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美聯合研發仿生「超級骨骼鋼鐵」,極大提升韌性解決金屬疲勞

2021-01-10 DeepTech深科技

鋼鐵,可以說是人們最為常見的金屬之一。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們熟練地掌握了鋼鐵的冶煉與加工技術,使其成為人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時值今日,鋼鐵已經被廣泛地運用於各類建築、基礎設施、機械、船舶、汽車等各色領域。在結構材料領域,鋼鐵也是當仁不讓的老大哥。

鋼筋鐵骨,是用來形容骨骼如同鋼鐵打鑄般堅硬。近日,科學家們基於骨頭的內部結構,設計出了一款新型仿生超級鋼鐵,這款鋼鐵所具有的超強韌性是普通鋼鐵所望塵莫及的。

但是,鋼鐵也有其「阿喀琉斯之踵」。鋼鐵這類金屬易被劃割而形成微小裂紋,這些微小裂紋如不加以限制,可能在鋼鐵內部擴展,最終將導致整塊結構材料斷裂失效。而這一「金屬疲勞」現象是 「鋼」結構件失效的最為常見的因素之一。麻省理工學院冶金學教授瑟末·塔桑(Cemal CemTasan)表示,「大部分材料的失效事故,是有由金屬疲勞引起。」

「金屬疲勞」的定義是:金屬結構件因持續受到動態變化的應力而導致結構劣化,即使這樣的應力遠小於該金屬靜態下發生永久變形所需要的應力。

舉個例子來說,在我們日常所乘坐的飛機上,機艙內在起飛與下降過程中常常伴有氣壓變化,這就導致機艙材料反覆地膨脹收縮,從而可能造成金屬內部萌生出微小裂縫。而在長期這樣的周期性應力作用下,裂紋可能進一步增長,進而引發整個結構件的突然斷裂。

事實上,金屬疲勞正是在早期航空史中,引發數起飛機失事的罪魁禍首。塔桑教授說道,「我們是否能設計出一種新材料,即使裂紋開始萌生之後,其微觀結構能夠有效地阻止其裂紋擴展?」

近日,來自日本九州大學、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從骨頭中汲取了靈感,開發出了一款擁有具有超高抗疲勞斷裂性能的「超級鋼鐵」。該研究結果發表於最近出版的《科學》雜誌上(M.Koyama, et al. Science, 2017 (355), 1055-1057)。

實際上,避免金屬結構件材料因金屬疲勞而導致斷裂,一直是材料工程學家所面臨的棘手難題。

然而,不盡如人意的是,工程師們在現階段常常只能採用了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手段:在設計結構時,選擇一個較大的安全係數,進而留出一定的安全裕量——不可避免的是,此舉也增加了額外的成本與重量,也多多少少折射出工程師們的些許無奈:設計出一款具有超高抗疲勞性能的新型結構材料猶如無源之水,讓人無從著手。

人骨的微觀結構及其阻止裂紋萌生的機理示意圖

但是,大自然又一次賦予了研究人員以靈感。近些年來,科學家們逐漸注意到,人的骨頭具有優異的抗斷裂韌性。特別是考慮到人類骨頭的重量,這一輕質材料所擁有的出眾性能尤其令人矚目。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人類骨頭具有的超高韌性根源來自其具有的多層結構(Hierarchicalstructure)。在納米尺度上,細小的膠原纖維排列成板層狀,而不同的纖維板層又按著不同的方向排列生長。而在更大的微米級尺度上,這些緊密的纖維板層組成了形似晶格的密質骨。

這些卓爾不群的結構特點使得人骨頭在保持輕質和強鍵的同時,還能阻止裂紋向各個方向進一步擴展。

常見鋼鐵與「超級鋼鐵」顯微組織示意圖

相比於目前已經商業化應用的普通鋼鐵而言,研究人員開發出的這款名義成分為Fe-9Mn-3Ni-1.4Al-0.01C (質量分數)超級鋼的微觀結構顯得獨樹一幟。這種超級鋼鐵集三大特點於一身:其一,含有多個合金相(由多於一個相構成)。其二,具有納米層片結構。其三,擁有亞穩相。

在這種材料之中,萌生的裂紋尖端會誘發原奧氏體向馬氏體結構轉變。而由於這種轉變會引起體積膨脹,因而會在材料的內部形成殘餘應力(壓力),進而能夠起到了粘合萌生裂紋的效果。通過調整奧氏體和馬氏體的相組成比例,從而既能很好的阻礙微裂縫的形成,又不至於引起新的缺陷。

不僅如此,這一新超級鋼鐵還擁有具有不同硬度的多種合金成分。這樣一來,即使萌生了裂紋,它也將難以擴展,從而降低了這一絲絲小裂縫進一步生長的可能。

除此之外,多個合金相組成的微觀結構使得材料的某些區域具有更好柔韌性,從而有助於吸收施加於鋼鐵上的周期性應力。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還有可能彌合萌生的裂紋。如此一來,這款具有獨特的界面結構,相分布和相穩定性的超級鋼鐵能夠同時激活多個抵抗裂紋擴展機制。

疲勞測試表明,與常規的鋼鐵(如鐵素體-馬氏體雙相鋼,納米層片的珠光體鋼和相變誘發塑性鋼)相比,這一款「超級鋼鐵」擁有明顯機械抗裂性能的提升。

可以想像,在未來的某日,工程師們將有望把這種鋼材用於製作橋梁或者航空器材上,從而有效地避免因金屬疲勞導致裂紋萌生,亦或在始料未及的時刻突然引起構件斷裂失效的問題。

雖然這一款超級鋼鐵已經橫空出世,但這次的材料設計中的飛躍,只能稱作「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本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的塔桑教授直言,在下一步,他們將尋求進一步擴大製備工藝,並探索商業化的可能。

不過,與之前曾經報導過的同樣具有超高韌性的高熵合金和蠶絲相比,鋼鐵的加工與製備工藝要成熟得多。本文的第一作者,九州大學的材料系教授本道小山(MotomichiKoyama)表示,傳統的鋼鐵加工工藝應該能夠運用到這一材料之中。他很有信心的表示,「(與研發相比)材料的擴大化應該不是個大問題」。

相關焦點

  • 鋼鐵再發《Science》!港大黃明欣等創強韌性組合世界紀錄的超級鋼
    港大黃明欣等人首次提出高屈服強度誘發晶界分層開裂增韌的新機理,獲得了同時具備極高屈服強度,極佳韌性,良好延展性的低成本超級鋼,為發展高強高韌金屬材料提供了新的材料設計思路。這是黃明欣團隊2017年在《Science》發表創屈服強度-均勻延伸率世界紀錄的超級鋼之後,在鋼鐵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中美科學家鼎力合作,研發出超級金屬,困擾國產航發的頑疾解決了
    據英國QS全球教育集團9月6日發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顯示,中國科研實力穩步上升,12所大學科研實力躋身世界百強,3所大學綜合實力進入全球50強。簡單的說,就是中美合作研發出一種超級金屬——不會疲勞,近乎不會磨損。
  • 美大學研發出比鋼鐵硬的「超級木頭」,可製造汽車、飛機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木頭比鋼鐵還硬?據美媒25日報導,美國馬裡蘭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的超級材料——「超級木頭」(super wood),比鋼鐵更堅硬、輕盈並且便宜。這一次,他們則成功研製出了「超級木頭」。 胡良斌說:「我們對於強力木頭結構來替換鋼鐵和碳纖維感興趣。」而在分別使用廉價和昂貴木材進行試驗之後,研究團隊發現,其結果非常類似。他表示,通過實驗處理過的木材的強度、韌性分別要比天然木材高出11.5倍、10倍。 該研究報告已於2月7日發表在《自然》雜誌網站。
  • 金屬所研發出高阻尼、高吸能與形狀記憶兼得的鎂基仿生材料
    鎂及其合金的強度、剛度、塑性和斷裂韌性仍低於鋼鐵和鋁合金,且抗高溫蠕變能力差,制約了其廣泛應用。眾所周知,金屬材料的強度與阻尼性能表現為相互矛盾的倒置關係,一方面通過對位錯運動的限制可實現強度的提高,另一方面阻尼則要求位錯易於運動和擺脫釘扎,這導致依賴經典的材料強化手段必然以犧牲阻尼性能為代價。如何在不顯著提高密度且不降低阻尼性能的前提下,實現鎂和鎂合金強韌化成為具有挑戰性的關鍵科學問題。
  • 周報:鋼鐵材料再次突破,Science發表創紀錄的超強鋼!
    【材料周報】為您精選上周資訊(4月27日-5月3日)上一周,最新發布了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全名單,其中材料科學190人入選。我國長徵五號B火箭首飛成功,並首次完成太空「3D列印」。而寶武鋼鐵則首次躍居世界第一,入選世界「燈塔工廠」。為了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國家11個部門聯合發文將新能源汽車補貼延續至2022年底。
  • 中國黑科技打造航母潛艇鋼筋鐵骨,強度比美日提升200%
    而中國一項黑科技的出現將極大的提高鋼板的強度和船體的抗壓性,讓中國可以造出更加堅固的艦艇,這項黑科技正是我國目前發展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特殊鋼,又稱「超級鋼」。據澎湃新聞4月17日報導,中國首個「特殊鋼國家標準研發工作站」在山東落戶,這標誌著中國特殊鋼產業的發展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未來將會朝著更標準化的方向發展,中國甚至將成為這一領域的標準制定者。
  • 中國超級鋼研究取得「巨大提升」,提升汽車、航空及國防工業
    《尋找「超級鋼」》視頻截圖新華社華盛頓8月24日電 具有超高強度的金屬材料通常應用於汽車、航空及國防工業,但材料的強度與延展性通常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美國《科學》雜誌24日發表了中國京港臺三地科學家的合作科研成果,他們發明的一種超級鋼實現了鋼鐵材料在屈服強度超過2000兆帕時延展性的「巨大提升」。
  • 德研發超疏液仿生纖維粘合材料
    科技日報記者 李山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MPI-IS)的科學家研發一種仿生纖維粘合材料,在保持粘接性能的同時具有超疏液性,未來有望廣泛應用於生產生活中各種被液體覆蓋的表面。近十多年來,在此基礎上仿生模擬研發出的纖維粘合系統得到了積極的發展。但有個問題一直沒解決,即接觸界面如果有液體就會影響粘合性能。現在,德國科學家通過蘑菇狀的纖維設計解決了這一難題。仿生纖維粘合材料在粘合中利用的是分子間作用力(又稱範德華力),這是存在於中性分子或原子之間的一種弱鹼性的電性吸引力。
  • 金屬所等開發出高速列車關鍵構件疲勞壽命預測軟體系統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張哲峰帶領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團隊經過多年努力,發展出系列原創疲勞理論模型,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關鍵理論支撐。,在經典Paris公式的基礎上,通過引入強度因子和韌性因子,提出了疲勞裂紋擴展速率預測模型,通過等疲勞裂紋擴展速率線圖解法快速預測和提高疲勞裂紋擴展壽命。
  • MIT海歸開創軟材料新型仿生設計,力學性能堪比人體組織|專訪
    軟材料的疲勞破壞,是一個困擾材料、機械、力學、器件等多學科發展的難題,多年來一直未得到解決。傳統高韌性凝膠的抗疲勞特性都很差,在多次循環加載下會發生疲勞斷裂,其疲勞閾值只有 10-100 J/m2。而疲勞斷裂是影響水凝膠基結構生物材料壽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設計抗疲勞水凝膠仍是迄今軟材料領域的一大難題。
  • 鎂-鎳鈦仿生複合材料研製成功
    日前,針對航空航天、精密儀器等領域對於材料減震、吸能等方面的性能需求,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開展合作
  • 港大新聞 | 港大與研究夥伴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研發最強「超級鋼」提升鋼材抗斷裂能力獲得重大突破
    港大與研究夥伴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發最強「超級鋼」提升鋼材抗斷裂能力獲得重大突破■  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黃明欣教授領導的「超級鋼」研發項目,繼三年前在鋼材的延展性取得重大突破後,團隊與美國柏克萊(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 WonderLab攜手衡美 成立運動營養食品聯合研發中心
    11月17日,WonderLab新營養與杭州衡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對外宣布,成立國內首家運動營養食品聯合研發中心,WonderLab聯合創始人兼營運長劉樂、運動營養專家及代餐線產品負責人賈丹、供應鏈總監樂詩義;衡美執行長馮魏、研發總監鄭雅丹,以及浙江工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劉書來教授出席籤約儀式。
  • 35歲MIT海歸博士後開創軟材料新型仿生設計,力學性能堪比人體組織
    軟材料的疲勞破壞,是一個困擾材料、機械、力學、器件等多學科發展的難題,多年來一直未得到解決。傳統高韌性凝膠的抗疲勞特性都很差,在多次循環加載下會發生疲勞斷裂,其疲勞閾值只有 10-100 J/m2。正是憑藉上述優異的研發成果,劉吉成功入選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獲獎理由為通過仿生手段,實現面向人體技術的軟材料設計與製造。
  • 35歲MIT海歸博士後開創軟材料新型仿生設計,力學性能堪比人體組織
    軟材料的疲勞破壞,是一個困擾材料、機械、力學、器件等多學科發展的難題,多年來一直未得到解決。傳統高韌性凝膠的抗疲勞特性都很差,在多次循環加載下會發生疲勞斷裂,其疲勞閾值只有 10-100 J/m2。而疲勞斷裂是影響水凝膠基結構生物材料壽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設計抗疲勞水凝膠仍是迄今軟材料領域的一大難題。
  • 仿生角度研究鯨鬚,研發輕質高強韌的先進複合材料
    2018年11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人體組織與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在海洋生物材料及仿生研究方面取得新發現和重要進展,為仿生高性能複合材料研發提供新的設計與製備思路,該研究成果以「源自海洋的設計理念:鯨鬚的抗斷裂性」為題發表在材料領域權威期刊《先進材料》,論文第一作者以及共同通訊作者為深圳先進院天然生物與仿生材料課題組負責人王彬副研究員。
  • 滬應物所起草的國家標準《金屬材料蠕變-疲勞試驗方法》年底實施
    金屬材料是具有光澤、延展性、容易導電、傳熱等性質的材料。一般分為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兩種。黑色金屬包括鐵、鉻、錳等。其中鋼鐵是基本的結構材料,稱為「工業的骨骼」。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新型化學材料和新型非金屬材料的廣泛應用,使鋼鐵的代用品不斷增多,對鋼鐵的需求量相對下降。
  • 河工大:加點石墨烯,顯著提升金屬層狀複合材料強韌性
    層狀金屬基材料通過藉助各組元層的複合效應、增強相的尺寸效應和界面效應,可實現材料的高性能化及功能化。其中Cu/Ni層狀金屬複合材料已廣泛應用於燃料電池系統、換熱系統、微型電池負極材料容器系統。這一直限制著置換互溶體系的層狀金屬複合材料的研發和應用。
  • 河工大:加點石墨烯,顯著提升金屬層狀複合材料強韌性
    層狀金屬基材料通過藉助各組元層的複合效應、增強相的尺寸效應和界面效應,可實現材料的高性能化及功能化。其中Cu/Ni層狀金屬複合材料已廣泛應用於燃料電池系統、換熱系統、微型電池負極材料容器系統。這一直限制著置換互溶體系的層狀金屬複合材料的研發和應用。自1947年,柯肯達爾效應被發現以來一直處於不慍不火狀態,2011年,殷亞東教授用做製備納米空心材料之後才煥發新春,然而,在冶金領域,它極大的影響層狀金屬複合材料的界面結合性能,因此工程師致力於消除它。
  • 嘉欣絲綢:成功研製超級仿生絲 積極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
    嘉欣絲綢(002404.SZ)近日在投資者調研中透露,公司投資的超絲科技通過家蠶和黑寡婦蜘蛛的基因組合改良家蠶絲的性能,培育的家蠶絲強度已比普通蠶絲強3.86倍,是國內唯一在超級仿生蜘蛛絲方面具有技術儲備與迅速量產能力的上市公司。傳統絲綢業務迸發新活力中國是全球繭絲綢原料的主產地,蠶繭和生絲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是我國具有國際優勢的傳統行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