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和國慶節已經開始倒計時啦,你激動嗎?
19年一遇的中秋節、國慶節同一天,連休8天簡直不要太爽!
自古,中秋節就是回家團聚的日子,這次罕見的連著國慶。
一共8天的假期,很多人都想趁著這大好假期,回家和父母、家人團聚。
那麼中秋節到底要怎麼過,要送什麼,才是「正道」呢?
我們可以看一下古人是怎麼過中秋的。
楊貴妃金口玉言,從此世間有月餅
古代人中秋節也吃月餅,而月餅據說是從唐朝流傳下來的。不過,月餅剛開始並不叫月餅,而是叫胡餅。
據說在唐太宗李世民年間,大唐戰神李靖統兵徵伐突厥,大勝後班師回朝,這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節。朝堂熱鬧非凡,大家都在讚賞李靖神勇。
這時,一吐魯番商人向唐太宗獻上胡餅,以慶祝勝利。唐太宗龍顏大悅,舉頭望月,隨口說出:「應將胡餅邀蟾蜍」。
說完,唐太宗就將胡餅賞賜給了群臣和將士們,從此後,唐朝人便開始在中秋節這天吃胡餅。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年間,中秋節吃胡餅的習俗依舊存在。一次中秋節,唐玄宗和楊貴妃一邊賞月,一邊吃胡餅。
吃著吃著,唐玄宗對楊貴妃說:「胡餅這個名字也太難聽了,配不上月餅的美味。」
楊貴妃望著天上的明月,隨口說:「那就叫月餅吧。」
從此,「月餅」便流傳開來。很多大戶人家會在中秋節擺上月餅,切成小塊,和家人一起食用,慶祝團圓。
晚唐詩人殷文圭曾寫詩:萬裡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
可見,從唐朝開始,中秋節已與團圓掛了鉤。
親朋好友齊聚,好酒好菜狂歡
到了宋朝,在中秋節團圓變成了全民風尚,他們會召集天南海北的親朋好友,開啟徹夜狂歡模式。
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道:「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燒不絕。」
王孫公子等大戶人家,一般會登樓賞月,大開筵席,他們吃著新鮮的螃蟹,喝著美酒,時不時吟詩作對,對酒高歌。
老百姓也不願意虛度這等佳節,他們早早買了酒,在家中開起家宴。家宴過後,他們會帶著家人來到街市,一直玩到天亮。據說,當時還有「越晚睡越長壽」一說。
原來,徹夜狂歡從宋代就開始了。
蘇軾也曾在中秋節和妻子徹夜狂歡,當時他帶著小11歲的妻子在杭州遊湖。幾年後,在又一個中秋之夜,看著明月,他想起來了多年未見的弟弟,於是寫下了千古名篇——《水調歌頭》。
詞中的17字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也刻畫了宋朝的中秋習俗:狂歡+團聚。而詞中所寫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則將中秋團聚描繪的淋漓盡致。
不但要聚,還要送禮
到了明代,人們在中秋節開始贈送禮物了。
崇禎在《嘉興縣誌》中寫道:十五是為中秋,作餅肖月形。曰「月餅」,有相饋遺者,取團圓之義。
嘉靖《威縣誌》記載,「中秋置酒玩月,為月餅饋之。」
由此可見,月餅可是明朝中秋節的必備禮物,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中秋,讓愛回家
看到這裡,今年的「超級中秋」,大家可以放心的狂歡了,畢竟這可是「先祖們傳承下來的」。
當然,現在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且不說很多人無暇回家,就是很多能回家的人,想要的也不是玩耍,不過是和家人一起度過難得空閒時光罷了。
當然,無論是能回家還是不能回家,送上一份飽含心意的禮物,都很好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秋禮物不再是單一的月餅,有了更多充滿愛意的產品。
小寶提前祝大家中秋節快樂、國慶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