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察·道金斯:複製基因 │ 周末選讀

2021-01-20 深圳圖書館

有關生命的起源,我的敘述只能是純理論的。事實上當時並無人在場。在這方面存在很多持對立觀點的學說,但它們也有某些共同的特點。我的概括性的敘述大概與事實不會相去太遠。

複製基因


文  /  理察·道金斯

本文節選自道金斯著作《自私的基因》一書


生命出現之前,地球上有哪些大量的化學原料,我們不得而知。但很可能有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它們都是簡單的複合物。就我們所知,它們至少存在於我們太陽系的其他一些行星上。一些化學家曾經試圖模仿地球在遠古時代所具有的化學條件。他們把這些簡單的物質放入一個燒瓶中,並提供如紫外線或電火花之類的能源——原始時代閃電現象的模擬。幾個星期之後,在瓶內通常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東西:一種稀薄的褐色溶液,裡面含有大量的分子,其結構比原來放入瓶內的分子來得複雜。特別是在裡面找到了胺基酸——用以製造蛋白質的構件(building block),蛋白質乃是兩大類生物分子中的一類。在進行這種試驗之前,人們原來認為天然的胺基酸是確定生命是否存在的依據。如果說在火星上發現胺基酸,那麼火星上存在生命似乎是可以肯定無疑的了。但在今天,胺基酸的存在可能只是意味著在大氣層中存在一些簡單的氣體,還有一些火山,陽光和發生雷鳴的天氣。近年來,在實驗室裡模擬生命存在之前的地球的化學條件,結果獲得了被稱為嘌呤和嘧啶的有機物質。它們是組成遺傳分子脫氧核糖核酸的構件,即DNA。


「原始湯」的形成想來必然是與此類似過程的結果。生物學家和化學家認為「原始湯」就是大約三十億到四十億年前的海洋。有機物質在某些地方積聚起來,也許在岸邊逐漸乾燥起來的浮垢上,或者在懸浮的微小的水珠中。在受到如太陽的紫外線之類的能量的進一步影響後,它們結合成大一些的分子。現今,大有機分子存在的時間不會太長,我們甚至覺察不到它們的存在,它們會很快地被細菌或其他生物所吞噬或破壞。但細菌以及我們人類都是後來者。所以在那些日子裡,大有機分子可以在稠濃的湯中平安無事地自由漂浮。


到了某一個時刻,一個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我們稱之為複製基因(replicator)。它並不見得是那些分子當中最大的或最複雜的。但它具有一種特殊的性質——能夠複製自己的拷貝。看起來這種偶然性非常之小。的確是這樣。發生這種偶然情況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實際上可以把這種千年難得一遇的情況視為不可能。這就是為什麼你買的足球彩票永遠不會中頭獎的道理。但是我們人類在估計什麼是可能或不可能發生的時候,我們不習慣於將其放在幾億年這樣長久的時間內去考慮。如果你在一億年中每星期都購買一次彩票,說不定你會中上幾次頭獎呢。


事實上,一個能複製自己拷貝的分子並不象我們原來所想像那樣難得,這種情況只要發生一次就夠了。我們可以把複製基因當作模型或樣板。我們可以把它想像為由一條複雜的鏈所構成的大分子,鏈本身是由各種類型的起構件作用的分子所組成。在複製基因周圍的湯裡,這種小小的構件多的是。現在讓我們假定每一塊構件都具有吸引其同類的親和力。來自湯裡的這種構件一接觸到它對之有親和力的複製基因的另一部分,它往往就附著在那兒不動。按照這個方式附著在一起的構件會自動地仿照複製基因本身的序列排列起來。這時我們就不難設想,這些構件逐個地連接起來,形成一條穩定的鏈和原來複製基因的形成過程一模一樣。這個一層一層地逐步堆疊起來的過程可以繼續下去。結晶體就是這樣形成的。另一方面,兩條鏈也有一分為二的可能,這樣就產生兩個複製基因,而每個複製基因還能繼續複製自己的拷貝。


互相吸引的親和力。如果情況是這樣,複製基因作為樣板的作用並不產生全似的拷貝,而是某種「反象」,這種「反象」轉過來再產生和原來的正象全似的拷貝,對我們來說,不管原來複製的過程是從正到反或從正到正都無足輕重;但有必要指出,現代的第一個複製基因即DNA分子,它所使用的是從正到反的複製過程。值得注意的是,突然間,一種新的「穩定性」產生了。在以前,湯裡很可能並不存在非常大量的某種特殊類型的複雜分子,因為每一個分子都要依賴於那些碰巧產生特別穩定結構的構件。第一個複製基因一旦誕生了,它必然會迅速地在海洋裡到處擴散它的拷貝,直至較小的構件分子日漸稀少,而其他較大的分子也越來越難得有機會形成。


這樣我們到達了一個具有全都一樣的複製品的大種群的階段。現在,我們必須指出,任何複製過程都具有一個重要的特性:它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它準會發生差錯。我倒希望這本書裡沒有印刷錯誤,可是如果你細看一下,你可能會發現一兩個差錯。這些差錯也許不至於嚴重地歪曲書中句子的含義,因為它們只不過是「第一代」的錯誤。但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印刷術尚未問世之前,那時候如福音之類的各種書籍都是手抄的。以抄寫書籍為業的人無論怎樣小心謹慎,他們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一些差錯,何況有些抄寫員還會心血來潮,有意「改進」一下原文。如果所有的抄寫員都以同一本原著為藍本,那麼原意還不至於受到太大的歪曲。可是,如果手抄本所依據的也是手抄本,而後者也是抄自其他手抄本的話,那麼謬種就開始流傳、積累,其性質也更趨嚴重。我們往往認為抄寫錯誤是樁壞事情,而且我們也難以想像,在人們抄寫的文件中能有什麼樣的錯誤可以認為是勝於原文的。當猶太聖典的編纂人把希伯來文的「年輕婦女」誤譯成希臘文的「處女」時,我想我們至少可以說他們的誤譯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後果。因為聖典中的預言變成「看哪!一個處女將要受孕並且要養一個兒子……」。不管怎樣,我們將要看到,生物學的複製基因在其複製過程中所造成的錯誤確實能產生改良的效果的。對生命進化的進程來說,產生一些差錯是必不可少的。原始的複製基因在複製拷貝時其精確程度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今天,它們的後代DNA分子和人類所擁有的最精密的複印術相比卻是準確得驚人。然而,差錯最終使進化成為可能。原始的複製基因大概產生過多得多的差錯。不管怎樣,它們出過差錯是肯定無疑的,而且這些差錯是積累性的。


隨著複製錯誤的產生和擴散,原始湯中充滿了由好幾個品種的複製分子組成的種群,而不是清一色的全都一樣的複製品,但都是同一個祖先的「後裔」。它們當中會不會有些品種比其他品種擁有更多的成員?幾乎可以肯定他說:是的。某些品種由於內在的因素會比其他品種來得穩定。某些分子一旦形成後就安於現狀,不象其他分子那樣易於分裂。在湯裡,這種類型的分子將會相對地多起來,這不僅僅是「長壽」的直接邏輯後果,而且是因為它們有充裕的時間去複製自己的拷貝。因此,長壽的複製基因往往會興旺起來。假定其他條件不變的話,那就會在分子的種群中出現一個朝著壽命變得更長的「進化趨向」。


但其他的條件可能是不相等的。對某一品種的複製基因來說,它具有另外一個甚至更為重要的、為了在種群中傳布的特性。這就是複製的速度或「生育力」。如果A型複製分子複製拷貝的平均速度是每星期一次,而B型複製分子則是每小時一次。顯而易見,不需多久,A型分子就要大為相形見拙。即使A型分子的「壽命」再長也無濟於事。因此,湯裡面的分子很可能出現一個朝著「生育力」變得更強的「進化趨向」。複製基因分子肯定會選擇的第三個特性是複製的準確性。假定X型分子與Y型分子的壽命同樣長,複製的速度也一樣快,但X型分子平均在每十次複製過程中犯一次錯誤,而Y型只在每一百次複製過程中犯一次錯誤,那未Y型分子肯定要變得多起來。種群中X型分子這支隊伍不但要失去它們因錯誤而養育出來的「子孫」,而且還要失去它們所有現存或未來的後代。


如果你對進化論已有所了解的話,你可能會認為上面談到的最後一點似有佯謬之嫌。我們既說複製錯誤是發生進化的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但又說自然選擇有利於高精確度的複製過程。如何能把這兩種說法調和起來?我們認為,總的說來,進化在某種合糊的意義上似乎是件「好事」,尤其是因為人類是進化的產物,而事實上沒有什麼東西「想要」進化。進化是偶然發生的,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儘管複製基因(以及當今的基因)不遺餘力地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奠諾(Jacques Monod)在他紀念斯賓塞(Herbert Spencer)的演講中出色地闡明了這一點。他以幽默的口吻說,「進化論的另一個難以理解的方面是,每一個人都認為他理解進化論!」讓我們再回到原始湯這個問題上來,現在湯裡已存在一些分子的穩定品種。所謂穩定的意思是,那些分子或是本身存在的時間較長,或是它們能迅速地複製,或是它們能精確無誤地複製。朝看這三種穩定性發展的進化趨向是在下面這個意義上發生的:如果你在兩個不同的時間分別從湯中取樣,後一次的樣品一定含有更大比例的壽命長或生育力強或複製精確性高的品種。生物學家談到生物的進化時,他所謂的進化實質上就是這個意思,而進化的機制是一樣的——自然選擇。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把原始的複製基因分子稱為「有生命的」呢?那是無關緊要的。我可以告訴你,「達爾文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物」,而你可能會說,」不,牛頓才是最偉大的嘛」。我希望我們不要再爭論下去了,應該看到,不管我們的爭論結果如何,實質上的結論是不受影響的。我們把牛頓或達爾文稱為偉大的人物也好,不把他們稱為偉大的人物也好,他們兩人的生平事跡和成就是客觀存在的,不會發生任何變化。同樣,複製基因分子的情況很可能就象我所講的那樣,不論我們是否要稱之為「有生命的」。我們當中有大多的人不理解字眼僅僅是供我們使用的工具,字典裡面的「有生命的」這個詞並不一定指世上某一樣具體的東西。不管我們是否把原始的複製基因稱為有生命的或無生命的,它們的確是生命的祖先:它們是我們的締造者。


- END -


自私的基因

道金斯經典作品三十周年紀念版



【英】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著

盧允中,張岱雲,陳復加  等  譯

中信出版社,2012


你或許會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請點擊圖片進入瀏覽。


相關焦點

  • 複製錯誤和自私基因,什麼是生命的本質?
    有性的生命形式可能比自我複製的生命形式在進化上更複雜。在解決複製錯誤問題的同時,性別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在無性繁殖的生命形式中,親本的每一個基因都被傳給了子代: 100% 的基因都是由所複製的親本提供。而人類,以及所有通過性行為誕生的複雜生命形式中,父母中的某一位傳給後代的基因大約只有 50% 。
  • 《自私的基因》:一個生物學家的"科幻小說"爭議了40年
    40年前,英國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開始寫作《自私的基因》,這句話做了開頭。當時英國礦工工會罷工,導致牛津大學的實驗室頻繁停電,他只能暫停對蟋蟀的研究,寫書自娛。時年35歲的他沒有預料到,這本書將給他帶來大名氣以及同樣大的麻煩。  道金斯有些後悔,書名中用上了「自私」這個字眼。在最初完成三四章之後,理察·道金斯曾經拿書稿給一位倫敦出版商過目。
  • 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理察·道金斯《自私的基因》首次出版於1976年,演化理論學者道金斯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了達爾文理論,40多年來,書裡的很多觀念剛開始並不被人接受,然而,到現在受到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推崇。
  • 理察·道金斯:用化學方式構造生命是可行的
    牛津大學教授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我不想惹別人生氣,我只是想澄清事情,有時候事與願違總會引起巨大爭執,但我的目標是明確的。」牛津大學教授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無疑是當今最著名的無神論者和演化論捍衛者。
  • 觀點|《自私的基因》:人類不過是基因生存的機器
    它就是《自私的基因》中當之無愧的主角——基因。更準確地說它是「複製基因」。在閱讀時,對於原始地球的海洋環境描述讓我不由想起了PCR(多聚酶鏈式反應)技術的實驗條件。兩者的極高相似度,更讓我產生了或許原始的地球就是一場巨大的多聚酶鏈式反應的猜想。儘管作者理察的理解與我不盡相同,可也有許多類似的地方。他所闡述的也是複製基因在原始地球複製的可行性。
  • 6分鐘讀完道金斯經典作品《自私的基因》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是其中之一,而理察·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則是另一本。自40年前這本書發行以來,它已經成為了光芒四射的暢銷書,也成為了科學的「遊戲改變者」。你不一定知道理察·道金斯是誰,但是你一定聽說過《自私的基因》這本書,或者有意無意被這本書中的觀點影響過。今年是《自私的基因》出版四十周年,在這四十年中,這本書,產生了難以估量的深遠影響,全球銷量超過100萬冊,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自私的基因」已成為英語中的一個固定詞組。
  • 《自私的基因》告訴你,為什麼擁有更多資源的人找伴侶有優勢?
    作者:Ansel校對:LITCAVE工作室配圖:Online《自私的基因》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在這本書裡,作者理察·道金斯從延續了達爾文的進化論闡述了人的自私行為和利他行為。書名:《自私的基因》作者:【英】理察·道金斯譯者:盧允中 等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不要小看了這個作者,雖然這本書的題目看上去很宏大,和許多偽科學的書相差無幾,但是出生於1941年的道金斯可是正宗的學者,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和牛津大學教授。
  • 基因決定我自私
    古滕客  基因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它決定著我們的成長、發育,甚至是生老病死。有「達爾文鬥犬」之稱的進化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用《自私的基因》(中信出版社)一書顛覆了道德傳統。  在道金斯看來,自然選擇是通過基因發揮作用的。基因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體,只不過是「自私的基因」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存而創造的生存機器。  在書中,道金斯還仿照基因(gene)一詞,創造性地製造了「覓母」(meme)一詞,用以指代人類文化思想的遺傳單位「基因」。
  • Mrc基因對DNA複製的作用
    在本期封面文章中,Lou等科學家提供了有力證據證明了Mrc1與DNA領頭鏈的複製酶、解鏈酶的獨特相互作用。) 酵母Mrc1基因是多細胞動物Claspin的一種同源基因(ortholog),Mrc1基因不但是正常的DNA複製叉(replication fork)的一個中心組成部分,同時也是S期檢查點的一個重要調節子。
  • 小學英語優秀作文選讀:My View on Clone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中小學英語作文>正文小學英語優秀作文選讀:My View on Clone 2014-03-29 14:54 來源:網絡 作者:
  • 周末薦書 《盲眼鐘錶匠:生命自然選擇的秘密》
    理察·道金斯繼《自私的基因》之後推出的進化論入門著作。早在18世紀,神學家培裡便以「鐘錶匠」隱喻生物的演變——就像手錶這樣精密複雜的東西絕不可能無中生有、突然出現一樣,對於複雜程度遠超手錶的生物而言,勢必更是經由巧手特意創造而來。然而,道金斯的天才發現挑戰了這一觀念,他認為:物種的演化並沒有特殊目的,生命自然選擇的秘密源自累積,如果把大自然比喻成鐘錶匠的話,它只能是一位「盲眼」鐘錶匠。
  • 《盲眼鐘錶匠》作者: [英] 理察·道金斯
    他最重要的作品當屬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在那部作品中,他以「基因」為分析單位闡釋演化觀念,令人印象深刻。而比起《自私的基因》,十年後《盲眼鐘錶匠》文筆更加溫和,對進化理論的闡發也更具趣味,很適合普通讀者來閱讀。書中的核心概念即是將演化的第一動力——天擇比作是一位「盲眼鐘錶匠」。
  • 讀完《自私的基因》之後背後發涼:一慣認為的無私其實都只是自私
    這本「毀三觀」的書籍就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理察·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作者在書中提出觀點是所有生物(包括人類),不過是基因的載體,並且這個載體只是臨時性的,基因通過控制生物的各種行為,實現自己永恆的延續。人類一系列的自私自利的行為都根源於基因的自私性。基因要延續,控制著人類的,爭鬥、合作、各種悲歡離合。
  • 一周文化講座│故鄉如何影響一個作家的寫作
    北京│人類大腦的治癒與增強時間:8月18日(周六)13:30-16:30地點:海澱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嘉賓:方方(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仇子龍(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本次講座邀請到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導方方老師,帶來主題為「學習與人類大腦的可塑性」的演講,同時邀請到國內自閉症基礎科學研究的代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仇子龍研究員,帶來「基因、大腦、社會」的演講。
  • 初中英語作文選讀:The Importance of Water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中小學英語作文>正文初中英語作文選讀:The Importance of Water 2014-03-29 15:04 來源:網絡 作者:
  • 基因複製後旁系同源基因未被重新刪除並功能分化的機制
    基因複製是一個新基因的重要來源,大多數基因複製模型假設複製前基因的祖先功能是獨立的,因此後代的旁系之間可以整齊地劃分。然而,許多基因產物,如轉錄調節因子這種蛋白質的複製和分化的一個自然結果可能是同類之間的競爭幹擾。作者認為平行幹擾是基因重複進化的常見約束,解決它會產生額外的調控複雜性,需要穩定基因組中的重複基因。
  • 人類竟然是基因的奴隸?科學家說出答案,讓人難以置信
    總之第一批擁有複製能力的基因就此誕生了。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這些擁有複製能力的大分子開始不斷的複製自身,但複製並不能保證百分百的精確,所以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複製產生了各種「錯誤」,海洋中開始出現不同種類組成的群組,而不是清一色的相同複製產物。
  • 成功複製猴體內抗愛滋病毒基因
    瑞士日內瓦大學研究人員9月8日在其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中宣布,他們成功複製了一種南美猴子體內具有抗愛滋病毒功能的基因,這將可能為一種新型愛滋病療法的誕生鋪平道路
  • 臺灣第一頭基因轉殖複製羊
    臺灣第一頭基因轉殖複製羊 來源:鳳凰衛視等 2005-09-10 00:31 據臺灣媒體報導,行政院謝長廷今天南下行政院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分享基因轉殖複製羊研發成果
  • 【無智書齋】《自私的基因》
    》作者:[英] 理察·道金斯譯者:盧允中 張岱雲 陳復加 羅小舟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日:2012-09-01書籍簡介《自私的基因》是20世紀最經典的著作,這版三十周年紀念版,在前版本基礎上有兩章增補和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