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圓周率是圓周長與直徑的比值,而且是一個無理數,更進一步的說是一個超越數。由於計算的需要,古今中外的數學家從未停止對圓周率的計算,其中主要有7類方法:割圓術、分析法、沙-波法、橢圓積分法、概率法等。
割圓術的流程是通過作圓的內接或外切正多邊形,計算多邊形的周長或面積,再將正多邊形的邊數增加一倍,算出其周長或面積;再增加,再計算……;隨著邊數的增加,多邊形的周長和面積就越接近圓的周長和面積,由此求得的圓周率也更精確。其中中國古人,用圓內接正多邊形逼近圓求圓周率;西方則通過內接與外切正多邊形兩面「夾攻」,用算術平均近似圓周率;有的通過周長,有的通過面積。
使用連分數計算圓周率的人很少,可能是因為計算量大。比如布朗開羅的連分數
級數法是通過冪級數的展開,得到關於圓周率的解析式,屬於分析法。最早由萊布尼茨得到一個解析式,之後歐拉、馬庭等等數學家,獲得了大量的該類解析式,其收斂的速度有快與慢。
使用最多的是反正切式,如維加在1789年發表的公式
「沙-波法「即「相關二次算法」,也叫「高斯-沙朗明-伯倫特法」。1976年,歐仁·沙拉明在《計算的數學》第30卷上,發表了重要論文《利用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計算π值的新方法》。理察·波倫特於同年獨立發現了類似的新方法。該算法是基於算術一幾何平均值,和某些在19世紀原屬於高斯的思想,但高斯沒有將其與π的計算相聯繫。算法產生的近似值收斂速度,比任何經典公式都快得多。
之後又以此派生出其他的一些算法,都極大的提高了運算速度。
橢圓積分法建立在橢圓積分變換的理論上,首個使用的人是印度傳奇的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他在1914年《模方程和π的逼近》一文中,給出了14個算π公式。其中之一,是關於橢圓積分變換理論和π的快速逼近之間,聯繫緊密而優美的「拉馬努金公式」:
但拉馬努金只給出了一些不充分的解釋,並沒有給出公式的證明。直到1987年,才由喬納森·波爾文和彼德·波爾文給出證明。1985年之後,橢圓積分法為一大批計算機算圓周率提供了新方法,多次刷新紀錄。
18世紀法國數學家布豐和勒克萊爾提出的投針問題,記載於布豐1777年出版的著作中:
在一平面上畫有一組間距為d的平行線,將一根長度為l(l<d)的針任意投擲到這個平面上,求此針與任一平行線相交的概率。
布豐證明了該針與任意平行線相交的概率為
基於此公式,可用概率方法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將投針試驗重複進行多次,並記下相交的次數,從而得到p的值,即可算出π的近似值。
比豐投針問題是第一個用幾何形式表達概率問題的例子,開創了使用隨機數處理確定性數學問題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