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薄氧化石墨烯過濾膜問世

2020-12-03 科學網

圖片來源:phys.org

近日,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的工程師研製出世界上最薄的氧化石墨烯過濾膜。這種薄膜擁有較高的滲透選擇性——氫氣和氦氣能夠輕易通過這種薄膜,而其他氣體,例如二氧化碳、氧氣、氮氣、一氧化碳以及甲烷等通過的速度則要慢得多。並且,它最大的特點在於其厚度不到2納米。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科學》。

 

「氫氣的動力學直徑為0.289納米,二氧化碳的動力學直徑是0.33納米。雖然二者的差別很小,只有0.44納米,但這種差別足夠產生不同的滲透效果。」該校工程計算學院化學工程師,同時也是該研究團隊負責人餘淼(音譯)說,「我們研製的薄膜就像一個篩子。大分子無法通過它,而小分子卻可以。」

 

「這項研究的突破在於將薄膜的厚度減小一個數量級,這也是分離技術的重大突破。」餘淼說。

 

據介紹,傳統此類薄膜由氧化石墨烯片層層覆蓋而成—— 一片一片寬度為500納米,厚度為1個原子直徑的氧化石墨烯被排列在一個面積為2平方釐米的圓形區域。這一過程就像在一個桌子上鋪滿撲克牌。

 

而這種製造方法的缺點在於,很難保證所有區域都被「撲克牌」覆蓋,總會出現空白區域。在過濾薄膜工作時,氣體分子會試圖穿過其所發現的孔隙,而薄膜上有兩種孔隙:氧化石墨烯片上的孔隙,氧化石墨烯片之間的孔隙。

 

所以,氧化石墨烯片之間的孔隙,就成為氣體分離技術發展的一個障礙。這也是為何傳統此類薄膜很厚的原因。「(薄膜的厚度)至少有20納米。」餘淼說,如果過薄的話,任何小尺寸的物體以及氣體分子都能很容易地從這種不規則的孔隙之間通過。

 

而餘淼團隊設計了這種製造不含有孔隙薄膜的技術。他們將氧化石墨烯打成不均勻混合的混合物,在加水之後,利用聲波降解法和離心分離技術,得到了均勻的氧化石墨烯懸浮液。最後,通過簡單過濾之後,懸浮液被塗在氧化鋁基質上,進而獲得了新型過濾膜。(來源:中國科學報 邱銳/編譯)

相關焦點

  • 石墨烯是世界上最薄最「快」的納米材料
    原標題:石墨烯是世界上最薄最「快」的納米材料 石墨烯 真神奇(關注·走近「顛覆性技術」④)   石墨烯到底有哪些神奇之處,能為人們帶來什麼驚喜?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人類正行進在以矽為主要物質載體的資訊時代,下一個量子時代,石墨烯很可能嶄露頭角 和金剛石一樣,石墨是碳元素的一種存在形式。有趣的是,由於原子結構不同,金剛石是地球上自然界最堅硬的東西,石墨則成了最軟的礦物之一,常做成石墨棒和鉛筆芯。
  • 石墨烯與氧化石墨烯在紡織領域的應用
    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功能紡織品;複合材料;抗菌性能石墨烯是由sp2 雜化的碳原子以蜂窩狀晶格結構連接而成的二維片狀材料,石墨烯及其氧化物獨特的結構和優異的晶體學參數,使其具有優異的電學、熱學、力學和光學性能。石墨烯是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它只有單層原子的厚度,約為0.335nm。電阻率為10-6 Ω·cm,為目前世界上 電 阻 率 最 小 的 材 料。
  • 石墨烯焦耳熱發光,國防科大打造史上最薄電燈泡
    利用石墨烯焦耳熱發光,研製出了有史以來最薄的厚度只有0.34納米的電燈泡。 2. 利用形成局域熱點,實現最高溫度達到2100 K,提高發光效率。 3. 通過六方氮化硼和三氧化二鋁薄膜包覆,有效防止石墨烯高溫氧化,首次實現了石墨烯器件在空氣條件下的穩定發光。 4.
  • [新華網]我國科學家實現在單層氧化石墨烯上直接繪製納米功能器件
    新華網合肥11月20日電(記者王聖志 徐海濤)作為目前已知的最薄、最堅硬的新型材料,對石墨烯的應用研究是近年來國際科學界的研究熱點。中國科技大學王曉平、羅毅教授研究組近期採用新的方法和工藝,成功實現了在單層氧化石墨烯上直接繪製納米電晶體器件。
  • 全球首條紡絲級單層氧化石墨烯10噸生產線試車成功
    10多項科技難題,掌握了全套量產技術,建成了全球首條紡絲級單層氧化石墨烯10噸生產線  □ 有了高品質石墨烯原料的穩定供應,石墨烯科研及產品開發便得到了保障,石墨烯產業將進入健康有序高質高速發展軌道  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厚度最薄、強度最高、導電導熱性能最理想的一種新型納米材料,被稱為「新材料之王」。
  • 淺析石墨烯行業產業的發展
    有業內人士有如此評價,如果說20年是矽的世紀,那麼,石墨烯則開創了21世紀的新材料紀元,將給世界帶來實質性的變化。石墨烯特殊的結構形態,使其具備目前世界上最硬、最薄的特質,同時也具有很強的韌性、導電性、導熱性。
  • 氧化石墨烯能造出性能更優異的太陽能電池
    赫特說:「石墨烯很薄,因此透明度很高;其導電能力很強;質地也非常堅硬;在空氣中不會被腐蝕,也不會降解,性能超級穩定。」  所有這些特性使石墨烯成為製造太陽能電池的好選擇,其極佳的透明性和導電能力或許可以解決太陽能電池面臨的兩大問題:首先,為了將光轉變成有用的能量,需要好的導體;其次,太陽能電池也需要透明,讓光能夠透過。
  • 國產石墨烯技術問世!8英寸晶圓誕生,石墨烯電池挑戰北極。
    國產石墨烯技術問世!8英寸晶圓誕生,石墨烯電池挑戰北極。石墨烯技術在未來擁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也是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石墨烯特性石墨烯是已知的世上最薄、最堅硬的納米材料,它幾乎是完全透明的,其導熱性、導電性也非常適用於新型電子材料,例如電池電極材料。
  • 氧化石墨烯如何「潛入」細胞
    (李惠鈺)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智軍: 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Geim等人首次成功製備了世界上唯一的二維納米材料—石墨烯。該發現引起了轟動,迅速形成了石墨烯研究的熱潮。
  • InfoMat前沿信息:石墨烯新發現: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中存在物質的新拓撲相
    存在拓撲電子狀態的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可以製備垂直取向石墨烯納米通道水過濾膜的新方法,為鋅基水系電池開拓新方向的新型無陽極鋅電池;本期「
  •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
  • 氧化石墨烯,有缺陷卻又另闢蹊徑
    與石墨烯相似,氧化石墨烯同樣為二維層狀結構,氧化石墨烯通過層間的氫鍵等作用力層層堆疊在一起。不過氧化石墨烯表面含有大量的含氧基團,使其表現出較強的親水性並能完全分散在水中。由於含氧基團在氧化石墨烯中的不均勻分布,使SP2雜化的區域被SP3咋花的C-O分隔為2-3nm大小的「孤島」,同時由於SP3雜化的碳原子扭曲形成四面體結構,從而使氧化石墨烯表面產生大量的褶皺。因為氧化石墨烯的基面兩側均修飾有大量含氧基團,使得單層氧化石墨烯的厚度大於單層石墨烯的理論值0.335nm。單層氧化石墨烯的原子力顯微鏡測試值通常約為1nm左右。
  • 氧化石墨烯的化學還原製備方法
    氧化石墨的研究已有150多年歷史,但是直到單原子厚度的石墨被命名為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的概念才隨著提出。2007年,Ruoff團隊首先提出使用化學還原的方式由氧化石墨烯製備出石墨烯,這種方法容易批量生產、成本低,也便於實現石墨烯進一步功能化開發。  該方法的本意是消除氧化石墨烯的含氧基團、修復共軛結構和破損,最終恢復石墨烯完美的共軛網絡。由氧
  • 疫情讓氧化石墨烯傳感器大顯身手
    Fraunhofer IZM的團隊自2018年4月以來一直致力於石墨烯- POC項目,該項目基於氧化石墨烯傳感器平臺。 這種傳感器通過一滴血或唾液在15分鐘內進行分析,使用的是3D結構的石墨烯薄片,而不是其他傳感器使用的2D單分子層。這種三維結構增加了測量表面和測量精度。
  • 【科普】氧化還原法製備石墨烯工藝詳解
    相信很多研究生進入實驗室的第一課就是氧化石墨烯製備,製備氧化石墨烯真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其中涉及了各種複雜參數的調控,可謂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方能製備出理想的氧化石墨烯。今天小編就來為你深入解讀如何採用氧化還原法製備出氧化石墨烯,各種參數如何調控?如何還原得到石墨烯?工業級氧化還原石墨烯製備與實驗室製備又有什麼區別?
  • 科學家提出氧化石墨烯綠色製備方法
    氧化石墨烯是一種重要的石墨烯衍生物,最初主要作為宏量製備石墨烯的前驅體,近年來由於其不同於石墨烯的諸多獨特物理化學性質和廣闊應用前景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 氧化石墨烯原理獲新發現
    自英國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因發現石墨烯在201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來,石墨烯特別是氧化石墨烯(GO)在新能源電池、快速充電、生物醫學、海水淡化等諸多應用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發展。然而,幾個原理方面的問題長期困擾著研究人員。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官能團分布有什麼規律呢?
  • 氧化石墨烯可快速清除水中放射性物質
    科學家確定,原子厚度的氧化石墨烯薄片能快速地吸附在天然和人造的放射性核素上,並凝結成固體。這種薄片能夠溶於液體之中,也能輕易地大批量生產。氧化石墨烯會在導入模擬核廢物的數分鐘內凝固,迅速聚集最致命的毒素廢物,這一過程也將跨越多個pH值。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主要致力於去除錒系元素和鑭系元素等放射性同位素。
  • 來自未來的材料石墨烯,並沒有那麼強大?被鳥屎揭露真實面目!
    科學家都認為石墨烯材料在未來的應用前景是非常廣闊的,據悉石墨烯是現在世界上最薄也是最堅硬的納米材料,看起來幾乎是透明的。它還有一個比較神奇的特性,那就是能夠在常溫下觀測到量子霍爾效應。 石墨烯的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熱潮,科學家認為它的應用前景是非常廣闊的,比如一些大器件方面,代替矽生產超級計算機光子傳感器
  • 高烯科技單層氧化石墨烯全球首創
    一路走來,高烯科技通過不斷技術攻關與工藝優化,突破了單層氧化石墨烯高質量宏量製備、單層氧化石墨烯粉體穩定製備、單層石墨烯粉體展開原位聚合技術、均勻分散、石墨烯複合纖維高速紡絲等數十道關鍵技術。2019年,高烯科技單層氧化石墨烯生產線試車成功,目前可實現年產10噸級生產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