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最短路徑的題目。最短路徑問題源遠流長,早期記載可追溯到古希臘著名數學家海倫及其「將軍飲馬」,其後又經斯涅爾、費馬、伯努利、法尼亞諾等人提出形形色色引人入勝的問題,終於在「最速降線」一戰中為變分法拉開了華麗序幕。
最短路徑問題以初等幾何變換為工具,可以很好地考察同學們的幾何綜合水平,從而在很多地區作為幾何壓軸題出現。初中教材上關於最短路徑也有著詳細的描述,主要有兩大經典模型需要非常熟悉:「將軍飲馬」和「過河架橋」,當然其也會產生很多變形,如「三角洲飲馬」等。處理最短路徑問題,最主要的指導思想是:通過三大變換(平移、對稱、旋轉),將所求的若干段線段拼接成首尾依次相接的一段折線段,且起點和終點均為定點,則可利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原理,得到所求若干段線段之和的最小值,即為該直線段的長度。
(2018陝西,25,12分)
問題提出
(1)如圖①,在△ABC中,∠A=120°,AB=AC=5,則△ABC的外接圓半徑R的值為_______.
問題探究
(2)如圖②,⊙O的半徑為13,弦AB=24,M是AB的中點,P是⊙O上一動點,求PM的最大值.
問題解決
(3)如圖③所示,AB、AC、弧BC是某新區的三條規劃路,其中AB=6km,AC=3km,∠BAC=60°,弧BC所對的圓心角為60°.新區管委會想在弧BC路邊建物資總站點P,在 AB、AC路邊分別建物資分站點E、F.也就是,分別在弧BC、線段AB和AC上選取點 P、E、F.由於總站工作人員每天要將物資在各物資站點間按P→E→F→P的路徑進行運輸,因此,要在各物資站點之間規劃道路PE、EF和FP.為了快捷環保和節約成本要使得線段PE、EF、FP之和最短,試求PE+EF+FP的最小值(各物資站點與所在道路之間的距離、路寬均忽略不計)
分析:本題頗有新意,以施瓦茨三角形為背景,考察了多動點(三動點)問題的處理方式,要求同學們具有廣泛的閱讀量或者強大的知識遷移能力,在此我們僅分析第三問。對於多動點問題,一個首要的想法是先固定其中一個點,使動點數量降下來,研究此時的最短路徑;再讓先前固定的點動起來,在所有位置的最短路徑中找一個最短中的最短。
首先簡單分析一下原圖,可看出△ABC為30°角的直角三角形,而△BCO為等邊三角形;然後心中一合計,應該先固定點P(為什麼?),考察此時的最短路徑。假定點P的位置如圖所示:
如果到了這一步,不能進行有效的聯想,很可能導致思路中斷。看看這幅「三角洲飲馬」圖,你恐怕就明白了:
思路源於積累!所以第一步我們已經解決了,在每一個固定點P的位置,我們都可以找到此時對應的最短路徑P'P'',但是當點P動起來後,所有最短路徑中的最小值又在哪兒呢?你只要回憶一下,「三角洲飲馬」問題中的P'P''是怎樣計算的,就可以推斷出來了,不過在此我們藉助幾何畫板來演示:
原來如此!我們把P'P''放在了等腰三角形P'AP''中去計算,由軸對稱的性質可知P'A=P''A=PA,而其頂角∠P'AP''是∠BAC的兩倍,是固定的120°,所以P'P''=根號3PA,從而要使P'P''最小,則PA要最小,這個就是我們熟悉的與圓有關的的最值:連接圓外一點與圓上各點的所有線段中,最短為連心線-半徑!
當然,最後我們還是要算一下連心線AO,如果你能看出△ABO是直角三角形的話就更簡單啦!
總結一下:
①多動點問題不要慌,先固定其中一個動點,降低動點個數,再去求此時的最短路徑.這就是著名的「控制變量法」.
②對於①中每一個固定的點,均有一個對應的最短路徑,找出所有最短路徑中最小的那個即可,這主要取決於①中的最短路徑是怎麼算出來的(也就是函數關係).
③熟悉各種最基本的最短路徑問題,及其常見的變形.最好是增大閱讀量,多了解一些課本之外的歷史上著名的最短路徑問題,保不準啥時候費馬點或者施瓦茨三角形就出現哩!
拓展:施瓦茨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