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這是怎麼回事?馬還挺倔強的

2020-12-05 芷天歷史

農村俗語: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這是怎麼回事?馬還挺倔強的

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個人在交朋友的時候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偏好,不同性格的人交到的朋友也不一樣。而動物和人也是一樣的,如果你有飼養過動物的經歷的話,那麼你就知道什麼動物能放在一起養,什麼動物不能放在一起養。

以前在農村,馬和驢是比較常見的動物,由於它們具有一定的共性,比如都可作為交通工具、可運輸重物等,所以很多人喜歡將他們養在一起,不過通過一段時間後,人們發現了馬和驢有著不一樣的改變,就如這句俗語中所說的: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

按照老祖宗的經驗之談,若是把馬和驢放在一起養的話,那麼過了一段時間後,馬會變得越來越消瘦,而驢卻沒有任何變化,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在於馬和驢的脾氣不一樣,驢生性暴躁,而馬生性溫順,它們兩個放在一起餵養的話,那麼馬就屬於弱勢群體,經常受到驢的欺負。

當主人拿出食物給它們吃的時候,正常都是驢先吃,等到吃完後,才能輪到馬。若是主人給的食物較少,那麼馬就只能餓肚子了,長期下來,馬就會越來越消瘦,而驢吃好喝好,完全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第二個原因是馬有潔癖,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馬經常在河邊洗澡,它們的身上也大多數都很乾淨,除了保持自身乾淨之外,馬對於食物也是有潔癖的。

由於驢身上有味道,所以若是將馬和驢放在一起餵養的話,那麼馬是打從內心的嫌棄驢的。馬會堅決不碰被驢吃過的有異味的草料。

可是就像我們剛才說的第一個原因一樣,驢比馬強勢,所以一有草料,肯定是驢先享用,那麼難免會沾染上驢身上的異味,而馬這種動物真的是挺倔強的,就算餓著肚子,它們也不吃別人吃過的、吃剩的食物。長久下去,肯定會消瘦的。

其實有潔癖是一件好事,至少說明這個人愛乾淨,但是我們要學會控制,當你在過集體生活的時候,難免會遇到一些比較不愛乾淨的人,我們不能對其投去嫌棄的眼神,若對方沒有影響到自己,我們也不必去說一些傷害感情的話。

另外在食物方面,很多中國人沒有養成公筷的習慣,特別是在群體聚餐中。我們經常說病從口入,若是沒有注重食物的衛生,那麼確實很容易給自己帶來健康問題。但是長期處於集體生活中的你,不能像馬一樣選擇不吃,我們可以試著引導大家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因為這不僅是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相關焦點

  • 農村飼養技巧:「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有道理嗎?
    文/玉濁清農村飼養技巧:「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有道理嗎?但是不管外來人怎麼說,對於農村的發展都不能夠起到阻擋的作用,農村也有一些文化流傳,比如說我們在農村經常聽到的一些俗語,這些俗語大多都比較精緻,而且簡短,說起來也特別的順利。其中就有這樣一句話: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這句話很多小夥伴們乍一聽的時候都不理解是什麼意思,接下來讓小編給大家解釋一番吧。
  • 俗語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何意?老祖宗深諳處世之道
    俗語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何意?老祖宗深諳處世之道在農村,我們可以經常聽到老人說一些老話,但是這些老話我們都不怎麼聽過,書本上也不曾看見過,所以很多年輕人便說這些老話都是人們隨口瞎編的。就如先輩們曾經說過一句話:「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會飼養一些家禽。尤其是在以前,農民的家中不僅有雞鴨豬狗這類的普通家禽,還會養馬養驢這些大型動物,因為古時候耕田、搬運東西都只能靠人力,沒有機器幫忙,如果家中有馬有驢,就可以讓它們來幫忙搬東西和耕作了。
  • 古人講「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這樣嗎?老祖宗教你生存門道
    驢、馬,易讓人想到遠行。窮人騎驢,富人騎馬,各有各的前程。陸遊騎驢遠遊遇雨,感慨道:「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蘇軾寒冬登城,拍遍欄杆揮手寫下:「人生到處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可見,驢、馬很多時候成了遊子的寄託。不過,更多時候,驢、馬卻是平民百姓的生產工具,既然是工具,就要知道該怎麼操作,該怎麼餵養。
  • 農村老話,瘦馬不瘦牛,這句話背後有什麼含義嗎?
    有句話說「雪打頭,瘦馬不瘦牛」,意思很簡單:如果在小雪節氣前後下雪,那麼馬就會變瘦,牛就不會瘦了。相信大家對這一點都很困惑,同樣的,牛和馬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今天是農曆臘月初一,離2021年還有一個月。步入臘月,意味著冬天即將結束,春天即將來臨。時值三九小寒,正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暖,避免氣溫變化,引起身體不適。
  • 農村俗語「驢耳朵長馬耳朵短,騾子耳朵聽滿疃」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語:農村俗語「驢耳朵長馬耳朵短,騾子耳朵聽滿疃」啥意思?有道理嗎「驢耳朵長馬耳朵短,騾子耳朵聽滿疃」這句農村老話,就是說驢、馬、騾這三種家畜,雖然外形上有所區別,聽力都非常不錯,所以用以寓意人的聽力好。
  • 臘月已到,農村俗語「臘月春打頭,馬肥牛不瘦」,這話什麼意思呢?
    ,就像這個時候也是有很多的農民喜歡說一些關於年後天氣的俗語,比如這句「臘月春打頭,馬肥牛不瘦」,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句俗語的意思,首先我們要知道在一個年份裡,對於立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立春也是農曆的新年開始,也是有著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可見立春對於農民來說也是開始農耕的時候
  • 臘月到,農諺:雪打臘月頭,瘦馬不瘦牛,啥意思?為啥馬瘦?
    農諺:「雪打臘月頭,瘦馬不瘦牛」意思很簡單:臘月初下雪,家裡馬會瘦,而牛不瘦。牛馬是古代重要生活工具,牛用於農業生產,是生產力代表,馬用於日常出行,是交通工具代表。二者定位不同,雪打臘月頭,得到待遇就不同。寒冬時節,牲畜飼料缺乏,牛馬飼料供應緊張。面對飼料供應緊張,主家人會保證牛飼料,而馬飼料供應量會減小。
  • 為何驢馬不能同槽餵養?老話說:驢馬不同槽,貓鼠不同道,啥意思
    在以前的農村,家裡能有一頭毛驢也算是「小康之家」了,毛驢的用途特別廣,能駝能跑還能拉犁。雖然驢和馬都是同類,但是驢比馬好養的多。有句俗語叫做:「驢馬不同槽,貓鼠不同道」,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冬至不冷,夏至不熱」,農村的這句俗語,你同意嗎?
    文/雲在青山月在天「冬至不冷,夏至不熱」,農村的這句俗語,你同意嗎?在歷史的演變中,我們只是其中的過渡者,無論再偉大的人,也消失在歷史的年輪之中,但是對於古代的歷史,我們其實再怎麼好奇也無法完全的再現。所以才有了那麼多的考古專家,即使耗費了此生的心血,無法對歷史進行完整的還原。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現在的有關俗語,來了解有關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這也是對歷史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借鑑。
  • 農村老人常說:「人老了奸,驢老了猾,兔子老了不好拿」是真的嗎
    農村老人常說:「人老了奸,驢老了猾,兔子老了不好拿」是真的嗎?自古以來,作為諺語、俗語、習語、老話、老人常說之類的語言,是經過時間千錘百鍊和沉澱的語言精華,也是老祖宗經過貼身經驗總結出來的,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就像俗語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題主說的這句老人常話是真的!
  • 農村俗語「家富不養老相好,家貧不挨青笛嫂」,這是為何呢?
    導讀:農村俗語「家富不養老相好,家貧不挨青笛嫂」,這是為啥呢?農村從來都不是俗語老話,有的俗語老話通常採取白描的方式,很容易被大家所理解,不但很容易理解,而且朗朗上口很押韻。也很容易被廣泛地流傳,但也有一些俗語老話,猛地聽起來,讓人摸不著頭腦,根本無法理解其中的寓意,其中就有一句老話叫做「家富不養老相好,家貧不挨青笛嫂」,這句老話聽起來感覺怪怪的,猛一看就會讓人理解錯,問了村裡的老人之後才知道,原來這也是俗語的一種慣用伎倆,典型的指東打西的做法。
  • 農村說的:「五月不蓋房,六月不搬家」這句話是封建迷信嗎?
    雖說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已經逐漸走向了現代化,他們的生活不但變得越來越好,而且對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儘管是這樣,老祖宗留下來的很多東西他們也是保留著的。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的是一些農村的俗語,且聽小編往下說:在農村的這些俗語中,有些俗語可以說的上是很經典了。有的俗語那就是人生的哲理,有的就是老一輩人的人生經驗,可以說那是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有的時候其實這些俗語帶給大家的是不一樣的的知識、不一樣的感受。
  • 驢香馬臭,打死不吃騾子肉,三種同類型的肉,為何被農村區別對待
    農村的簡樸,束縛著每一個,忙碌的手腳與勤奮,吃飽肚子的固執,是永遠等不及片刻的歇息,樸素簡潔卻是少有人的特立獨行,因為農村,即使貧窮但是俗規矩多。城市的繁華,迷幻著每一個,內心的貪戀與執著,財富自由的痴迷,是遠超過平庸生活的追逐,找不到歸屬也擺脫不了欲望,那只能是彷徨與迷惘。
  • 農村俗語,「明九不可怕,暗九大過天」,什麼意思?
    在農村,俗語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是一代代在田間辛苦耕耘的先人,通過細微的觀察和對事物認知的一種「解釋」!在漫長的歷史中,俗語的發展包含了人情世故,包含了農業種植,也包含了自然天氣!可以說,農村的俗語是一部記錄社會發展的編年史,畫盡了人事的蒼桑!
  • 農民都這樣召喚毛驢:「杜二」,這個叫法來源農村俗語和寓言故事
    今天我的文章是:農民都這樣召喚毛驢:「杜二」,這個叫法來源農村俗語和寓言故事農村地區流傳著很多俗語,有些還帶有一個寓言故事。不僅非常有趣味性,而且內容能夠發人深省,有現實的教育意義。今天文章說的這個寓言故事,幾乎很少有人知道,建議大家收藏一下,非常有價值。
  • 農村俗語「秋分日晴,萬物不生」有什麼特殊含義,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秋分日晴,萬物不生」有什麼特殊含義,有道理嗎?很多小夥伴相信都應該有聽過一些農村的老話,這些話一般來說都十分的好理解,這些話正是所謂的農村屬俗語。農村俗語也是農村的農民老一輩人一直總結的生活經驗,其中涉及到一些地理和氣節的知識,蘊含著一些大道理,直到現在我們聽到這些農村的俗語還可以受益匪淺。那麼小慄今天就和大家聊一下其中的一句農村俗語「秋分日晴,萬物不生」,那麼這句俗語有什麼特殊含義,又有道理嗎?一般到了秋天,就是收穫的季節,所以這個時候農民一般來說都特別忙。
  • 農村俗語:「一家有三象,神鬼不敢撞」,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一家有三象,神鬼不敢撞」,是怎麼回事?有道理嗎?在農村裡,人們做事也是有禮節,還有很多講究的。而農村老人也常常教導一些年輕人,凡事在做人、做事的時候,要禮讓別人三分,給別人一條路,給自己一條後路,這樣才能皆大歡喜。
  • 明清時期的「揚州瘦馬」是什麼?古代富人的愛好,心理扭曲到極點
    「揚州瘦馬」,與馬無關。從明朝開始,在揚州一帶,出現了大量經過專門培訓、預備嫁予富商做小妾的年輕女子,而這些女子以瘦為美,個個苗條消瘦,因此被稱為「揚州瘦馬」。揚州出美女,世人皆知,而「揚州瘦馬」在明清時期更是名噪天下。所謂「瘦馬」。其實就是被買賣的二奶預備隊。
  • 農村俗語:手指短而粗,終身必忙碌,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手指短而粗,終身必忙碌」。這句話是有很好的道理的。大家知道,勞動創造了人類,人類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了。人類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人類是勞動的結果。所以說這句話是非常有科學道理的。~~農村熱愛勞動的人,一般都是手指十分粗糙而又粗壯,手指也非常的短。並且上面傷痕累累,老繭縱橫。這就是農村勞動人民的手,是一雙勤勞的手。一個人熱不熱愛勞動,就可以從手上看得出來他的勞動本質,短而粗,並且健壯有力,是沒有經過勞動的人,手指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由於勞動的手,指頭的肌肉是非常豐滿粗壯,非常有彈力。這樣的人就會使手指顯得越來越粗壯又比較短了。這種結果就是勞動鍛鍊創造出來的。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耷拉樹』,院中不掛紅白布」,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門前不栽『耷拉樹』,院中不掛紅白布」。雖然我對這句俗語認真研究了好久,但還是沒有能夠研究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門前不栽「耷拉樹」所謂的「耷拉樹」,是部分地區民間的一種說法,其實,是指「彎腰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