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個電晶體/mm!1nm節點可以這樣做

2021-01-10 EETOP

來源:EETOP編譯自semiwiki

在接下來的幾個高級過程節點的設備路線圖似乎已經相對清晰。FinFET拓撲將被GAA(gate-all-around)器件取代,通常使用多個堆疊通道,金屬柵完全圍繞「納米片」。儘管鰭片由於在鰭片的高度和厚度上的遍歷而表現出改善的柵極至溝道靜電,但堆疊的納米片卻進一步改善了這種靜電控制-優化了亞閾值洩漏電流。

提議的對納米片拓撲的擴展採用「forksheet」,如下圖所示。

forksheet研發的目標是消除nFET到pFET器件的間距規則(用於公共柵極輸入連接),用薄氧化物隔離兩組納米板。電晶體密度獲得這種引人注目的增益的代價是——柵極再次在三個側面上包圍了溝道體積–「 FinFET側面翻轉」是forksheet的一個常見的相似之處。

儘管後FinFET節點的大批量製造(HVM)的日期有些不確定,但是可以預料,這些不斷發展的納米片/forksheet拓撲將在2024-25年間出現。

目前正在積極進行工藝開發和設備研究,以尋找無數納米片的替代品。假設「納米」設備拓撲將至少用於兩個進程節點,如果任何新設備要在2028-30年達到HVM,現在就需要積極地進行研究。

在最近的IEDM會議上,Synopsys展示了他們在此時間範圍內針對「 1nm」節點的領先器件替代產品之一的預測和設計技術協同優化(DTCO)評估結果。本文總結了他們演講的重點。

1nm 節點

下圖描述了最近幾個工藝節點的電晶體密度的直線趨勢。(此圖是Synopsys與IC Knowledge,Inc.合作的一部分。)

關於這張圖需要注意的幾點:

x軸上的節點名稱代表了從14nm節點的簡單過渡,每個連續的數據點都由0.7X摩爾定律線性乘數定義(為了便於討論,如果DTCO工藝發展的目標確實是保持在這條曲線上,那麼使用0.7X的命名是合適的。) 每個節點上的密度數據點代表來自多個代工廠的指標數據點包括對邏輯和SRAM實施的單獨測量邏輯密度通常與代工技術常用的基礎庫單元實現有關。例如,一個2輸入NAND單元的面積反映了單元中4個器件的使用情況。

接觸的多間距 the contacted poly pitch(CPP)cell中水平金屬走線的數量(用於信號和電源)cell鄰接隔離間隔(「擴散中斷」與單元之間的虛設柵極捆綁在一起)另一個關鍵的單元維度是一個(可掃描的)數據觸發器的面積。上面的電晶體密度計算對每個邏輯數據點使用了NAND和FF單元的邏輯混合。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Synopsys對1nm節點的預測中使用的器件拓撲結構的假設。目前正在積極研究,以便在與該節點一致的時間範圍內評估幾種非矽場效應器件類型--例如,二維半導體材料(MoS2)和一維碳納米管。為了保持在電晶體密度曲線上的目標,Synopsys TCAD團隊採用了DTCO工藝定義來實現3D「互補FET」。下圖展示了CFET的橫截面。

CFET技術的一個吸引人的特徵是與納米片拓撲結構的相似性,後者將在1nm節點的時間範圍內具有多年的製造經驗。CFET方法的新穎之處在於pFET和nFET納米片的垂直放置。CFET拓撲利用了典型的CMOS邏輯應用,其中將公共輸入信號施加到nFET和pFET器件的柵極。(稍後將討論具有僅nFET字線傳輸門的6T SRAM位單元的獨特情況。)上圖顯示了pFET納米片如何直接位於nFET納米片下方。在圖中,存在兩個nFET納米片,比pFET窄,這主要是由於需要空間來接觸pFET源極和漏極節點,因此nFET的寬度減小了。並聯的兩個nFET將提供與pFET相當的驅動強度。(CFET中的SRAM位單元設計採用了不同的策略。)還顯示了有源柵極上的M0接觸(COAG)拓撲結構,擴展了這種最新的工藝增強功能。

CFET器件的處理需要特別注意pFET和nFET的形成。用於pFET源/漏節點的SiGe的外延生長用於在溝道中引入壓縮應變,以提高空穴遷移率。然後執行pFET柵極氧化物和金屬柵極沉積。隨後,nFET源極/漏極節點的外延Si生長,隨後的柵極氧化物和金屬柵極沉積必須遵守現有pFET器件施加的材料化學約束。

埋入式電源軌(Power rails)

請注意,對於1nm節點的假設是,本地VDD和GND分布將由「埋入電軌」(BPR)提供,它們位於基板中的納米片下方。結果,既需要「淺」(器件)通孔,又需要「深」(BPR)通孔。因此,BPR和過孔的金屬成分是關鍵的工藝優化,以降低寄生接觸電阻。(主要)金屬必須具有低電阻率,並以極薄的勢壘和襯裡材料沉積在溝槽中。

說到寄生,下面的(簡化)布局圖突出了CFET拓撲的獨特優勢。CFET器件的三維方向消除了單獨的nFET和pFET區域之間的柵極穿越。而且,與FinFET器件布局相比,柵極到源極/漏極局部金屬化層的並行運行長度顯著減少。(圖中顯示了經過納米片的較小的柵極長度擴展。)結果,使用CFET極大地改善了器件的寄生Rgate電阻和Cgs / Cgd電容。

CFET SRAM設計

在CFET工藝中實現6T SRAM位單元會引入一些權衡。Synopsys DTCO團隊選擇了獨特的設計特性,如下圖所示。

1. nFET下拉:pFET上拉比很容易達到2:1

前面所示的兩個較小的nFET納米片,其邏輯驅動強度比為1:1,與SRAM位單元中的pFET的寬度相同,驅動力為2:1。(請注意,這可以與FinFET位單元相媲美,其中nFET鰭片的數量為2而pFET鰭片的數量為1。)

2. 實現了一對修改的nFET傳輸門器件

用於傳輸門(pass gates)的兩個nFET納米片(略)比下拉電阻弱;柵極僅存在於納米片的三個側面上。這種「三柵極」配置提供了更密集的位單元,並優化了傳輸門:下拉nFET器件的相對強度,以實現可靠的單元讀取容限。

3. 通過門器件下的pFET納米片現在變成無效的「虛擬」門

4. 內部6T單元互連使用唯一的「交叉耦合」層(在M0通孔水平)

在工藝開發的早期,DTCO分析利用TCAD模擬工具,來表示材料的光刻圖版、材料沉積和(選擇性)蝕刻輪廓。這項早期的優化工作提供了對所需的工藝窗口、預期的材料尺寸和電學特性的見解,包括優化自由載流子遷移率的溝道應變。

後續的寄生提取,與設備模型合併,為新工藝提供初步的功率/性能度量,並結合設備布局區域進行全面的PPA評估。下圖提供了上述SRAM位單元的DTCO的可視化分析。

總結

在IEDM上,Synopsys TCAD團隊提供了對 "1nm "節點特性的窺探,該節點基於CFET器件拓撲結構,在兩個nFET納米片下面有一個pFET納米片。還假設了埋入式電源軌。光刻假設是基於利用(高數值孔徑)EUV--例如,39nm CPP(帶COAG)和19nmM0金屬間距。對於相對的PU:PD:PG驅動強度和內部交叉耦合互連層,都採用了獨特的SRAM位單元設計方法。

這種DTCO分析的結果表明,1nm CFET節點可能確實能夠保持激進的電晶體密度,接近10億個電晶體/平方毫米。

原文:https://semiwiki.com/eda/synopsys/294205-what-might-the-1nm-node-look-like/

相關焦點

  • 1.713億個/mm!臺積電5nm電晶體密度最新估計:比7nm提高88%
    臺積電尚未公布5nm工藝的具體指標,只知道會大規模集成EUV極紫外光刻技術,不過在一篇論文中披露了一張電晶體結構側視圖。5nm密度估算WikiChips經過分析後估計,臺積電5nm的柵極間距為48nm,金屬間距則是30nm,鰭片間距25-26nm,單元高度約為180nm,照此計算,臺積電5nm的電晶體密度將是每平方毫米1.713億個。
  • 1nm節點的猜想
    電晶體密度獲得這種引人注目的增益的代價是——柵極再次在三個側面上包圍了溝道體積–「 FinFET側面翻轉」是forksheet的一個常見的相似之處。儘管後FinFET節點的大批量製造(HVM)的日期有些不確定,但是可以預料,這些不斷發展的納米片/forksheet拓撲將在2024-25年間出現。現在,也有很多納米片的替代品正在進行積極的工藝開發和設備研究。
  • 關於對1nm節點的猜想
    關於對1nm節點的猜想 半導體芯精英 發表於 2021-01-04 09:33:46   從多個廠商和研究機構的成果我們可以看到,接下來的幾個高級過程節點的設備路線圖似乎相對清晰
  • 震驚Intel在1平方毫米中塞下1億電晶體
    本周二,英特爾搶了一回頭條,因為晶片巨頭邏輯技術部門副主席Kaizad Mistry宣布,他們已經有能力在1平方毫米中塞下1億個電晶體,「絕對是行業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對,這也可以算是個「裡程碑」式的進步。
  • 臺積電3nm技術論壇延期 三星將在3nm節點放棄FinFET電晶體
    打開APP 臺積電3nm技術論壇延期 三星將在3nm節點放棄FinFET電晶體 快科技 發表於 2020-03-19 09:23:39
  • 臺積電2024年量產突破性的2nm MBCFET電晶體
    臺積電的2nm節點將標誌著當前晶片製造技術的重大跨越目前,臺積電的最新製造節點是其第一代5納米工藝,該工藝將用於為2020年蘋果旗艦智慧型手機構建處理器。通俗地講,「節點」指的是電晶體「鰭」的尺寸測量。當今的處理器由數十億個這樣的鰭組成,這些鰭使計算能夠達到無與倫比的複雜性,降低成本和性能。與「 FinFET」(鰭式場效應電晶體)相反,該術語用來描述由臺積電和韓國Chaebol三星電子的三星代工部門製造的產品上的電晶體設計,而臺積電的2nm工藝將採用差分電晶體設計。該設計被稱為多橋溝道場效應(MBCFET)電晶體,它是對先前FinFET設計的補充。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正當我們為之疑惑嘆息之時,計算技術界突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科學家已將電晶體製程從 14 nm縮減到了 1 nm!這樣,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電晶體,摩爾定律有希望繼續它的傳奇預言!這一巨大突破是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完成的。在阿里·加維(Ali Javey)的帶領下,他們開發出的新型電晶體柵極線寬只有1納米。
  • 1nm電晶體誕生!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   電晶體的製程大小一直是計算技術進步的硬指標。電晶體越小,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這樣一來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會獲得巨大進步。  多年以來,技術的發展都在遵循摩爾定律,即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眼下,我們使用的主流晶片製程為14nm,而明年,整個業界就將開始向10nm製程發展。
  • 先不上GAA電晶體 臺積電第一代3nm工藝將繼續用FinFET技術
    再下一個節點就是3nm工藝了,這個節點非常重要,因為摩爾定律一直在放緩,FinFET電晶體一度被認為只能延續到5nm節點,3nm要換全新技術方向。在這方面,三星將轉向GAA環繞柵極電晶體,根據官方所說,基於全新的GAA電晶體結構,三星通過使用納米片設備製造出了MBCFET(Multi-Bridge-Channel FET,多橋-通道場效應管),該技術可以顯著增強電晶體性能,主要取代FinFET電晶體技術。
  • 1nm電晶體又是什麼鬼?
    晶片的製造工藝常常用90nm、65nm、40nm、28nm、22nm、14nm來表示,比如Intel最新的六代酷睿系列CPU就採用Intel自家的14nm製造工藝。現在的CPU內集成了以億為單位的電晶體,這種電晶體由源極、漏極和位於他們之間的柵極所組成,電流從源極流入漏極,柵極則起到控制電流通斷的作用。
  • 1nm電晶體誕生 秒殺當前14nm主流晶片製程
    【TechWeb報導】10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美國勞倫斯伯克力國家實驗室打破物理極限,開發出了全球最小的電晶體僅1nm。這意味著,未來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會獲得巨大進步。
  • 臺積電:2nm晶片研發重大突破,1nm也沒問題
    據臺媒透露,有別於3nm與5nm採用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架構,臺積電2nm改採全新的多橋通道場效電晶體(MBCFET)架構,研發進度超前。據悉,臺積電去年成立了2nm專案研發團隊,尋找可行路徑進行開發。
  • 英偉達安培第二代RTX架構GPU搭載了280億個電晶體 採用三星8nm工藝
    英偉達安培第二代RTX架構GPU搭載了280億個電晶體 採用三星8nm工藝 來源:IT之家 • 2020-09-02 15:33:11
  • 蘋果發布A14 Bionic處理器:全球首發5nm工藝、118億電晶體怪獸
    昨晚發布會雖然沒有iPhone 12手機,不過大家可以提前過過癮,因為蘋果發布了A14 Bionic處理器,首發5nm工藝,118億電晶體傲視群雄,沒有華為競爭5nm的情況下這會是目前最強手機晶片。當前的iPhone 11及iPad Pro上使用的A13 Bionic處理器是7nm工藝(N7P二代工藝),集成85億電晶體,6核CPU、4核GPU,集成Neural神經計算引擎,也就是常說的AI核心,AI運算能力達到了1TFLOPS。
  • 臺積電5nm代工價曝光:一片晶圓比7nm幾乎貴了一倍
    隨著蘋果A14處理器的推出,臺積電的5nm產線已經滿載,正馬不停蹄地趕工中,畢竟除了iPad Air 4,後續還有iPhone 12系列,年底前甚至還有5nm Apple Silicon(A14X?)。下面來探討一個趣味問題,找臺積電代工5nm,需要多少錢?
  • 史上最小 1 nm 電晶體將為之續命
    正當我們為之疑惑嘆息之時,計算技術界突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科學家已將電晶體製程從 14 nm縮減到了 1 nm!這樣,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電晶體,摩爾定律有希望繼續它的傳奇預言!這一巨大突破是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完成的。在阿里·加維(Ali Javey)的帶領下,他們開發出的新型電晶體柵極線寬只有1納米。
  • 1nm電晶體誕生 計算技術界的重大突破
    網絡配圖  1nm電晶體誕生引關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將現有的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完成了計算技術界的一大突破!電晶體的製程大小一直是計算技術進步的硬指標。電晶體越小,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這樣一來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會獲得巨大進步。  據外媒報導,今天,沉寂已久的計算技術界迎來了一個大新聞。
  • 全球晶片攻堅戰:3nm臺積電(TSM.US)後年量產,2nm進展順利,1nm遙遙...
    6nm製程將按照計劃於年底實現量產,比7nm加強版多了1層EUV(極紫外光刻)光罩層。5nm也已準備好下半年進行量產。相比前輩們,5nm製程增加了更多EUV光罩層,下半年開始進入量產,預期收益將佔總收入的10%。業界估算其投資達250億美元,月產能50000片,後續將擴充至70000-80000片。更重要的是,3nm也完全沒有因公共衛生事件而延緩的意思。
  • 晶片突破 1nm 後,將會如何發展?
    當矽基晶片突破 1nm 之後,量子隧穿效應將使得「電子失控」,晶片失效(確切的說,5nm 甚至 7nm 以下,就已經存在量子隧穿效應)。這種情況下,替換晶片的矽基底,也許是晶片進一步發展的可行出路之一。
  • ...Intel將在2023年推出5nm GAA工藝-Intel,5nm,GAA,電晶體,工藝...
    Intel之前已經宣布在2021年推出7nm工藝,首發產品是數據中心使用的Ponte Vecchio加速卡。7nm之後的5nm工藝更加重要了,因為Intel在這個節點會放棄FinFET電晶體轉向GAA電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