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了很多書,為何依然沒有洞見?

2021-01-07 電商風子

這是電商風子每天一篇原創文章的第13天,以後每晚8:00準時與大家分享。

我有很多學生問我,胡老師為何我讀了很多書,而能力沒有得到提升呢?為何我看待問題依然沒有洞見,這是什麼原因呢?之前跟大家分享,當我們每學習一樣新知識之後,一定要和其他知識建立聯繫。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要掌握的,就是我們一定要懂得什麼是思維模型。

如果只停留在學習知識階段,不去學習和掌握思維模型,能力是得不到提升的。

一、什麼是思維模型?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思維,之前的文章中分享過了,思維就是思考的維度,這裡就不再詳細介紹了。(詳細看文章:低維度解決不了的問題,為什麼在高維度能解決?)

什麼是模型?

百度百科的定義:通過主觀意識藉助實體或者虛擬表現,構成客觀闡述形態結構的一種表達目的的物件(物件並不等於物體,不局限於實體與虛擬、不限於平面與立體)。

通俗一點來理解,模型是世界複雜物體的簡單描述,模型是由各種元素按照不同的關係組合而成的一種東西。

比如兩點連接起來就成了線,三條線組合起來就成了三角形,這都叫做模型。

在房屋建築領域,我們看到的一些簡單元素,如磚瓦、鋼筋、水泥、砂石等等這些元素,他們經過一些複雜的關係組合,就構成了一棟挺拔的高樓大廈!

什麼是思維模型?

一樣的道理我們在上面的基礎上來理解,我們生活中每學習的一個知識點,都可以理解成磚瓦水泥;比如下圖中的馬雲演講,此次的演講思考過程,可能會運用到各種知識點,馬雲將這些知識點通過不同的關係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堂非常精彩的演講分享。

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我們要注意的,同樣的知識結構,經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就可以形成不同的思維模型。不同的思維模型之間是有質的變化的,如果我們只學習知識,而不懂得思維模型,自然而然能力就得不到提升,下面我再舉例為大家深入分析。

二、思維模型與知識關係

同樣我們還是以演講為例,假如馬雲和馬化騰他們以同樣的內容為大家分享,只是把知識之間的關係改變一下,其結果就不一樣了。

比如上圖中的馬雲以第一種方式演講,我簡化一下馬雲分享的內容結構:

1、挖痛點

2、找原因

3、給方案

如果懂得一定演講經驗的人都知道,大多數成功的演講,首先要挖聽眾的痛點。這就好比你一碗紅燒肉擺在客戶面前,你在給到客戶之前,首先得讓客戶有飢餓感嗎,不然別人不餓即使你的肉再好吃,別人也不會買你的單!

同樣的道理,即使你的演講主題結果,能夠給到聽眾完美的答案,你還是得挖客戶的痛點,把聽眾的需求激發出來嘛!

我們再看另外一種演講方式,以馬化騰為例子分析:

如上圖所示,假如馬化騰和馬雲分享的內容一模一樣,只不過把上面的知識點換了一個位置,也就是說把演講的思維結構變化了一下。

1、給方案

2、找原因

3、挖痛點

大家認為上面的這種思維結構,最後的結果會怎麼樣?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要答案,即使你的答案再好,也激發不了聽眾的興趣。大家有沒有發現奇怪的現象,上面的兩場演講,用的是同樣的內容,而思維的結構方式不一樣,其最後的結果截然不同了。

所以,知識以清晰條理的方式組合起來,可以解決各種複雜的問題;而如果知識以混亂的方式堆積起來,給人還是一種負擔,知識之間的關係尤為重要。

如上圖所示,如果知識點相當於磚瓦水泥,這些知識點不經過有條理的關係組合起來,就相當於磚瓦水泥砂石亂堆砌在一起,那就是一片廢墟了。

我們每學習一本書籍,就是在學習一些知識點;我們只有將新學習的一些知識點,和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建立聯繫,也就是建立新的思維模型,這樣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

如果我們僅僅看書,來學習單一的知識點,就好比我們手上拿著一大堆磚瓦水泥,而這些磚瓦水泥混亂的堆積在一起,始終不能構建成高大的建築物。這樣你的能力就僅僅停留在這些知識點上,永遠不會發生質的變化。

我們還經常聽到,要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就是這個原因。

三、提升能力要學習各種思維模型

我們發現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我們都會將生活中學習到的知識點,用不同的結構方式組合起來,然後形成語音句子,最後再表達出來。

在暢銷書《金字塔原理》中提到的,思維就好比金字塔的方式一樣,一層一層不斷發散出去的。

比如上圖所示,當我們遇到一件高興事情的時候,我們一般會以這種形式表達:

1、給結果

2、原因1

3、願意2

4、原因3

比如高中的班長對同學們說:告訴大家一個激動的消息,明天我們班放假1天;第一是明天下大雪路面很滑,很多老師被困在了家裡;第二我們學校因為下雪停電了;第三幾位授課老師都感冒了。

如果遇到不好的消息,我們也會用到下面的思維模型:

1、原因1

2、原因2

3、原因3

4、給結果

比如在火車站我們經常會聽到這種消息:尊敬的旅客您好,由於天氣變化,北方地區突降大雪,G338次列車在鄭州開往武漢的途中遭遇山體滑坡,因故晚點,預計晚點23小時40分鐘。給您的旅行帶來的不便,我們鐵路部門全體員工向您說聲抱歉!

我們不難發現,在解決生活中各種複雜問題的時候,我們都會將很多知識點,用不同的結構方式組合起來,用其獨特的思維模型來解決這些問題。

常見的思維模型有5W2H模型,麥肯錫7s模型,六頂思考帽,麥肯錫七步成詩分析法等等。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後面文章再以具體案例來分析,如何用不同思維模型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

我是電商風子,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我們的目標是希望每篇文章都能給你賦能!

相關焦點

  • 《洞見》的這篇文章,戳心了
    很喜歡《洞見》的文章,有深度,有厚度。《一個人高度自律的3種跡象》這篇文章,又深深地戳中我的心。這篇文章以《少有人走的路》書中的一句話,引出文章主題:自律!然後分了三部分來闡述,最後是總結。文章結構就是傳統的三段式,總分總。這篇文章的內容直戳人心,能引起共鳴。看來,優質的內容,永遠是最硬的底牌。
  • 張磊讀什麼書?
    投資是需要多讀書的,F10裡沒有商業的微觀機理。奔著學投資去讀書太功利,也未必有效。張磊就在書裡說了,要「在無關處尋找有關,在有關處尋找洞見」。將《價值》中提到的書做了一個整理,張磊讀書的口味頗雜,大致可以歸類在投資、商業、文哲三個方向上。投資的作業抄不了,不妨先抄一抄大佬讀書的作業。各家機構年底都在說要降低明年對股市的預期,那我們明年多讀書吧。
  • 《洞見》:打開人類的認知真相
    2500年後,現代科學對人腦的認識、對進化心理學的理解,印證了佛學的道德主張和精神追求,都是基於和現代科學一直的對人性的洞見。《洞見:從科學到哲學,打開人類的認知真相》一書將釋迦摩尼的領悟和智慧,轉化為現代心理學視角下的「煩惱」和「苦」,是科學與哲學碰撞後的經典論著,把佛學和進化心理學結合在了一起,用現代進化心理學的理論驗證了古老佛學的正確性。
  • 2021.1.9《洞見-世界最富創意的廣告公司》
    以往我每年給自己定的目標都是希望一年最低讀50本書,最後發現自己幾乎沒有完成過這個數字,而今年我只給自己定了最低看20本書。沒想到在這一周我其實已經看完了2本,內心還是稍稍有點小驕傲的。我在上海呆了近8年,這座城市給我的感受自然就是快、趕、催,可能有很多人和我一樣想去通過看書充電,卻又不得因為生活與工作的種種壓力放棄,甚至到了可以用看書來「解壓催眠」。
  • 你應該讀什麼樣的書?
    「太忙了,沒有時間讀。」是的,你很忙,所以你有理由選擇不讀書。同時,你也不慌不忙地拒絕了智慧。其實,哪裡是沒有時間,你只是覺的相比其它事,讀書並不重要而已。對此,我十分憂慮。除了與工作息息相關的專業書籍外,我們還應該讀什麼樣的書?我認為有以下幾類:01、國學類。國學既養心性,也養德性。心性即格局,格局定終生。且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短短22個字,氣勢之磅礴,直上青雲;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心胸之博大,德澤八荒。
  • 不知道這些知識讀再多的書都沒有
    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我也比以前讀了更多的書,但問題是:關鍵不在於你讀了多少書,而在於你從書中學到了多少。我和許多人交談過,的這其中大多數人都沒有很好的閱讀方法。他們只是拿起一些東西開始閱讀,我以前是那樣的。但現在,這對我來可以說是浪費時間,當然,你可能會為了娛樂而讀小說。但是想想看,你為什麼要讀一本非小說類的書呢?沒錯,你想從中得到點什麼。
  • 讀了很多書,孩子閱讀能力還是差?非虛構閱讀了解一下
    然而,上小學之後,依然有不少孩子語文閱讀理解招架不住,數學應用題讀不懂或理解錯誤。讀了很多書,孩子的閱讀能力卻沒有提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孩子的閱讀中,家長忽視了實用性更廣的「非虛構類閱讀」。「虛構」和「非虛構」是歐美國家一種主要分類方法。
  • 現代人為什麼依然要讀經典?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一是把書讀起來,「全民閱讀使得散居在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人,無論是年老還是年幼,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夠享受閱讀的樂趣,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5年的宣言,只要讀起來就好。」 第二個層次的問題是怎麼讀、讀什麼。「只有閱讀率的提高,那就是大家都讀點書,這也是好事。
  • 世界讀書日之際,你想好要讀什麼書了嗎?
    世界讀書日要來了,那在這個特殊的時間,不知道大家對自己當日日程有什麼安排,你打算讀哪些書呢?有沒有一些曾經想要讀的、但是一直沒有時間讀的書?那不如趁這個世界讀書日,好好地看一看。我們今天來分析一下,對普通人來講,他們應該怎麼讀書?
  • 年終薦書:多讀點書,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書中人物包含高高在上的皇帝、一人之下的首輔、權力頂峰的武將、名揚天下的清官、著書立說的文人,每個人都有自己歷史性的悲劇,沒有辦法。8、《半小時漫畫唐詩》之前看過這個團隊出版的《半小時漫畫中國史》,印象深刻。雖然讀過很多唐詩,但是能記住的還是小學時候背的那幾首,學習還是要趁早啊!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為何還是井蛙:回復某位讀者
    他們讀書可謂不少,學歷不低,但是一旦涉及對某些問題的判斷,尤其是價值判斷,一下就會暴露出扭曲的三觀或思維的漏洞,可偏偏他們已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了。從他們的身上,你應該吸取什麼教訓?首先,只閱讀,不思考,人會患上知識不育症。在讀書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問題意識和敏感性,知道在哪個節點,你應該適時停下來,思考一下。
  • 讀《放空的科學》
    這本書是我在臺灣收穫的,作者很會寫書,是我今年讀的所有書中,第一本要寫讀書筆記的。內容是關於「彈性思維」的,從很多搜集的科學的研究和論文裡面,去總結究竟什麼是彈性思維,什麼是洞見,什麼是禪修冥想帶來的想法。
  • 「百本好書送你讀」第9期出爐!免費電子書有聲書奉上→
    冬雪時節,「百本好書送你讀」活動第九期推薦的10本送讀圖書新鮮出爐。這其中,有充滿人生智慧的《吾國與吾民》,有將中國史置於世界史大背景之下書寫的《簡讀中國史:世界史坐標下的中國》,有生動講述經典物理和量子力學相碰撞的《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等等。捧一杯香茗讓好書溫暖平凡的日子吧!
  • 我為什麼要讀哲學書?
    當時,我無意間讀到了《西方哲學史》。看到這個書大概1/3的時候,我對羅素其人敬佩不已。可以說,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為我打開了哲學之門,讓我認識了從古希臘時期到近代社會最傑出的西方思想家、他們的生平事跡及他們的哲學主張。這些東西,看起來似乎與現代人的生活距離遙遠,毫無關係,其實,二者之間有著某種隱秘且重要的關聯。
  • 《洞見》會讓你發現:內觀、自由、覺醒、和專注於冥想之間的依存
    《洞見》這本書的作者是羅伯特·賴特,他是普林斯頓大學進化心理學教授,所以在書中,我們隨可以看見:作者要表達的很多東西,都與人類的進化有關,是一個從內到外,又從外到內的,自我洞悉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最不可忽視的,就是探索內在的方法,也就是「冥想」。
  • 為什麼我眼中這些內容是優秀的:有趣有料有洞見
    歷史也是我的個人興趣,坦白講,混子曰的歷史內容,並沒有超出我的認知去。汽車我不太懂,倒是學了很多。 重要的是畫風。他的畫看著很舒服,圖文配的也很好笑。像暴走漫畫這種就只是好笑。 聽說這個號拿了張泉靈的投資,我頗為遺憾自己動作太慢。 40秒 號主是一個前媒體人,我還和他吃過飯。很年輕。
  • 教育的技法:把書讀薄了,然後再讀厚了
    閒來無事,收拾舊書,那微微發黃的紙上依然流淌著生動的文字,那麼熟悉,就是一把把開啟心智的鑰匙。選自己喜歡的姿勢,從日上三竿讀到夕陽西下,忘了饑渴,略去冷暖。猛抬頭,眼也花,背也痛,頓顯老態。唉,連這種讀書方式,現在也成了奢望。
  • 2019年這些作家都讀了什麼書?
    2019年,你出於什麼需要閱讀了哪些書籍?2019年,我在臺北一座藝術院校任駐校作家,並獲「鏡文學」網站邀任書評委員,因此,讀了很多臺灣當代文學及臺版外國文學翻譯書。讀這些書為了寫作,或者教學。也讀了張楚、慄鹿、趙松、大頭馬等朋友的小說。為了學術研究,讀了很多關於共同體和倫理方面的哲學書,比如亞里斯多德、努斯鮑姆、南希、阿甘本等等。這些書籍在你的閱讀史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和功能?莎士比亞的戲劇、阿米亥的詩歌、卡夫卡的小說、《金瓶梅》、馮夢龍的小說等等一直是我閱讀的重點。
  •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4步階梯法則,助你從職場菜鳥到CEO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找到了讀書奧秘所獲的那般人。如果你沒有發現,想想你的讀書方法對嗎?正確的讀書方法,不是用「眼」而是用「心」去讀,不是用「大腦」去認知,而是用「身體」去實踐。而讀書分成三種類型:一是享受樂趣,二是獲取新知,三是改變人生。今天這篇文章主要講述是第三種,改變人生的讀書方法。
  • 想像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從伽利略到愛因斯坦的50個科學洞見
    這個洞見精準地契合了愛因斯坦異於常人的偉大形象,同時也間接為本書提供了書名。儘管沒有人能明確指出這句話是愛因斯坦於何時何地說的,但大多數人依然很贊同這個觀點。天真的人就會問了,為什麼沒有女人?近現代東方人和年輕人又去哪兒了?為什麼西方世界沒有露臉?如果同樣一個人用同一種方式在同一臺電腦上用亞馬遜查找,在搜索欄輸入「智慧」一詞,出現的大多是「馬的智慧」「印第安人的智慧」「圖阿雷格人的智慧」「佛教徒的智慧」這類詞條。再次令人震驚的是,所有這些詞條裡都沒有出現「科學」這一概念。甚至「智齒」都能在此找到一席之地,而它原本僅是波斯人晚生的牙齒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