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用「正多邊形逼近圓」的「割圓術」,還有哪些計算π的方法?

2020-09-03 究盡數學

眾所周知,圓周率是圓周長與直徑的比值,而且是一個無理數,更進一步的說是一個超越數。由於計算的需要,古今中外的數學家從未停止對圓周率的計算,其中主要有7類方法:割圓術、分析法、沙-波法、橢圓積分法、概率法等。

割圓術

割圓術的流程是通過作圓的內接或外切正多邊形,計算多邊形的周長或面積,再將正多邊形的邊數增加一倍,算出其周長或面積;再增加,再計算……;隨著邊數的增加,多邊形的周長和面積就越接近圓的周長和面積,由此求得的圓周率也更精確。其中中國古人,用圓內接正多邊形逼近圓求圓周率;西方則通過內接與外切正多邊形兩面「夾攻」,用算術平均近似圓周率;有的通過周長,有的通過面積。

連分數

使用連分數計算圓周率的人很少,可能是因為計算量大。比如布朗開羅的連分數

級數

級數法是通過冪級數的展開,得到關於圓周率的解析式,屬於分析法。最早由萊布尼茨得到一個解析式,之後歐拉、馬庭等等數學家,獲得了大量的該類解析式,其收斂的速度有快與慢。

反正切式

使用最多的是反正切式,如維加在1789年發表的公式

沙-波法

「沙-波法「即「相關二次算法」,也叫「高斯-沙朗明-伯倫特法」。1976年,歐仁·沙拉明在《計算的數學》第30卷上,發表了重要論文《利用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計算π值的新方法》。理察·波倫特於同年獨立發現了類似的新方法。該算法是基於算術一幾何平均值,和某些在19世紀原屬於高斯的思想,但高斯沒有將其與π的計算相聯繫。算法產生的近似值收斂速度,比任何經典公式都快得多。

之後又以此派生出其他的一些算法,都極大的提高了運算速度。

橢圓積分法

橢圓積分法建立在橢圓積分變換的理論上,首個使用的人是印度傳奇的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他在1914年《模方程和π的逼近》一文中,給出了14個算π公式。其中之一,是關於橢圓積分變換理論和π的快速逼近之間,聯繫緊密而優美的「拉馬努金公式」:

但拉馬努金只給出了一些不充分的解釋,並沒有給出公式的證明。直到1987年,才由喬納森·波爾文和彼德·波爾文給出證明。1985年之後,橢圓積分法為一大批計算機算圓周率提供了新方法,多次刷新紀錄。

布豐投針

18世紀法國數學家布豐和勒克萊爾提出的投針問題,記載於布豐1777年出版的著作中:

在一平面上畫有一組間距為d的平行線,將一根長度為l(l<d)的針任意投擲到這個平面上,求此針與任一平行線相交的概率。

布豐證明了該針與任意平行線相交的概率為

基於此公式,可用概率方法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將投針試驗重複進行多次,並記下相交的次數,從而得到p的值,即可算出π的近似值。

  • 1850年,一位叫沃爾夫的人在投擲5000多次後,得到π的近似值為3.1596;
  • 1855年,英國史密斯投了3200次,得到的π值為3.1553。另一英國人福克斯投擲了僅1100次,卻得到了精確的3.1419;
  • 用這種方法得到最好結果的是義大利人拉澤裡尼,在1901年投擲了3408次針,得到的圓周率近似值精確到6位小數。

比豐投針問題是第一個用幾何形式表達概率問題的例子,開創了使用隨機數處理確定性數學問題的先河。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圓周率π的計算史:割圓術的計算方法
    本課程介紹中國古代圓周率的計算史。首先從劉徽割圓術講起,通過介紹割圓術的算法思想和計算方法,以及劉徽不等式的證明,探尋其中所蘊含的對現代數學影響巨大的數學思想。接著介紹了祖衝之對於圓周率的高效運算和他所得到的的高精度結果。由於記載著他的方法的《綴術》失傳,後世學者為探索其可以精確的計算圓周率結果的方法,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嘗試,本課程也一一進行了簡單介紹。
  • 正多邊形與圓的關係——那些數學大牛是咋算出圓周率的?
    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知識點:圓內接正多邊形有這樣的特點:隨著正多邊形邊數的增加,它會越來越貼近圓的邊。
  • 如何優雅地計算π?
    提示:點擊空白處偷看答案空白處在此之後,數學家先後通過割圓術、無窮級數等方法計算π的值。1706年,英國天文學家約翰·梅欽已經可以利用格雷果裡-萊布尼茨級數產生的公式計算到π的第100位小數。2割圓術:優雅地計算π說到π的計算,就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割圓術」。約公元265年,數學家劉徽創立了割圓術,用正3072邊形計算出π的數值為3.1416。
  • 圓周率的7大類計算方法:割圓術、連分數、分析法、概率法
    眾所周知,圓周率是圓周長與直徑的比值,而且是一個無理數,更進一步的說是一個超越數。由於計算的需要,古今中外的數學家從未停止對圓周率的計算,其中主要有7類方法:割圓術、分析法、沙-波法、橢圓積分法、概率法等。其中級數法、反正切方法屬於分析法。
  • 神奇的圓
    圓是一種幾何圖形。當一條線段繞著它的一個端點在平面內旋轉一周時,它的另一個端點的軌跡叫做圓。根據定義,通常用圓規來畫圓。畫圓時,固定的點是圓心,圓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作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作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
  • 小學數學 | 【數學文化】π 圓周率的歷史
    圓的周長與直徑之比是一個常數,人們稱之為圓周率,通常用希臘字母π表示。1706年,英國人瓊斯首次用π代表圓周率,他的符號並未立刻被採用。
  • 圓周率π的計算曆程
    由此,開創了圓周率計算的第二階段。圓周長大於內接正四邊形而小於外切正四邊形,因此 2√2 < π < 4 。當然,這是一個差勁透頂的例子。據說阿基米德用到了正96邊形才算出他的值域。公元263年前後,劉徽提出著名的割圓術,得出 π =3.14,通常稱為「徽率」,他指出這是不足近似值。雖然他提出割圓術的時間比阿基米德晚一些,但其方法確有著較阿基米德方法更美妙之處。割圓術僅用內接正多邊形就確定出了圓周率的上、下界,比阿基米德用內接同時又用外切正多邊形簡捷得多。
  • 古代樸素的微積分思維,通過計算圓形面積公式可以探知
    漢朝,注意,是漢朝的牛人劉微,發現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面積與圓面積都有一個差,用有限次數的分割、拼補,是無法證明《九章算術》的圓面積公式的。因此劉徽大膽地將極限思想和無窮小分割引入了數學證明。他從圓內接正六邊形開始割圓,「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
  • 從正多邊形到圓
    我說:「正四邊形,就是四條邊都相等的長方形,也就是正方形。」 「正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正方形內角和是360度,正五邊形,內角和是不是就是 360度 + 180度 呢?」 京京想了想說著。確實正五邊形內角和等於540度。雖然京京猜著,蒙對了。但是這個對京京來說,確實很有難度,這個要用到正多邊形的知識點。
  • 圓周率π為什麼會引起數學家的重視?如今已將它算到30多萬億位
    引言:世界上有許多數字永遠都無法被算盡,圓周率π就是其中一個。從古代開始,古人就一直在算圓周率,即使是到了現代數學家意識到圓周率是無法被算盡的,但依然堅持算下去,對此很多人表示不理解,這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 圓周率的計算依據是什麼?
    在古代的數學史上,圓周率的研究和計算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時的數學水平。古希臘阿基米德,阿拉伯的卡西,古印度阿耶波多,古代中國祖衝之和劉徽等等數學家,都致力於圓周率的研究和計算,先後給出了圓周率的估值。劉徽等人使用的是割圓術:使用內接於圓的正多邊形逼近圓,多邊形的邊數越多,其周長與面積也越接近圓。思路很簡單,但其計算量是個不小的挑戰。也似乎在計算前,缺少了對計算的論證。
  • 四次涅槃終獲重生,圓周率π現在已被計算到31萬億個數
    它的難度源自兩個方面,首先,很難發現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或面積與半徑的平方)是一個定值(即,圓周率π).其次,即使我們知道了定值π的存在,也難以給出一個計算π值的方法.阿基米德的方法主要使用了兩個關鍵點:正多邊形與逼近。
  • 「π日」說π:這麼複雜的一個數,誰算的?咋算的?
    圓溜溜的邊沒法下手,那我們就拿長得像圓的開刀:六邊形比方的「更圓」,八邊形比六邊形更圓,二百五十六邊形從遠處看基本就是圓了……這就是所謂「割圓術」的基本思想。用實數逼近有理數,即分數尋找最接近π的近似值的「丟番圖逼近」,也是用「代數之父」、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的名字命名的。 割圓這種原始的方法,一直「統治」到微積分正式誕生之前,算起來就是拼一個毅力。魯道夫·范·庫倫(Ludolph van Ceulen)就是一個非常倔的哥們兒。
  • 圓周率π的計算曆程及各種腦洞大開的估計方法
    圓周長大於內接正四邊形而小於外切正四邊形,因此 2√2 < π < 4 。當然,這是一個差勁透頂的例子。據說阿基米德用到了正96邊形才算出他的值域。阿基米德求圓周率的更精確近似值的方法,體現在他的一篇論文《圓的測定》之中。
  • 圓周率是如何計算的?祖衝之的『綴術』居然失傳了
    其中一條公理是:過一點以某個長度為半徑可以做一個圓。根據相似形可知:任何一個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都是一個常數,把這個常數稱為圓周率π。如果使用一根軟繩測量圓的周長,再除以圓的直徑,只能得到圓周率大約等於3的結果,更加精確的結果只能依賴計算。第一個把π計算到3.14的人是古希臘的阿基米德。
  • 能算盡π嗎?算盡後會怎麼樣
    如果用量子計算機來計算「π」會怎麼樣?既然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怎麼強,有網友就好奇了,如果用量子計算機來計算無理數「π」會怎麼樣,能算盡嗎?算盡了又會怎麼樣?首先我們來簡單地回顧一下π是什麼。從小學時老師就告訴我們,π是圓周率,也就是周長與直徑的比值,而且,凡是能和圓扯上關係的基本都與π有關。
  • 圓周率是怎樣計算的?從古至今數學家一直在算,為何它如此重要?
    加拿大的一位音樂家Michael Blake更是將其譜成了的樂曲,讓人們可以欣賞到「π」的聲音。這也不禁讓我們好奇,圓周率的魅力為何如此之大?數學家們又是如何計算出圓周率的呢?早在古時候,人們發現了神奇的規律,隨便畫幾個圓,無論它們的大小如何變化,周長與直徑的比值總是不變的,而想要求出比值,就必須精確的算出圓的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