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發現一種國內無記錄的海洋魚類

2021-01-15 話海南

    漁類生態學家王學鋒教授團隊本月刊發文章稱,該團隊在海南島東南部漁場發現一種國內未曾記錄過的海洋魚類——絲鰭棘鯒。

【海南島東南部漁場,出自網圖】

    2019 年 4月,王學鋒教授團隊在海南島東南部漁場的陸架區域採集棘鯒屬魚類,發現其中有6尾為國內未曾記錄過的海洋魚類。王學鋒團隊查找文獻鑑定後,認為這是絲鰭棘鯒(Hoplichthys filamentosus Matsubara & Ochiai,1950)。這種魚類的體形特徵如圖。


【絲鰭棘鯒,出自王學鋒教授團隊論文】


    絲鰭棘鯒是暖水性海洋魚類,體長195-295毫米。常生活在水深300米左右的海域底層,可爬行。多以深海蝦類為餌。

    絲鰭棘鯒屬於棘鯒屬,該屬隸屬鮋形目,棘鯒科,生活在亞洲、非洲和澳洲的50-1500米的暖水海洋陸架和陸架斜坡。目前,棘鯒屬文獻記載有15種,其中國內記錄有4種,絲鰭棘鯒是第5種。


相關焦點

  • 海南擁有陸生植物約5860種 海洋魚類2321種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5月22日消息(記者 譚琦 通訊員 周海燕)每年5月22日為世界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獲悉,據統計海南的生態系統共擁有陸生植物約5860種,陸生動物603種,海洋魚類2321種。
  • 陳松林手繪魚類基因圖譜 國內率先建立「魚類精子庫」
    青島作為我國海洋科技創新的重鎮,擁有涉海科研院所18家,設有海洋學院或海洋專業的高校8家,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34家,高端研發平臺和高端人才佔全國的三分之一。一群醉心海洋事業的弄潮兒,在這片藍色國土上精耕細作,編織著偉大復興的夢想,也續寫著一座城市關於海洋的傳奇。本期《科創周刊》帶你走近魚類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專家陳松林和衛星海洋服務新銳企業華際衛通。
  • 深讀丨海南創新打造陸基海洋生態系統 陸地上的「海洋牧場」
    這是北京人汪遠在海南萬寧山根鎮打造的陸地上的「海洋牧場」。這一方小世界裡,珊瑚、硨磲、海藻、魚類,構成一個小型生態系統,經過食物鏈多重濾食,最終實現汙染物零排放、養殖零用藥。  長大的珊瑚、硨磲最終放流大海,用於修復海洋生態環境;養成的魚類則上市出售,產生經濟價值反哺基地。
  • 海南周刊 | 奇妙!大洲島這裡有一個魚類「育嬰場」
    文\見習記者 王迎春 圖\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光線投射在寧靜的海底,仿佛是透過光譜被曲折分析的光線一般,色彩紛呈,美不勝收。」站在礁石上,日光遍照著清澈的海域,大洲島的淺海一覽無遺。而蔚藍之下,真如《海底兩萬裡》那般,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 國內又一「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結合開發項目,或落地海南!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獲悉,大唐海南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結合開發專題研究報告編制服務招標。項目建設地點在海南省東方市(樂東市),項目裝機規模50萬千瓦,服務工期:暫定2020年9月10日至2020年11月16日。
  • 她們是海洋中的最大魚類!
    導讀:一項長達十年的分析證實,雌性鯊魚作為海中最大的魚類獨佔鰲頭--體長超過雄性鯊魚,平均體長達到14米。
  • 通訊:探訪海南陸地「海洋牧場」
    中新社海南萬寧5月2日電 題:探訪海南陸地「海洋牧場」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在海南萬寧市山根鎮排溪村,有一所建在陸地上的「海洋牧場」——陸基珊瑚及硨磲培育基地。在這裡人工培育的珊瑚、硨磲、海藻、魚類,構成一個小型生態系統,經過食物鏈多重濾食,實現汙染物零排放、養殖零用藥。長大的珊瑚、硨磲放流大海,用於修復海洋生態環境。資料圖:陸基珊瑚及硨磲培育基地水池中人工培育的硨磲。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記者近日探訪了這座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的陸地「海洋牧場」。
  • 海洋「發燒」 近千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逃離至其他海域
    海洋「發燒」 熱帶魚「出走」  近千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已因原始棲息地海水變暖而逃離至其他海域  海洋中漂浮著3800個大型溫度計,這些讀數不會說謊:超過90%的由人類造成的溫度上升都被海洋吸收了。理所當然地,許多海洋生物感受到了高溫,它們的選擇是:搬家。
  • 2018年十大"新奇物種"名單:海洋最深的魚類被發現
    其中,最高大的是一種雄偉巨樹,高達40米。最小的是一種單細胞的原生生物。此外,這些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發現還包括一種罕見的類人猿,以及一種有袋動物——袋獅的化石,後者在晚漸新世時期漫遊在澳大利亞叢林上。今年的榜單上還有兩位海洋世界的居民,分別是來自太平洋深海的一種魚類,以及南極冰冷海水中一種色澤明亮的兩棲動物。
  • 2018 年十大 「新奇物種」名單:海洋最深的魚類被發現
    此外,這些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發現還包括一種罕見的類人猿,以及一種有袋動物——袋獅的化石,後者在晚漸新世時期漫遊在澳大利亞叢林上。今年的榜單上還有兩位海洋世界的居民,分別是來自太平洋深海的一種魚類,以及南極冰冷海水中一種色澤明亮的兩棲動物。
  • 這些有毒的魚類,說不定你吃過!
    來自於魚類的反擊我們主要食用海鮮中主要為魚蝦蟹貝藻,在如此繁多的海鮮種類中,魚類與我們的關係十分密切。據統計,地球上現分布有24000多種魚類,我國現有海洋及淡水魚類就有4600多種。這其中大部分的魚類可供我們食用,稍微列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海魚,大黃魚、帶魚和馬鮫等等,都在我們的食用名單上。
  • 50種多彩的海洋魚類-世界海洋日特輯
    無溝雙髻鯊,為雙髻鯊科的胎生魚類,肉食性,是最大的雙髻鯊,最大長度可達6.1米長。多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和暖溫帶水域。魚體色適其棲地環境而定,多半生活或靠近海草或藻床,以擬態方式模仿海草,不易被發現。常成對出現,以吸食方式獵取浮遊生物。
  • 呵護藍色家園 海南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巨大
    四面環海的海南,是全國最大的海洋省,海洋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寶庫。     海洋經濟已成為海南強有力的經濟增長點。但我省海洋資源開發仍處於初級階段,新興產業發展滯後,打造海洋經濟強省亟待破題。
  • 海洋中時速最快的十大魚類
    為暖水性近海中上層魚類,分布於太平洋至印度洋。一隻成年的大海鰱體重超過120公斤,壽命可以達到50年,其中最長養殖記錄是63年,最快速可達到每小時56公裡。是世界上熱帶、亞熱帶海洋中一種常見魚類,因其上頜向前延伸呈劍狀而得名。是海洋中可怕的捕食者,其平均壽命在9年左右,體長5米左右,體重可以達到600公斤以上。劍魚在海洋中的時速可達到每小時64公裡。
  • 至少幾十年沒在海南被記錄到了
    海南歷史上曾有兩種鵜鶘的記錄但現在已經幾十年沒有過記錄了最近,居然有人在海南島上又發現了鵜鶘的蹤跡還拍下了視頻和圖片李波老師1分鐘前「重磅消息:鵜鶘來海南島上停留捕食,本周已有兩個地方發現啦。以前是很少有的。」
  • 科學家在這裡發現一種魚類,可是卻不知道名字
    墨西哥灣從未發現過類似的生物,因此當地居民也都不知道這具生物屍體究竟是什麼,於是這位官員便拍攝了一段視頻發布到網站上尋找專家解答。第二天下午,當地海洋生物部門的幾位科學家聞訊趕來,他們將生物屍體拖到一處高地,然後又將它翻過來進行初步解剖取樣。
  • 科學家在這些深海魚類中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眼細胞
    現在,研究人員發現這種魚類長有獨特的眼細胞:對比研究人員先前遇到的其他感光細胞,這些眼細胞作用不同,其效能可能更高。之前你很可能聽過這些原理:在大多數的脊椎動物(包括人類)的視網膜上,視覺接收器有著兩種不同的感光細胞,分別為錐狀體和杆狀體。在白天等光線充足之時,錐狀體的工作狀態最佳。
  • 這種魚是第一種完全滅絕的現代海洋魚類
    據外媒CNET報導,科學家近日宣布,一種眼睛鼓鼓的、靠鰭行走的不尋常魚類已經滅絕。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稱,「光滑手魚」(sympterichthys unipennis)被認為是有記錄以來第一種完全滅絕的現代海洋魚類。
  • 一種味道鮮美的巨型魚類,可以生吞鯊魚海龜,還有過吃人的記錄。
    巨石斑魚,為鮨科、石斑魚屬魚類。體褐色,幼魚體側具斑點及斜橫帶,背鰭鰭棘部下方具1大黑斑。吻長而尖,側線有孔鱗64-66個。尾鰭後緣圓形。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近海。中國見於南海。巨石斑魚是一個泛稱,泛指體型巨大的石斑魚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澳洲昆士蘭的鞍帶石斑魚。
  • 海洋魚類可以生吃,難道海洋魚類真的沒有寄生蟲?
    現生魚類共2萬餘種,其中海洋魚類約有1.2萬種,為魚類中最繁盛的類群。海洋魚不是沒有寄生蟲,而是寄生蟲比較少。寄生蟲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終身寄生在宿主體內的寄生蟲。但是在海洋中,這一類寄生蟲幾乎沒有。●海洋的魚類,雖然生活在鹹水中,但是魚肉並不鹹。而且我們知道海水是非常鹹的,1千克海水裡面有35克的鹽,而典型的生理鹽水的鹽度只有0.9%,只相當於海水鹽度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