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重慶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首次接受房產捐贈,基金會對於一些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還不太了解,需要進一步和相關部門溝通,目前到底要不要繳稅,要繳多少稅,由誰來繳稅都還沒有定論。」近日,重慶市一位市民因捐贈房產被要求繳數萬元各種稅款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受捐贈方重慶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秘書長胡文川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如何,基金會不會讓捐贈人的慈善熱情受到打擊。」
捐贈房產要繳多項稅
60多歲的張蘭是一名退休工人。10年前,她在重慶市沙坪垻區三峽廣場地下商場買下一間門面房,當時的價格近20萬元。這些年門面房一直出租,今年3月門面房到期,張蘭不想再出租,想把它捐出來做善事,提供給殘疾人創業做生意。
對於張蘭的做法,很多人不理解。租金也可以用來做善事,為何要把門面房捐出來呢?張蘭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她希望這間門面房能成為殘疾人創業就業基地,自己年紀大了,精力有限,不能繼續經營,因此,找到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想轉讓門面房所有權,並希望基金會搭橋,讓殘疾人來經營門面,收益歸殘疾人所有。
重慶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相關負責人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證實,5月11日上午,張蘭帶著門面房的產權證和自己的身份證、戶口本等證件,來到重慶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當場籤下了認捐書。
籤訂認捐書的當天下午,張蘭跟隨重慶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工作人員,來到重慶市沙坪垻區土地房屋權屬登記中心辦理門面房產權過戶手續。「過戶要繳納3%的個稅、5.6%的營業稅、3%的契稅、6%的土地增值稅。」諮詢臺工作人員說。各種稅加起來達17.6%。按照市場評估價,這間門面房市值40萬元,算下來繳稅超過7萬元。這樣一大筆錢,讓張蘭目瞪口呆,「我的門面房是捐給福利基金會,做善事也要上稅嗎?」
張蘭捐贈房屋的過戶手續沒有當場進行。隨同前來的重慶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工作人員向沙坪垻區土地房屋權屬登記中心工作人員說明情況後,對方稱:「房屋捐贈給公益機構,目前我們還未辦理過類似過戶。我們研究一下政策,看哪些能減免。」
據了解,5月11日,沙坪垻區土地房屋權屬登記中心工作人員給重慶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答覆是:按照相關政策規定,土地增值稅只對有償轉讓的房地產徵稅,對以繼承、贈與等方式無償轉讓的房地產不徵稅。參照各項捐贈政策,目前張蘭需要繳納的是5.6%的營業稅。受贈方需要繳納3%的契稅,過戶後,還要到稅務部門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
據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目前媒體的關注讓張蘭不堪重負住進了醫院。胡文川說:「我們感謝多種形式的捐贈,我們也需要社會各界廣泛的支持。我們會儘快和相關部門溝通,尋找合適的解決措施。由於涉及房管、稅務等各部門,需要大家共同來推動。無論如何,捐贈人的利益應該受到保護。」
非貨幣捐贈應否被課以多項稅收
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就此事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張蘭對公益慈善組織的房產捐贈屬於非貨幣捐贈,此事表明我國有關對公益慈善組織的非貨幣捐贈的稅收政策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金錦萍分析說,重慶市沙坪垻區土地房屋權屬登記中心最初要求張蘭繳的個人所得稅、土地增值稅以及契稅,都是把張蘭的捐贈房產的行為視為出售,有償轉讓房產所有權,因此要按照房屋的評估價格進行徵稅。
華北電力大學人文學院社會企業研究中心主任朱曉紅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這一事件並不是極端例子,公眾覺得費解,一是因為對現行非營利組織稅收優惠政策存在誤解,了解不全面,二是我國現行稅收優惠政策以及稅收徵管確實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如稅收優惠認定程序複雜、門檻高、周期長,個人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落實極差。
據了解,對公益捐贈給予一定的減免稅優惠政策,鼓勵公眾的慈善行為,是世界通行的公益慈善準則。
我國公益慈善領域的稅收優惠政策有哪些?
公益捐贈稅前扣除所得稅,這是針對捐贈方的優惠。並不是向所有公益慈善組織捐贈都能進行稅前扣除,只有向具有公益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社會組織捐贈,才能享受這種稅收優惠。
根據基金會中心網的統計,截至2013年年底,共有3034家基金會公布了自己享有的稅收優惠政策,其中,有64%的基金會享受了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24%享受了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
基金會或者其他社會組織一旦獲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向它們捐贈的個人和企業就能夠在繳個人或企業所得稅時扣除一定比例的捐贈金額,也就是說,個人或企業用於捐贈的這部分錢在一定比例內是不需要納稅的,這個比例對於企業和個人有所不同。
具體來說,捐贈者並不能免除所有稅收,捐贈者公益捐贈稅前扣除的標準也不同,如果捐贈者是企業,其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如果捐贈者是個人,其進行的公益性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義務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朱曉紅說,此事中,張蘭的善舉,捐贈是否稅前扣除,朱曉紅指出,要看受贈方即重慶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是否具有公益捐贈稅前扣除資格,這種資格不是終身制的,需要由基金會每年向當地的財政、稅務、民政部門申請。
其次,營業稅是否免徵,可以參照《營業稅暫行條例》規定七類項目可免徵營業稅的要求第2款,即殘疾人員個人提供的勞務,具體操作還要看殘疾人經營門面房所從事的行業領域和經營形式。朱曉紅建議,此事中可免徵營業稅。
再有,涉及契稅方面,根據《契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規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當時規定的社會團體包括基金會)、軍事單位承受土地、房屋用於辦公、教學、醫療、科研和軍事設施的,免徵契稅。
朱曉紅明確指出,在此事件中,土地增值稅不應該收。張蘭的捐贈屬贈與行為,沒有繳納土地增值稅的義務。《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中規定,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地上的建築物及其附著物並取得收入,是指以出售或者其他方式有償轉讓房地產的行為,不包括以繼承、贈與方式無償轉讓房地產的行為。
針對非貨幣捐贈的稅收優惠亟待完善
中國青年報記者查詢公開報導後發現,張蘭捐贈房產遇到的稅費困擾並不是極端例子。
據《解放日報》報導,2013年,家住上海的李清泉、湯梅君夫婦也有過同樣遭遇。二老當時留下遺囑,希望百年後捐贈廣元西路房產。從2010年年底起,李清泉夫婦的侄子顧慰源就開始為捐房而奔波。數家慈善機構因手續繁瑣、涉及納稅等原因婉拒了受贈。最終,經多方協調,捐贈才得以「特事特辦」:相關部門先後免除了遺囑筆跡鑑定費以及房產過戶過程中所產生的稅費。
朱曉紅告訴記者,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加大公益慈善領域的稅收優惠範圍和優惠幅度,對於促進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在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也開始重視稅收的推動作用。2014年12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首次明確提出「落實和完善減免稅政策」,彰顯了政府完善公益慈善領域減免稅政策的態度和行動。
2015年5月,《國務院關於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決定》取消依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民政部關於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通知》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民政部關於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規定由「民政部審批,需要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審核確認」的「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確認」這一非行政許可審批。這意味著,我國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確認審批程序進一步簡化。
朱曉紅說:「期待財稅部門加快落實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政策,儘快為個人提供便利簡易的稅收優惠程序,讓捐贈變得簡單,讓減免稅變得容易,讓善行得到愛護。」
金錦萍亦表示,隨著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類似不動產等非貨幣的捐贈會越來越常見,如果都遭遇像張蘭這樣的難題,將會嚴重挫傷行善者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