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發現-RNAi,及其在醫學上的應用

2021-01-09 騰訊網

RNAi(RNA interference,RNAi)是通過實驗手段向細胞內導入雙鏈RNA(double-stand RNA,dsRNA)或者細胞內源性產生一些短片段的雙鏈RNA,這些短片段的雙鏈RNA通過促使特定基因的mRNA降解來高效、特異地阻斷體內特定基因的表達,使細胞出現特定基因缺失的表型。由於這種現象的作用為點發生在轉錄後,故又稱為轉錄後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小的幹涉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 ,siRNA) 是在RNA幹涉過程中人工體外合成的小片段RNA,由約20個核苷酸組成,就是這種短片段雙鏈RNA分子,能夠以序列同源互補的mRNA為靶目標,降解特定的mRNA,最終使相應的基因沉默,達到抑制蛋白質翻譯的目的。

RNAi(RNA interference,RNAi)給基因功能研究帶來了巨大的技術革新,是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治療研究的熱點,對生物學和醫學領域產生了難以預料的影響。在2001年被《Science》雜誌評為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在2002年《Nature》雜誌將RNAi評為年度重大科技成果之一。Craig Mello也因為在RNAi研究上的卓越貢獻而獲得了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何謂RNAi?也許要從RNAi的發現開始講起!

Craig Mello

奇妙的發現

1990年由Jorgensen研究小組在對矮牽牛(petunias)進行的研究時,研究人員將編碼紫色色素的多拷貝基因轉入矮牽牛中,但是結果卻令他們大吃一驚。矮牽牛並沒有產生預期的深紫色花,相反的,卻產生了白色和白紫色雜色的矮牽牛花。研究人員很奇怪為什麼不但沒有產生深紫色的花,連花本身的淡紫色都被抑制,產生了白色花。這種現象被命名為協同抑制(cosuppression),顧名思義就是導入的基因和其相似的內源基因同時都被抑制了。

1992年,Romano在粗糙鏈孢黴(Neurospora crassa)中發現,外源導人基因可以抑制具有同源序列的內源基因的表達。研究人員對dsRNA能夠導致基因沉默引起高度重視是在1995年。1995年Guo和Kemphues博士也在秀麗新小杆線蟲中發現了RNA的幹擾現象。Guo試圖證明par-1基因的失活會破壞線蟲第一次卵裂的不對稱性,她在關閉par-1基因的表達時使用了反義技術,即注入反義RNA,使反義RNA和par-1基因的轉錄物雜交,從而阻斷蛋白的翻譯過程。但令她驚訝的是在她的對照試驗中順義RNA也同樣使par-1基因的表達沉默了。但Guo並不能對此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直到1998年,華盛頓卡耐基研究院的Andrew Fire和麻薩諸塞大學癌症中心的Craig Mello才揭開這個未解之謎。Mello等人通過注射與秀麗新小杆線蟲機體同源基因(靶基因)的雙鏈RNA,阻斷了靶基因的表達。並將其命名為RNA幹擾(RNA interference,RNAi)。Mello等人將體外轉錄得到的單鏈RNA純化後注射線蟲時,基因抑制效應變得十分微弱,而經過純化的雙鏈RNA能夠高效地特異性阻斷同源基因的表達。

隨後關於RNAi現象的研究表明,在植物、果蠅、錐蟲、渦蟲等許多生物中都存在此種現象。1999年,Tuschl等研究人員報導了在哺乳動物中也存在RNAi現象,只是導入的RNA是一種小的幹擾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2001年,Berstein等研究人員提出,只有22個核苷酸的siRNA才能特異性的阻斷dsRNA,同時Berstein還在體內發現了一個分解dsRNA為siRNA的酶,稱為DICER酶。

RNAi作用機制與研究

RNAi的作用分為3個階段:起始階段、效應階段、擴增階段。

dsRNA可以是一個單鏈RNA分子回折,自身互補形成分子內雙鏈;也可以是分開的2個RNA分子互補形成的分子間雙鏈。當細胞中的dsRNA擴增達到一定量時,可以被特異性的雙鏈RNA內切酶——Dicer酶識別,在ATP的參與下被切割成約21~23個核苷酸的片段,形成siRNA分子,然後識別生物體內與之同源的靶mRNA序列,啟動RNAi效應。siRNA與特異性蛋白結合後解鏈,其反義鏈與核酶複合物內切核酸酶、外切核酸酶、解旋酶和同源RNA搜索活性蛋白4種組分結合,形成誘導RNA沉默的複合物(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在ATP的激活下,活化後的RISC通過鹼基配對的方式結合到生物體內的靶mRNA上。細胞中的RNA可以在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s)作用下,以siRNA為引物,目的mRNA為模板合成大量的dsRNA,後者又可作為RISC的底物而被降解形成新的siRNA,新siRNA又可以進入上述循環,使信號放大。此外,siRNA還可以在RdRPs的催化下進行自我複製,從而放大其生物學效應。

科研人員並不滿足於簡單的發現了RNAi的作用機制。一種新技術發現的最大價值在於實際上的應用。2006年5月《Nature》雜誌首次發表RNAi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的試驗結果。研究人員通過RNAi技術沉默了一個相關致病基因,這項研究成果為開展後續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來自全球領先的RNAi療法公司Alnylam Pharmaceuticals的Tracy Zimmermann和其他研究人員設計了載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基因的siRNA。載脂蛋白B主要在肝和小腸中表達,參與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裝配和分泌。載脂蛋白B水平的增高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增加。用傳統的藥物治療方法很難控制載脂蛋白B的水平。研究人員將siRNAs包裹在核酸脂肪微粒(nucleic acid lipid particles)中,同時包被外殼以防止siRNA被降解。將這種siRNAs靜脈注射到短尾猴中(cynomolgus monkeys),單次劑量1mg/kg或者2.5mg/kg;給予單一劑量siRNA注射24小時後,載脂蛋白B、血清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顯降低;注射48小時後,載脂蛋白BmRNA最大沉默量超過90%以上。

這是首次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單次單劑量給予siRNA的相關研究。經過11天的觀察,人們看到了siRNA在治療疾病上的潛力,但這次試驗由於是單一劑量,需要進一步的多劑量相關數據,證明RNAi治療的安全性。

2007年在《Nature》雜誌上John Matthias等人發表了一篇文章,該文章研究表明RNAi介導的基因沉默並不會干擾內源性miRNA路徑。

在John Matthias等人發表的新成果中,研究人員在嚙齒類動物身上給予合成的siRNA可以有效抑制肝細胞靶基因表達,獲得治療性的基因沉默效果,並不會影響內源性的miRNA的途徑。在前期RNAi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都是利用逆轉錄病毒傳遞編碼shRNA的基因,進一步加工成siRNA,一旦這個基因結合到細胞DNA上,shRNA就會合成,從細胞核傳遞到細胞質。有研究表明,大量的shRNA會阻斷細胞miRNA路徑,影響miRNA的水平和活性。由於沒有正常的功能性miRNA,小鼠會死亡。曾經也有研究人員給予低劑量的shRNA,但因為一旦shNRA基因結合到宿主細胞DNA上,它的表達期限就很長,雖然解決了毒性反應問題,但劑量難以調控,應用上依舊會存在問題。John Matthias等人是將合成的siRNA直接傳遞到細胞質,不會影響內源性miRNA水平和活性。

研究人員給予的合成siRNA主要靶基因是肝細胞的兩個特殊基因:載脂蛋白和因子VII,研究表明設計合成的siRNA能有效抑制80%的靶基因,而且對肝細胞表達的內源性miRNAs(miR-122、miR-16、let-7a)的水平和活性無明顯影響。而且倉鼠的重複給藥實驗也表明,給予siRNA可以使Scap基因獲得長時間的基因沉默,而對內源性miR-122的水平無任何影響。這項動物試驗證明了直接給予合成的siRNA是一種具有潛力的、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於一些難治性的疾病如癌症也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思路。

三種傳遞siRNA方法

從發現至今,科學家希望能阻斷基因表達的RNAi技術可用於治療目前無法解決的疑難疾病。

毫無疑問RNAi具有巨大的治療潛力,但是利用RNAi技術治療存在一個巨大的障礙,那就是如何安全有效地將siRNA傳遞到特定的體內靶細胞中去。

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的Cy Stein博士稱,大自然不歡迎外源的寡核苷酸進入細胞,這可以說是生命的底線之一。

目前傳遞siRNA的方法層出不窮,總體概括可以分為三類:DNA或者病毒載體、定點注射以及合成修飾包裝成膠囊。在這三種方法中,利用DNA重組技術看似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利用DNA或者病毒載體只是一味的解決了投遞過程的瓶頸問題。利用DNA或者病毒載體能夠成功的敲除某個細胞裡的基因,但是這種方法會把正常組織細胞裡的基因也抑制掉,在這個敲除的過程中,特異性有待商榷。

科學家針對上述特異性的問題提出了針對特定的組織局部傳遞siRNA的直接方法,即定點注射。定點注射對於某些單一基因引起的疾病是最佳的選擇。但很多疾病是由多種基因引起,這樣多數疾病的靶基因都不適合用DNA重組技術和直接傳遞技術。

經過科學家的多年努力,卓有成效的是第三傳遞方法即合成修飾包裝成膠囊。2009年《Nature》雜誌報導了關於傳遞siRNA新方法的文章。麻省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系Myriam Aouadi等人找到了一種安全有效的將siRNA傳遞到巨噬細胞中的方法。研究人員選擇巨噬細胞是因為巨噬細胞一直是RNAi治療的研究熱點,而且巨噬細胞可以促進多種疾病的炎症反應,例如類風溼關節炎、腸炎和糖尿病。研究人員用β1,3-D葡聚糖包裹siRNA,被包裹的siRNA在體外和小鼠體內均具有沉默基因的作用。研究人員給由脂多糖誘導的炎症模型小鼠口服這種包含siRNA的葡聚糖顆粒,最少siRNA劑量為20ug/kg,siRNA消耗巨噬細胞中TNF-α的mRNA,降低血清中TNF-α的水平。研究發現接受了葡聚糖-siRNA顆粒治療的小鼠存活率提高,能有效抑制全身性炎症。這一新的RNAi技術為研究人員研發其他類型的siRNA藥物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為應用RNAi治療疾病掃清了siRNA安全有效傳遞的障礙。

RNAi在醫學上的應用

從1990年第一次在植物中發現了RNAi現象到2001年《Nature》首次報導哺乳動物培養細胞中通過siRNA成功誘導了特異性靶基因表達沉默,RNAi技術已經成為一項有巨大醫學應用潛力的前沿技術,已經成功的從植物研究發展到哺乳動物的相關研究。

在功能基因組研究中,需要對特定基因進行功能喪失或降低突變,以確定其功能。由於RNAi可以使特異的mRNA發生沉默,獲得功能喪失或基因突變株。與傳統的基因敲除方法相比,RNAi的方法具有明顯優點——高效、周期短、特異性強、操作簡單。例如在生產轉基因動物上,使用RNAi方法培育轉基因敲除小鼠只需要4個月時間,用傳統的方法生產基因敲除小鼠至少需要一年時間、甚至更久,RNAi比傳統的敲除方法具有更多的優勢。

從RNAi的功能基因組研究到治療的試驗性研究,科學家經過了一個艱辛的過程。RNAi最主要的醫學應用表現在對病毒、腫瘤的治療方面。2002年Lee等人在《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的研究表明,用siRNA抑制愛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一些基因,如p24、vif、nef、tat、rev可阻止HIV在細胞內複製;抑制HIV的受體CD4和CD8a或輔助受體CXCR4或CCR5或病毒結構Gag蛋白的表達,可阻礙HIV感染細胞。同年,Novina等人在《Nature Medicine》上發表文章,稱在實驗中針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合成的siRNA可特異地沉默HIV-1細胞受體CD4、病毒結構蛋白Gag和調節蛋白Nef。研究結果顯示siRNA可以有效抑制HIV-1複製周期的每個環節。RNAi技術不但可以應用在HIV上,在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上的報導也層出不窮。2003年McCaffrey等人主要針對HBV基因組設計siRNA,通過轉染HBV siRNA表達質粒後,研究人員發現在小鼠肝臟中HBV成功受到抑制。

腫瘤是一種難治性疾病,用傳統藥物治療的效果並不顯著。新技術的出現必然帶動疾病治療方法上的革新,漸漸的用RNAi方法治療腫瘤成為了研究的熱點。2007年Heidel等人通過對短尾猴靜脈注射包含針對核糖核苷酸還原酶M2亞基的siRNA的微粒,劑量3~9mg/kg siRNA。研究結果顯示短尾猴在3~9mg/kg siRNA劑量下有很好的耐受性。在27mg/kg siRNA劑量下,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升高,具有腎毒性;轉氨酶有輕度升高,具有輕微肝毒性。這種肝腎毒性主要由於siRNA劑量升高引起。動物試驗的可喜結果讓一些藥物公司也投入了siRNA藥物研發的行列中,由Calando Pharmaceuticals公司申請的CALAA-01藥物治療實體腫瘤的安全性臨床試驗正式啟動。CALAA-01藥物的活性成分是siRNA,包被在顆粒中防止核酸降解,以便順利到達腫瘤細胞靶基因。siRNA的主要靶基因是核糖核苷酸還原酶M2亞基,siRNA通過RNAi作用降低核糖核苷酸還原酶M2亞基的表達,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縮小腫瘤體積的作用。目前試驗處於進行階段,試驗結果值得期待。

RNAi從發現到應用是每一個新技術必經的發展歷程。在RNAi的應用過程中,遇到研發瓶頸等問題,在所難免。但RNAi導入率不高、穩定性差並不能掩蓋它的諸多優點。RNAi不僅推動了後基因組時代的發展,在發現疾病相關基因、疾病治療和藥物篩選研發上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相關焦點

  • 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
    打開APP 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 MEMS 發表於 2021-01-09 09:43:43 近日,IEEE
  • MEMS微針陣列及其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 2013-02-18
    微機電系統能夠在傳統儀器不能達到的微小空間中進行精密操作, 實現實時監測, 因而在生物醫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精確藥物注射、臨床監測、顯微外科手術、微型植入系統等。MEMS技術的出現給生物醫學帶來了新的手段。微針陣列就是MEMS技術在醫學上的一個重要應用。
  • 瀋陽自動化所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瀋陽自動化所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2021-01-06 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科研人員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近日,IEEE 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21, 68(1): 130-147)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關於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Progress in nanorobotics for advancing biomedicine
  • 上轉換發光材料及其應用
    與普通光致發光過程不同的是,.上轉 換發光具有較大的反Stokes位移,材料中需存在較長壽命的中間能級或亞穩態,同時實現上轉換發光也需要較強的激發光源。若材料能 夠實現上轉換發光,就可能將肉眼看不見的長波長的光轉換為可見光,在雷射、顯示、防偽等信息科學和技術領域將有著重要的應用,也將在生物醫學等方面開拓新的研究和應用領域。
  • 超聲影像診斷在醫學上的應用及發展
    打開APP 超聲影像診斷在醫學上的應用及發展 工程師5 發表於 2018-05-23 01:01:00 超聲醫學影像設備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
  • 轉化醫學系列 | BRD4和ALKBH5的活性測定方法建立及其抑制劑的發現
    轉化醫學系列 | BRD4和ALKBH5的活性測定方法建立及其抑制劑的發現轉化醫學系列講座轉化醫學系列講座又來啦!講座詳情講座時間:2019年10月24日 下午14:00-15:00講座題目:BRD4和ALKBH5的活性測定方法建立及其抑制劑的發現
  • 【技術專題】之 Pacbio 三代測序及其在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本次臨床科研技術專題,貝瑞和康科技服務的張煥雷博士,與大家一起交流:2,重點闡述Pacbio三代測序技術在臨床科研中的應用。延 伸 閱 讀【技術專題】 10×Genomics單細胞技術及其在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 第二節 醫學微生物學及其發展簡史
    第二節 醫學微生物學及其發展簡史   醫學微生物學是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亦是醫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它主要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結構、代謝活動、遺傳和變異、致病機理、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實驗室診斷及特異性預防等。
  • 本體論及其應用(上)
    眾多的應用案例也顯示出,對於解決問題來說,豐富的知識要比優良的算法邏輯更重要。要擁有真正的智能系統,就需要採集、處理、復用和傳達知識。而本體論則是知識描述和應用的基礎。術語「本體論」可以定義為概念化體系(conceptualization)的顯式規範。本體論用於描述領域(domain)的結構,即概念化體系。
  • 質譜技術及其應用
    它們具有高靈敏度和高質量檢測範圍,使得在pmol(10-12甚至fmol(10-15的水平上準確地分析分子量高達幾萬到幾十萬的生物大分子成為可能,從而使質譜技術真正走入了生命科學的研究領域,並得到迅速的發展。以下主要介紹與生物醫學有關的幾項質譜技術。
  • RNA幹擾技術(RNAi)及其應用
    (2)RISC使基因「沉默」的條件是SiRNA上有            的鹼基序列。(3)某科學家將能引起RNA幹擾的雙鏈RNA的兩條單鏈分別注入細胞內,結果卻沒有引起RNA幹擾現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4)研究發現,Dicer受DNA上某基因控制,如該基因上某鹼基發生了改變,是否RNA幹擾現象就消除了?你的結論依據是什麼?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李凱課題組與合作課題組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在生物醫學診斷領域中取得多項研究成果進展,相繼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化學領域頂級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南科大生物醫學工程系2019級碩士研究生查夢蕾為論文第一作者,李凱為論文通訊作者,南科大為論文第一通訊單位。
  • 科研人員發表近紅外II區螢光影像技術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展望文章
    螢光影像技術在生物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斷檢測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王強斌團隊圍繞「近紅外II區活體影像技術」這一新興領域,經過十餘年努力,取得了系統性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率先提出Ag2S量子點體系,首次報導了其近紅外II區螢光性質,並進一步拓展了Ag2Se、Ag2Te等量子點體系,建立了覆蓋近紅外II區全光譜量子點體系;開發了基於短波紅外銦鎵砷(InGaAs)焦平面陣列探測器的小動物活體成像系統、兼容可見螢光成像的寬光譜
  • 科研人員發表近紅外II區螢光影像技術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展望文章
    螢光影像技術在生物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斷檢測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紅外II區螢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術克服了傳統螢光 (400-900nm) 面臨的強組織吸收、散射及自發螢光幹擾,在活體成像中可實現更高的組織穿透深度和時間、空間解析度,被視為最具潛力的下一代活體螢光影像技術。
  • 牙源性幹細胞及其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進展
    在胚胎發生早期,腦神經嵴源性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與口腔源性上皮幹細胞之間相互作用。組織工程方法結合對DSC生物學特性的理解,將為DSC在各種治療策略中的應用提供有力的支持。預計未來幾年,幹細胞將在組織工程領域取得巨大進展。現就DSCs的類型及其在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治療潛力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
  • TED動畫:幹細胞在醫學上de廣闊應用 中英字幕
    :幹細胞在醫學上de廣闊應用 中英字幕,最後特奉上橫掃歐洲de超經典MV1: 《The Day You Went Away》(中英字幕),及其中文翻唱版MV22013年1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首次成功地將人體幹細胞轉化成了功能性的肺細胞和呼吸道細胞。2014年4月,愛爾蘭首個可用於人體的幹細胞製造中心獲得愛爾蘭藥品管理局的許可,在愛爾蘭國立戈爾韋大學成立。
  • 紅外線的發現與應用
    紅外線是在1800年由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他發現有一種頻率低於紅色光的輻射,雖然用肉眼看不見,但仍能使被照射物體表面的溫度上升。地球從太陽獲得的能量中,有超過一半是以吸收紅外線的方式。地球吸收及發射紅外線輻射的平衡對其氣候有關鍵性的影響。當分子改變其旋轉或振動的運動方式時,就會吸收或發射紅外線。
  • 鈦合金及其在航空航天上的應用
    中國航空報訊:鈦是以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Titans)來命名的,它的發現要追溯到18世紀末期。1791年,英國牧師兼業餘礦物學家威廉·格列戈爾從一種黑色的磁鐵礦砂(鈦磁鐵礦)中發現了一種新元素,並稱其為「墨納昆」。1795年,德國化學家M·H·克拉普羅特從一種非磁性的氧化物礦(天然金紅石礦)中發現了一種新元素命名為「鈦土」。
  • 香港中文大學邊黎明教授課題組:可注射水凝膠及其於再生醫學中的應用
    這些應用都將又可能大大推動再生醫學臨床實踐走向微創化的進程。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香港中文大學邊黎明教授課題組於近日發表綜述,回顧了近年來可注射水凝膠的設計和製備的相關進展,以及其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並對該領域存在的挑戰和潛力進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