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時表現為一團烏七八糟的偶然事件,像急轉的洪流一樣。——雅斯貝爾斯(德)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2181字,閱讀約5分鐘
馬丁·路德說過,"正義是沒有國界的,任何地方的不公正、不平等都是對其他地方公平正義的威脅",所謂"弱國無外交",在20世紀的中國,就是這句話的完美體現。當時國家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稍有不慎就是萬丈深淵。
西方列強試圖瓜分中國,日本也試圖從中分一杯羹。整個中國硝煙瀰漫,人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戰爭之中。在這個亂世,一個美麗而又讓世人難以接受的愛情故事。
心有大愛。
"志趣相投,三杯兩盞酒我有知己,乘風破浪伴他。"兩人正是志趣相投相遇,相知相惜。蔣百裡將軍與日本有著不解之緣,後來又結識了夫人蔣作美。
1901年前後,蔣百裡赴日本留學。曾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並獲得第一名。當著日本學生的面,他拿走了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的寶劍。他是國民政府對敵計劃的主要策劃者,並編寫了《國防論》,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禦敵的理論依據,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能夠幫助和治療他人,她拯救了生命,幫助了在中國的中國人。我們都知道,戰爭中受苦最多的是人民,多少人流離失所,多少人生病。蔣作梅看到受傷的戰士和百姓都會盡全力救治,知道他們生活艱難,也不收錢。
看看日本的行為,很多女性也深受其害。她建立了一個庇護所,希望保護婦女免受日本人的傷害。雖然我是日本人,但我深刻理解日本的大義,強烈譴責日本的非人行為,不談國界,就事論事,盡我的微薄之力幫助更多的受害者。
初識百裡
蔣百裡將軍是一個真實善良的人。他一生致力於國防建設,如果發揮他的才能,他想平步青雲。將軍沒有,他有自己的信仰,他不願意為某種主義服務,而是要為國家服務。
1913年,蔣百裡擔任保定軍校校長時,因校務要事向軍機處求援被拒,又因政府的行為和學校的學風,十分自責。將軍覺得自己違背了對學生的承諾,趁機搶劫學生自殺了。所幸鄉紳奪槍迅速,沒有擊中致命部位,將軍被迅速轉送醫院搶救。
將軍獲救了,但在恢復的過程中,他的情緒仍然不穩定。培養一位智勇雙全的將軍不容易,上級也有愛護之心。他下令必須留下一名護士照顧將軍。佐藤屋登留了下來,照顧將軍,平復了心情。
照顧期間,佐藤屋登發現將軍仍有自殺行為,便在照顧中對將軍進行心理開導。佐藤大和再三相勸,她只好勸說:將軍以國家為重,國家好不容易培養出一個人才,只有好好活著,才能報效祖國,何況現在的中國內憂外患。
蔣百裡一聽這話有理,就放棄了自殺的計劃。佐藤雅登是蔣百裡信仰受到衝擊時的支柱。康復期間,兩人多次交談,情緒在交談中升溫。蔣百裡傷好後,做佐藤屋登便接受上級調令,回京。她走後,蔣百裡心中悵然,辭官回京。
遠隔千裡
千裡來相會,沒有對面不相逢。——施耐庵
蔣百裡回到北京後,住進了一家日本醫院,更巧的是,佐藤雅登也在這家醫院工作。即使遇到緣分,蔣百裡也不打算放棄這個緣分。蔣百裡開始熱烈追求佐藤雅登,也通過主治醫生向佐藤雅登表達愛意。
許誠吾對蔣百裡顯然也有愛,但兩人的身份始終是兩人愛意之間的橫溝。一個是年輕的中國軍官,另一個是日本護士。這種身份讓他們無法像普通人一樣相愛。面對將軍的熱烈追求,既然難以答覆,佐藤雅登只好想辦法避開這層關係。不久後,她從醫院辭職回到祖國。
距離變了,感情卻依舊。蔣百裡依然對佐藤雅登展開了猛烈的追求,他頻頻寫信向佐藤雅登表達自己對她的愛慕之情。佐藤雅登在信中更加堅定地發現自己愛上了中國將軍,她無法放棄這份感情。
由於兩人的國界不同,佐藤雅登認為她的父母不願意把女兒嫁給中國人。果然,當佐藤雅登的父母知道這件事後,反應很激烈。但佐藤雅登,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一直在為兩人的未來做著努力。佐藤屋登請求父母的同意,她將蔣百裡寫給他的信一一展示給父母看,果然,蔣百裡的深情打動了她的父母。終於同意了這門婚事。
形容成功。
"有情人終是情人"。
1914年冬,兩人在天津的德國旅館結婚。百裡將軍愛梅,為妻子取名曰"梅"。婚後,百裡將軍與妻子感情依舊,婚後生活十分甜蜜。結婚沒幾年,他們就有了五個女兒。
"沒有女兒的父親"。父親竟然有如此風採,他的女兒自然不比他差。除了大女兒英年早逝,四個女兒另有一番風情。其中,三女兒蔣英是著名歌唱家、鋼琴家。蔣英與錢學森自幼相識,可謂青梅竹馬,長大後自然喜結連理。
1955年,蔣英和丈夫放棄在國外的優渥生活,衝破重重艱難險阻,毅然回國,不計國外挽留,因為他們都有著共同的信念——愛國。他回國後致力於國家的科學發展,但當時的中國略顯落後,設備和環境都不盡人意。他選擇了這條科學的道路,可以說是艱難的。
他有著"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毅力,紮實的科學功底,最終成就了"兩彈"。1938年,蔣百裡病逝,佐藤雅登面臨中日抉擇,她留在了中國。之後,他又奔赴戰場救治傷員。去世後,墓碑篆刻"江作梅"。
文/朱經年
這裡是《知識帶來的快樂》,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