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領域的技術研究在升溫

2020-08-26 talenth

最近,我們的天問一號引發了世界關注,這是我國的第一次火星任務。

馬上,從地球不同角落啟程的,還會有美國的毅力號(美國的第七顆探測器)。另外,阿聯的希望號已於上本周末出發(石油國家雖小,卻有錢任性)。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經過5億公裡左右的「星辰大海」旅行,明年二月左右,火星將接連迎來三個「天外來客」。


之所以這個夏天給人的感覺是「火星色彩」很重,是因為地球和火星的距離根據星體運行隨時在變化。距離最短的「窗口期」每兩年出現一次,屆時火星和地球都會在太陽的同一側,這個夏天剛好處在這個時段裡。

三個國家中,阿聯無疑是綜合實力最弱的,但它對太空的渴望卻很強烈。

阿之前與韓國合作搞過衛星,這一次的發射是在日本。阿聯也可能是地球上唯一一個精確到年提出要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或基地吧)的國家,對,沒錯,是實實在在地在火星表面搞動靜,具體時間為:2117年。筆者暫未檢索到其他國家的類似這麼精確的時間。也不知道這個時間怎麼得出的,為什麼不是個2120之類的整數,哈哈哈。不知道預測這麼遠,那時的油價和產量還是否跟眼下相當。調侃只是為了活躍下氣氛,如果你知道阿聯的航天局於2014年才剛成立,可能更多的就是鼓勵和讚許了(至少技術進展層面)。

當然,美國這次相比以往的探索也有一點新想法(不然重複搞也無意義)。從2014年起,NASA的工程師們就在研究一種可在火星上執行任務的直升機(或叫飛行器吧,看圖片很像那種簡單的無人機)。根據官方描述,這個東東採用輕量設計,重4磅,有四個碳纖維葉片,通過太陽能電池來供電。哈哈,聽起來是不是像那種無人機。


這個研究持續到2019年初才有結果。這次,他們準備去試一試,如果試成功了,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外星球搞直升機(或者叫無人飛行器)。

在太空領域,雖然聽起來美國在經驗上暫時領先我們,但是,我們技術上的創新是受世界公認的。之前,我們的月球探測器著陸在「月之暗面」,就是世界上第一個達成該目標的國家。

而這一次,相關專家表示,我們的探測器將「首次嘗試進入軌道、著陸和釋放月球車,並與軌道器協調觀測。」這在航天技術上,也將是一次全人類新的突破。

除了登陸火星事業相關的進展之外,在近點的空間,研究和試驗也沒有停止。俄羅斯在本月早些時候進行了一次天基反衛星武器試驗,恩,就是從天上打飛機,不,打衛星的武器。


相關焦點

  • 講「太空地圖」 在線科普課持續「升溫」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通過在線直播課程平臺「猿輔導」,用4節科普課為小學生們講授月球、火星、太陽系以及宇宙、黑洞相關的天文知識,同時展現了我國在探月、航空航天領域的研究探索。為了讓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深奧的天文名詞,鄭永春特別製作了一套「太空地圖」,配合大量動畫、視頻演示進行淺顯易懂的講述。
  • 全球高空旅業競爭升溫,可乘氣球遊太空邊緣
    太空旅遊的前景很早就讓人類著迷。隨著蓬勃發展的航天業競爭升溫,這個科學幻想可能很快就會成為現實。美國航天創新企業太空透視公司提供了與眾不同的太空飛行商業模式:該公司沒有利用最新的推進技術或火箭助推器,而是使用加壓艙和巨型高空氣球載著遊客到達太空邊緣。
  • 這項技術,讓中國在太空量子通信領域明顯領先
    這項被稱為量子通信的技術利用了物理定律來確保信息不會被任何竊聽者讀取。 該技術面臨的一項挑戰是如何將量子信息傳送到世界各地。這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因為攜帶量子信息的光量子非常脆弱,任何光子與其環境之間的任何相互作用都會破壞它。
  • 太空衛星,地球觀測——新技術、新領域,開啟新視野
    探測者說:發射系統的改進和創新技術(例如在太空應用中使用現成的商用技術)正在降低成本,而各種各樣的傳感器帶來了更高的空間解析度、更高的時間節奏和更豐富的光譜覆蓋範圍。降低成本和增強功能的結合釋放了全新的NewSpace生態系統。
  • 研究發現它在不斷升溫,和人類有關嗎?
    但是,前段時間,伴隨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團隊的研究,竟然發現不止是地球,宇宙的平均溫度竟然也在不斷升高,宇宙正在時間的推移中越來越熱,難道也受到了地球「溫室效應」的影響嗎?宇宙也有「溫室效應」?通過普朗克太空望遠鏡和斯隆數字巡天任務收集的數據,研究者們驚訝地發現,伴隨著宇宙中的紅移效應,也就是宇宙不斷膨脹,宇宙早期的星系和氣體距離我們越來越遠,宇宙中也不斷有新的星系和氣體出現,這種變化竟然控制著宇宙的溫度變化。
  • 戰略研究丨機械與運載工程領域顛覆性技術
    美國、俄羅斯等國均成立了專門機構,加緊顛覆性技術的相關研究,我國也應開展顛覆性技術研究,捕獲新興前沿技術機遇。機械與運載工程領域的顛覆性技術戰略研究,涉及技術領域廣泛,涵蓋機械、微機電系統(MEMS)、增材製造、機器人、航空、航天、海洋運輸裝備、汽車、軌道交通、綜合交通等十多個子領域,所涉及的產業幾乎全部為技術密集型、高關聯性的大規模產業,無一例外地成為各國戰略布局的重點。
  • 研究顯示海洋升溫快於預期
    【新華社微特稿】中美兩國研究人員11日在美國《科學》期刊發表的報告顯示,全球海洋變暖的速度快於預期。報告作者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說:「全球變暖就在眼前,已經引發一些嚴重後果。這毫無疑問」。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主導,顯示全球海洋自1960年以來升溫,速度快於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3年所作預估。報告說,人類向大氣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間接積聚更多來自太陽的熱能,其中超過90%的新增熱能繼而由海洋吸收,促使海水升溫。升溫加速「標誌著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
  • 中國現在絕對是太空領域大玩家了
    美國太空軍司令:中國在太空領域的跨越式進步引發擔憂「中國(太空領域發展)從0到60,真的很快。」據《太空新聞》報導,美國太空軍司令約翰?雷蒙德12月17日宣稱,中國在太空領域的跨越式進步引發了(美國)「國家安全擔憂」。報導稱,約翰?雷蒙德在當天的一場線上活動上說:「幾十年前,他們(中國)在太空領域中還不是大玩家,現在絕對是了。」雷蒙德說:「他們有一個非常強大的計劃。」
  • 「中國現在絕對是太空領域大玩家了」
    「中國(太空領域發展)從0到60,真的很快。」據《太空新聞》報導,美國太空軍司令約翰•雷蒙德12月17日宣稱,中國在太空領域的跨越式進步引發了(美國)「國家安全擔憂」。報導稱,約翰•雷蒙德在當天的一場線上活動上說:「幾十年前,他們(中國)在太空領域中還不是大玩家,現在絕對是了。」
  • 太空旅遊業競爭升溫 美公司使用高空氣球將遊客送達太空邊緣
    現在,隨著蓬勃發展的航天行業競爭升溫,這個科學幻想可能很快就會成為現實。美國航天創企太空透視公司(Space Perspective)提供了與眾不同的太空飛行商業模式:該公司沒有利用最新的推進技術或火箭助推器,而是使用加壓艙和巨型高空氣球載著遊客到達太空邊緣。但這要花多少錢?為什麼該公司選擇了氣球?
  • 何奇松 | 太空領域競爭的實質是大國競爭
    ,也為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和醫學等科學研究工作提供了絕佳的實踐機會,還是原創基礎性科學發展的重要動力與途徑,更是技術革新、經濟發展、應對全球挑戰的新手段。,無法適應冷戰結束後太空領域出現的新競爭態勢。
  • 2100年,地球可能升溫4℃
    原標題:2100年,地球可能升溫4℃   全球變暖已不是科學新命題,但一個新的氣候模型發現,地球升溫將超過預期。研究人員稱,除非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地球到2100年將至少升溫4℃,是世界各國政府警戒線的兩倍。
  • 太空技術推動健康 珠海太空大會緊扣民生
    看到會議名稱,有些人奇怪太空技術和健康,有什麼關係呢? 簡單一個例子,原本為了讓航天員適應太空環境(微重力、輻射、幽閉艙)的航天醫學技術,很多在地面上得到了廣泛應用。作為太空技術與產業經濟深度融合的國際平臺,珠海太空大會完全由民間推動、行業自發組織,為國內首次。珠海太空大會緊扣太空技術和平利用這一根紅線,焦點對準方興未艾、無處不在的太空經濟如健康、遙感領域,引發業界強烈的共鳴。
  • 「亞臨界機組600攝氏度升溫改造關鍵技術」通過專家評審
    「亞臨界機組600攝氏度升溫改造關鍵技術」通過專家評審鄒春蕾 馮義軍核心閱讀燃煤發電機組改造技術再迎世界級重大創新。6月12日,一場能源行業盛會在中國科技會堂拉開序幕。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其勵、倪維鬥、劉吉臻、秦玉琨等行業泰鬥,原國家能源部能源總工程師秦中一,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陳進行、吳吟等重量級專家,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原副院長孫銳等技術大拿齊聚一堂,對「亞臨界機組600攝氏度升溫改造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成果進行評審。經過認真的質詢、交流和討論後,與會專家們最終達成一致意見:「亞臨界機組600攝氏度升溫改造技術」為世界首創,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使夜晚升溫快於白天
    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不斷增加,導致地球以驚人的速度升溫,但它並不是以一種完全均勻的方式進行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氣候變化使全球各地夜間溫度升高的速度快於白天的溫度,這可能會對環境產生 "重大影響"。雖然我們知道,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一些地區,如北極地區,升溫速度比其他地區快,但對於這種現象如何對白天和夜間溫度產生不同的影響,還沒有人專門去研究過。
  • 熱壓罐成型技術在航空領域中的應用
    在複合材料製品的固化工序中,根據工藝技術要求,完成對製品的真空、加熱、加壓,達到使製品固化的目的。熱壓罐系統在工作過程中,可在各加溫區和製品的有關部位設立測溫點,溫度分布狀況可由中心控制系統採集、顯示,並按工藝要求調節升溫和降溫速率,以保證製品的固化質量。對於重要產品,在固化時,罐體內採用惰性氣體保護,以防止製品在固化過程中逸出的可燃性揮發物引起燃燒或爆炸。
  • 馬斯克腦機接口研究很牛嗎?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更加美麗
    最近,把腦機晶片植入豬腦的馬斯克火了,鋪天蓋地都是由此項技術引發的各種腦洞大開:上天入地、捕殺雄獅、武功蓋世、七十一變┄┄&34;的實驗,僅在於被植入晶片的實驗豬展示了神經信號的讀取和寫入,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晶片傳導出來的信息看到豬的腦電圖。
  • 不耗電輻射冷卻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
    美國研究人員最近在英國《自然·能源》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輻射冷卻技術,讓流動水被動降溫,而全程不消耗電力。這一技術未來可應用於建築物的空調冷卻系統,提高空調冷卻效率。  據悉,輻射冷卻是指各種物體散發自身熱能的自然現象。這在無雲的夜間尤其明顯,畢竟熱量更容易散發到寒冷的太空。
  • 太空核動力技術「復活」 為太陽系探索「助跑」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2月6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馬紹爾太空飛行中心的核研究主管麥可·霍茨希望太空人能夠乘坐核反應堆到達火星。他認為,少量的鈾-235(其能量密度是液體燃料的100萬倍)可以通過裂變產生熱為火箭提供動力。儘管霍茨對太空核動力和核推力技術的應用前景滿懷信念,但是,撥付給此項研究領域的經費一直不穩定。
  • 起源太空發射新型紫外探測器進入太空,相關技術國內首次在軌驗證
    「小行星採礦」公司,已經建成全球最完善的太空資源資料庫,本次發射紫外相機的主要目標是開展小天體與大氣層撞擊事件的實時監測,從而進一步補充太空資源資料庫。相關技術不光用於航天,其他商業前景同樣廣泛針對日盲紫外探測需求,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採用高效新型光譜轉換材料,耦合成熟的矽基可見光探測技術,實現紫外光向可見光的高效率轉換和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