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和意識是相互影響和決定的,唯物論和唯心論都不該以第一自居

2020-11-29 國學大觀

導讀:物質和意識是相互影響和決定的,唯物論和唯心論都不該以第一自居。本章內容5200字,需要30分鐘閱讀時間。

正如我一直在強調的,物質和意識是一體,分不開,這是「意識裡沒有假的東西」 的原因。所以我其實也不是支持二元論哲學的人,無法分開,哪來的二元?而且當代哲學,依然沒有突破自我。我的意思是唯物論者總認為物質第一,意識第二,物質決定意識。唯心論者總認為意識第一,物質第二,意識決定物質。二元論者又把彼此獨立,導致了割裂。其實把它們看作「並列第一」不好嗎?非要誰決定誰嗎?真實的世界是這樣的嗎?你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電場和磁場誰決定誰?顯然不存在這樣的邏輯,它們是互相影響,互相決定對方的。

就這一個轉變,可以產生很多新的認識,你自己思考,下一章我講一些,但依然不會是面面俱到,留給你們思考的空間也必須多。我也做不到把它無比細化。寫50萬字和寫10萬字,我現在傾向於寫10萬字,而不是50萬字。因為寫作和思考確實應該以簡單,深刻明了為主。我們不是小學生寫作文,不能以字數代表能力。

《我們是自己的第三隻眼睛》,這是本章的標題。了解了聽覺系統之後,我們接著來了解如果人類突破自己的視覺系統局限,能看到各種波長的電磁波,那又會是一種什麼情景?那時候人們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首先有兩個常識大家了解,一般認為我們獲取的80%的信息是根據視覺系統來的;第二個是眼睛像素大概是5.7億,顯然這個數據的計算方式和準確度值得懷疑,因為人眼畢竟不是相機,但這個數字給了大家直觀地參考,所以對這個數字不要較真。

我們都知道人眼睛所能看到的顏色和光波是有限制的。可見光是電磁波譜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可見光譜沒有精確的範圍。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電磁波的波長在400~760nm之間,但還有一些人能夠感知到波長大約在380~780nm之間的電磁波。

正常視力的人眼對波長約為555nm的電磁波最為敏感,這種電磁波處於光學頻譜的綠光區域。研究表明人眼可以看見的光的範圍受大氣層影響。大氣層對於大部分的電磁輻射來講都是不透明的,只有可見光波段和其他少數如無線電通訊波段等例外。不少其他生物能看見的光波範圍跟人類不一樣,例如包括蜜蜂在內的一些昆蟲能看見紫外線波段,對於尋找花蜜有很大幫助。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可見光也有可能"透視"肉身。

仔細看看上圖,你會發現,人眼能看到的光譜,範圍是那麼的小。

這就是你能看到的顏色,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就看不到其他波段的光呢?看不到更多的顏色呢?

先來說說我們是怎麼看到顏色的,一個視覺正常的人能看見斑斕世界,歸功於視網膜上的三種視錐細胞(cone cells)。三種視錐細胞會在吸收光後發生化學變化,通過神經將信息傳給大腦,大腦再對收到的信息進行判斷。

三種視錐細胞分別對一定波長的光敏感:對長波敏感的細胞使得我們看到紅色,對中波敏感的細胞讓我們看到綠色,而對短波敏感的細胞則讓我們看到藍色。當然了,對長波敏感的細胞不是僅僅只對紅光產生反應:不同視錐細胞對光的反應範圍會有重合,讓我們擁有了紅黃藍以外的色覺(見下圖)。

三種視錐細胞對不同波長的感知交疊,讓我們看到紅橙黃綠藍靛紫。如上圖所示。

哺乳動物中,擁有三種視錐細胞的人類其實是個特例:包括狗在內的很多哺乳動物,只有兩種視錐細胞,都是「色盲」。但在一些動物面前,人類也都是「色盲」。很多昆蟲,比如蝴蝶,有三種以上的視錐細胞;皮皮蝦(蝦蛄,mantis shrimp)有十二種視錐細胞,可以驕傲地俯視大多數生物。皮皮蝦不光有五彩的外表,還有斑斕的內心——它們能感知人類無法感知的光。

那麼為什麼色盲無法分辨顏色,難道說他們看不到相應的波段光譜嗎?不是的,是可以看見的,只是在「翻譯」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導致人類色覺缺陷的原因有很多:雖然後天受傷可能導致眼睛、視覺神經、大腦損傷,進而使人失去色覺;多數情況下,色覺缺陷是一種遺傳疾病。當負責色覺的基因有缺陷,導致某些視錐細胞過於敏感,或者不夠敏感,甚至直接喪失功能,就會產生色覺缺陷。

我們常說的「色盲」其實是有誤導性的,科學家們更傾向於用「色覺缺陷(color vision deficiency)」這個詞。嚴格地講,「色盲」是色覺缺陷的一種,源於某種視錐細胞的完全喪失。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說眼睛不是照相機,一般還是不要拿「像素」來對比。你能看到什麼顏色,除了和電磁波波長有關,還和基因有關。看到了同樣的波長,但不一定看到的同色。這也可以解釋你眼中的世界,和別人是不一樣的。這僅僅是視覺系統,還有其他感官系統,人與人之間也有差異,綜合起來,差距就更大了。但你不能說,色盲人眼中的世界不是客觀的,一定是的。和你眼中的世界一樣。就像我們說,皮皮蝦眼中的世界比我們更精彩,它能看到什麼顏色,我們是無法想像的,因為我們沒有見過啊!所以如果我能有一雙皮皮蝦的眼睛,那麼我可以創作出這個世界沒有的畫作,顏色更加神奇的畫作。但如果你沒有皮皮蝦的眼睛,你什麼也看不到。看看下圖不同生物的眼睛,你試著想像一下,它們眼中的世界。

研究表明最早最原始的眼睛結構非常簡單,僅僅由個別含色素的感光細胞組成,稱之為眼點。渦蟲呆滯的眼點就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眼睛,這種簡單結構只能感受光照,並不能夠成像。

但對那個時期的生物而言,光線突然變化就很可能意味著捕食者的接近,能感受到這樣的變化就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優勢。這一結構出現之後,為了更加精準地感知具體方向的光線變化,感光細胞逐漸向內凹陷。由平面向坑狀、碗狀、半球狀變化,最終形成的結構像是一個擁有小孔的球形。最後發展成擁有角膜、晶狀體等結構的高級結構,也就是現在大部分高級動物的眼睛。

在眼睛結構變化的同時,視網膜上感光細胞也有了很巨大的發展。在約6000萬年的時間裡,眼睛裡感受顏色的視錐細胞從1種增加到了4種 。每種視錐細胞都擁有不同的視蛋白,可以感受不同頻率的光線,從而形成彩色視覺。

在生存的壓力下, 哺乳動物在原本視錐細胞的基礎上突變出了一種全新的視杆細胞。視杆細胞對識別顏色沒有任何貢獻,但是卻能感受微弱的光線。這一變化讓哺乳動物更加適應夜行的生存方式,視杆細胞在數量上也迅速超過了視錐細胞。但這還不算完,哺乳動物後來還丟掉了兩種視蛋白 ,只剩下了兩種視錐細胞,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就是色盲。也就是我們原來看到的顏色,要比現在多,世界更加斑斕精彩。人類的眼睛擁有1.2億個視杆細胞,600~700萬個視錐細胞。至今,整個哺乳動物家族幾乎全是紅綠不分的色盲。而人類很幸運,我們祖先的綠色視蛋白發生了一些變異,感受光線的波長範圍出現了偏移,擁有了全新的紅色視蛋白。

由於紅色視蛋白與綠色視蛋白的曖昧關係,兩者最敏感的波長只相差30納米。可見光譜的波長範圍約有200納米,實際上人類的三色視覺並不能比較全面的覆蓋整個可見光譜。和鳥類、魚類、爬行類等動物的眼睛相比,某種程度上人類依舊還是個色盲。除此之外,由於控制兩種視蛋白的基因位置非常靠近,容易出現異常,從而喪失或降低對相應色彩的感受能力,這部分人就是我們所說的色盲或者色弱患者。其中就以紅綠色盲或色弱居多,他們有不同程度的色覺障礙,表現在區分紅綠兩色的能力上。【內容來源百科說】

問你一個問題?有比γ射線的波長更短的射線嗎?你回頭看看上面提供的光譜圖,就會發現γ射線是目前發現的波長最短的電磁波。電磁波包含很多種類,按照頻率從低到高的順序排列為: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及γ射線。無線電波分布在10KHz到3000GHz的頻率範圍之間。

一般頻率越低,傳播損耗越小,覆蓋距離越遠,繞射能力也越強。但是低頻段的頻率資源緊張,系統容量有限,因此低頻段的無線電波主要應用於廣播、電視、尋呼等系統。

高頻段頻率資源豐富,系統容量大。但是頻率越高,傳播損耗越大,覆蓋距離越近,繞射能力越弱。另外,頻率越高,技術難度也越大,系統的成本相應提高。

如果人類可以看見全部的光譜波長,你能想像世界是的什麼樣子嗎?首先世界的顏色,會比現在豐富。具體能出現那些顏色,我們沒有辦法想像,讓我們去思考「無」的東西,是很為難的。不過你大可以在紅橙黃綠藍靛紫前面和後面加一些詞。比如我認為如果能看到全波段顏色,那麼顏色是這樣的:麻,麼,生,特,紅,橙,黃,綠,藍,靛,紫,哇,謳,呢,靈,遁,就。你隨便命名它們的顏色,沒有能說是錯的。這和我們給100億光年之外的一顆恆星命名是一樣的,不需要有太多的壓力。

就拿螳螂蝦來說,擁有12到16種不同的視覺感受器,僅是紫外波段的感受器就有5-6種,理論上它們能分辨出極多的色彩變化。假如它的智慧跟我們同級,那麼它一定會發明出一些字,來代表這些顏色。所以很明顯,如果我們能看到全部光譜的顏色,那麼整個世界就是光的世界!白天晚上都是,你可以透視,你可以捕捉到很多奇妙的信息。比如你看到遙遠宇宙深處發來的無線電波。你也能躲避一些危害。

比如1986年4月26日,世界上最嚴重的核事故在車諾比核電站發生。原蘇聯官方4個月後公布,共死亡31人,主要是搶險人員,其中包括一名少將;得放射病的203人;從危險區撤出13.5萬人。1992年烏克蘭官方公布,已有7000多人死亡於本事故的核汙染。致癌人數至少在20萬以上。

車諾比核電站兩次連續的爆炸將大量高能輻射物質噴灑到大氣中,這次災難輻射劑量每小時相當於兩顆廣島原子彈爆炸。敞開在空氣中反應堆不停的釋放著強輻射,將數億億光速飛行的「子彈」射向四面八方,沒有什麼能夠擋住這些強輻射。如果人類受到大劑量輻射即使沒有當場死亡,也會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隨著患白血病、癌症、器官衰竭痛苦的死去。車諾比的核燃料是鈾235,其半衰期是7億年,比人類的歷史都不知道長了多少倍,輻射會持續7億年之久,成為地球上一處永遠的創傷。

你們知道第一批衝上去的消防員基本都死去了,在莫斯科的醫院裡頭髮牙齒逐漸脫落,皮膚潰爛,全身的器官壞死,眼睜睜看著自己變成一具屍體。一開始他們竟然不知道輻射這麼強。

假如他們能看到α、β、γ三種射線,那麼他們就清楚,這些射線是有傷害,就會避開或者提前穿好相應的防護服,來降低輻射危害。我們熟知的居裡夫人,就是長期在放射性條件下工作,最終死於惡性白血病。

而且有個不言而喻的道理,如果我們看見這些所有波段,就不用像居裡夫人,倫琴等人那麼辛苦才能發現這些射線,因為我們直接看見了。我們至少可以少走多少年的彎路,這個是沒有辦法量化的。

【模擬能看到各個波段的電磁波的城市。】

但你有一個點你得清楚,人終究是人,能看見它,不代表它不傷害你。就好像我們能看得見老虎,不代表老虎不傷害我們。只是我們看見老虎的時候,就開始防範老虎了,或者遠離它了。

還有為什麼一些UFO能憑空消失,也極有可能是光波技術手段有關。就是說它把自己「包裹」在我們看不見的光波波段中。

【X射線示意圖】

【紫外射線示意】

我雖然一直強調,人是人的局限,我希望人能突破自己。可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假如人類能看到全部光波波段或者能聽到全部頻率的聲波,肯定是有好有壞。你去思考人類為什麼進化成現在這個樣子,各位和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假如人類移居到另一個星球上了,會根據環境,被迫進行進化,也許就真能看到更多波段的電磁波了。

揚長避短,利用工具,是我們人類的聰明。假如我們真的具備了這樣的能力,我們就一定能自如「控制」這些能力。需要看到伽馬射線的時候,打開功能;不需要就先關閉。

星外文明為什麼會比我們文明程度高,可能真的出生點就站得高。當你擁有這些能力之後,當整個人類社會擁有這些能力之後,我們的文明肯定是呈現指數級發展的。跟能力匹配的語言系統,文字系統,社會規則等等肯定也是不一樣的。

怎麼個不一樣法,再討論下去,討論的就不是技術層面了,而是哲學層面了。我最好奇,能看清所有波段電磁波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看清自己的大腦,看清楚自己的意識,然後每個人都能認識自己,明確自我。

我看到過這樣的科普類視頻,說我們人類和外星人有建立關係。比如藍星人,天狼星人,灰蟲人,蜥蜴人……而他們有一些是可以用意念交流,他們的飛船也沒有鍵盤,也是用意念操控。這不是不可能,是可以相信的。

本章的內容當然可以繼續往下寫,因為人類還有嗅覺系統,味覺系統,感覺系統,神經系統……不能再寫了,我們的局限太明顯了。當然這說明了,我們進步的空間是無比大的。

我相信人類正在覺醒,就好像我覺得自己在覺醒,雖然我資質愚鈍,雖然我能力有限,但還是愛思考,愛幻想……

送給所有父母一句話:「你砍掉了我的翅膀,卻問我為什麼不飛啊。」不要過多的去禁錮你孩子的思維,多讓他胡思亂想一下,多讓他看看課外書。你的這一舉動,可能不光能成就他,還能成就人類。未來還是屬於他的,他將帶著我們的記憶,走出地球,走向更遙遠的宇宙。

獨立學者,作家,藝術家靈遁者哲學書籍《重構世界》第七章下篇。

靈遁者: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探索。歡迎交流互動:lingdunzhe。

相關焦點

  • 當前最難的課題: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並且物質與能量之間可以進行相互轉化。  具體說來:唯物主義呢,認為物質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意識的產生是依賴於物質載體,沒有物質就沒有意識。意識的產生依賴於物質載體,沒有物質則沒有意識。  比如人沒有眼睛,就無法「看」,沒有鼻子就無法「聞」……人看待任何事物的綜合感覺,不僅受器官影響,還受體內激素影響。且人死後,地球仍然在轉,人類滅絕後,宇宙依然存在。
  • 深入進行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無神論和科學精神教育
    全面科學地認識馬克思主義唯物論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無神論、科學精神之間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它們都反對唯心論、有神論,都主張世界是物質的、統一的,物質世界的運動和發展都是有規律的,物質世界的存在與發展都是可以認識的。其中,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是核心,是我們批判「法輪功」歪理邪說反動本質的強大思想武器。
  • 兩個基本問題: 有妖論和無妖論,唯心論和唯物論!
    神州反擊妖州,下水道們破口大罵,指責中國人居然敢不敬畏妖奴文化。二、唯物論和唯心論之辨經過上面的論述,從文化區塊上劃分,我們可以把整個地球的版圖,分為神州和妖州兩部分。神州就是指中國,妖州就是指外國。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人是神族,是龍族。生活在妖州土地上的人,則都是妖奴。
  • 兩個基本問題: 有妖論和無妖論,唯物論和唯心論!
    神州反擊妖州,下水道們破口大罵,指責中國人居然敢不敬畏妖奴文化。二、唯物論和唯心論之辨經過上面的論述,從文化區塊上劃分,我們可以把整個地球的版圖,分為神州和妖州兩部分。神州就是指中國,妖州就是指外國。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人是神族,是龍族。生活在妖州土地上的人,則都是妖奴。
  • 十八世紀英國的主觀唯心論和不可知論,對還是錯?拿來還是摒棄?
    在德國的萊布尼茨推出科學的經驗主義之後,英國在18世紀發展出了唯心論,其中以洛克的經驗哲學為代表,對以往的理性哲學給予了全面的衝擊和重塑,逐漸地,經驗論開始分為兩支,走向了兩個系統和方向都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條導致了18世紀法國的唯物論,另一條導致了洛克和大衛·休謨的主觀唯心論和不可知論。
  • 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之一)
    是物質決定精神,不是精神決定物質。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立場和基本原則。  一、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上)  ——關於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的大討論  思維與存在何為世界的本原?思維與存在有無同一性?這是哲學史上的一個歷久彌新的重大而基本的問題。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們苦心探索,眾說紛紜,論辯莫衷一是。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意識論
    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辯證法唯物論》,其中最著名的篇章就是《實踐論》和《矛盾論》大約佔了講授提綱一半的內容。《意識論》是第二章第八小節,討論了意識的本質、來源,並對錯誤的認識「意識」的觀點進行了批評,指出機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認識不徹底的特徵。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唯物唯心
    《唯物論與唯心論》是提綱的開篇,其中討論了(一)哲學上的兩軍對戰,(二)唯心論和唯物論的區別,(三)唯心論的發生與發展的根源,(四)唯物論發生與發展的根源。筆者按如上四大板塊精簡整理,如感興趣建議閱讀原著。(一)全部的哲學史,都是唯心論和唯物論這兩個互相對抗的哲學派別的鬥爭和發展的歷史,一切的哲學思潮和派別,都是這兩個基本派別的變相。
  • 意識是物質的特徵,物質和精神是一性
    一、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特性西方科學用幾個世紀的時間來研究意識,可意識對西方科學來說仍然是個迷。在研究意識中遇到的難題「意識的難題」是指體驗與感受的問題,例如對顏色、味道、明暗等等的感受,對價值觀的判斷等等。「意識的難題」,近年來重新觸發了哲學上長期解決不了的爭論,即意識是從物質中突然出現的,還是萬物皆有意識?
  • 何為物質的概念?明白這點才能論證唯物和唯心,不然都是盲人摸象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西方還是東方,一直存在著唯物與唯心的爭論,究竟這個世界和人的思維是唯物還是唯心呢?是意識第一呢還是物質第一呢?針對這些問題,哲學詩畫從一位網友那裡挑選了他的部分精華論述,一起來看看他是如何理解和分析的。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時空論
    空間和時間都不是獨立的非物質存在,也不是主觀上的感覺,而是客觀世界的存在形式。徹底的唯物論者,把時間、空間看作是物質的存在形式。這種基本觀點跟唯心論的時空觀是根本相反的,(一)康德主義的時空觀,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客觀的實在,而是人類的直覺形式;(二)黑格爾的時空觀,認為發展著的實踐和空間的概念,日益接近於絕對理念;(三)馬赫主義的時空觀,認為實踐和空間是感覺的種類,是使經驗和諧化的工具。所有的唯心論的時空觀,都否認了時間和空間的客觀實在性,都不承認實踐和空間在自身發展中反映著物質存在才具體形式。
  • ...列寧、史達林、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唯物論和無神論》出版
    新華社北京8月9日電為貫徹中共中央關於開展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無神論教育的指示精神,便於廣大黨員和幹部學習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進一步劃清唯物論與唯心論、無神論與有神論、科學與迷信的界限,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編譯局合作編輯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唯物論和無神論》一書,近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運動論
    沒有物質參與的運動是典型的唯心論觀點,沒有運動的物質或者是簡單化運動則陷入形上學、機械論的陷阱。(一)辯證唯物論的運動觀,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一切觀點。一切哲學的唯心論以及宗教神學的本質,在於他們否認世界的物質同一性,設想世界的的運動和發展是沒有物質的,或者是在最初階段沒有物質,是精神的作用或者是上帝的神力造就了物質世界。
  • 天方邏輯學 | 2.在「存在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存在」的問題上,有人講了一個故事
    我們一部分學者認為:伊斯蘭的正統認知是把「唯物論」和「唯心論」都看成是一種人類對客觀世界和客觀存在的認知方法,兩種思維邏輯都是出於人類對宇宙隊客觀世界的認識。它是屬於方法,由於人類歷史和宇宙的歷史的相比,人類的歷史非常短暫。
  • 趙磊 | 「存在決定意識」五問
    「決定」所指向的作用屬於本體論範疇,而「認識」和「影響」所指向的作用則屬於認識論範疇。「認識」、「影響」與「決定」不是一個層面的問題,不要把「本體論」與「認識論」混為一談。馬克思恩格斯說,歷史唯物主義「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觀念的形態」。這裡的「出發」,屬於本體論的溯源;這裡的「解釋」,屬於本體論的解釋。
  • 人的意識可能是量子糾纏和疊加作用產生的,量子研究對藝術評論提出新挑戰
    現代物理學的量子意識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經進入與文化領域的跨界研究。科學家們正在不斷研究這樣的可能性:振動頻率高的成為無形的物質,如人的思想、感覺和意識;振動頻率低的成為有形物質,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體等等。人的意識本質是神經系統的電流,它是由許許多多的電子相互糾纏而產生,電子相互碰撞疊加產生了人的意識。人們常說的「思維碰撞的火花」、「靈感」或許正是基於此。
  • 人去世之後,他的意識去哪了?科學能解釋嗎?
    意識是何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甚至是沒有答案,或許人死後意識就徹底消失了,就如他的意識憑空誕生一般的神奇。唯物論和唯心論,對人的意識有著不同的解釋,唯心論認為,物質和意識是相互獨立的,或者稱這個獨立的意識為「靈魂」,關於靈魂是否存在,這本身就是一個爭議性很大的問題。
  • 辯證唯物論者對精神到物質,物質到精神的經典論述,文化誦讀
    辯證唯物主義者,是從物質到精神的認識。而從精神到物質的認識是修佛修道信主者的修心意識。宇宙之主,或者說是上帝。老百姓說是老天爺爺。而對老天爺爺的認識,或說佛道神的修煉意識是從修心信主的精神到物質的認識的體現。整個世界當中,一直以來就存在著,唯物論與唯心論的相互矛盾的爭論。
  •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不經實踐檢驗,那麼任何回答都是存在缺陷的。那麼,怎麼樣才能最終定性這個問題的答案呢?目前情況下,人們對什麼是物質通常是有較為明確的認知,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的;然而,人們對於什麼是意識並沒有形成統一客觀的認知。當我們連意識是什麼都沒有徹底弄清楚時,又如何能夠判定基於不確定的意識能夠建構確定的物質呢?
  • 宿命論和自由意志的矛盾,關於唯物論的幾個問題
    對於這樣的問題的回答,大致能夠分為三種立場:唯物論、唯心論以及二元論。唯物論者主張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物質所構成,相反地唯心論者認為心靈與精神才是最真實的存在,而二元論者則認為心與物是最基本的兩種元素,任何一個並無法化約成另外一個的組成。本文主要探討唯物論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