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察·道金斯:用化學方式構造生命是可行的

2021-01-15 澎湃新聞
牛津大學教授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我不想惹別人生氣,我只是想澄清事情,有時候事與願違總會引起巨大爭執,但我的目標是明確的。」牛津大學教授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無疑是當今最著名的無神論者和演化論捍衛者。

2015年,道金斯的第二本自傳《Brief Candle in the Dark》面世,收錄了更多與宗教的激烈論戰使得道金斯依然需要面對批判如潮。而與公眾眼中「好鬥」形象不同的是,私底下他的安靜和低調有些出人意料。近期英國《衛報》對道金斯做了採訪。

《衛報》:

在你70歲生日慶祝會上,你的第二本自傳《Brief Candle in the Dark》出版,當時你說「感覺自己才25歲」,現在依然是這樣嗎?

道金斯:

我覺得我還是個少年,生命中充滿了喜悅、春天這類事情,所以不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成熟了。

《衛報》:

你通常會怎樣表達自己?

道金斯:

可以算是一個相當自在不羈的方式。雖然希望自己可以彬彬有禮,但我傾向於使用許多時髦的短語來「實話實說」。我並不是對所有事情都無所謂,事實上我對發生的事情都抱有極大的熱情。

道金斯的第二本自傳《Brief Candle in the Dark》

《自私的基因》

《衛報》:

你在還很年輕的時候就寫下了《自私的基因》,現在回顧起來,你覺得這本有不成熟的地方嗎?

道金斯:

我不會收回書中的任何想法,而且堅持《自私的基因》中的觀點和思考,現在更是如此。而且書中一些主要觀點已經被證實是正確的了。

《衛報》

:從這本書出版至今,遺傳學的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對嗎?

道金斯:

脫氧核糖核酸(DNA)精密得像計算機語言一樣,生物學的一切已經成為了信息技術的一個分支。1953年,J.D.Watson(美國科學家沃森)和P.H.C.Crick(英國科學家克裡克)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時,還沒被人足夠重視,如今DNA的作用已經變得越來越明顯和重要。

《衛報》:

許多人都認同生物技術將成為下一個科學前沿,這門學科正在以倍數級的速度發展壯大著,你會感到恐懼或者是驚喜嗎?

道金斯:

這無疑讓我很興奮。我參加過在洛斯阿拉莫斯的一次人工智慧會議,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發展,作為一個自然主義者,在哲學意義上,我堅持認為沒有什麼神秘的或者超自然的生命。因此理論上,不管是用化學方式還是通過計算機來構築生命,都是可能的。我覺得這既讓人興奮,又有一點嚇人。

《衛報》:

生物技術發展的警戒線在哪裡?

道金斯:

如果有一天一切顛倒、碳基生命被矽基生命「碾壓」的話,你可以想像一個科幻畫面:一對機器人面對面坐著討論「曾經那些軟軟的、黏糊糊的、充滿水的碳基生命創造了我們」,這一場景許多人覺得可怕,確實可怕,但也令我興奮。

《衛報》:

你似乎沒有軟弱感,對於很多人來說,宗教是在脆弱時期的慰藉。

道金斯:

Steven Pinker(美國認知科學家,研究進化心理學以及心的計算理論)有一句很妙的話「如果你被老虎追趕,你可以相信它是一隻兔子以求得安慰」。但事實上,老虎就是老虎。我不會特意去給一個處於絕望中脆弱的人潑冷水或讓他們醒醒,但我重視真理——這個世界的真相,它本身就有著巨大的積極價值,甚至有著安慰作用。在進化過程中,我們的大腦有能力理解我們為什麼在這、從哪裡來、世界會發展至什麼方向。

《衛報》:

相對於世界上的宗教,你認為科學是贏家嗎?還是你認為科學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道金斯:

如果你把世界看做一個整體,說「我們是贏家」可能有些過於樂觀了。但如果你看看世界上那些受教育程度高的、有良好社會福利機制的地方,人們有時間去思考、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為生存苦苦掙扎。在這些地方,我覺得科學是勝利的。

《衛報》:

你創造了迷因「meme」這個詞(編註:他認為演化的驅動力不是個人、全人類或各個物種,而是「複製者」,所謂複製者既包括基因,也包括迷因——文化的基本單位,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而得到傳遞),如今你可以看到你的想法傳播到了世界不同文化中去。

道金斯:

這是我在1976年提到這個詞時不能想像的事情。網際網路是現代世界令人驚奇的存在,我對此非常好奇。在模仿方式上,我對網際網路非常感興趣,可以像人類學家一樣,以獨立的方式研究它,用以各種測試。

《衛報》:

你在社交軟體推特上很有爭議,你可以算是話題引領者嗎?你覺得自己被誤解了嗎?

道金斯:

不是引領者,「受害者」倒更恰當一些。我不喜歡紛爭,但又總是由誤解而起。我很慶幸推特、網際網路不是真實的環境,不像中世紀排巫運動那樣,教會直接燒死了那麼多「女巫」。

《衛報》:

你曾指出,20%的諾貝爾獎得主是猶太人,而穆斯林只贏得了你說的「少得可憐」的獎項。

道金斯:

我認為這個事實是很驚人的,世界上猶太人人數佔比如此之少,我覺得其中有一些真正有趣的事情,我很好奇「它」是什麼。

《衛報》:

在你的第一本自傳中提到你非常欣賞女人。你曾說「女性的愛情,是活下去的一個理由」。

道金斯:

完全正確。未來會怎麼樣?還不知道。我是個女性鑑賞者,我崇拜女性,當然不是全部。

《衛報》:

你怎麼看待衰老和死亡?

道金斯:

我可不喜歡死亡的過程,部分原因是如果你在痛苦之中,醫生不能幫你結束掉這種痛苦。馬克·吐溫有句話說得很幽默,「在我出生之前,我已在數億年前死去,一絲痛苦也沒有經歷」。關於死亡最可怕的事情之一是:死亡是永恆的。這樣的永恆多麼可怕,最好的方法可能是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經歷這一切。

《衛報》

:你有什麼遺憾嗎?

道金斯:

有人這麼問過John Betjeman(英國著名詩人約翰·貝傑曼),他的回答是「還沒有過夠性生活」。這也是我的回答,只要你說這是我的玩笑話就可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而這樣的過程也伴隨著地球的板塊構造活動,地殼分裂和大塊頭的巖石,都在重塑星球的同時促進了生命的形成。板塊在發生相互碰撞之後構建了山脈,從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到最深的海溝,地球表面過往的運動和特徵都通過板塊構造得到了圓滿解釋。與此同時,地球也是已知行星中唯一具有板塊構造特徵的行星,這不僅可以幫助地球調節溫度,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地球上的板塊構造是如何開始的,熔巖噴射是否對其具有推動作用?
  • 理察·道金斯:複製基因 │ 周末選讀
    複製基因文  /  理察·道金斯本文節選自道金斯著作《自私的基因》一書生命出現之前,地球上有哪些大量的化學原料,我們不得而知。但很可能有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它們都是簡單的複合物。就我們所知,它們至少存在於我們太陽系的其他一些行星上。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在這裡,它們可以冷卻,然後以對流的方式再次向下移動。(這與烤箱中的空氣對流相同。)火山噴發與構造運動有關。大約在五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開始形成板塊碰撞。我們需要板塊構造嗎?但是,所有這些運動都超出了偶發的地震或火山噴發的範圍,它推動了地球表面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板塊構造運動推動地球表面不斷變化。
  • 全國發電靠太陽能可行嗎?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計算?
    全國發電靠太陽能可行嗎?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計算?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所以我們把這些因素全都考慮進去,把600瓦的除以三用200瓦來代替一個平均值,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陽光一刻不停的以200瓦的功率把能量傳輸到地表,然後我們再用太陽能的光電板去接收,把他從光變成電,這個能量形式一變,必然就涉及到能量轉換效率的問題,那現在實驗室的世界紀錄,把光變成電是45%,但是實際施工是用不起的,所以我們還是按照市售一般的產品的轉化效率20%算,所以地表附近太陽能板年平均發電的功率就是一平米
  • 《盲眼鐘錶匠》:認識生命,從這本書開始
    作者: 理察·道金斯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4-8
  • 地球的構造活動可能對生命至關重要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很少見
    因為它是唯一一個承載板塊構造的行星 - 正在進行的構造板塊改組 - 以及生命,許多科學家認為這兩者可能是相關的。事實上,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移動能夠幫助調節地球溫度數十億年的能力的板塊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聯繫提出了誘人的可能性,即如果科學家能夠發現地震和隆隆的系外行星,他們可能能夠找到超越我們淡藍色點的生命。
  • 「非設計」生命,如此複雜的生物怎麼會起源於惰性物質呢?
    舉個十分簡單的例子,就好像用3D印表機列印人體的一些零件。生物的這些特性為什麼構成了一個物理問題?關鍵在於,在物質世界中,什麼可以發生和什麼不可以發生是由物理定律決定的。例如,不管投入多少資源,永動機是不可能建成的,因為它與物理定律相悖。反言之,宇宙中的生命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符合物理定律。但我們的物理定律只存在於某些基本的物質,如簡單且種類繁多的化學物質。
  •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3(板塊構造)
    3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海底擴張的提出引發了地質學思想的一場革命。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大多數地質學家開始意識到,我們所生活的地殼,一定是可移動的。到1968年,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地球模型:板塊構造理論。在這個模型中,地球的外殼由可相對移動的獨立碎片或板塊組成。地質學家意識到,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很多地質現象如地震、火山和造山。
  • 地球以外的生命:沒有板塊構造、沒有問題?
    【博科園-科學科普】在遙遠的行星上尋找生命的科學家們正計劃根據太陽系內的發現尋找非類地行星,這些發現挑戰了關於可居住帶、板塊構造等長期存在的觀點。在本周發表在網上的一篇新論文中,萊斯大學地球物理學家阿德裡安·萊納迪奇和十多位共同作者勾勒出了一條尋找其他恆星周圍潛在生命跡象的路徑,並確定了這些跡象是由外星生命引起的可能性。這篇論文「系外行星生物特徵,並將發表在《天體生物學》上。Lenardic專門研究行星動力學,他還撰寫了一篇相關論文《火山-構造模式和行星生命潛能》,將在即將出版的施普林格出版的《太陽系外行星手冊》中發表。
  • 研究:像地球這樣有活躍板塊構造的古老行星或是生命進化的最佳選擇
    據外媒CNET報導,銀河系中像地球這樣有活躍板塊構造的古老行星或是生命進化的最佳選擇。這是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之一,他們利用計算機模型研究了銀河系中行星發展板塊構造的可能性,這有助於生命的進化。
  • 科學網—生命鑽石:用另一種方式懷念
    不過,隨著環保綠色的殯葬理念在全球廣泛被接受,越來越多的新型殯葬方式開始被推出,海葬、樹葬的接受度也都在逐漸提高中。 「不留骨灰」是新型殯葬理念中的一項重點,山川湖海都是親人的隱形「墓碑」。但這對於崇尚入土為安以及總希望留個念想的人們來說,多少有一點遺憾。將骨灰化作鑽石,變成飾品一直戴在身上,或許可以彌補這樣的遺憾。
  • 《盲眼鐘錶匠》作者: [英] 理察·道金斯
    本書是正宗的演化論入門書,是我們認識自己,認識生命本身的絕佳讀本。作者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之後,以「生物適應的起源」為核心,用穩健的文筆,詳細闡釋了生物適應是任何演化理論家不可迴避的問題,而天擇說是唯一可信的理論。一些學者提出了足以替代天擇說的理論,或者認為天擇說無足輕重,都過不了解釋生物適應這一關。突變和自然選擇是道金斯解釋生命變化的兩個基本概念。
  • 網友:真的可行嗎?
    那麼對於電影中的某些「高級科技」,現實中可行嗎?首先,我們來討論支撐影片的大環境線索理論:在太陽燃料耗盡演變為紅巨星之際,人類為了尋求新的宜居帶,選擇用發動機推動地球。在設定的人類文明中,使地球停止自轉,隨後用「發動機」通過噴射反向氣流從而使地球獲得反向動力。這便是物理學裡的動量定理:物體碰撞前後各部分質量乘以相應速度之和不變,這裡的速度包括方向。現實中火箭的發射利用的就是這個原理。
  • 可以用化學合成任何生命 人工生命的進展可能比人工智慧還快
    打開APP 可以用化學合成任何生命 人工生命的進展可能比人工智慧還快 發表於 2018-01-17 09:56:03 2017年12月27日,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在深商大會上表示,未來的5-10年,我們可以化學合成任何生命,人工生命(合成生命)的進展可能比人工智慧還快。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 周末薦書 《盲眼鐘錶匠:生命自然選擇的秘密》
    理察·道金斯繼《自私的基因》之後推出的進化論入門著作。早在18世紀,神學家培裡便以「鐘錶匠」隱喻生物的演變——就像手錶這樣精密複雜的東西絕不可能無中生有、突然出現一樣,對於複雜程度遠超手錶的生物而言,勢必更是經由巧手特意創造而來。然而,道金斯的天才發現挑戰了這一觀念,他認為:物種的演化並沒有特殊目的,生命自然選擇的秘密源自累積,如果把大自然比喻成鐘錶匠的話,它只能是一位「盲眼」鐘錶匠。
  • 教師招聘:對結構概念與構造式表示體系稱謂的討論
    隨著立體化學的確 立,人們一般從構造(constitution)、構型(configuration)和構象(conformation)三個不同層次對分子結構進行研 究。結構原來僅指分子中原子之間相互連接的順序方向和成鍵方式,表示結構的式子叫做結構式(structure formulas)。
  • 新的科研成果為製造超強金屬提供可行策略;家用燃料電池即將發售
    動態導航1.多校研究人員的科研成果為製造超強金屬提供了可行策略2.日本積水化學和住友化學將共同開發用垃圾製造聚烯烴的技術3.山口潤一郎教授團隊開發出世界上首個脫一氧化碳金屬催化劑4.美國科學家開發出基於機器學習的新方法
  • 探索:來自宇宙的化學物質,可能曾經激活了地球上生命起源!
    這個過程可能不僅發生在地球上,在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上也可能發生,並存在著生命。核心材料生命的形式具有不可思議的多樣性,但是追根溯源,它們都用了相同的方法得以存活下來。為了弄清楚生命的起源,科學家們試著猜測細胞和基因的由來。由於這兩者的結構都是非常複雜的,因此它們的形成幾乎不可能是出於偶然。它們可能是從更簡單的構造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和隨機的化學反應,可能就構建起生命所需的基本材料。
  • A Level化學不好,真的會有生命危險...讀書要錢,不讀書要命...
    ,就是要帶領同學們通過分析化學元素周期表,更深層次的理解元素的不同的電子構造。並且分析這些電子構造是如何改變元素的化學和物理性質。幫助同學們徹底的理解無機元素之間的關聯。把無機化學元素的性質像蜘蛛結網一樣全部貫穿起來,讓大家發現無機世界中的自然規律。
  • 科學家實驗證實是可行的
    當人們說起死亡的時候,很多人的心裡都是非常沉重的,可同時我們也知道,這是每個人都逃不掉的,所以現在有很多科學家都開始研究,如何能讓生命更好的延續下去,而到了現在也有了公認的最好方法。所以科學家就開始利用活人來進行冷凍的實驗了,在冷凍開始之前,他們將這個人用冰水降溫,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必須要用各種方式,保證這個人的血液能夠順暢的流通起來,隨後他們就要開始抽空身體中的血液,同時往身體中注入一些化學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