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積可控單晶石墨烯多層堆垛製備技術新突破

2020-12-14 石墨烯聯盟

多層石墨烯及其堆垛順序具有獨特的物理特性及全新的工程應用,可以將材料從金屬調控為半導體甚至具有超導特性。石墨烯薄膜的性質相對於層數及其晶體堆垛順序有很大變化。例如,單層石墨烯表現出極高的載流子遷移率,對於超高速電晶體尤為重要。相比之下,AB堆垛的雙層或菱面體堆垛的多層石墨烯在橫向電場中顯示出可調的帶隙,從而產生了高效的電子和光子學器件。此外,有趣的量子霍爾效應現象也主要取決於其層數和堆垛順序。因此,對於大面積製備而言,能夠控制石墨烯的層數以及晶體堆垛順序是非常重要的。

近日,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IBS)Young Hee Lee教授和釜山國立大學Se-Young Jeong教授在頂級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以「Layer-controlled Single-crystalline graphene film with stacking order via Cu-Si alloy formation」 為題報導了採用化學氣相沉積的方法來實現大面積層數及堆垛方式可控的石墨烯薄膜的突破性工作。為石墨烯和其他2D材料層數的可控生長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文章提出了一種基於擴散至升華(DTS)的生長理論,實現層數可控生長的關鍵是在銅箔基底上先可控生長SiC合金,具體來講(如圖1所示),首先在CVD石英腔室內原位形成Cu-Si合金,之後將CH4氣體引入反應室並催化成C自由基,形成SiC,隨後溫度升高至1075℃以分解Si-C鍵,由於蒸氣壓使Si原子升華。因此,C原子被留下來形成多層石墨烯晶種,在升華過程中,這些晶種橫向擴展到島中(步驟III),並擴展致邊緣。在給定的Si含量下注入不同濃度稀釋的CH4氣體,可以控制Si-Cu合金中石墨烯的層數。圖1e顯示了在步驟II中引入不同稀釋濃度CH4氣體時C含量的SIMS曲線,在較高CH4氣體濃度下,C原子更深地擴散到Cu-Si薄膜中,形成較厚的SiC層,然後生長較厚的石墨烯薄膜。由此實現可控的調節超低極限CH4濃度引入C原子以形成SiC層,在Si升華後以晶圓級尺寸生長1-4層石墨烯晶體。

圖1. 不同生長過程中的光學顯微鏡結果,生長示意圖及XPS能譜和不同生長步驟中Si和C含量的二次離子質譜SIMS曲線

隨後,為了可視化堆垛順序並揭示晶體取向的獨特電子結構,進行了nano-ARPES光譜表徵,系統研究了單層,雙層,三層和四層石墨烯的能帶結構(圖2a-d),隨著石墨烯層數增加,上移的費米能級逐漸下移。另外,分別根據G和2D峰之間的IG/I2D強度比和拉曼光譜二維模式的線形來確定石墨烯薄膜的層數和堆垛順序。IG/I2D隨著層數增加而增加(從0.25到1.5),並且2D峰發生紅移(從2676 cm-1到2699 cm-1)。最後,雙層、三層和四層石墨烯的堆垛順序通過雙柵極器件的電學測量得到了確認(圖2i-k)。在雙層石墨烯(圖2i)中,溝道電阻(在電荷中性點處)在最高位移場下達到最大值,從而允許使用垂直偶極電場實現帶隙可調性。在三層器件上進行了類似的測量(圖2j),與AB堆垛的雙層相反,由於導帶和價帶之間的重疊,溝道電阻隨著位移增加而減小,這可以通過改變電場來控制,從而確認了無帶隙的ABA-三層石墨烯。在四層器件中也觀察到了類似的帶隙調製(圖2k),確認了ABCA堆垛順序。

圖2. 不同層數的石墨烯樣品的nano-ARPES,拉曼及電學輸運表徵 本文通過在Cu襯底表面上使用SiC合金實現了可控的多層石墨烯,其厚度達到了四層,並具有確定的晶體堆垛順序。略顯遺憾的是本文並沒有對製備的不同層數的石墨烯樣品進行電導率,載流子濃度及載流子遷移率的標準測試。值得指出的是,近期,西班牙Das-Nano公司基於THz-TDS技術研發推出了一款可以實現大面積(8英寸wafer)石墨烯和其他二維材料100%全區域無損非接觸快速電學測量系統-ONYX。ONYX採用一體化的反射式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THz-TDS)彌補了傳統接觸測量方法(如四探針法- Four-probe Method,範德堡法-Van Der Pauw和電阻層析成像法-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及顯微方法(原子力顯微鏡-AFM, 共聚焦拉曼-Raman,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以及透射電子顯微鏡-TEM)之間的不足和空白。ONYX可以快速測量從0.5 mm2到~m2的石墨烯及其他二維材料的電學特性,為科研和工業化提供了一種顛覆性的檢測手段。

來源:儀器信息網

相關焦點

  • 新突破:現在能讓石墨烯,變成單層單晶!
    科學家們研究了一個真正的單層,即大面積石墨烯薄膜覆蓋在大面積銅箔上。改進了化學氣相沉積(CVD)生長方法,消除了石墨烯生長在銅箔上的所有碳雜質。這種均勻「完美」的單層單晶石墨烯有望被用作超高解析度透射電鏡成像和光學設備的超薄支撐材料。
  • 石墨烯晶圓亮相後,金剛石晶片迎來技術突破,國產晶片找到新賽道
    為了改變這一境況,一方面中國半導體企業奮起直追,一方面不斷探索可替代的新材料。01石墨烯晶圓亮相前段時間,中科院已經成功研發出8英寸石墨烯單晶圓,並可小規模量產。由此,中國成為唯一可生產8英寸石墨烯晶圓的國家。
  • 碳基晶片新突破,我國8寸石墨烯晶圓有望量產,性能將提升10倍
    目前我們一直在尋找一種新材料的電晶體,用來代替矽基成為未來晶片的新材料,而被稱為21世紀的神奇材料—「石墨烯」成為全球科學家們研究的對象。,科學家們也在尋找一種能夠批量化生產的技術,北京大學、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的劉忠範與孫靖宇教授在對非金屬基石墨烯晶圓CVD製備的研究上,發明了一種基於傳熱和氣體流動性質原理的石墨烯晶圓批量化製備方法,每一批次可以生產出30片4英寸的石墨烯晶圓。
  • 手性可控石墨烯納米帶製備成功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關於六角氮化硼(h-BN)的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其表面成功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GNR),並進行了輸運性質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
  • 天津大學課題組:大尺寸二維單晶材料在銅基底上的可控成長
    近年來,大尺寸單晶二維材料的可控制備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在這些製備方法中,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方法因其可控性高,可大面積製備及成本低廉等優點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CVD製備二維材料過程中,催化劑可以直接影響樣品的尺寸、形貌及質量等參數,因此尋求合適的催化劑體系一直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 Nature:北大劉開輝課題組首次實現分米級二維單晶六方氮化硼的製備
    該生長機制具有普適性,可推廣到其它二維材料大面積單晶的製備。跳轉閱讀找化工原料、中間體,CAS號查詢,推薦您用用這個小程序!材料是推動現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基礎。基於矽基材料的各種先進器件引領了現代信息科技革命,對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 【Angew】蘇大鄒貴付教授合作製備大面積超薄鈣鈦礦單晶薄膜
    目前,研究報導的鈣鈦礦單晶薄膜生長方法主要通過化學氣相沉積和溶液空間限制法,然而,所製備的薄膜厚度往往較厚,相應的器件性能也沒有多晶薄膜的器件高,因此,生長超薄大面積鈣鈦礦單晶薄膜至關重要。由於鈣鈦礦本徵對稱的晶體結構以及正八面體網格之間緊密的化學鍵連接,以及各低指數表面之間差異非常小的表面能,各向異性生長大面積超薄鈣鈦礦單晶薄膜仍然充滿挑戰。
  • 美科學家成功利用半導體製造工藝製備出大面積柔性單晶鈣鈦礦薄膜
    相比之下,單晶鈣鈦礦薄膜無晶界缺陷極少,因此具備更加優異的電荷傳輸性能和穩定性,但該類薄膜的製備工藝極具挑戰性(薄膜成核、形貌和組分難以控制),因此在製備工藝上實現突破是單晶鈣鈦礦電池實現商業化應用的關鍵因素。
  • 大面積單晶技術大突破,臺積電與交大登上國際頂尖期刊
    在科技部「尖端晶體材料開發及製作計劃」長期支持下,國立交通大學(交大)的研究團隊與臺灣集成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臺積電)合作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共同進行單原子層氮化硼的合成技術上有重大突破,成功開發出大面積晶片尺寸的單晶氮化硼之增長技術,未來將有機會應用在先進邏輯製程技術,傑出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於今年3月榮登於全球頂尖學術期刊
  • Science:單晶金屬箔可實現大面積製備(助力鋰電和燃電再發展)
    與單晶金屬相比,多晶金屬因具有非常多的晶界而表現出較差電性能和機械性能。
  • 進展|普適性機械解理技術製備大面積二維材料
    製備高質量的二維材料,特別是原子層量級的超薄材料,是開展二維材料前沿探索的基礎。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Geim教授和Novoselov教授最早發展出了機械解理技術,並獲得了單層石墨烯,掀起了二維材料的研究熱潮。近十多年來,機械解理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製備各種高質量的二維材料。石墨烯、MoS2以及單層高溫超導材料Bi2212等諸多材料的本徵物理性質,都是在機械解理的樣品上觀察到。
  • 我國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分米級單晶薄膜的製備新方法
    為開闢矽基電子器件之外的新途徑,基於量子材料的新器件研究成為前沿熱點。作為量子材料的重要分支,二維量子材料厚度只有原子級且量子效應顯著,大面積、高質量的二維單晶製備是實現二維器件規模化應用的核心關鍵,然而晶格的非中心反演對稱性給二維單晶生長帶來了極大挑戰。
  • 蘇州大學鄒貴付、尹萬健教授合作製備大面積超薄鈣鈦礦單晶薄膜
    近日,蘇州大學鄒貴付教授和尹萬健教授從成核生長動力學角度,採用溶液過程動力學誘導晶面各向異性生長策略,製備了大面積超薄鈣鈦礦單晶薄膜。作者指出,各向異性生長鈣鈦礦薄膜需要考慮成核、生長以及誘導各向異性生長三個階段,並設計了相應的實驗合成方案,實現了該薄膜的各向異性生長。
  • 上海微系統所在氮化硼表面成功製備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然而,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然是一個科學難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王浩敏研究員團隊首次在六角氮化硼(h-BN)表面成功製備了手性可控的GNR並進行了輸運性質研究。
  • 「石墨烯 製備」大面積單晶粒石墨烯層的自然生長
    一組國際合作者 在《Advanced Materials》(高級材料)雜誌上發表了題為《 Large-Area Single-Crystal Graphene via Self-Organization at the Macroscale》(通過宏觀自組織的大面積單晶石墨烯
  • 我國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獲重大突破!概念股一網打盡
    據報導,北京元芯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昨日舉辦媒體發布會,該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彭練矛和張志勇教授帶領的團隊,經過多年研究與實踐,解決了長期困擾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的瓶頸,如材料的純度、密度與面積問題。他們的這項研究成果已經被收錄在今年5月22日的《科學》期刊「應用物理器件科技」欄目中。
  • 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
    摺疊方向精確控制以及角度連續可調的旋轉堆垛雙層石墨烯的構築。 中科院/供圖中國科學家在石墨烯領域完成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當天凌晨獲權威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發表。據了解,探索新型低維碳納米材料及其新奇物性一直是當今科技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之一,而二維的石墨烯晶格結構被認為是其他眾多的碳納米結構的母體材料。理論預測發現,在原子尺度,通過對石墨烯的彎曲摺疊,可以構築出具有新奇電子學特性的納米結構,但在單原子尺度精確地摺疊石墨烯,特別是根據特殊需要沿特定方向對石墨烯進行摺疊,具有極大挑戰性。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大面積高光學增益的CsPbBr3單晶薄膜雷射器陣列...
    其中,通過溶液旋塗法製備的鈣鈦礦薄膜被廣泛應用於各類光電器件。然而,薄膜鈣鈦礦存在高密度的晶界,導致較高的缺陷態密度,引起更多的無輻射複合並影響載流子壽命,從而導致器件性能變差。單晶鈣鈦礦相比於多晶鈣鈦礦具有更少的缺陷濃度,更大的載流子遷移率,可以進一步提高器件性能。目前,大面積且具有高光學增益的單晶鈣鈦礦薄膜的製備仍然存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