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海域最大規模棘皮動物死亡事件令科學家困惑—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海星之死 北美海域最大規模棘皮動物死亡事件令科學家困惑

 

已知最大規模的海星疾病正在席捲北美沿海海域,研究人員急切地想要找出罪魁禍首,並了解其影響。

美國華盛頓州的深海物種,如太陽海星,最先被這場疾病影響,其「手臂」開始下垂和分離。圖片來源:JAN KOCIAN

 

美國西雅圖水族館坐落在普吉特海灣的水域之上,幾條大馬哈魚悠閒地從光禿的巖石旁遊過。「這裡曾滿是海星。」水族館獸醫Lesanna Lahner說道,而現在卻不見蹤影。這種五肢棘皮動物是北美東部和西部海岸遭受一種神秘症候群侵襲的見證者。

 

去年10月,Lahner從休閒潛水者那裡首次聽到附近沿海水域海星成批死亡的消息。海星先是發生白色病變,然後身體下垂、破裂、器官洩漏。Lahner派潛水員去調查水族館碼頭下方發生了什麼。11月,水族館裡的3種海星都死亡了。「我們看到過海星數量的消長,但從未有如此大的規模。」Laher說道。

 

在此之前,Lahner將生病的海星隔離,使用超聲波設備監測到其心跳疲軟。她向醫學教科書作者求助,但一無所獲。Lahner嘗試使用抗生素,也沒有起到效果。最後,Lahner不得不對海星實施安樂死。

 

現在,一些死亡的海星被小心翼翼地標記並碼放在Lahner的辦公室。她已經將樣本寄給了病理學家和遺傳學家,他們急於了解這次在棘皮動物記錄中影響範圍最廣的疾病。「很多人都在爭先恐後進行研究。」西華盛頓大學(WWU)生態學家Benjamin Miner說道,他正在考察海岸情況,並開展相關實驗。

 

與此同時,這場瘟疫還侵襲著數千公里海岸線上的約20種海星。生物學家擔心,西海岸的一些物種甚至會滅絕。「無脊椎動物多樣性的潛在損失令人難以應對。」康奈爾大學生態學家Drew Harvell稱,種群恢復以及海星再次成為潮間帶的標誌性物種可能需要幾十年。

 

災難先兆

 

1940年,小說家John Steinbeck和生物學家Edward Ricketts在加利福尼亞灣進行一次有名的探險時,海灣太陽星(Heliaster kubiniji)到處都是,Steinbeck曾在文章中對這種「快樂地活著」的生物表示驚嘆。

 

1978年的夏天,海灣海星遭遇了一場流行病,白色病變擴散導致海星數量下降。患病和死亡的海星上都覆蓋著一層細菌,但研究人員並不確定這些細菌是罪魁禍首還是繼發感染。「20世紀80年代人們認為這種事只會發生一次。」加州大學(UC)聖克魯茲分校海洋生態學家Peter Raimondi說。

 

然而疾病在1997年再次降臨。UC聖芭芭拉分校生態學家John Engle當時正在海峽群島研究潮間帶群落。海星大規模死亡後,他深刻意識到了其對重塑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Bruce Menge表示,海星雖然有著老實的外觀和良好的聲譽,但它卻是食肉動物,被稱為「潮間帶的獅子」。一隻小海星可以利用為其管腳助力的液壓系統撕裂巖石中的藤壺和帽貝。在撬開貽貝的殼時,一些海星會將胃外翻,令其進入貝殼消化食物。與其他種類動物不同,棘皮動物能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內強化結締組織。儘管海星的速度並不出名,但向日葵海星(Pycnopodia helianthoides)可以憑藉其16條甚至更多的「手臂」下方的成千上萬隻管腳,達到每秒1米的速度,甚至可以捕捉遊魚。如果食物稀缺,海星很容易抵抗飢餓。

 

然而,當這些捕食者完全消失時,生物鏈就會完全顛倒。20世紀90年代末,Engle回憶起他看到向日葵海星以前的一些獵物(如海膽)在海峽群島肆意生長,海膽生長在大片海藻中,從而影響了喜歡到海藻處尋找食物和居所的魚類。Engle稱,大多數情況下,南加州的海星數量從不反彈,因此「整個系統真的改變了」。

 

海星隕落

 

2013年6月,華盛頓州奧林匹克國家公園裡的生物學家發現「海星點」景區發生了奇怪的情況。超過1/4的海星上出現損傷或其他疾病跡象。這份報告被Engle和其他研究人員在1997年組成的巖石潮間帶網絡(MARINe)注意到了,MARINe同意迅速檢查西海岸的近200個站點。(MARINe旨在使用標準化方法密切關注近海岸生態系統。)

 

到8月,北至阿拉斯加的海岸都發現了白色病變的海星。「這是可怕的。」加拿大溫哥華水族館副館長Jeffrey Marliave說道。到11月,該症狀已經在84個考察站點中超過一半的地方出現,甚至南至聖地牙哥,死亡率達100%。Raimondi稱,多虧了MARINe,西海岸的疫情是「追蹤工作做得最好的海洋事件」。

 

疾病暴發過程中存在很多奇怪的事情。過去西海岸的疫情通常都與溫暖的沿海水域有關,但最近這些水域已經相對涼爽。並且這一次,類似的海星疾病似乎蔓延到了北美東部沿岸。

 

研究人員希望了解該疾病如何影響到這麼多物種,以及為何其對物種的侵襲遵循了特定的順序——首先是向日葵海星,然後是粉紅色海星,之後是蝙蝠海星。他們也不理解為何西海岸的疫情暴發開始於北部,然後移至南部,與過去事件的方向相反。還有為何華盛頓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海星種群受到強烈影響,而俄勒岡州卻似乎毫髮無損?

 

也許喜歡捕食海星的海鳥在通過空氣傳播疾病;也許當地的水流導致病原體出現在一些地區;獵物被感染也許可以解釋為何與沿海水域沒有直接聯繫的水族館海星也難逃一劫;病原體也許進入了飼養海星所需的貽貝和蛤中。由於需要全國的實驗室都參與其中,解決中心謎題,即病原體的身份,似乎還是件遙遠的事情。

 

實驗悲觀

 

羅德島大學海洋病理學家Marta Gomez-Chiarri和她的研究生Caitlin DelSeto在實驗室中飼養著海星。2001年他們首次發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情:用新鮮海水飼養的海星患病而亡,而使用過濾水的再循環貯水池中的海星卻保持著健康狀態。這說明,「水中含有一些傳染疾病的物質。」Gomez-CHiarri說道。

 

之後,康奈爾大學微生物海洋學家Ian Hewson的實驗室裡不斷收到死亡的海星樣本,遺傳檢測連同其他測試已經排除了許多潛在的殺手——真菌、原生動物、較大的寄生蟲和一些種類的細菌。

 

然而病毒仍然未知。直到去年12月,Hewson和3名大學生識別出了3種海膽中的病毒。病毒沒有核糖體標記,因此Hweson使用其他耗時和昂貴的辦法對其進行識別。「這是我做過的最大數量級的研究。」Hewson說道。

 

Hweson通過對比健康和患病動物樣本並尋找被複製的微生物,初步確認了一批病毒性和細菌性候選者。

 

最終,Hweson計劃在從水族館和站點收集的水和沉積物樣本中尋找病原體。此外,Hweson還關注著博物館的樣本,希望能夠發現疾病暴發是因為長期存在的微生物還是新出現的微生物。

 

其他檢查工作也在華盛頓州進行著。由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運行的一個魚類實驗室使用大型塑料容器飼養著50隻正在接受檢疫的海星。現在在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後的Colleen Burge是Harvell以前的學生,她已經對海星食物受感染的可能性進行過研究。她向健康海星的飼養池中加入病變的管腳,3周後只有一個海星死亡。之後,當飼養池的溫度升高時,更多的海星受到感染。儘管目前看來疾病暴發似乎不是被海水變暖所影響,但升溫應該會令海星的抵抗力減弱。

 

實驗室之外,研究人員繼續調查著潮汐池和近岸海域。最近,Harvell、Burge和康奈爾大學研究生Morgan Eisenlord在距離USGS實驗室14公裡的Hadlock Marina口岸對退潮時的碼頭進行考察。Harvell很悲觀,西北太平洋地區的海星多樣性十分突出,現在卻面臨海星瀕危的情況。

 

海水持續變暖,海星的死亡會加劇。Raimondi稱,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很可能會在8月到達西海岸。「現在我們可能處在疾病暴發的初期、中期或結束階段。」他說,「我們並不清楚,這令人十分不安。」(張冬冬)

 

《中國科學報》 (2014-05-08 第3版 國際)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北美海域最大規模棘皮動物死亡事件令科學家困惑不已
    原標題:北美海域最大規模棘皮動物死亡事件令科學家困惑不已   已知最大規模的海星疾病正在席捲北美沿海海域,研究人員急切地想要找出罪魁禍首,並了解其影響。  美國華盛頓州的深海物種,如太陽海星,最先被這場疾病影響,其「手臂」開始下垂和分離。
  • 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至今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
    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至今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美國 LIGO 和義大利 Virgo 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了迄今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但黑洞的質量令科學家感到困惑。黑洞合併最早發現於 2019 年 5 月 21 日,被命名為 GW190521。
  • 科學家激辯珊瑚礁白化事件走勢—新聞—科學網
    「我們或許將在2015年看到第三次全球規模的珊瑚礁白化事件,這樣的信號仍然存在。」負責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下屬全球珊瑚礁觀測網絡的珊瑚礁生態學家C. Mark Eakin表示。其他人則認為,這些預測言之尚早。「我並不認為在目前這個階段我們能預知這些事情。」澳大利亞大堡礁海洋公園珊瑚礁恢復項目負責人David Wachenfeld說。
  • 黃石公園史上最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巖漿、氣體和灰燼席捲北美地區
    圖片來源:Pixabay在大約870萬年前,位於愛達荷州南部和內華達州北部地區的草原開始破裂,釋放出席捲北美地區的大量巖漿、氣體和灰燼。在數小時甚至數分鐘內,從天而降的黑色火山巖擊打著這片土地,在這一區域活動的犀牛、駱駝和馬等動物都因此死亡,植被也因此被毀。不久之後,地面也完全塌陷。
  • 墨西哥灣"死亡海域"面積創新高 達9650平方英裡
    墨西哥灣"死亡海域"面積創新高 達9650平方英裡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6日 17:08 來源:科技日報     近日,一直密切關注北美墨西哥灣「死亡海域」變化的美國學者公布一項最新研究結果,今年夏天在德克薩斯海域內發現一塊新形成的「死亡海域」,至此,該地區「死亡海域」面積已經擴大到歷史最大水平9650平方英裡。
  • 北美兩大地震斷層或相連 —新聞—科學網
  • 我國建成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潛標觀測網—新聞—科學網
    國產海洋觀測儀器設備海試現場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近日,記者從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功能實驗室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趙瑋教授處了解到,在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首次在南海構建了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取得諸多在國際上具有重要顯示度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持續推進「透明海洋」工程提供了強大助力。
  • 《自然》:2020年科學事件盤點—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 National Infection Service 日前,《自然》盤點了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讓2020年成為科學史上非凡的一年。而除了這一最受關注的災難性事件,在科學和研究領域仍有許多其他有價值的進展,比如太空探索、室溫超導體等。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GW190521:天文學家探測到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兩個黑洞碰撞事件
    GW190521:天文學家探測到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兩個黑洞碰撞事件(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天文學家可能已經探測到了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兩個黑洞碰撞事件,這發生在大約70億年前,但是其跡象才剛剛到達我們面前。
  • 人類發現已探測規模最大的宇宙爆炸
    人類發現已探測規模最大的宇宙爆炸天文學家在印度的巨米波電波望遠鏡、澳大利亞西部的默奇森廣角陣列、美國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歐洲xmm-牛頓太空望遠鏡觀測的大量數據中發現了一項驚天秘密,據相關資料顯示,科學家們近期探索到了目前人類已知規模最大的宇宙爆炸,它發生在3.9億光年外的黑洞,該黑洞的位置位於蛇夫座星系團的中心區域,蛇夫座內星系團的形成源於宇宙中存在的強大引力
  • 美國阿拉斯加半島海域7.5級地震引發越洋海嘯
    美國阿拉斯加半島海域7.5級地震引發越洋海嘯 2020-10-20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文學家說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兩個黑洞合併事件
    天文學家可能已經探測到了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兩個黑洞碰撞事件,這發生在大約70億年前,但是其跡象才剛剛到達我們面前。這一災難性事件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近距離觀察位置,見證了宇宙中最難以捉摸天體之一的誕生。這場遙遠的表演包括兩個主要角色:一個黑洞的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的66倍,另一個黑洞的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的85倍。
  • 最大規模滅絕事件的罪魁禍首
    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曾不止一次的發生在地球生命的歷史舞臺上,每一次這樣的事件都將本已高度多樣化的生物種群銳減到最低程度,每一次事件也都無一例外地改變了生物進化的進程。在眾多滅絕事件中,最大規模的一次發生在大約2.52億年前,僅在短短數千年內,約四分之三的陸地生物和95%的海洋生物盡數消失。
  • 地震波也能測海溫—新聞—科學網
    但CTD測量耗費時間長、成本高,而且人們通常認為2000米以下深海溫度變化不大,所以沒有特別項目需求,一般不會測量這麼深。」徐敏告訴《中國科學報》,「要真正實現全球深海Argo觀測需要將最大深度至少增加到6000米,而高壓環境下的浮標屬於『卡脖子』技術,其自主研製迫在眉睫。」 而得益於學科交叉,吳文波等從海洋聲道找到一條「蹊徑」。
  • 中外科學家首次解析小麥適應性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論文通訊作者、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孔令讓介紹,除了地理隔離帶來的生態差異,微生態環境差異在地球上普遍存在。但自從1859年達爾文提出同域物種形成的概念以後,在基因流存在的情況下植物是否可以適應性進化並形成新物種,此前鮮有明確證據,這也給種質資源的充分發掘與利用帶來一定困惑。
  • 再認識二疊紀末大滅絕期間的缺氧事件—新聞—科學網
    在距今約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地質歷史上最具災難性的生物滅絕事件,該事件使得超過90%的海洋物種滅絕。
  • 科學網—南極海域出現大面積海藻爆發
    這是上周五拍攝的一張圖片,展示了南極附近海域出現的這一巨型海藻爆發的海區,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狂風將南極埃默裡冰架上的積雪吹入海中融化,釋放出的營養物質養育了這裡的海藻,從而導致這次爆發事件 北京時間澳大利亞南極調查局的科學家們在過去兩周內一直在對這一海藻爆發事件進行跟蹤觀測,他們表示這是他們記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此類事件。 詹·萊瑟(Jan Lieser)是一位海洋冰川學家,他供職於位於澳大利亞霍巴特的南極氣候與生態系統合作研究中心,致力於利用衛星圖像數據對南極東部地區海冰進行監測和調查。
  • 七大研究困惑科學家 從宇宙常數到神秘粒子
    以下是七個令科學家更加困惑的研究發現,它們非但沒有揭露事件的本質,反而增添了更多的謎團,使研究人員開始懷疑他們最基本的臆斷。這一名單無疑難稱完整,只是希望引起大家廣泛的好奇心,跟隨科學家一起去探究真相。
  • 水熊蟲用螢光「盾」抵禦致命紫外線—新聞—科學網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緩步蟲,它可以忍受致命的紫外線,後者經常被用來清除難以殺死的病毒和細菌。 這一發現純屬偶然:印度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校園裡搜尋水熊蟲,然後將它們暴露在極端的環境中。他們碰巧在實驗室裡有一個殺菌紫外線燈,所以便用它來照射標本。每平方米1千焦耳的劑量,可以在5分鐘內殺死細菌和蛔蟲,而水熊蟲在被照射15分鐘後也會致命——大多數會在24小時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