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飼養技巧:「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有道理嗎?

2020-12-04 農村千裡眼

文/玉濁清

農村飼養技巧:「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有道理嗎?

農村有著不同的文化,也有著不同的文化底蘊,對於經常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們來講,對於農村的一些習俗和文化根本就不陌生,而且已經見慣不慣了,但是對於外來人口而言,他們根本就不懂農村的一些文化,反而對農村只有一個主觀的認識,做出的評判也不能站在客觀的角度去理解。

但是不管外來人怎麼說,對於農村的發展都不能夠起到阻擋的作用,農村也有一些文化流傳,比如說我們在農村經常聽到的一些俗語,這些俗語大多都比較精緻,而且簡短,說起來也特別的順利。其中就有這樣一句話: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這句話很多小夥伴們乍一聽的時候都不理解是什麼意思,接下來讓小編給大家解釋一番吧。

其實這句話是關於養殖方面的,我們都知道農村人們喜歡養一些牲畜,不管是用於勞動力還是用於家裡,自己使用方便,多少都會養著一些。在為這些牲畜的時候也會有一定的講究和技巧,在以前馬和驢也是農村比較常見的物種可是卻發現,如果將驢和馬進行圈養的話,並且將其放在一起,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現馬兒會漸漸的消瘦旅,反而越長越壯。

很多人都不理解,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其實我們都知道魚身上會有一種騷氣,這種味道令人難以接受,就連馬聞到之後都會影響食慾,馬兒聞到驢身上的這種騷氣之後,漸漸的連食物都不再想多吃,可是驢卻不以為然,他已經習慣了自己身上的味道,所以還照常使用自己的飼料。食物供應的不足馬兒就漸漸的消瘦了起來,可是驢照常使用反而越長越壯,因此農村才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當然這句話有一定的局限性,並非所有的養殖都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是這也是他們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所以我們在理解這些俗語的時候,也要以客觀的角度去看。從這些俗語當中取其精華,為之所用就好。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這是怎麼回事?馬還挺倔強的
    農村俗語: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這是怎麼回事?馬還挺倔強的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個人在交朋友的時候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偏好,不同性格的人交到的朋友也不一樣。而動物和人也是一樣的,如果你有飼養過動物的經歷的話,那麼你就知道什麼動物能放在一起養,什麼動物不能放在一起養。以前在農村,馬和驢是比較常見的動物,由於它們具有一定的共性,比如都可作為交通工具、可運輸重物等,所以很多人喜歡將他們養在一起,不過通過一段時間後,人們發現了馬和驢有著不一樣的改變,就如這句俗語中所說的: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
  • 俗語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何意?老祖宗深諳處世之道
    俗語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何意?老祖宗深諳處世之道在農村,我們可以經常聽到老人說一些老話,但是這些老話我們都不怎麼聽過,書本上也不曾看見過,所以很多年輕人便說這些老話都是人們隨口瞎編的。就如先輩們曾經說過一句話:「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會飼養一些家禽。尤其是在以前,農民的家中不僅有雞鴨豬狗這類的普通家禽,還會養馬養驢這些大型動物,因為古時候耕田、搬運東西都只能靠人力,沒有機器幫忙,如果家中有馬有驢,就可以讓它們來幫忙搬東西和耕作了。
  • 古人講「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這樣嗎?老祖宗教你生存門道
    俗語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這樣嗎?都是四個蹄子一個頭,外形相似,為什麼二者卻不能和諧共存呢?關乎習性,更關乎「道理」。關於「養驢」養驢,成本極低。低到什麼程度呢?驢基本上可以不吃糧食,不吃飼料,只要定期餵些青草和水,就可以長得身強體壯、肌肉發達。驢,長得極快。幼年的驢(又稱驢苗),只要餵上一年青草就可以「出欄」,進入市場,進行販賣。有句老話說:「一年不成驢,到老是個駒」。可見,驢生長周期很短。相比較於其他家畜,驢不會得病。
  • 農村老話,瘦馬不瘦牛,這句話背後有什麼含義嗎?
    有句話說「雪打頭,瘦馬不瘦牛」,意思很簡單:如果在小雪節氣前後下雪,那麼馬就會變瘦,牛就不會瘦了。相信大家對這一點都很困惑,同樣的,牛和馬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今天是農曆臘月初一,離2021年還有一個月。步入臘月,意味著冬天即將結束,春天即將來臨。時值三九小寒,正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暖,避免氣溫變化,引起身體不適。
  • 農村俗語「驢耳朵長馬耳朵短,騾子耳朵聽滿疃」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語:農村俗語「驢耳朵長馬耳朵短,騾子耳朵聽滿疃」啥意思?有道理嗎「驢耳朵長馬耳朵短,騾子耳朵聽滿疃」這句農村老話,就是說驢、馬、騾這三種家畜,雖然外形上有所區別,聽力都非常不錯,所以用以寓意人的聽力好。
  • 臘月到,農諺:雪打臘月頭,瘦馬不瘦牛,啥意思?為啥馬瘦?
    唐代詩人杜甫有詩: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洩春光有柳條。意思簡單:往年臘八,冰天雪地,距溫度回升有段時間。今年臘八,冰融雪消,山野中萱草冒出嫩芽,柳條在微風中搖曳。今日農曆臘月初一,距2021年剩一個月時間。進入臘月,意味著冬季快結束,春季拉開帷幕。
  • 為何驢馬不能同槽餵養?老話說:驢馬不同槽,貓鼠不同道,啥意思
    在以前的農村,家裡能有一頭毛驢也算是「小康之家」了,毛驢的用途特別廣,能駝能跑還能拉犁。雖然驢和馬都是同類,但是驢比馬好養的多。有句俗語叫做:「驢馬不同槽,貓鼠不同道」,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明清時期的「揚州瘦馬」是什麼?古代富人的愛好,心理扭曲到極點
    「揚州瘦馬」,與馬無關。從明朝開始,在揚州一帶,出現了大量經過專門培訓、預備嫁予富商做小妾的年輕女子,而這些女子以瘦為美,個個苗條消瘦,因此被稱為「揚州瘦馬」。揚州出美女,世人皆知,而「揚州瘦馬」在明清時期更是名噪天下。所謂「瘦馬」。其實就是被買賣的二奶預備隊。
  • 驢香馬臭,打死不吃騾子肉,三種同類型的肉,為何被農村區別對待
    農村的簡樸,束縛著每一個,忙碌的手腳與勤奮,吃飽肚子的固執,是永遠等不及片刻的歇息,樸素簡潔卻是少有人的特立獨行,因為農村,即使貧窮但是俗規矩多。城市的繁華,迷幻著每一個,內心的貪戀與執著,財富自由的痴迷,是遠超過平庸生活的追逐,找不到歸屬也擺脫不了欲望,那只能是彷徨與迷惘。
  • 農村老人常說:「人老了奸,驢老了猾,兔子老了不好拿」是真的嗎
    農村老人常說:「人老了奸,驢老了猾,兔子老了不好拿」是真的嗎?自古以來,作為諺語、俗語、習語、老話、老人常說之類的語言,是經過時間千錘百鍊和沉澱的語言精華,也是老祖宗經過貼身經驗總結出來的,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就像俗語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題主說的這句老人常話是真的!
  • 農村老人常說「冬至不冷,夏至不熱」, 有道理嗎?
    而在農村就有老人常說冬至不冷,夏至不熱,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話說的有沒有道理呢。農村老人常說「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有道理嗎?其實這句話說的就是冬至那一天不冷,而夏至也不是最熱的時候。為可會這樣呢,按字面意思上來看,冬至不就是冬天最冷的時候嗎?其實並非如此的,不管是冬至還是夏至都不是說天氣的,而是說太陽高度角的。
  • 農村俗語:手指短而粗,終身必忙碌,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手指短而粗,終身必忙碌」。這句話是有很好的道理的。大家知道,勞動創造了人類,人類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了。人類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人類是勞動的結果。所以說這句話是非常有科學道理的。~~農村熱愛勞動的人,一般都是手指十分粗糙而又粗壯,手指也非常的短。並且上面傷痕累累,老繭縱橫。這就是農村勞動人民的手,是一雙勤勞的手。一個人熱不熱愛勞動,就可以從手上看得出來他的勞動本質,短而粗,並且健壯有力,是沒有經過勞動的人,手指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由於勞動的手,指頭的肌肉是非常豐滿粗壯,非常有彈力。這樣的人就會使手指顯得越來越粗壯又比較短了。這種結果就是勞動鍛鍊創造出來的。
  • 農村俗語「秋分日晴,萬物不生」有什麼特殊含義,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秋分日晴,萬物不生」有什麼特殊含義,有道理嗎?很多小夥伴相信都應該有聽過一些農村的老話,這些話一般來說都十分的好理解,這些話正是所謂的農村屬俗語。農村俗語也是農村的農民老一輩人一直總結的生活經驗,其中涉及到一些地理和氣節的知識,蘊含著一些大道理,直到現在我們聽到這些農村的俗語還可以受益匪淺。那麼小慄今天就和大家聊一下其中的一句農村俗語「秋分日晴,萬物不生」,那麼這句俗語有什麼特殊含義,又有道理嗎?一般到了秋天,就是收穫的季節,所以這個時候農民一般來說都特別忙。
  • 騾子真的不分公母嗎?為什麼?
    騾子是馬和驢雜交產生的後代,在以前的農村地區,騾子是非常常見的一種家畜,它集驢和馬的優點於一身,不挑食、力氣大、耐性強。不過,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即使在農村地區,騾子也變得鳳毛麟角了。作為雜交的產物,有人說騾子是不分公母的。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騾子。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騾子是如何產生的?
  • 農村老人常說「小雞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常說「小雞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的這一句俗語,就是拿動物的一種排洩方法做了一個比喻,小雞沒有排尿系統,但同樣需要排尿,只是說洩殖腔不同罷了。這句話也是比喻每個人的生存方式不一樣,但同樣都能生活得很好,也是比喻各有各的擅長,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農村常有這樣一種現象,有的年輕人整天看是遊手好閒,東遊西逛,看他是無所事事,但他生活的也挺好。殊不知這樣的年輕人,也有他自己的業務,他能在東遊西逛的同時,把這些業務辦成了,自己能從中得到收益。
  • 老話說「10個瘦子9個貧,一個不貧有精神」,啥意思?有道理嗎
    很多東西可能要放在特定的時代裡面去理解,但是有些道理是亙古不變的,即使到了今天科學昌明發達的時代,社會發展速度很快,人類進步更加凸顯,但是有些道理仍然還是受用無窮。在農村過去有一句俗語叫做「10個瘦子9個貧,一個不貧有精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該怎麼去理解?今天我們一起聊一聊。
  • 農村俗語:燕知寒門,狗知新婿,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燕知寒門,狗知新婿,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農村俗語和農諺是農民經過長期的生產生活的經驗總結,可以說這些俗語和農諺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仍然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更何況有許多科學發現其實質就來源於生活和大自然對人類的啟示而研究發明成功的,因此,農村俗語和農諺應該標註為通俗科學理論的標籤加以發揚光大,並服務於實際生產生活需要。
  • 農村俗語:「一家有三象,神鬼不敢撞」,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一家有三象,神鬼不敢撞」,是怎麼回事?有道理嗎?在農村裡,人們做事也是有禮節,還有很多講究的。而農村老人也常常教導一些年輕人,凡事在做人、做事的時候,要禮讓別人三分,給別人一條路,給自己一條後路,這樣才能皆大歡喜。
  • 農村俗語:「住了抬轎房,家敗人也亡」,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住了抬轎房,家敗人也亡」啥意思?有道理嗎?農村蓋房子可是大事情,一方面現在能給批塊宅基地很不容易,而且蓋房建設成本也很高,蓋好一棟二層房子要是沒有二十來萬根本不可能;另一方面蓋房時要考慮很多,既要有好的房屋戶型,更要有好的風水,因為農村人對於這個比較講究。
  • 農村老話說窮人不攀高親,落雨不爬高墩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從古到今,關於親戚這類的老話被總結了很多,無一例外,這些老話沾到親戚都是說人情世故的,比如這句「窮人不攀高親,落雨不爬高墩」,這句話前半句說的是人情世故,後半句說的是趨利避害。但兩者其實有關聯的,看似不相關,實則有關聯,這就是老話裡的藝術。具體該怎麼解釋?有什麼道理嗎?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