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巴基斯坦空軍的梟龍3戰鬥機項目不斷從圖紙變成現實,其購買殲10C的消息也此起彼伏,曾經在巴基斯坦空軍顯赫一時的殲7PG戰鬥機也逐漸成了徹頭徹尾的落後裝備。然而在20多年前,這款「終極米格21」的誕生卻是巴基斯坦空軍和成飛的一段傳奇往事。
在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與歐美技術交流的開始和由於技術差距日益吃緊的國防局面,成飛開始了對殲7的大幅度升級改進項目,試圖通過在航電、武器、氣動布局、發動機等方面的大規模改進,打造出一款不算落後的新型戰機。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殲7E項目,也成了國內90年代採購最多的戰鬥機之一,至今仍活躍在國內外二線空軍基地乃至低烈度空戰中。
相對於殲7I,殲7E的改進可謂脫胎換骨,不僅僅使用了更為先進的航電、雷達、火控系統,更換了更大推力、壽命更長、可維護性更高的渦噴13F發動機,還對機翼進行了重新設計,大膽採用了雙三角翼+前緣機動襟翼,極大提高了操縱性和機動性,這也為後來巴軍飛行員的一見鍾情打下了基礎。此後,成飛還在殲7E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火控和武器系統,發展出的殲7MG獲得了大量第三世界國家空軍的關注,也引起了急於更新戰鬥機機隊的巴基斯坦空軍的興趣。
1996年首屆珠海航展上,巴基斯坦空軍就確定了對殲7MG的訂購意向。1997年,兩位巴基斯坦飛行員開始試飛殲7MG戰鬥機。他們都是此前開過殲7P和F16戰鬥機,有著上千小時飛行經驗的老飛行員。一上手他們就對殲7MG的操縱性讚不絕口,徹底愛上了這款戰鬥機的飛行性能,至此殲7MG出口巴基斯坦已經板上釘釘。成飛根據巴軍飛行員的建議對殲7MG進行了一定細節改進後,巴基斯坦空軍軍購團來華確定購買這款戰鬥機,並正式將其命名為殲7PG,開啟了殲7家族在世紀之交的最後一次蓬勃發展。
成飛在殲7PG上大量使用新技術、新系統,包括首次採用國產彩色顯示器、義大利FIAR公司的出品的Grifo7雷達(該公司的同系列產品也曾是梟龍雷達可選裝備)等,使得殲7PG實際上具備了很多第三代戰鬥機的特徵,甚至被外媒戲稱為「改進最成功的落後戰機」。但正是這款戰機,在巴基斯坦空軍演習中甚至能和F16A一較高下,被巴軍戲稱為「小F16」,足見其成功。
如今,是巴基斯坦空軍都已遠遠超越了那個靠大幅度改進殲7以應付壓力的時代,但是殲7PG項目的前前後後,也是航空工業在上個世紀末厚積薄發的前兆,為此後的殲10,殲20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資金,是一段不該忘卻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