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擁有陸生植物約5860種 海洋魚類2321種

2020-12-03 瀟湘晨報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5月22日消息(記者 譚琦 通訊員 周海燕)每年5月22日為世界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獲悉,據統計海南的生態系統共擁有陸生植物約5860種,陸生動物603種,海洋魚類2321種。

據了解,海南省的生態系統主要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海島與海洋生態系統。其中,陸地生態系統中,海南森林植被中熱帶(典型)雨林、熱帶珊瑚礁海岸林等2個植被型為海南省特有。紅樹林生態系統中包含了全國95%以上的紅樹林科、屬、種,約佔全國紅樹林面積的17.9%,紅樹林中的水椰和紅欖李是典型的熱帶物種,我國僅在海南島分布。同時,海南地處熱帶北緣,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珍稀的熱帶植物物種和動物資源寶庫,根據記載,目前記錄到的野生及栽培的維管植物約5860種,陸棲脊椎動物有35目114科329屬603種。

資料圖:五指山的熱帶雨林。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在海島與海洋生態系統中,作為中國最大的海洋省,海南省海洋生物物種十分豐富,具有熱帶性、稀有性等特點,在我國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中佔有重要地位。目前,尚未開展南海生物物種全面調查,目前記錄魚類多達2321種。

同時,海南省遺傳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在農作物、家畜家禽、漁業資源、野生花卉、藥用植物等方面擁有寶貴資源,對我國乃至世界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其中,海南省藥用植物資源素有「天然藥庫」「南藥之鄉」之美譽,海南全島已知藥用植物3100種以上,其中載入《全國中草藥彙編》約有1100多種、收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有297種、常用中藥材250餘種。最具特色的藥用植物資源為豐富的南藥和神秘的黎藥。

此外,為守護好海南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海南把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相繼出臺和修訂《海南省環境保護條例》《海南省林地管理條例》《海南省自然保護區條例》《海南省溼地保護條例》《海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規定》《海南省珊瑚礁和硨磲保護規定》《海南省紅樹林保護規定》《海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海南島中南部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規劃(2017-2030年)》等多項法規、規章和規劃,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為核心,以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專項規劃為補充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法規制度體系,生物多樣性保護走上法制化、規範化軌道。

【來源:南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守護基因寶庫 海南舉全省之力守護生物多樣性
    為守護好大自然給予海南省的這份饋贈,保護好海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海南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探索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共贏路徑,舉全省之力守護生物多樣性寶庫,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擁有陸生植物約5860種 陸生動物603種 海洋魚類2321種  據了解,海南省的生態系統主要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海島與海洋生態系統。
  • 什麼叫「海南特有種」?看完刷新你的認知!
    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熱帶季風的吹拂讓海南島終年高溫多雨,孕育出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茂密枝椏縱橫成網,構成複雜的植物群落結構與豐富的食物來源,也為雨林精靈們創造出絕佳的生態位。3577種野生維管植物,627種脊椎動物,在海南熱帶雨林這個立體的綠色世界裡,不同物種緊密關聯、相互依賴,正釋放出參差百態的勃勃生機。
  • 海口紅樹林紅樹植物23種 佔據全國紅樹植物種類97%
    原標題:海口紅樹林紅樹植物23種 佔據全國紅樹植物種類97% 點擊南海網「海南深呼吸」欄目 查看更多相關報導>>小白鷺。據幾代研究者觀察記錄,東寨港共有鳥類13目40科195種。  而中國原分布真紅樹植物種類有24種、半紅樹植物12種。東寨港現有真紅樹植物23種、半紅樹植物12種,佔據了全國紅樹植物種類的97%。  東寨港的魚類有103種,除螃蟹和蝦外,現已調查記錄到的軟體動物有115種。
  •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瀕危種-海南蘇鐵
    海南蘇鐵(Cycas hainanensis C. J. Chen)蘇鐵科植物。羽狀葉長約1米,葉柄長約20釐米;羽狀裂片近對生,條形,革質,斜上伸展,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產於中國海南島萬寧及海口等地,作園林觀賞植物。海南蘇鐵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為特有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瀕危(EN)物種。
  • 海南周刊| 海南有芳香植物124科610種 一起來看看
    對於芳香植物的追求,無時無刻不驅動著東西方的人們。作為我國芳香植物主產地之一的海南島,自古就此備受矚目。那麼,作為國內芳香植物大省之一的海南,究竟有多少種芳香植物呢?對此,海南大學園林園藝學院教授王健曾率領他的團隊做了一個研究,發現海南島上共計有芳香植物124科610種。
  • 92種長江特有瀕危魚類,難道不應重點保護?
    此外,較之陸生野生動物,水生野生動物因為其棲息地更易受侵擾和破壞,無論是公眾參與還是社會關注,都不易且低迷,因此魚類保護的名錄調整更應該考慮系統性及社會性。該綱擁有550種,中國捕獲記錄的有200多種,常見的有幾十種。
  • 海南周刊 | 奇妙!大洲島這裡有一個魚類「育嬰場」
    作為環海南沿海線上唯一一座國家級海洋自然生態保護區,大洲島及周圍海域奇特的環境,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平衡的海島海洋生態系統。這裡海域生物多樣性顯著,基本保持著原始狀態,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海草起源於陸地被子植物,常生活於熱帶和溫帶海域淺水,這種單子葉植物一般分布在低潮帶和潮下帶。作為珍貴的「海底森林」「海底草原」,海草床可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多樣的棲息生境,是海洋生物的基因庫。  大洲島海域的海草。  除了能阻止和吸附水流中的懸浮顆粒,淨化水質外,海草還能夠固沙、保持海床穩定,為許多海洋生物提供食物來源,是近岸、近海甚至遠洋漁業資源的種源。
  • 深圳新發現5種陸生野生動物
    該項目首次全面系統地開展了深圳市全境陸域(含海島)脊椎動物資源調查,基本摸清了深圳市陸生脊椎動物的區系狀況,共調查記錄了深圳市陸域脊椎動物總計498種(含亞種),其中鳥類最多,還發現了5個新物種、24個深圳新紀錄種。
  • 植物新種尖峰水玉杯被發現 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植物種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SCI刊物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許涵研究員。  該物種形態似紅色燈籠,該屬植物種類英名稱翻譯為中文,即精靈燈籠或仙子燈籠。  水玉杯屬植物全球約有40多種,主要分布在泛熱帶地區,此前中國有5種:臺灣水玉杯、三絲水玉杯、貢山水玉杯、香港水玉杯和黃金水玉杯,其中臺灣水玉杯僅見於臺灣高雄地區,為僅見於臺灣的特有植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保護區發現兩個植物新種
    PHYTOTAXA》(在線版)上聯合撰文,描述了在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兩個川苔草科植物新種:鸚哥嶺飛瀑草和道銀川藻。通過標本鑑定,這兩個植物新種成為海南植物家族名單上的新成員,豐富了海南的植物多樣性。  這兩個新種,是在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高峰村委會道銀村附近發現的,該村子位於鸚哥嶺保護區範圍內,因此這兩種植物也分別以「鸚哥嶺」和「道銀」命名。
  • 我國已有27種高等植物4種脊椎動物滅絕
    名錄顯示,我國已有27種高等植物和4種脊椎動物滅絕。據介紹,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的編制工作由500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歷時5年完成。專家們對我國34450種高等植物和除海洋魚類以外的4357種脊椎動物受威脅狀況進行了評估。
  • 海洋中最毒的5種魚類,遇到趕緊逃跑
    海洋擁有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其中很多生物都是我們未知的,其中不乏一些致命的魚類,下面為您盤點海洋中最毒的5種生物,遇到趕緊逃跑!一、小丑魚,它曾經被評為世界上最可愛的魚類,雖然它們毒性不強,可是它們卻與海葵形成了共生關係,海葵靠小丑魚吸引其他魚類,獲得食物,而海葵則是一種劇毒生物!
  • 梁平現有157種陸生野生動物 492種森林植被
    03-04 19:18:44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動植物日,記者從重慶市梁平區林業局獲悉,得益於良好的自然生態,梁平區動植物種群數量呈現恢復性增長,現有陸生野生動物157種、森林植被492種。
  • 10種海南常見有毒植物,別碰!別吃!
    除了麻風果之外,海南還有哪些常見的有毒果子?它們的毒性如何?如果誤食有毒植物該怎麼辦?帶著眾多疑問,記者採訪了權威專家。同時,記者帶著列印圖片採訪我省部分學校的學生,發現大多數受訪學生對有毒植物知之甚少。  實習生 楊玉徑 記者 羅曉寧 文(圖片均由王清隆提供)  注意!  下面這10種植物不能碰!
  • 通訊:探訪海南陸地「海洋牧場」
    中新社海南萬寧5月2日電 題:探訪海南陸地「海洋牧場」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在海南萬寧市山根鎮排溪村,有一所建在陸地上的「海洋牧場」——陸基珊瑚及硨磲培育基地。汪遠把他發明的循環水生態養殖技術用於牧場,通過魚類、珊瑚、海草以及微生物搭建多級生態體系,並維持「高生物量,低營養鹽」的清潔水質環境。這個封閉的「小世界」裡有近60種珊瑚,水缸中的珊瑚大多生長在一個活動基座上,拔出基座便可將整株珊瑚取出。汪遠稱,這是為今後大規模放流珊瑚所做的技術創新。長大的珊瑚可以通過基座整株移植到大海的人工魚礁上,穩固性、存活率更高。
  • 海南發現一種國內無記錄的海洋魚類
    漁類生態學家王學鋒教授團隊本月刊發文章稱,該團隊在海南島東南部漁場發現一種國內未曾記錄過的海洋魚類——絲鰭棘鯒。
  • 海南第一部蜻蜓野外圖鑑出版 22種蜻蜓海南獨有
    時間往前走,中國著名昆蟲學家趙修復增加了海南島許多新的春蜓種類,最早是1953年的海南亞春蜓,以及次年的海南特有種海南環尾春蜓;1982年,趙修復又描述了五指山異春蜓、黃尾奈春蜓和歡慶纖春蜓3個海南特有春蜓種。  到了2001年以後,許多學者在海南又記錄了35種豆娘和蜻蜓,其中,至少有3個新種被描述:華氏鼻蟌、深林華扁蟌和海南棘尾蟌。
  • 獨屬海南的3個特有鳥種
    這種特異性導致海南島有些鳥種是全國獨有的。迄今已發現的海南鳥類特有種包括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和海南柳鶯3種,特有亞種53種。  「作為一個島嶼,海南島有著形成特有物種的絕佳條件,但海南是個年輕的島嶼,直到6500萬年左右才與大陸最後一次分離,所以特有鳥種並不多。」
  • 海洋「發燒」 近千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逃離至其他海域
    海洋「發燒」 熱帶魚「出走」  近千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已因原始棲息地海水變暖而逃離至其他海域  海洋中漂浮著3800個大型溫度計,這些讀數不會說謊:超過90%的由人類造成的溫度上升都被海洋吸收了。理所當然地,許多海洋生物感受到了高溫,它們的選擇是: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