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馮康科學人生:將科學研究與國家應用結合起來

2020-08-26 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

作者 | 韓揚眉



為紀念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計算數學奠基人和開拓者馮康百年誕辰,8月17日,計算數學領域的院士專家與馮康的學生及家人等在線上線下共同追憶馮康的科學人生與數學思想。


1993年8月17日,馮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3歲。


他的一生,為中國計算數學和科學工程計算學科與應用的發展,以及人才培養做出了諸多傑出貢獻。



馮康最著名的學術成就是有限元方法和辛幾何算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會計算數學分會主任江松說,這兩項工作均為從無到有的原始創新。


20世紀60年代,馮康創立了有限元方法,為國際認可;20世紀80年代,他首次提出基於哈密爾頓體系的辛幾何算法,在天體力學、粒子加速器中的軌道計算以及分子動力學模擬等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該成果於1997年底被授予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計算數學學科長期與發達國家並駕齊驅甚至領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馮先生領銜的一批知名計算數學專家,使該學科的起點和定位比很多其他學科都高,學術視野也更開闊。」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會理事長張平文說。他也是「1999年馮康科學計算獎」獲得者。


馮康積極倡導並推動計算數學科學與國家戰略需求緊密結合,推動科學與工程計算的發展。在他的指導和帶領下,計算數學在大型水壩、核武器、數學天氣預報等應用領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氣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說,他向馮康請教並受益良多,後來能較自如地運用新的數學理論和方法解決大氣科學發展中的新問題。


「馮康先生的偉大在於思想的偉大、人格的偉大,他將科學研究與國家應用結合起來,這是未來計算數學發展非常值得重視的方向。」曾慶存說。



馮康還特別重視和關心年輕人的成長。為推動我國計算科學人才成長、促進全球青年學者的交流,1993年,馮康作為學術委員會主席,在北京發起並組織「華人科學與工程計算青年學者會議」,國內外該領域最優秀的華人青年幾乎全部被邀請。


「這場會議對計算數學和科學工程計算學科的引領作用十分顯著。馮先生彌留之際,還在關心會議的籌備情況。」


中國工程院院士崔俊芝深情地說,馮康引領數以千計的學者投入其中,直到今天,仍有許多學者在這些領域辛勤耕耘、開創新天地。


中國科學院院士石鐘慈記憶中的馮康朝氣蓬勃。


「他喜歡打桌球,動作敏捷、反應迅速,打得特別好。他很喜歡古典音樂,有很高的修養。他知道我喜歡音樂,經常邀請我到家裡欣賞唱片。」


「馮康先生有獨特的人格魅力,每一位在他身邊的人都能強烈感受到。他對數學最高標準的追求、強烈的創新精神,他對我國計算數學事業的深刻洞察和長遠布局,他對年輕後輩的盡心提攜和培養都十分感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席南華說。



紀念會由馮康的研究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主持,由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和科學與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主辦,中國數學會計算數學分會協辦。


會後,「計算數學與科學計算國際研討會」在線上召開,為期4天,來自全球的專家分享了計算數學和科學計算的最新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追憶馮康科學人生:將科學研究與國家應用結合起來 | 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百年誕辰,8月17日,計算數學領域的院士專家與馮康的學生及家人等在線上線下共同追憶馮康的科學人生與數學思想。1993年8月17日,馮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3歲。他的一生,為中國計算數學和科學工程計算學科與應用的發展,以及人才培養做出了諸多傑出貢獻。馮康最著名的學術成就是有限元方法和辛幾何算法。
  • 將科學研究與國家應用結合起來
    本報訊(見習記者韓揚眉)為紀念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計算數學奠基人和開拓者馮康百年誕辰,8月17日,計算數學領域的院士專家與馮康的學生及家人等在線上線下共同追憶馮康的科學人生與數學思想。1993年8月17日,馮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3歲。
  • 馮康的科學生涯——我的回憶
    為緬懷馮康先生為中國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所作出的巨大貢獻,追憶他生活中的片光零羽,發揚他克難創新的治學精神和甘於奉獻的育人理念,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中國數學會計算數學分會聯合編輯出版《馮康先生紀念文集》。文集主要收錄了馮先生的至親家人、門下弟子、學界同行、馮康科學計算獎獲得者等撰寫的回憶和紀念文章。
  • 紀念馮康先生誕辰100 周年|計算數學|應用數學|華羅庚|科學_網易訂閱
    他曾任我國四種計算數學雜誌的主編,先後擔任美國《計算物理》、日本《應用數學》、荷蘭《應用力學與工程的計算方法》、美國《科學與工程計算》以及《中國科學》等雜誌的編委,並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數學卷副主編。  馮康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和非常傑出的。1957 年前他主要從事基礎數學研究,在拓撲群和廣義函數理論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 馮端回憶:馮康的科學生涯
    所以我也不避嫌地而且毫無保留地將我對馮康的科學生涯所知道的事實以及我個人的見解,和盤託出,以表達我對馮康的深深的懷念之情,寄託我們的哀思。深厚的文化素養科學家當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星宿,而是在人間的凡人,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培養和鍛鍊,逐漸成長起來的。
  • 馮端:馮康的科學生涯——我的回憶
    研究工作已牛刀小試,更加突出的是他對數學具有非凡的taste,即眼光,或鑑賞能力。 但應當承認,在純粹數學中馮康尚未充分發揮其所長,成果尚不夠豐富和突出,給人以厚積薄發的印象。1957年由於工作需要,將他調去搞計算數學,進入這一全新的領域,對他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這樣一來,他的優勢,深通物理和工程就能夠充分發揮出來了,而純粹數學的素養又使他有別於其他應用數學家。
  • 紀念馮康先生誕辰100 周年
    他曾任我國四種計算數學雜誌的主編,先後擔任美國《計算物理》、日本《應用數學》、荷蘭《應用力學與工程的計算方法》、美國《科學與工程計算》以及《中國科學》等雜誌的編委,並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數學卷副主編。馮康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和非常傑出的。1957 年前他主要從事基礎數學研究,在拓撲群和廣義函數理論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 鞠躬盡瘁,死而不已——紀念馮康先生誕辰100周年
    1951年至1953年在蘇聯斯捷克洛夫數學研究所工作,從事拓撲群和李群方面的研究;1957年調至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將方向轉向應用數學領域。20世紀80年代,他首次提出基於哈密爾頓體系的辛幾何算法,在天體力學、粒子加速器中的軌道計算以及分子動力學模擬等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該成果於1997年底被授予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3年8月17日,先生逝世。
  • 他與陳省身、華羅庚並稱為中國數學三駕馬車——《馮康傳》,書寫中國數學家傳奇
    馮康一生實現了科學上的兩次重大突破,一是在1964年,獨立開創有限元方法理論。二是在1984年及之後,創建了哈密爾頓系統的辛幾何算法及其應用。當他在1993年去世時,「不僅老百姓不知道馮康是誰,就連嗅覺靈敏的記者,也對這個名字十分陌生,沒有一家國內大報刊登消息。」
  • 他的名字叫馮康,中國計算數學事業的開拓者
    該成果於1990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年過花甲 勇探哈密爾頓體系馮康生於1920年9月9日,於1993年8月17日因病逝世,畢生從事數學研究,從純粹數學、應用數學到計算數學,成就卓著。
  • 馮康——他撒播了計算數學的火種
    引子部分介紹了數學和計算,這裡記錄了各個國家不同時期偉大的數學家的理論和猜想,以及數學發展為應用數學和計算數學的過程。湯濤善於舉例,可以將很多抽象和複雜的數學概念具體和簡單化,更便於讀者理解。與大多數人物傳記不同,本書開頭並沒有用傳統的時間線敘事,而是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逃亡之路開頭。
  • 科學網—馮·諾依曼之後有馮康
    因為這個天才的匈牙利人為研製電子數學計算機提供了基礎性的方案,晚年還主導了針對博弈論方面的科學探索,是名副其實的計算機之父。 馮·諾依曼為世界設計出了算數的機器,但是,在計算機今天另一個巨大應用領域——模擬仿真方面,這位天才卻沒有來得及給出前瞻性的指導——1957年,馮·諾依曼去世的時候,用計算機模擬仿真,實現工程技術方面的突破還停留在想像之中。
  • 追憶劉若莊院士:他開創了全新應用量子化學研究方向
    他開創了全新應用量子化學研究方向  ——追憶我國計算化學奠基人劉若莊院士  留聲機  10月8日,我國計算化學奠基人、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若莊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 生命科學:質譜技術應用研究的主戰場
    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科研經費的大力投入,我國的質譜儀器研製及應用研究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質譜研究隊伍也不斷擴大。在中國化學會質譜專業委員會最新推出的《質譜團隊簡介》(第二期)中,就收錄有國內72個從事質譜研究的專家團隊,據秘書長林金明介紹,質譜專業委員會還將進一步收集整理國內的質譜研究團隊,爭取在2017年中國化學會第三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期間成冊。
  • AI+科學計算 【AI+科學系列 · 第二期】報名了!
    然而,結合機理的思維方式將有可能對面向數據的AI技術,提供新的洞見與研究途徑。因此,AI與科學計算的結合,勢必會推動兩個領域的共同發展。,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就是高維問題的求解,基於計算技術本身所發展起來的大數據相關技術為高維問題的求解提供了新的契機。
  • 地理資源所:結合國家需求,探索科學前沿,實現陸地表層系統科學的...
    自2000年以來,我所在領域前沿項目的部署過程中,認真學習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的有關指導性文件,學習院領導關於我所發展的具體指示,圍繞如何針對國家戰略需求,通過領域前沿項目的部署,把握學科發展前沿,提升研究所的原始創新能力,進而在研究所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中實現科學目標和國家目標的結合,不斷做出「三性」貢獻,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經過四年的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
    復旦大學「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日前獲得教育部批准,成為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珠峰計劃」全稱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是教育部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的精神而制定實施的有力舉措,重點建設在國際「領跑」的前沿學科。
  • 本質環保-將科學研究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環保新思維
    #生態文明建設#本質環保倡導與實踐者,國投集團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環保專家徐俊偉首先表達了其對目前國內生態環境科學研究背景的看法在我國科技發展已經處於趕超轉換期的新時代,有必要將科技創新與傳統文化和中國實踐更緊密結合。科學是認識世界,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西方主導的科學體系比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先進的地方在於其背後支撐的工業文明,但是用目前的科學體系來支持生態文明建設是很難成功的,因為其本質是分科而學,分科而研,越分越細,容易陷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境界。
  • 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和升華
    「第二次結合」開啟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  馬克思主義由一系列科學原理構成,這些科學原理是支撐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構件,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基石,也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要義。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同它的科學精神是不可分開的,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
  • 緬懷錢學森 | 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一位科學家的獨特見解
    現將2007年一篇闡述文章全文轉載,與您緬懷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這主要不在於科學方法,而在於世界觀。他說,要成為文學藝術大家,不懂一點科學不行。因為科學技術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無處不存在科學,無處不存在文學藝術。文學藝術家只有懂一點科學,才會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才會對社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你才能創作出既符合時代精神又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學藝術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藝術工作是先科學而後藝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