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太空蔬菜,就是將蔬菜種子送到太空中
使其在太空零下兩百多度的低溫、真空、失重、強度極高的輻射等環境的影響下
蔬菜種子內的DNA序列發生改變,帶來可遺傳的穩定性狀
這些擁有新性狀的蔬菜,經過科學家們的層層「擇優」後
就是具有巨大優良品種優勢的「太空蔬菜」
近幾年來,太空蔬菜成為各國研究航天技術和空間科技發展技術的重要項目
我國更是開發了「太空種子計劃」
2016年,我國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在天宮二號空間試驗室中,培育蔬菜
需要注意的是,天空育種的難度比單純地將種子送到外太空要高上數倍
在種子的生長過程中,光照、溫度、土壤、水源等條件,缺一不可
這些太空蔬菜的口感不輸地球蔬菜,且營養價值更高,塊頭更大
經過太空環境薰染的南瓜,甚至可以達到300多斤重
是名副其實的巨型南瓜
而在地球上,一個正常的南瓜不過20斤左右
由此可見,太空環境帶給蔬菜的巨大改變
在2008年的時候,日本進入太空時代
日本太空人若田光一帶著十四顆櫻花種子
來到了太空
這些櫻花種子的母樹十分出名
它就是日本的國寶,已經存在了一千兩百多年的「中將姬誓願櫻」
在這之前,中將姬誓願櫻的種子別說開花,連發芽都不會
若田光一在太空中,用水珠包裹著種子
環繞地球4100圈,耗時八個月返回地球
種子播種下的第4年,奇蹟出現了:
這些種子受到宇宙輻射的影響,全部開花了
科學家們發現,這些櫻花樹的生長速度比正常的櫻花樹要快上好幾倍
一般而言,地球上櫻花樹開花的樹齡普遍在十年以上
也就是說,太空櫻樹的開花提早了六年
此外,這些太空櫻花樹的性狀也發生了改變:
由六重瓣變成了單瓣
因此,在日本,人們親切地將之稱為「宇宙櫻」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基因變異具有隨機性
也就導致了性狀產生的不可控性例如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
美國人就曾帶著兩千多個水母來到了外太空
這也是考慮到水母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極其頑強
研究水母在外太空的生長情況
有助於空間科技發展技術的研究
這兩千多個水母也不負眾望
在外太空中繁衍成為了六萬之眾的水母家族
可是到了地球以後,意外發生了:
原本在水中漂浮的好好的水母
一個接著一個沉了下去
科學家們經過檢測發現
水母中掌控「漂浮能力」的基因已經發生了改變
這些水母只能在失重的外太空中漂浮起來
而且回到地球之後
水母們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眩暈,方向紊亂
突如其來的重力讓水母們無所適從
如此看來,太空環境並不一定是「優良性狀的溫床」
這幾年來,我國的航天技術發展方興未艾
「太空蔬菜」漸漸成為老百姓們的關注熱點
我國首批「太空南瓜」也於去年成功上市
因為一些無良商家的大肆宣揚
許多人誤認為太空蔬菜就是在太空中「逛」了一圈的蔬菜
於是黑心商人們將一些上過太空的種子高價賣給果農
其實登上外太空只是培育太空蔬菜的第一步
最難的是地面上有關蔬菜的培育、篩選和驗證
一批合格的太空蔬菜大多需要4-6年的周期,才能上市
另外,也不用擔心太空輻射會對人體造成的影響
因為太空蔬菜都是經過至少3-4代的篩選的
太空蔬菜在上市之前
還需要經過相關部門的嚴格檢驗
當然,太空蔬菜也並非都是大塊頭
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品種
如此看來,太空蔬菜的出現
也是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觀點的一個佐證:
在漫長的歲月長河裡
生物的生存環境總是在發生變化
為了適應這些變化
生物們只能不斷地「改良」自身的基因,以適應這些變化
太空環境不過加速了這一演變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我國太空蔬菜培育項目
取得的碩果頗豐
已經有很多具有優良性狀的太空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