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智堂中堂
文丨地產三哥
小農時代,吃的糧食是自己種的,牲畜是自己養的,衣服是自己種的棉花紡的。自給自足,沒有交易。
魯濱遜在荒島上就是這樣,不需要交易,也沒有交易費用。
亞當·斯密說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所以到20世紀初亨利·福特就把生產一輛車分成了8772個工時。
既然分工,那麼交換就產生了。我養的豬肉交換你種的蔬菜。
市場為場所,貨幣為媒介。
你今天在淘寶上網購,通過支付寶支付也是一個道理。
在分工消滅以前,交易將永遠存在,市場和貨幣不可能取消,交易費用也會永遠存在。
最近看到幾個常識成為爭論的焦點。
一、豐巢漲價
豐巢快遞櫃漲價,嚴格來說只涉及到兩方:
消費者(業主方),快遞公司。
作為消費者,可以選擇用不用快遞櫃,這是你和快遞公司之間的約定。
這個事情和物業無關,物業沒有權利也沒有義務在這件事情上有任何作為,除非受到業主的授權。
企業漲價,消費者不同意,快遞櫃拆走。
作為消費者和業主的您有選擇權,拆掉柜子之後,您可以和快遞公司重新約定取件時間和取件地點。
只要大家都不嫌麻煩,放哪裡都行。不是還有菜鳥驛站嗎。
可是,如此一來,大家可能都不方便了。
這恰恰就是智能櫃推出的市場契機:解決最後100米的痛點。
快遞櫃這玩意又不是一家壟斷。
豐巢智能櫃漲價,業主可以委託物業自己做,但是估計這筆帳算不過來。因為我們在市場化的分工時代,專業的事情由專業的人做,成本才能最低。這是常識。
市場上其他快遞公司看見這個市場機會可以參與做啊。EMS不也有智能櫃了嗎?
這是競爭,有市場就有競爭。
所以,這就是生意,漲不漲價都是企業行為。
不漲價了,做公益了,就是有社會責任了嗎?
如果快遞櫃是公益行為,早就變成沒人維護、效率低下的一堆廢鐵了。老小區的破舊的信箱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再說,如果漲價離譜了,消費者可以不選擇它的服務,或者其他市場主體乘機參與競爭,自然就會形成博弈的平衡。
所以,這時候消費者不能一邊享受著市場化的服務,一邊以人民的名義不讓別人漲價。
這和郵政局約談豐巢言及的「社會責任」沒有半毛錢關係。
這是常識。
二、河南永城取締中介
據《經濟觀察報》報導:
河南永城沒有房地產中介了。
永城市政府2018年開始停止《房地產經紀機構備案證》,現在永城市所有的曾經合規的中介公司全部是黑中介。
這樣做是為了打擊黑中介「虛抬價格」。
據報導,「永城市成立了商品房網籤中心,是該市唯一正規的房產交易平臺,收取1%的服務費用。」
有時候,就怕打著為人民服務的名義,好心辦壞事。
我們做個推演,如果沒有市場的中介,全部通過政府部門的平臺進行,這會形成壟斷。
假如這個機構也是公益的、不收費,這些人員勢必要財政來養活,增加財政負擔。
假如這個機構是市場化的,要收費,這個價格怎麼定?誰來定?從前,蘇聯有個強大的計劃委員會就是幹這事情的。
要是這樣能把事情做好,我們國家也不會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了。
細節上,房產中介幫忙跑按揭,領著看房這些事情估計不是政府平臺服務的範疇,這些就必然會造成「黑市」的誕生。
反而會造成低效和利益尋租。
最終受損的還是消費者的權益和政府的公信力。
再說,取消中介真的能降價嗎?
房地產市場的流動性變差,想賣的賣不掉,想買的買不到。
在價格降下來之前,先把市場扭曲了,造成局部的房地產滯脹現象:
房市停滯,房價上漲。
這也是經濟學的常識。
永城是百強縣,經濟情況不錯。
2016-2019年的永城市國有土地出讓收入分別是15.92億元,18.55億元,17.61億元,10.55億元。
2019年國有土地出讓收入下降明顯。
這也許是前幾年土地出讓過猛,也許是棚改紅利逐漸結束的原因,
也許和打擊黑中介有關。
當然,如果不想要流動性,那麼儘管放手去打擊取締所有中介。
再不行就把平臺關張,那麼房市就萬年橫盤,大家安全。
三、別墅被拆
青島涵碧樓、濟南雪野湖等一些五證齊全的別墅被閃電拆除。
這和北京豐臺某小區拆鳥巢其實是異曲同工。
(此處略去500字。)
以人民的名義拆你。
那麼,住在別墅裡面的,還是不是人民了?
四、交易成本是經濟世界的摩擦力
「交易費用是經濟制度的運行費用」。
2009年諾獎獲得者威廉森形象的將「交易費用」比喻為經濟世界中的摩擦力。
我們想盡辦法千方百計的降低摩擦力,降低經濟運行中的交易費用。
《資本論》在分析投資於商店、廣告、店員工資等作為「純粹流通費用」的商業資本如何取得商業利潤時說:
「使商品變貴而不追加商品使用價值的費用,對社會來說,是生產上的非生產費用,對單個資本家來說 ,則可以成為發財致富的源泉。」
淘寶和支付寶主要成就在於降低了全社會的交易成本。
《資本論》中「按需分配」的社會是沒有摩擦力的經濟世界。
人性和制度是交易成本的兩大根基。
我們還是需要市場和中介來潤滑交易,降低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