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出生於1874年,雖然並不屬於心理學的後生晚輩,但他曾經是心理學界的憤青。他多次公開抨擊當時的研究動物行為的人,因為他們僅僅是把動物表現出驚人行為的幾個特殊事例當成了研究對象。桑代克對此進行了如下批判:
這個世界上有數百隻狗因為迷路而流落在街頭,沒有人關心這一現象。但是,如果迷失在布魯克林的一隻狗成功地找到了位於楊克斯的家,那麼,人們就會將目光完全關注到這隻狗身上。如果一隻貓偶然之間用腳觸到了把手,並因此學會了開門的方法,那麼,人們就會誤認為其他貓咪也擁有此種能力。但是,卻忽視了數千數萬隻貓想到屋外去,卻因為不懂開門的方法,只能憋悶在家裡。
桑代克認為,為了更好地研究動物的智能,需要更為嚴謹的實驗。1898年左右,他發揮了自己最高水準的動手能力,用木箱的木條製作了「桑代克迷籠」。迷籠上設置了一道門閂,根據門閂和繩子連接方式的差別,這個門閂可以設置成以踩踏板開啟籠門的裝置;也可以設置成轉動把手開啟籠門的裝置;還可以設置以鐵絲作為籠門的開啟裝置。桑代克按照如下步驟進行了這個實驗。
首先,在迷籠中放入一隻數日未曾進食的貓,然後在迷外放上食物。而這隻飢餓貓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從籠子中逃出來。
這個實驗利用的是貓踩到踏板之後,門被開啟的裝置。困在迷籠中的貓起初的時候在迷籠中來回打轉,用趾甲、牙齒、身體等各個部位試圖逃出迷籠。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貓在做這些「無用功」的間隙中,也開始觸碰到迷籠中的各個角落。在這些努力和嘗試中,它可能無意中踩到了踏板,結果門被打開了,多次實驗後,餓貓的無效動作越來越少。最後,只要一把它放入迷籠,它就會立即以正確的方式去觸及機關打開門。也就是說,貓把逃出迷籠之前自己所做的行為和逃出迷籠這個結果漸漸聯繫在了一起。
通過這個實驗,桑代克得出了以下的結論。
首先,動物們沒有任何思想。他們只是順其自然地某件事情。如果貓擁有像人類一樣的推理能力或是通過反麗經驗獲得洞察的能力,那麼,當貓在踩到踏板之後逃出了子時,應該立即領悟到,要想從籠子中出去,就要通過板來完成。也就是說,貓在進入迷籠之後,從迷籠中走出來時間,應從某一個瞬間開始頃刻減少。
但是,桑代克的實驗結果表明,事實卻與此相反。貓咪進入迷籠之後,從中逃出來的時間沒有明顯的變化,只是稍微變短了,並沒有在一瞬間縮短很多。換句話說,貓從迷籠中逃出來之後也不清楚自己是怎樣從迷籠中逃出來的,直到重複了數次之後,它才艱難地認清了踩踏板和逃出籠子這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
而且,動物們也沒有對其他動物的行為進行效仿的能力,就算是給一隻貓重複看再多次其他貓通過踩踏板逃籠子的場面,它也學不會踩踏板的方法。貓可以學會踩踏板的唯一方法就是在無數的失敗過程中,在偶然的情況下踩到踏板的行為。(這個結論不適用於猴子或是猩猩等靈長類動物的身上。甚至於,有些狗或是貓也具有模仿的能力)。
通過這個實驗,桑代克提出了「效果法則」這個概念。
此概念講的是動物為了達到自己預想中的目的,通常會循序浙進地嘗試各種方式和行為,直到達到目的為止。之後,當它們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上一次取得成功的方法還會被繼續採納。久而久之,這種行為的出現概率也就會越來越高。
在這裡,重要的是「循序漸進」這個詞彙。桑代克用於實驗的動物們都沒有在瞬間學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就算是再怎麼重複地進行這個實驗,問題的解決方法出現的概率也只是漸進性地稍微得到提高。
桑代克還通過這個實驗,提出了「試誤學習」這個概念。動物學習新的問題解決方法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不斷的嘗試和失敗,逐漸學習接近解決對策的方法。其實這個試誤學習方法也是我們特別熟悉的方法。「失敗是成功之母」,愛迪生的這句名言中,就包含著試誤學習法的核心。
當然,桑代克發現的這個試誤學習法不單可以適用於人類,對於動物來說,也只不過是學習問題解決法的其中一個方式。事實上,很多時候,現實世界連試誤學習的機會也不給我們。如果老鼠只能通過試誤學習,來掌握躲避貓的追捕,那麼,老鼠早就已經滅絕了。
但是,試誤學習法仍是我們經常使用的最基本的學習方法中的一種,通過這個方法得到的教訓也是非常深刻的。重要的是,不懼怕失敗,繼續嘗試。
能做好某件事情的人和不能做好某件事情的人的決定性差異是,有沒有敢於承受失敗的勇氣。例如,根據我的經驗,戀愛取得成功的人秘訣不是因為先天性的情商,而是因為他們比別人臉皮厚。沒有一個人做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百分之百成功,只是因為他們不懼怕失敗,他們知道無數次的失敗之後,總會迎來成功的一天。而且,嘗試得越多,技術也會變得越熟練,成功率自然也會隨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