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知識點:圓內接正多邊形有這樣的特點:隨著正多邊形邊數的增加,它會越來越貼近圓的邊。
山顛一寺一壺酒(3.14159),兒樂,苦煞吾(26 535)。
把酒吃,酒殺兒(897 932)。
殺不死,樂而樂384 626。
小時候,我們都曾搖頭晃腦地如此背過圓周率。雖然諧音的內容有些搞笑,但真的能幫助大家記著這一大長串看似毫無規律的數字。
說到圓周率,我們都知道它就是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固定倍數關係,這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但是,你知道這個複雜的數是怎麼來的嗎?
人們很早就注意到了圓周率的存在,生產活動時,人們觀察到輪子轉一圈的長度(即圓的周長)和其直徑之間有固定的聯繫,通過粗糙的測量計算發現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最早記載見於約2000多年前的《周髀算經》,其中提到「周三徑一」,這就是古率。漸漸地,人們發現古率有著很大的誤差,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但是餘多少呢,卻沒有統一的意見。
直到三國時期,劉徽發明了一個科學方法來計算圓周率,即"割圓術",所謂割圓術,就是不斷倍增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以求出圓周長,這個應該很好理解。既然無法直接計算圓的周長,那就找它的近似值,怎麼去逼近呢?利用圓內接正多邊形,隨著正多邊形邊數的增加,它會越來越貼近圓的邊,計算也就越接近真實值。劉徽一鼓作氣,一直算到圓的內接96邊形,求得π=3.14,無獨有偶,古希臘著名數學家阿基米德求圓周率時也採用了逼近法,他分別計算了圓的外切和內接96邊形,給出了圓周率的範圍,不得不說,大師的智慧和毅力是我們常人無法企及的。
祖衝之
之後的祖衝之更是厲害,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加上自己的不懈鑽研和反覆演算,竟將π值精確到了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給出了π的兩個分數形式的近似值約率為22/7,密率為355/113。
祖衝之到底採用什麼方法算出這一結果的,現在已無從知曉,但如果他是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來求的話,要得到如此精確的一個結果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的確讓人咋舌。
作者:張連敏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作者:科普中國責任編輯:天極科普君)
IT新聞微信公眾平臺
第一時間獲取新鮮資訊
使用手機掃描左方二維碼
評論
* 網友發言均非本站立場,本站不在評論欄推薦任何網店、經銷商,謹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