方法大全(附視頻)
    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其他方法可點擊《專題教程:肩關節前脫位手法復位大集合!(附:復位新技巧)》查看。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肩關節前脫位可以進一步分為喙突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而喙突下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脫位。
  • 脫位是不是復位了就好了?
    ,那麼,脫位是不是復位了就萬事大吉了呢?不是,我們專業術語中有一個「再脫位」,還有一個「習慣性脫位」的說法;同時還有「關節粘連」「關節周圍炎」等說法。因此,脫位並不是簡單的復位就好了,脫位復位後沒有恰當的後續治療,還是會遺留下嚴重的後遺症的。那我們現在就來解答就診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疑問。
  • 關節脫位有哪些症狀表現? 關節脫位應該如何治療?
    原標題:關節脫位有哪些症狀表現? 關節脫位應該如何治療?   如果說起關節脫位,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清楚這是什麼,其實關節脫位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脫臼,這種情況多是因為暴力作用而導致,關節脫位會給患者的身體帶來極大的傷害和痛苦。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關節脫位有哪些臨床表現,了解一下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法。
  • 匯總:肩關節脫位急診復位方法
    一般認為標準的腋窩位 X 線片要優於 Velpeau 腋窩位 X 線片,因為後者虎產生扭曲的放大的骨關節影響。但是這兩種 X 線檢查方法對於診斷肩關節脫位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患者不能放鬆或者肌肉處於痙攣狀態,那麼復位往往會比較困難而需要進行麻醉下復位。在骨科門診或急診室,肩關節脫位的麻醉方式有 2 種:關節內阻滯和程序化鎮靜,和鎮靜相比,利多卡因關節內阻滯可以提供同樣的麻醉效果獲得同樣的復位成功率。鎮靜會存在較多的併發症,導致患者在急診待的時間更長,同時花費更多。
  • 骨傷夜話(163)下頜關節脫位穴位按摩復位法
    該病多見於年老體弱者,亦可由於大笑、打哈欠或用力咀嚼等動作過大而引起,另外因暴力打擊而引起脫位者亦不少見。    中醫學對本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記載口腔內復位法:「一人以手指牽其頤,以漸推之,則復入矣。推當疾出指,恐誤齧傷人指也。」此法成為後世醫家整復顳下頜關節脫位的主要手法。
  • 臨床外科知識:關節脫位的手法復位治療
    98%考生在瀏覽:事業單位考試資訊|事業單位考試技巧|事業單位考試題庫|更多備考信息  關節脫位-手法復位  脫位後應儘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常用復位手法有三種。  1.足蹬法  患者仰臥,術者位於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於患側腋窩,兩手用穩定持續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時可聽到響聲。
  • 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匯總!
    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   肩關節前脫位可以進一步分為喙突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而喙突下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脫位。   肩關節前脫位的患者通常前臂固定,輕度內旋和外展。
  • 肩關節脫位後可以自己復位嗎?
    很多人誤以為脫臼後手法復位就完事了。其實,肩關節脫位(脫臼)比你想像中的複雜,雖然手法復位也能恢復肩關節功能,脫臼很可能伴有關節囊、軟骨損傷、輕微骨折等等。反覆脫位,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最後甚至發展為嚴重的骨關節炎,落下殘疾。
  • 肩關節脫位的復位方法大全(附視頻)
    在骨科門診或急診室,肩關節脫位的麻醉方式有 2 種:關節內阻滯和程序化鎮靜。和鎮靜相比,利多卡因關節內阻滯可以提供同樣的麻醉效果獲得同樣的復位成功率。鎮靜會存在較多的併發症,導致患者在急診待的時間更長,同時花費更多。因此,對於肩關節脫位應該首選關節內麻醉,對於難復性脫位才可以使用鎮靜。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
  • 梁阿姨的肩關節脫位3周以上,還能復位嗎?
    醫生查體發現,梁阿姨右肩關節出現「方肩」畸形,局部稍腫脹,還有壓痛,右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結合輔助檢查,初步診斷為:肩關節脫位(右陳舊),肱骨大結節骨折(右陳舊)。肩關節前脫位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肩關節損傷,但陳舊性肩關節前脫位合併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卻很少見。並且,梁阿姨肩關節脫位時間在3周以上,脫位的關節已沒有鬆動的餘地,進行保守關節復位沒有成功。經過會診,醫生建議梁阿姨接受陳舊性肩關節前脫位合併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 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但陳舊性脫位;並有大塊髖臼骨折或股骨頭骨折,因而妨礙手法復位的新鮮脫位;或並有坐骨神經損傷,或手法復位失敗的新鮮脫位,則均須切開復位。陳舊性脫位還應在切開復位的同時,根據病人的年齡、職業及股骨頭病理改變等行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由於前脫位甚少,本節僅介紹後脫位的切開復位術。   [術前準備]   1.陳舊性脫位術前應作持續骨牽引1周左右。
  • 經典 | 肩關節脫位的復位方法大全(附視頻)
    在骨科門診或急診室,肩關節脫位的麻醉方式有 2 種:關節內阻滯和程序化鎮靜。和鎮靜相比,利多卡因關節內阻滯可以提供同樣的麻醉效果獲得同樣的復位成功率。鎮靜會存在較多的併發症,導致患者在急診待的時間更長,同時花費更多。因此,對於肩關節脫位應該首選關節內麻醉,對於難復性脫位才可以使用鎮靜。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
  • 關節脫位了怎麼辦?不要慌,記住這幾點最關鍵。
    中期:如果脫位的關節一直等不到正確的復位,會使整個關節面臨畸形的風險,出現關節變形或者影響骨骼發育。而且關節周圍組織比如關節軟骨、肌腱、韌帶等都會受到影響,如果關節囊受到脫位的影響也會加重整個關節組織的損傷。
  • 顳下頜關節脫位
    就醫顳下頜關節脫位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患者在急性出現症狀後就應該及時就診進行復位治療,以免延誤病情並發展為復發性脫位或陳舊性脫位,加重治療難度,也給患者帶來更多痛苦。觸診可觸到脫位關節,以及耳屏下方下陷,便於進行手法復位。嚴重創傷時,顳下頜關節脫位可合併神經血管損傷,應注意檢測患側的感覺及運動功能。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觀察脫位關節的具體情況,有無骨折等現象,便於與下頜骨骨折鑑別。
  • 肩關節脫位的十種復位方法
    肩關節脫位是最常見的關節脫位之一,臨床上常用Hippocrates法(手拉足蹬法)來復位,但時有復位困難及存在臂叢神經牽拉損傷的風險。來自美國喬治亞醫學院的Mellick醫學博士在視頻中演示了肩關節脫位的十種復位方法。
  • 肘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肘關節脫位在我國最多見,多為後脫位。早期手法復位,絕大多數傷員效果良好。陳舊性脫位及並有鷹嘴骨折、或內上髁骨折塊嵌入關節腔、或並有血管、神經損傷的新鮮脫位需行切開復位術。陳舊性脫位切開復位的療效取決於手術時間的早或遲,手術愈早,療效愈好。脫位時間長久者,術後關節功能多不滿意,常須考慮關節成形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或關節融合術。
  • 陳舊性距下關節脫位
    距下關節脫位是足舟骨和跟骨相對於距骨移位,跟骰關節不發生移位。Malgaigne分型有內側脫位(80%),外側(17%),後側(2.5%)和前側(1%)。該類損傷常合併有距骨頸、距骨後突、跟骨前突、距骨外側突,外側距骨頭及外踝骨折。而臨床上所說的距舟關節脫位(跗骨中關節損傷)常合併跟骰關節脫位,這常需要我們去區別。
  • 肩關節脫位,如何手法復位?
    倘若肩關節脫位,對於男人而言,給不了女人依靠,對女人而言,也會失去一個引人注意的焦點。肩關節脫位,如何用手法復位呢?且看正文!另一種為槓桿作用的外力,當上肢過度外旋、過伸、外展,肱骨頸受到肩峰衝擊成為槓桿的支點,使肱骨頭向前下部滑脫,先為盂下脫位,後滑至前部成為喙突下脫位。直接暴力多因外力由肱骨頭後部傳來,致肱骨頭向前脫位,但臨床少見。損傷主要變化為關節囊撕裂及肱骨頭移位,關節囊破裂多在關節盂的前下緣或下緣,有時也可有關節囊附近處撕裂,甚至關節盂唇或骨性盂緣一側撕裂,伴肱骨頭後外側發生壓縮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