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me BSI 應用| 超分辨駐波顯微鏡

2021-01-07 Photometrics

英國思克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物理學院Gail McConnell 教授的研究組主要從事生物醫學研究以及新型光學顯微技術的開發。目前他們正致力於開發一種基於駐波顯微鏡的新型超分辨顯微鏡,用於活細胞成像。

McConnell 研究組使用 Nikon Eclipse Ti2 寬場顯微鏡,具備明場、螢光和DIC成像功能。他們想找到一臺合適的相機,能夠與10x-60x的物鏡相匹配。因此他們選擇了Prime BSI。McConnell 教授告訴我們:「6.5 μm像元大小的Prime BSI能夠適應各種樣品,改善解析度,為我們的成像系統提供了很大的靈活性。」同時他還對Teledyne Photometrics優質的客戶服務印象深刻:「我們的所有問題都得到了迅速的回應。」

圖1 MCF-7乳腺癌細胞(525 nm,100 ms曝光, 40x或60x物鏡)

駐波顯微鏡

駐波顯微鏡採用寬場顯微鏡與軸向結構照明相結合,激發光由兩個光束幹涉產生駐波,並在軸向平面上形成正弦激勵場。只有與駐波最大值一致的螢光分子才會產生螢光。

相關焦點

  • 我國成功研製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
    新華社南京12月26日電(記者劉巍巍、董瑞豐)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超分辨顯微光學核心部件及系統研製」26日在蘇州高新區通過驗收,標誌著我國已經成功研製出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
  • 復旦大學超快高分辨雷射共聚焦顯微鏡系統等採購
    上海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復旦大學的委託,就「復旦大學超快高分辨雷射共聚焦顯微鏡系統等採購國際招標」項目(項目編號:0705-1940182008DB)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0705-1940182008DB
  • 成果速遞 | 超高分辨散射式近場光學顯微鏡在超快研究領域最新應用...
    前期的眾多研究工作表明,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已經被廣泛用於穩態波導的可視化表徵,非常適合評估範德瓦爾斯半導體的各向異性和介電張量。研究者以範德瓦爾斯半導體中的WSe2材料為例,利用德國neaspec公司的納米空間分辨超快光譜和成像系統,通過飛秒雷射激發研究了WSe2材料中光波導在空間和時間中的電場分布,並成功提取了飛秒光激發後光學常數的時間演化關係。
  • 我國已具備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研製能力
    一聽到高端的光學顯微鏡,你是不是會立刻想到徠卡、蔡司、奧林巴斯這些國外品牌?現在,我國也具備了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的研製能力。 12月26日,由蘇州醫工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超分辨顯微光學核心部件及系統研製」通過驗收,標誌著我國具備了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的研製能力。
  • 中國已具備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研製能力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一聽到高端的光學顯微鏡,你是不是會立刻想到徠卡、蔡司、奧林巴斯這些國外品牌?現在,我國也具備了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的研製能力。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簡稱"蘇州醫工所")已經研製出了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雙光子顯微鏡、受激發射損耗(STED)超分辨顯微鏡、雙光子-STED顯微鏡等高端光學顯微鏡。12月26日,由蘇州醫工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超分辨顯微光學核心部件及系統研製"通過驗收,標誌著我國具備了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的研製能力。
  • 我國首臺時間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研製成功
    10月30日,中科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組織專家對物理所李建奇課題組承擔的2012年中科院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時間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 進行了現場驗收。項目技術測試專家組檢查了設備的現場運行情況,進行了技術測試。
  • 科學: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以原子方式分辨光束敏感材料的圖像!
    科學: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以原子方式分辨光束敏感材料的圖像!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工作人員設計了一種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採集光敏材料的原子分辨圖像的方法。「電子束敏感材料的高解析度成像是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最困難的應用之一。突出的挑戰是使用極低電子劑量獲取圖像,這是尋找晶體時固有的時間限制在樣品損壞之前的區域軸,精確的圖像對準和離焦值的準確確定,「餘漢教授解釋說。
  • 基於光子晶片的超分辨顯微鏡
    然而,在傳統的寬場顯微鏡中能夠光學分辨的最小尺寸d受到衍射極限的限制。根據阿貝標準,當用數值孔徑(NA=1.49)的物鏡對綠色(λ≈500 nm)螢光樣品成像時,可以分辨小到d=λ/(2×NA)=500nm/(2×1.49)=168nm的特徵。這足以獲得活的、動態的單個細胞的視圖,並看到其中的細胞器,但不能分辨細胞器內的精細結構。
  •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明了超靈敏海森結構光超高解析度顯微鏡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聯合華中科技大學發明了一種超靈敏結構光超高解析度顯微鏡海森結構光顯微鏡 (Hessian SIM),實現了活細胞超快長時程超高解析度成像,能辨清囊泡融合孔道和線粒體內嵴動態。
  • Prime BSI 應用| 背照式sCMOS 應用於活細胞動力學研究
    他們使用無標記反射幹涉對比顯微鏡(RICM)技術來觀察膜之間相互作用的動力學[1-3]。這項技術的工作原理是通過觀察粘附了生物膜的微結構表面上的光反射,快速記錄生物膜波動(10ms),並將膜的幹涉強度模式重建為二維圖像(圖1)。膜的形狀及其動力學可以提供有關粘附力的強度和相互作用類型的信息。幹涉顯微成像和RICM技術對圖像的對比度和信噪比提出了挑戰。
  • 電子顯微鏡的原理和應用
    電子顯微鏡是根據電子光學原理,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代替光束和光學透鏡,使物質的細微結構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數下成像的儀器。  電子顯微鏡的分辨能力以它所能分辨的相鄰兩點的最小間距來表示。20世紀70年代,透射式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約為0.3納米(人眼的分辨本領約為0.1毫米)。
  • 基礎物理的駐波與量子力學
    寫這篇文章的動力來自於這個視頻,想解釋下出現這些美麗圖形的原因,但又覺得單純講一下駐波似乎又太簡單了,所以又把駐波在量子力學中的應用給讀者們分享一下,如果你沒有看過下面這個視頻,強烈建議觀察完視頻再往下讀。
  • 新品推出 | IRsweep: 微秒級時間分辨超靈敏紅外光譜儀
    該公司提供基於中紅外光譜的量子級聯雷射器(QCL)雙頻率梳的最尖端的光學傳感解決方案,致力於為多種應用提供快速的、實時的、選擇性強的和寬帶光譜的雷射光譜解決方案。  微秒級時間分辨超靈敏紅外光譜儀IRis-F1
  • 什麼是駐波?駐波要如何測量或計算?
    其實,駐波就是空間的共振現象,只要二對立平行牆面的距離等於半波長的整倍數,就會產生共振,也就是駐波。假若,空間內三組平行的牆面個別所產生的駐波有相互重迭之處,那就會形成更強的駐波。這個更強的重迭駐波就是我們音響迷俗稱的駐波。例如,如果三個平行牆面恰好都有102Hz的駐波,那麼,這個音響空間中最強烈的駐波就是102Hz。
  • 偏光顯微鏡在藥檢中的應用
    那麼藥物的真偽鑑定就成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除了定量化學分析類儀器,偏光顯微鏡檢查也無疑是其中最權威的一個檢定標準程序。   1在礦物類中藥方面的應用   礦物類中藥絕大部分為結晶礦物,如石膏、石英、雲母石、寒水石等,暗視野中均會出現強的、多種顏色的幹涉色帶,非常直觀明顯。
  • 聚焦離子束-掃描電子顯微鏡應用
    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聚焦離子束(FIB)技術利用高強度聚焦離子束對材料進行納米加工,配合掃描電鏡(SEM)等高倍數電子顯微鏡實時觀察,成為了納米級分析、製造的主要方法。目前廣泛應用於半導體集成電路修改、切割和故障分析、TEM制樣等。
  • 南科大金大勇團隊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街景地圖」
    細胞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我們能認識細胞功能,並且了解致病根源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的螢光顯微鏡受限於有限的螢光顏色通道,染色種類,染料的穩定性,時間和空間的成像解析度等因素,為進一步探尋亞細胞器脂膜異質性等帶來阻礙。脂膜廣泛存在於亞細胞器中,其形態、組成和脂質相協同調節生物物理膜特性、膜蛋白功能以及脂和蛋白間的相互作用。
  • 零折射率波導讓光駐波首次「現形」
    該研究由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科學家進行,哈佛技術發展辦公室已為新技術申請了專利,正在探索其可能的商業應用。  當折射率為零時,光不再表現為移動的波——即在空間中移動的一系列波峰和波谷,相反,光波會延伸至無限長。這對於集成光子學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大多數光學設備使用兩種或多種光波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工作,如果波長無限長,匹配這一波長的相位很容易。
  • 量子中心江穎等研製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並捕捉到極化子動力學行為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實現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掃描隧道顯微鏡由於其隧穿電流具有高度的局域性,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原子量級。然而受電流放大器帶寬的局限,其時間分辨一般只能達到微秒量級(10-6s),而很多微觀動力學過程往往發生在皮秒(10-12s)和飛秒(10-15s)量級。
  • 關於駐波
    今天我們繼續來傾下在聲學設計中另一個非常常見的概念——駐波。 駐波是由於室內空間中,兩個頻率、傳輸速度完全相同,但方向相反的聲波出現迭加或抵消,而產生的聲波幹涉現象。需要注意的是,駐波並非只會使聲壓增強,也可以使聲壓減弱。其與使用什麼音響器材並無直接關係。最直觀的聽感體驗往往是:低音的「嗡嗡聲」。如果你發現自己的音響低音模糊不清、鬆散;鼓聲朦朧,無力、渾濁、低音下潛很淺,感覺不到低音的力度;亦或是某個區域特別大聲(或小聲),空間內聲音分布不均衡。這很有可能是就是駐波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