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中,做生意經常失敗的倒黴漢,是怎麼靠賣橘子發財的?
在上一篇的文章中,小編給大家講了一個金老漢積攢了一生的銀錠一夜之間不翼而飛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金老漢的這種悲慘的經歷被他自己看做是上天的安排,面對這種結局,他沒有選擇去努力改變,而是無奈地接受了這種不公的現實。這種宿命論的觀點體現了當時那個社會的整體落後的思想,是傳統思想裡面的糟粕,是我們新時代的人們所應該摒棄的。
這個故事只是《初刻拍案驚奇》中第一篇的引子,在第一篇的正文故事中,作者又給大家講述了一位「倒黴漢」的故事,但和金老漢最後的悲慘結局不同,這位「倒黴漢」在之後的人生中,運氣有了極大的好轉,有著十分傳奇的經歷,也被許多人所羨慕,作者稱他為「轉運漢」。那麼他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轉運的呢?他和普通人之間有著什麼樣的不同?現在就來聽小編講一下這個故事吧。
這位「倒黴漢」的名字叫做文若虛,他是當時蘇州府的一位普通商人,做生意的時候經常出現意外,比如說有一次他聽說京城中的扇子賣的很好,他就花錢買了很多扇子,請當時的名人畫家作了畫,準備拿到京城去賣,但沒想到當他到了京城之後,天氣變得陰晴不定了起來,天氣根本不熱也就沒人買扇子了,銷量十分得慘澹,等過了幾日再拿出來賣,這些扇子全都因為溼氣破損了。因為這個天氣,倒黴的文若虛不僅沒掙到錢,還賠了不少的本錢。
從這個事情之後,文若虛又做了不少的生意,但基本都沒賺過錢。沒過幾年,他的全部家當就都賠了進去,認識他的人都叫他「倒運漢」,生意上的不順利也影響了他的感情生活,三十好幾的人了,連個老婆也找不上。但即使這樣,文若虛還是很樂觀,有著很多的朋友,為人開朗,整天還是有說有笑的。
有次在碼頭他遇到了一群正準備出海航行的船夫,明朝中期的時候有很多出海做生意的商人,雖然說不上一本萬利,但也有著不錯的利潤回報。此時的文若虛雖然沒有本錢,但他想著一來去海外可以長長見識,二來跟著船員也不愁吃喝,就上前和領頭的人說了自己的想法。領頭的人名叫張大,他也是認識文若虛的,覺得此人雖然沒什麼本錢,但為人也算忠厚,就答應了他的請求,還叫眾人拼湊了一兩銀子讓他去採辦點什麼。
一兩銀子在當時要作為做生意的本錢肯定是不夠的,張大的意思只是讓文若虛買點乾糧路上食用。恰巧當時碼頭上,有一個賣橘子的農夫,賣的橘子名曰「洞庭紅」,這橘子鮮紅透亮,看得讓人很有食慾,文若虛就用這一兩銀子買了一百斤的橘子,除了自己吃之外,還可以分給大家,報答大家的收留之恩。
讓文若虛沒有想到的是,來到了海外的另一個國家之後,這些在國內很常見的橘子,卻成了稀奇的物。到達的這個地方叫做「吉零國」,之前的商人來了這裡,大多都是帶著一些布匹綢緞,換的也都是一些綾羅衣物什麼的,這些物件都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文若虛帶的這一百多斤橘子,卻是這個國家的人從來沒有見過的。
文若虛將橘子帶下船之後,引來了當地許多人的圍觀購買,最終,這些由一兩銀子買到的橘子,在當地賣出了一千多兩的高價。文若虛後來又經歷了一次讓他發財的故事,今天就不做過多的介紹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書中看一下。總之,文若虛通過這兩次奇妙的經歷,積攢了不少的財富,回到國內置辦了不少的家業,也娶妻生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作者所寫的這個故事,一方面反映了當時新航路的開闢,給了很多商人外出做生意的機會,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當時的主流價值觀,認為財富運氣都是命中注定的,這些雖然是較為消極的思想,但文中文若虛憨厚樸實的特質,以及樂觀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還是值得我們肯定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