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加工過程中乙醇脫氫酶ADH及其相關基因在C6醛-C6醇轉化過程中的動態變化

2021-02-12 茶言觀茶

香氣是茶葉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茶葉脂類中由亞油酸(LA)和亞麻酸(ALA)形成的揮發性C6化合物是茶香氣的基本成分。以LA、ALA為代表的不飽和脂肪酸,在脂肪氧合酶-氫過氧化物裂解酶(LOX-HPL)途徑的氧化裂解下,形成具有青草氣的揮發性C6醛類,該物質在乙醇脫氫酶(ADH)作用下發生轉化,形成具有清香的脂肪族C6醇類和彌散果香的脂肪酯類,同時C6的及時轉化也可避免茶葉貯藏過程中「返青」現象的產生。本文基於GC-MS技術對烏龍茶加工過程中C6醛和醇的檢測,通過茶樹基因組資料庫篩選獲得了1條潛在的關鍵ADH基因。

Abstract
Aroma is an important index of tea quality. The volatile C6‐compounds formed from linoleic and linolenic acids in tea leaf lipids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tea. C6‐compounds are formed and transformed during the postharvest process of tea leaves. However, the metabolic flux of these C6‐compounds, the activities of related enzymes, and the transcription of related genes during the postharvest process of oolong tea remain unclear. In this study, the chemical profiles of C6‐aldehydes and C6‐alcohols, the pattern of ADH enzyme activity, and the level of CsADH gene expression during the postharvest process of oolong tea were investigated. We found that the turnover proces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accumulation of C6‐alcohols and simultaneously induced ADH activity, especially during the withering stage. The expression of CsADH peaked during the turnover stage.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 of CSA019598 typically increased during the postharvest process. Correla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CSA019598 expression increased as ADH activity increased.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CSA019598 may play a prominent role in regulating ADH. These results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C6‐compound formation during the postharvest process of oolong tea. We aim to evaluate how green leaf volatiles affect the enzymatic formation and genetic transcrip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 in oolong tea in future studies.

相關焦點

  • 華南植物園研究發現中國烏龍茶香氣酶促形成機制
    自神農嘗百草以來,這種來自中國的神奇樹葉,經過不斷的變化,已形成了至今的六大茶類。六大茶類主要是根據茶葉加工方式的不同劃分為綠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黃茶和黑茶。其中,烏龍茶,亦稱青茶,是六大茶類中極具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在這六大茶類中,烏龍茶的香氣特徵最為豐富,也是該類茶首要關注的品質特性。因此,烏龍茶香氣的研究一直是茶葉研究領域的熱點。
  • 脫氫酶與氧化酶有何不同
    脫氫酶(dehydrogenase)催化的反應不需氧,電子受體為還原輔酶,如NAD、NADP或FAD,如催化酒精代謝的乙醇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我們在學習生化的代謝部分時,會遇到很多脫氫酶,經常用來計算生成的ATP數量。典型的反應有以下4類:醇羥基被氧化生成醛或酮,如三羧酸循環中的蘋果酸脫氫酶,脂肪酸氧化用的羥脂醯輔酶A脫氫酶等。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發現中國烏龍茶香氣酶促形成機制
    自神農嘗百草以來,這種來自中國的神奇樹葉,經過不斷的變化,已形成了至今的六大茶類。六大茶類主要是根據茶葉加工方式的不同劃分為綠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黃茶和黑茶。其中,烏龍茶,亦稱青茶,是六大茶類中極具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在這六大茶類中,烏龍茶的香氣特徵最為豐富,也是該類茶首要關注的品質特性。因此,烏龍茶香氣的研究一直是茶葉研究領域的熱點。
  • 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
    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綜述單細胞入門-讀一篇scRNA-seq綜述今天分享的文章是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變化情況。考慮到其在攝入基本營養物質和藥物中的關鍵作用,以及胃腸道癌症佔癌症相關死亡率的30%以上的事實,因此迫切需要對胃腸道器官系統進行全面研究。自噬在人類健康和疾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調節組織發育、細胞分化和穩態等生物學過程。最近的研究表明,自噬在胃腸道生長和擴張中發揮重要作用,並且可能成為胃腸道惡性腫瘤新的治療靶點。然而,在人類胎兒胃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的動態變化從未在單細胞水平上進行過系統的研究。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發現中國烏龍茶香氣酶促形成機制_食品...
    自神農嘗百草以來,這種來自中國的神奇樹葉,經過不斷的變化,已形成了至今的六大茶類。六大茶類主要是根據茶葉加工方式的不同劃分為綠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黃茶和黑茶。其中,烏龍茶,亦稱青茶,是六大茶類中極具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在這六大茶類中,烏龍茶的香氣特徵最為豐富,也是該類茶首要關注的品質特性。因此,烏龍茶香氣的研究一直是茶葉研究領域的熱點。
  • 油脂在貯藏加工過程中的變化
    1 水解在油脂水解形成甘油和脂肪酸的過程。甘油三酯不溶於水,在高溫、高壓和有大量水存在的條件下可加速反應,常用的催化劑有無機酸(濃硫酸)、鹼(氫氧化鈉)、酶、Twitchell類磺酸,金屬氧化物(氧化鋅、氧化鎂)。工業上一般用Twitchell 類磺酸和少量濃硫酸作為催化劑。
  • 豬糞堆肥過程抗性基因的動態變化
    研究背景了解豬糞堆肥過程中的獸用抗生素和相關抗生素抗性基因(ARG)的動態對於評估抗生素的環境風險至關重要,因為抗生素可能有效地減少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2. 方法2.1 通過堆肥作業總結了堆肥的理化和GI分析的詳細過程。2.2 通過抗生素測定檢測堆肥樣品中抗生素的信息。
  • 研究發現中國烏龍茶香氣酶促形成機制
    經過不斷地變化,形成當前的六大茶類。六大茶類主要根據茶葉加工方式的不同劃分為綠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黃茶和黑茶。其中,烏龍茶,亦稱青茶,是六大茶類中較有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在這六大茶類中,烏龍茶的香氣特徵豐富,是該類茶較為關注的品質特性。因此,烏龍茶香氣的研究一直是茶葉研究領域的熱點。近年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楊子銀研究團隊系統解析了烏龍茶加工過程中香氣的酶促形成機制。
  • 青島能源所等在嗜熱菌微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微進化過程起始於通常不可遺傳的對環境變化的應激反應,而終究導致了可穩定遺傳的突變。但是「微進化」過程在高溫等極端環境下如何發生等問題一直懸而未決。該問題的解答對於生命起源研究、極端生物資源的挖掘、工業微生物的馴化等均具重要的意義。
  • 研究發現烏龍茶香氣來自酶促形成
    茶葉中含有大量的香氣糖苷體,香氣糖苷體的酶水解在早期一直被認為是茶葉加工過程中游離態香氣形成的主要來源之一。上述研究團隊首先探索了香氣糖苷體酶水解是否參與烏龍茶香氣的酶促形成,研究發現在烏龍茶加工過程的具酶活階段,不存在糖苷水解酶和香氣糖苷體接觸並發生酶促水解反應,因此烏龍茶香氣的酶促形成並非主要來自於香氣糖苷體的酶水解。
  • 植物細胞中基因表達產物加工過程中的隱藏「開關」被發現
    近日,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李慶順教授課題組與其合作者的一項研究發現了植物細胞中基因表達產物加工過程中的一個隱藏「開關」,通過這個「開關」,可以有效調控這一加工過程的質量和效率。這期間有許多重要步驟需要完成,打個形象的比喻,當一條指令從DNA「法典」抄錄出來後,要由「信使RNA」來進行指令信息的傳遞,而這條信息的完整性還有賴於對信息末端進行修飾的「多聚腺苷化」(簡稱polyA)這一必經加工過程。所謂多聚腺苷化,是指一群蛋白來識別信使RNA內在的 「polyA信號」,並在其下遊切割和添加一長串的核苷酸A的過程。
  • 植物細胞中基因表達產物加工過程中的隱藏「開關」被發現
    近日,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李慶順教授課題組與其合作者的一項研究發現了植物細胞中基因表達產物加工過程中的一個隱藏「開關」,通過這個「開關」,可以有效調控這一加工過程的質量和效率。通俗地說,基因表達是將指將DNA這個「法典」編碼的指令轉換成蛋白質的過程。
  • 糖酵解過程及中的重要酶類及其調控(二)
    催化糖酵解第六步的酶是3-磷酸甘油醛脫氫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是巰基酶,所以碘乙酸是其不可逆抑制劑。NAD之間有負協同效應,當NAD+不足時可以保證酵解仍可進行,而當NAD+過多時也不會過度反應造成酸中毒。
  • 研究揭示發育過程中心臟瓣膜間充質細胞的起源及動態變化
    的細胞群及其子代細胞(無論是否還在表達Cre)都將永久性地被報告基因蛋白所標記。  為了進一步展示R26-NLR新系統的優勢,研究人員利用這一系統探究了在小鼠心臟發育過程中瓣膜間充質細胞的起源及動態變化。哺乳動物心臟包括四組瓣膜,包括兩組房室瓣膜(二尖瓣和三尖瓣),兩組半月瓣(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
  • 靈長類動物大腦發育及老化過程中lncRNA的動態變化特徵和調控解析
    儘管已有研究發現哺乳動物腦內lncRNA的種類和數量均十分豐富,而且表現出伴隨進化由簡至繁過程顯著增加的趨勢,但無論從表達分布、生成與代謝,還是功能方面,對lncRNA在神經系統中的認識仍然相當匱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汪香婷課題組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李家立課題組等通力合作,揭示了lncRNAs在靈長類大腦發育和老化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和作用。
  • 整合子及其攜帶的基因盒在汙水處理過程中的研究獲進展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嚴重的威脅。作為一種新型的汙染物,抗性基因已成為國際研究的熱點。抗性基因的水平轉移在推動抗性基因的擴散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整合子(integron)作為基因捕獲系統,可以整合外源基因到基因盒中,是抗性基因水平轉移的重要分子元件。
  • 深度解析:純天然的白茶與千嬌百媚的烏龍茶,如何形容其各自特性
    白茶與烏龍茶,可以說是兩個完全不同性格的茶類。白茶,不揉不捻,保持最原始的狀態,而烏龍茶,工藝繁雜,甚有「茶中香水」之稱,並且不同的香型,工藝都有所不同。倘若讓你根據它們各自特性用一個字來形容它們,你會選擇哪一個字呢?
  • 人類精子在低溫存儲過程中蛋白質的變化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為了識別人類精子細胞在低溫存儲過程中發生的潛在的蛋白質組學變化。設計:本研究中進行的比較包括有無添加蛋白冷凍保護劑的精子細胞中精子蛋白質組學的變化,以及通過冷凍、解凍和隨後檢測在兩個不同溫度(0℃及23℃)的解凍後溫育誘導的精子蛋白質組學的變化。本研究通過與液相二級質譜偶聯的串聯質量標籤肽標記方法分析蛋白質定量。
  • 中科院金屬所:碳基材料催化一級醇高值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金屬催化材料的高效利用與替代,尤其是在納米碳催化反應機理和過程及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中開展了深入研究。近期,科研團隊在納米碳基材料高效催化一級醇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 Science|人類前腦發育過程中的染色質可及性變化圖譜
    撰文 | 十一月人類前腦發育是從妊娠期到出生後持續存在的一個漫長而充滿動態變化的過程【1】。該時期包括腦部皮質擴展、神經祖細胞多元分化與擴增以及神經膠質細胞的形成和成熟等多種過程。多種細胞發育過程高度同步化,如果這種發育過程被破壞的話,會在人體腦部引起多種疾病比如自閉症和智力發育缺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