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 |萜類合酶隱藏的芳香異戊烯基轉移酶功能的新發現

2021-01-14 南大IFB

點擊上方「南大IFB」關注我們!


萜類化合物是目前已發現的數量最多的天然產物,其在香水、香料、抗腫瘤和抗瘧疾藥物中被廣泛應用。作為萜類化合物合成前體,線性異戊烯基焦磷酸能夠被不同的萜類合酶催化,形成多樣的萜類骨架。萜烯合酶催化的環化反應在很大程度上是導致萜類天然產物具有廣泛化學多樣性的主要原因。此外,異戊烯基焦磷酸還可以作為UbiA型以及ABBA型芳香族異戊烯基轉移酶的底物,合成異戊烯化的芳香族產物。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據表明這兩類酶在功能上存在交叉。


Fig. 1 Reaction products generated by AaTPS.

   

近期,武漢大學劉天罡老師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首次報導了萜類合酶隱藏的芳香異戊烯基轉移酶功能。作者課題組長期專注於萜類化合物的化學生物學研究,並在前期工作中成功構建了大腸桿菌、釀酒酵母等的萜類前體高效供給底盤,並基於此做了很多萜類化合物的挖掘工作。作者在絲狀真菌Alternariaalternate TPF6挖掘到一個沉默的Ⅰ型萜類合酶基因AaTPS,並將其導入萜類前體供給底盤E. coliC1中,成功的到了倍半萜類化合物1,並發現了由異戊烯基取代的吲哚類化合物2-4(Fig. 1)。

Fig. 2 Indole prenyltransferase activities of terpene cyclases. 


於是,作者推測萜環化酶AaTPS在起到環化作用的同時,還起到芳基異戊烯基轉移的功能。並且作者將一些萜環化酶和芳基異戊烯轉移酶建進化樹分析,發現兩者在進化上並沒有關聯性。而在之前的文獻報導中,這些萜類合成前體IPP,DMAPP等過量積累對大腸桿菌是有毒性的,並且吲哚還是色氨酸的合成前體,而在紫杉二烯的表達系統中,吲哚與萜類化合物的濃度是呈負相關性的。根據這些信息,作者也想看一下這些AaTPS相關化合物的生成之間是否會存在一定關聯。於是選E. coli BL21作為對照,同時發酵萜類前體高產底盤E. coliC1,以及加入萜環化酶的E. coli GB230菌株,並在不同時段監測各類化合物的產量發現:吲哚的產量與萜類合成前提的產量是正相關的,而與色氨酸的產量是負相關的。基於此作者得出結論:當IPP/DMAPP累加到過量,對細胞產生毒性,響應於IPP/DMAPP毒性水平,萜環化酶隱藏的芳香異戊烯轉移酶活性被激活,利用掉多餘DMAPP和吲哚,以減輕細胞毒性(Fig. 1-3)。

Fig. 3. Accumulation of compounds in engineered E. coli strains.


後面作者又做了AaTPS的酶動力學研究,並發現AaTPS在偏中性條件下具有最優的萜環化功能,而在偏鹼性條件下具有最優的芳香異戊烯轉移功能。但從催化效率來看,催化環化的效率(kcat/KM= 0.14 s−1μM−1)是遠高於芳基異戊烯轉移功能(kcat/KM= 2.8×10−5s−1μM−1)的。而底物寬泛性實驗證明,AaTPS同樣可以以一些吲哚類似物為底物生成對應的異戊烯基取代產物(Fig. 2)。

Fig. 4 Structural comparison of AaTPS and other terpene synthases.


而AaTPS和其他Ⅰ型萜合成酶活性位點結構的相似性表明,在AaTPS上發現的芳香異戊烯轉移活性可能是普遍存在的。於是作者選用了真菌來源(FgGS,FgFS,CgDS等)和植物來源(TXS,紫杉二烯合酶)的萜類合酶進行芳香異戊烯基轉移功能的活性測試,證實這一功能確實是普遍存在的(Fig. 2, 4)。

Fig. 5 Model of the FgGS–Mg2+3–DMAPP–indolecomplex.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些雙功能酶的催化機理,作者拿到了半萜合酶AaTPS和二萜合酶FgGS的晶體結構,並進行了一系列結構生物學研究,證實它們能夠在同一活性位點催化萜類環化和芳香異戊烯基轉移。並且推測了異戊烯基轉移的機理:首先,Mg+與DMAPP形成配位鍵使得DMAPP離子化,產生烯丙基碳正離子,隨後發生親電取代,吲哚烷基化形成C-C或C-N鍵。最後,PPi獲取吲哚碳正離子中間體上的質子,生異戊烯基取代吲哚產物(Fig. 4-6)。

Fig. 6Proposed mechanism of indole prenylation.


總結一下,通過體內和體外分析闡明了萜類合酶中隱藏的芳香異戊烯轉移酶的活性,證實這一功能在Ⅰ型萜類合酶家族中廣泛存在,並討論了其可能的催化機理及生物學意義。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642-2

文章題目:

Discoveryof the cryptic function of terpene cyclases as aromatic prenyltransferases

整理人:ZHJ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Nature:第一種α-N-甲基轉移酶被發現
    人們對其功能知之甚少,儘管在一個例子(即「Ran鳥嘌呤核甙酸-交換因子RCC1」)中甲基化是其與染色質結合所必需的。30多年前曾有人提出,也許存在一種真核α-N-specific甲基轉移酶,而現在這樣一種酶已在HeLa細胞中被發現。Schaner等人描述了第一種已知的α-N-甲基轉移酶,名叫「N-terminal RCC1甲基轉移酶」 (NRMT)。
  • 茶葉中咖啡因轉化為非刺激性茶氨酸的N9-甲基轉移酶的發現與鑑定
    Kucha的苦茶鹼合成酶CkTcS,它以1,3,7-三甲基尿酸而不是咖啡因為底物,具有新的N9甲基轉移酶活性,證實了C8氧化發生在N9甲基化之前。CkTcS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了N9甲基化所需的關鍵殘基,為茶樹中的咖啡因N-甲基轉移酶如何通過微調其活性位點來催化區域選擇性N-甲基化提供了見解。
  • 微生物所高書山研究組破解過氧化氫酶參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麥角生物鹼化合物以色氨酸為起始,在途徑合成的第一步酶(異戊烯基轉移酶DmaW)和第二步酶(甲基轉移酶EasF)催化下合成1。酵母和構巢麴黴中異源表達前四個基因(dmaW、easF、easE和easC),可以得到化合物2。但是體外從1到2是如何轉化的卻未見報導。
  • Nature immuno:甲基轉移酶EZH2核外也有新功能
    2015年3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著名國際期刊nature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新加坡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甲基轉移酶EZH2不僅在細胞核內發揮重要作用,在細胞核外也能夠通過對底物蛋白的甲基化影響生物過程和疾病發生。
  • 煙醯胺磷酸核糖基轉移酶缺失是神經肌肉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
    來自美國密蘇裡大學的Shinghua Ding團隊認為,煙醯胺磷酸核糖基轉移酶是哺乳動物細胞中NAD +生物合成的關鍵酶,對生存至關重要。它在細胞代謝穩態中也起重要作用。考慮到骨骼肌和神經元對能量的強烈需求,在這些細胞類型中煙醯胺磷酸核糖基轉移酶活性的缺失會引發骨骼肌和神經元缺陷。在沒有煙醯胺磷酸核糖基轉移酶的情況下,與神經元相比,用各種NAD +前體進行的治療似乎對肌肉更有效,但兩種細胞類型均能產生積極反應。
  • CCS Chemistry | 新發現:MonM,原來你是這樣的一個酶
    復旦大學張琪課題組通過基因挖掘發現了一個新型的linaridin天然產物—mononaridin。生物合成研究揭示參與mononaridin生物合成的MonM是一個具有豐富催化多樣性的N-甲基轉移酶。利用MonM的催化特性,張琪課題組開發出一種溫和高效的多肽抗生素螢光標記方法。
  • 科學網—萜類合成基因在防禦松材線蟲中起正調控作用
    本報訊 近日,《植物細胞與環境》在線發表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首次克隆的高抗馬尾松中的兩個萜類合成關鍵基因
  • 咖啡因合酶功能進化
    為了更好地了解祖先的生物合成催化能力如何導致類似現代生化途徑的趨同進化,我們復活了咖啡因合酶(CS)甲基轉移酶的古老酶,該酶負責開花植物中可可鹼和咖啡因的生產。可可,泡桐和山茶的祖先CS酶表現出相似的底物偏好,但是這些導致形成不同的產品組。從這些祖先酶中,在可可和泡桐中發生基因複製事件後,具有相似底物偏好和產物形成的後代獨立地進化。因此,似乎收斂的現代途徑可能起源於具有不同推斷通量的祖先途徑。
  • 趙惠民團隊Nature:可見光,照亮酶催化不對稱合成的新徵程
    理論上,γ-手性羰基化合物可以通過羰基α-滷代物與非活化烯烴在光作用下發生分子間自由基氫烷基化反應得到,但該反應即使對於酶催化來說也極具挑戰,原因有四:(一)產生的親電自由基中間體需要有足夠長的壽命以保證其選擇性地發生交叉偶聯反應而不是脫滷;(二)這種雙分子轉化要求羰基化合物和烯烴都要結合在酶催化中心並相互靠近;(三)新生成的C(sp3)-C(sp3)鍵可自由旋轉且兩個前手性的自由基中間體具有高度的柔性
  • 科學家揭示催化烯反應酶及其周環選擇性分子機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烯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日前,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 內質網糖基轉移酶ALG6的結構與機制
    內質網糖基轉移酶ALG6的結構與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7 16:01:20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Kaspar P.
  • Nature子刊:人工合成酶可能為線粒體功能異常疾病提供新療法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線粒體功能異常會引起300多種罕見的遺傳疾病,例如Leigh症候群(一種可能在嬰兒早期出現的嚴重神經系統疾病)和MELAS(會導致肌肉無力、糖尿病和中風,通常在40歲之前發作)。然而,在帕金森和其他較常見的疾病,甚至是衰老過程本身,線粒體功能也逐漸下降。
  • Trost 團隊 Nature Chem:Pd催化環化策略實現萜烯的全合成
    然而,缺乏操縱自然酶的能力往往會阻止我們複製同樣的路徑。改造自然的方法可以提供一種更簡單的合成方法來接近結構複雜的目標分子。近期,Trost團隊報導了一種簡化萜烯合成的策略,通過顛倒自然的兩相生物合成路線的順序,應用是鈀催化的聚烯環異構化關鍵反應,實現萜烯的合成。
  • 幾種具有非模板依賴的DNA合成功能的酶中,末端轉移酶是最有效的
    活的dut突變體的重組和自發性突變頻率增高,原因是由ung基因所編碼的尿嘧啶-DNA糖基酶會切除尿嘧啶殘基,導致DNA鏈形成暫時性的斷裂和缺口。ung大腸桿菌中摻入DNA中的尿嘧啶殘基--般會被小的單體酶尿嘧啶DNA糖基酶(預測分子質量25 664Da)切除,此酶會切割鹼基和磷酸脫氧核酸骨架之間的N-糖苷鍵,形成一個脫嘧啶位點。
  • 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關鍵酶改造和調控研究等系列學術報告
    內容簡介:葉麗丹:「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關鍵酶改造和調控研究」以可再生糖為原料,通過微生物代謝工程實現萜類物質的綠色可持續生產是當前生物化工領域的研究重點之一
  • 科學網—葉綠體ATP合酶基因突變引發功能失調
    > 葉綠體ATP合酶基因突變引發功能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