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創意人才如何培養?不滿足淺嘗輒止,看這場深度實驗在做什麼

2021-01-09 新校長傳媒

在名校林立的上海,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乍看上去,似乎並不出眾。作為一所高中,學校既沒有很拔尖的生源,也沒有多麼傲人的高考成績,而且連辦學規模也很小,全校只有6個班級。

但這並不影響這所學校有著不少值得關注的亮點:

——這是國內大學(同濟大學)不再坐等中學送生源,而是主動向下延伸,按照自己的理念親自操盤而辦的第一所高中。這一點,與許多××大學附屬中學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培養設計思維是學校核心的教育理念。在很多領域,設計思維是個被廣泛使用卻淺嘗輒止的時髦詞彙,宣傳多於實質;但這所學校卻對它進行了結構化的、系統化的探索和實踐。

——作為一項立意高遠、有全球視野的教育實驗,學校得到了來自芬蘭教育專家的學術支持和深度參與。芬蘭教育的最大特色——現象教學,在這裡得到了全面實踐,並被因地制宜進行了「中國式改進」,產生了很多獨特經驗。

這些,對於急需擺脫傳統教學弊端,激發辦學活力的各地學校,都是難得的參考樣本。

一場非同尋常的實驗

2016年6月,黃浦區教育局和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籤署協議,共同創辦上海市第一所以設計驅動的創新教育為特色的公辦中學——上海市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以下簡稱「同創中學」)。

當務之急是為這所創新性十足的學校物色一位合適的校長,這個任務落在了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肩上。當婁永琪找到張詠梅的時候,她已經在另一所中學做了9年校長,輕車熟路。

不過,當她聽說有機會辦一所完全不同的學校,萌生了去試一試的念頭。經過幾輪面試,最終入局了這場備受關注的教育創新實驗。

轉眼之間,這場實驗已近4年,2017年第一批入校的學生已經畢業。那麼,在這場頗受矚目的嘗試中,同創中學都經歷了些什麼?產生了什麼經驗呢?

2020年秋天,《新校長》雜誌來到上海,對張詠梅校長和這所學校的師生進行了一場深度採訪。

右起第四位為張詠梅校長

從以下的設計和行動,可以看出這場實驗的特別之處——

創立特殊管理機制同濟大學向下延伸與中學對接,並非一時衝動。除了與黃浦區的合作,2017年9月,同濟大學與普陀區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科技高中也正式揭牌。

這兩所中學對同濟大學來說,開啟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人才培養實驗。一個主打設計創意,一個則主打科技創新。科技中學在美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有一些範例可循,而設計創意中學則是完全嶄新的探索,放眼國內外,沒有前人的成熟經驗可參考,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根據合作協議,同創中學受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和黃浦區教育局雙重領導,學校校長由大學派出,日常教育教學由黃浦區屬地管轄,教育經費由區教育局撥付。

設立組織架構和專業團隊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組建了目前包括張詠梅、吳元琦、馬瑛、童毓舟、汪雪陽和Tinna(芬蘭籍教育專家、阿爾託大學教授)在內的6人團隊。6人常駐同創中學,分別負責教育教學管理、創新課程開發與實施、創新教育科研和對外交流等工作。這是一支很多大學附屬學校沒有的特別的團隊。

引入專業資源吳元琦從2010年起就在同濟大學中芬中心工作。中芬中心是同濟大學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共同建立的國際交流平臺,也是同濟大學下屬的幾大國際窗口之一。2016年他成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創新高中項目主管。

這幾年,藉助中芬中心的資源,吳元琦為同創中學引進了大量的芬蘭專家資源和創新課程。比如阿爾託大學原校長,憤怒的小鳥創始人、芬蘭遊戲公司Rovio的創始人皮特·韋斯特巴卡等每年都來同創中學上課。

在婁永琪院長的支持下,吳元琦邀請包括設計創意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等多個學院的教師、研究生到中學教授課程,並帶來各類課程資源。

以這個學期正在進行的「英語戲劇」項目為例,童毓舟老師介紹,藝術與傳媒學院的教授提供了劇本創作方面的指導、劇本翻譯又得到了外國語學院教授的指導。而在另一個項目「橋」中,學校獲得的土木工程學院的支持則更多。

奉行長期主義,進行大膽而堅定的探索合作辦學之初,同濟大學和黃浦區就達成共識,辦以設計思維教育為特色的中學,看重的是長期的育人成果,不用升學率等「世俗」指標衡量學校發展質量。這就給了同創中學一份從容的心態:可以選擇做長期主義者,堅持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而不必在意短期的得失。

同創中學在招生時會有面試,招生說明會上教師和在校學生通過自己工作和學習的體驗把學校的理念與家長們溝通,很多家長正是在認同學校追求的基礎上幫助孩子選擇了學校。

第一所以設計思維為核心理念的學校在國外,設計思維有著比較廣泛的實驗。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Shelley Goldman教授在其2016年出版的《將設計思維帶入學校(Taking Design Thinking to School)》一書中提到通過設計思維將真實世界的問題與中學教學相結合進行教學實驗,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在國內,雖然設計思維這個詞對大家並不陌生,但大多停留在零零星星的嘗試上。尤其是在高中階段,敢於面對高考的壓力進行系統性、結構性的探索的,同創中學可能是第一家。同樣,在上海乃至全國的高中裡,像同創中學一直堅持以項目式教學(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為核心教學法的,也是不多見的。

教師牆面也有特別的功能

「設計思維」的多重建構

三種內涵:方法、過程、能力婁永琪介紹,「設計思維是同創中學的最大特點。我們希望通過設計思維幫助學生跳出既有的邊界和限制進行想像和思考,自主地探究知識。但同創中學並不像很多藝術學院預科或者附中一樣,以培養未來設計專業的學生為主要人才培養目標。

同創中學培養的是具有創新精神和設計思維的未來工程師、科學家、醫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企業家、產業工人、服務業從業人員等,不管他們從事什麼行業,他們都會主動地應用設計思維重新定義他們所從事的行業。」「中國未來更加需要有創造力的下一代,可以重新定義遊戲規則。」

那麼,在同創中學,設計思維應該有著怎樣的內涵和外延呢?這是2017年7月,張詠梅來到同創中學時必須面對的第一個問題。

認真分析了世界各國學者的觀點,並借鑑了各國教育在設計思維方面的實踐之後,她認為,設計思維有三個內涵——方法、過程和能力,三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學生在學習中運用設計思維方法、體驗設計思維過程、提升設計思維能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並有望呈螺旋式上升。

那麼,設計思維如何在學校中具體落地呢?經過比較,發現最佳載體是項目式學習(PBL)。辦學伊始,同創中學就著力探索以PBL課程為特徵的創新課程。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同創中學創新課程整合了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和藝術、心理、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除了創新課程,學生們仍然要學習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等基礎課程。

二者並不是相互割裂的,基礎學科內容給創新實踐課程提供內容、場景和養分,創新課程連結書本知識和真實生活,同時需要學生在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對基礎學科知識點加以靈活應用。因此,創新課程與基礎學科的相互輔助,相互融合,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跨學科場景的運用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按照同創中學最初的設想,基礎課程和創新課程的時間分配為60%和40%。但隨著二者不斷相互融合,變得越來越犬牙交錯,如今這個比例已經很難界定。

下面,我們就以創新課程為重點,看看同創中學的探索。

創新課程與各學科之間的關係

四大模塊:ME、WE、YOU、THEYTiina本科和碩士念的是化學,博士是設計。她負責過芬蘭多所高中和大學的課程設計,擅長把自然科學、環境保護、藝術鑑賞等元素有機地融合起來,並由此建立一整套課程體系。

2017年,她擔任同創中學課程顧問,負責以培養設計思維為主的創新課程的設計和執行。最終,她將創新課程分為發現自我(ME)、關注他人(WE)、關注社區(YOU)和開拓全球視野(THEY)四個主題和模塊。

同創中學基於設計思維的創新特色課程框架示意圖

Tiina這樣介紹4個模塊背後的課程設計理念。

首先是ME——

設計思維首先必須是自己的思維,如果是別人的思維,那你只是一個容器或者一個執行者,根本談不上創新。所以在創新先導課上,老師會鼓勵每一名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特別是挖掘自身與眾不同的地方。

在同創中學,有一項堅持了3年的作業,就是讓每個學生給自己設計一幅自畫像。學生可以採取任何形式展現:畫的,貼的,縫的,繡的都可以;也不局限於只是畫自己的臉,如果你願意,你甚至可以畫一隻鳥作為自畫像。

老師不會去詢問你為什麼要這樣畫、那樣畫,因為尊重隱私就是尊重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唯一的要求就是,你展現出來的內容能代表你自己。

其次是WE——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完成好的設計,必須要有團隊,合作意識、責任擔當等素質是把自身獨一無二的理念化為現實的必備條件。除了團隊之外,WE還包含一層意思,就是身邊的人。

學校會安排學生定期走出課堂,走進自己生活的社區,近距離觀察自己所站的這一方土地,每天和自己朝夕相處的人群。

你很難去為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人群設計出了不起的作品,但是充分認識你的同類,你能體察到他們的內心,以同理心為起點激發自己的設計思維。

然後是YOU——

這個模塊帶領學生真切地認識自己所在的城市——上海,和所在的國家——中國。老師會幫助學生通過公開數據的查詢了解城市與鄉村的現狀和差異,人文和自然環境的不同風貌,尋找和發現當下的環境和社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設想上海或者中國的未來。

最後是THEY——

未來的建設者一定要擁有全球視角和追求可持續發展意識。通過對博物館、展示館等場所的實地參觀,對由同濟大學提供的相關文獻的研讀和多個項目的學習,學生將深刻地認識到全球化背景下,每個人、每座城市、每個國家的世界責任。

三種類型:普適、差異、個性3年來,同創中學圍繞這4個模塊,先後開發了幾十種創新特色課程。

它們分為普適性課程、差異化課程、個性化課程,基本按照高一、高二、高三學年為開展順序。普適化課程為高一階段學生必修課程,學生將在此階段通過不同的項目課程的學習和實踐,掌握設計基礎,編程基礎和創作基本能力。

差異化課程在設計上更具有實戰性,更加注重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項目主要包括藝術、工程、可持續發展等。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將基礎學科知識和綜合技能進行跨學科應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及素質。

個性化課程以定製化研究型課程為主要樣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或獨立參與課程研究。從學生學習興趣點出發,鼓勵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在高中階段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培養自主研究能力,為拓展學習領域打下良好基礎。

在教學形式上,這些課程又分別以講座、工作坊、實地考察、戶外考察等多種形式進行學習。

學生在自由舒展中發現自己

課程實施:方法、原則、評估教學方法項目式學習。

教學原則同創中學創新特色課程在項目化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基礎上,融合興趣導向學習(Passion Based Learning)、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實踐導向學習 (Practice Based Learning)和夥伴導向學習(Peer Based Learning),簡稱為5P教學原則。

興趣導向學習:把學生對某些事物的真正熱愛帶回到課程中,作為激發自主學習熱情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興趣出發,不斷拓展自己的學習領域和深度。

問題導向學習:讓學生直面來自日常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並通過嘗試思考和解決這些作為生活經驗一部的現實問題入手進行知識學習。

實踐導向學習: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將學生導向行動上的創新。

夥伴導向學習:給學生充分的機會進行夥伴間討論、探究的機會和發現問題的可能性。

同創中學創新特色課程5P教學原則

教學評價芬蘭教育對學生實施評價的方式是無差別化,但這不適合中國。因此,如何針對創新課程進行評價,也是同創中學面對的一大挑戰。

經過摸索,同創中學結合傳統考試評價方式,設計和開發了在校學生多元化學習評價系統,採用主客觀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創新特色課程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評價,注重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形成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參與,使評價過程最終整合到學習過程中,形成動態發展的評價體系,凸顯新的教學理念和評價理念。

同創創新特色課程評價模型

空間再造:校園就是大工坊同創中學有兩個校區,一個位於四川中路,一個位於虎丘路,彼此距離不過300米,都在外灘源。按照規劃,四川路校區主要用於常規教學,虎丘路校區則用於創新教學。四川路校區很快將進行舊校舍改造,設計方案已經確定,而虎丘路校區的改造已經完成。

張詠梅校長介紹,虎丘路校區主要定位是創新教育的實踐中心,由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根據教學需求進行了量身設計。

在改造過的建築內部,幾乎是脫胎換骨,實現了自由、個性、靈活變化的空間布局,以適應PBL的教學方式對應空間的多功能和多樣性需求。所有空間設計以「學生為中心」,模糊功能分區、模糊空間分隔,為教師、學生提供參與創造的機會。FABLAB,LIVINGLAB ,BIOLAB等理念很前衛的創新實驗室分布其中。

最精彩的是,設計團隊把這幢建築做成了一本立體的可持續教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名為「綠線」的垂直農業生態系統,從頂樓盤旋至底層。它是景觀,也是創新課程教學的開源創新平臺。

垂直綠化、雨林生態、都市農業、室內種植、魚菜共生,不同的這些區域,都在教學樓內進行呈現,既匯聚了綠色技術,也兼顧了學生跨學科學習和作品展示功能,集教學、實踐、遊戲、創作、展示一體。

學生身邊就是立體教材

聯動周邊:school as a service學校地處上海市中心外灘源,周邊商業模式豐富、文化資源充沛,都是開發創新型課程的絕佳資源。

同創中學主動打破與所在城市社區的「圍牆」,走出校園,走進社區,既要在真實的社會中直面真正的現實問題;也要將創新的思考帶到社區之中,推動社區改良。學校是社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區也是更大範圍的學校。

同創中學和社區之間實現充分互動和資源共享,學校周邊博物館、美術館等也都成為了學生認識社會的學習和實踐場所。

在與芬蘭教育專家的合作中,吳元琦深刻領會了「school as a service(把學校看作一種服務)」的理念——學校的品質高低,主要不是看它有多少棟建築,組織規模有多大,而是看它為社會提供的服務質量高低;學校越善於使用外部的資源,就越能提供更豐富的服務內容。

課例·復盤

課例1:郵政文創項目與設計思維應用在同創中學看來,設計思維有三個內涵——方法、過程和能力。學生在學習中運用設計思維方法、體驗設計思維過程、提升設計思維能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並有望呈螺旋式上升。

作為一種方法和過程,設計思維有5個步驟——

同理心分析(Empathise):收集對象的真實需求;定義(Define):分析收集到的各種需求,提煉要解決的問題頭腦風暴(Ideate):打開腦洞,創意點子越多越好原型製作(Phototype):把腦子中的想法動手製作出來測試(Test):優化解決方案這5個步驟可以按照先後順序依次進行,但也可以靈活交叉,並不總是按部就班的。

丁健驊老師以上海郵政博物館文創

丁健驊老師以上海郵政博物館文創項目為例,介紹了設計思維在學習中的運用。

這個是選修的項目,屬於WE模塊,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動手做東西的創客文化和精神。共有18位同學參加,他們被分成了6個組。

本項目共上10次課,每次上課共90分鐘,兩個課時。前兩次課被稱為是通識課,其中的重點就是講創客常用的技能、概念,以及設計思維的5個步驟。

2次通識課之後,就帶學生們去與學校一河之隔的上海郵政博物館實地參觀,了解郵政的發展歷史和郵票、電報等各種實物。參觀完之後,同學們就接到了各自的任務單——設計出與郵政有關的文創產品。

T恤衫的特有元素

要完成這個任務,自然要提煉與郵政有關的設計元素。比如有個小組,很喜歡古代遠距離傳遞軍事信息的烽火臺造型,便把它提取了出來,同時還把我國著名的郵票「龍票」的色彩提取了出來。

接下來,就要導入設計思維的5個步驟,以及想清楚who(為誰設計)、what(設計什麼)、why(為何設計)、how(如何設計)等問題。

最後,這個小組經過頭腦風暴,決定把這些元素用來設計一臺面向市場進行銷售的家庭用加溼器——因為冒著水汽的加溼器與冒著狼煙的烽火臺有非常相似的意境,並用3D列印做出了原型,請同濟大學的學生幫助進行後續的建模。除了加溼器,其他小組還設計出了郵差包、書籤等其他產品。最後,各個小組對自己的成果進行展示和路演。

丁老師感覺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視野相比於傳統的學習明顯開闊了,動手能力和領導力也得到了鍛鍊和提升,老師們也能更好地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課例2:橋項目3.0版本「橋」這個項目式學習,對於同創中學而言,有著特別的意義。

2018年之前,同創中學都是在執行外部專家設計的課程。2018年初,學校內部的老師們就萌生了能否自己開發課程的想法,在一次聊天中,物理老師魏娜提出了「橋」這個主題,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

這個項目的啟動,是老師們積極主動參與創新教育而邁出的第一步,是個轉折點,而這個項目在這3年中不斷迭代,趨向於成熟,正是老師們不斷成長的證明。

為何選擇「橋」作為主題呢?或許是學校周邊的蘇州河上有外白渡橋、四川路橋等多座歷史悠久的橋梁,也或許是同濟大學在橋梁設計方面在國內數一數二。

2020年秋季學期,同創中學「橋」的項目式學習已經是3.0版本,共32個學時,要求高二學生設計8座橋,展現自己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美好願景。

設計好一座橋,單有普通高中課堂上學來的書本知識是不夠的。它需要一個學生對自我的充分認識、優秀的文理綜合素養、團隊中的合作能力、對現實世界的關注與責任感。

在橋項目中,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要主動針對項目建立團隊,合理分工完成任務。在這樣的實踐操作中,學生能夠主動發掘自己的愛好專長,培養設計思維能力,從而成長為能適應並領導未來行業變革的創新人才。

橋項目具體是什麼?橋項目給學生們的任務是用設計思維方法設計製作橋梁模型,並在設計中體現自己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理解。設計完成後,學生將匯報設計成果,為自己發現的社會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融合橋與可持續發展兩個關鍵詞,橋項目的主題詞是行走。一方面,橋是用來行走和溝通的媒介,另一方面,人總是由當下走向未來,從已知探索未知,一直往前的行走也有為可持續發展而上下求索的意味。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金也同學設計了橋項目的LOGO。根據個人興趣意願,學生加入8個跨學科團隊。基於每個團隊中不同成員的特長及背景,這8個團隊的最終設計方案也各有特色。

以橋為切入點,同創中學橋項目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把日常課堂所學與全球視角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的學習機會。

依託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的師資力量,同創中學為高中生提供了更為專業性的工程設計知識和更為自主的學習方式。除了在高中課堂中聽大學老師講課,小組討論、動手操作和外出調研也是橋項目的重要組織部分。

項目以Tiina老師題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Visions for the future(可持續發展——面向未來的視野)的主題講座揭開序幕,引導同學們反思在上海日常生活中面臨的環境、經濟及社會可持續發展挑戰。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阮欣教授和設計創意學院的任麗莎副教授為同學們帶來了「橋梁故事」、「再讀人行橋」兩次主題講座。兩位老師從自己的學術背景出發,為同學們介紹如何從建築工程和藝術設計視角理解不同的橋。

這些知識固然對普通高中課程設置來說有些「超綱」,但也的確擴展了同學們的視野,讓他們能跳出日常學習的框架,從更專業的角度理解和設計自己的橋。

每場主題講座後,不同學科的老師會從自己學科特色出發給同學們做微講座。老師們把自己的專業所長與橋項目的全球視角與可持續發展結合,為同學們從具體學科入手設計橋梁提供思路。

在課堂學習之外,走出校門,帶著問題重新觀察自己生活的社區、領略人文自然的不同風貌、發現當下的環境社會問題,也是橋項目的重要環節。楊浦大橋、盧浦大橋和日暉港人行橋成為了本次橋項目的課堂教具。

通過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潘子超老師對橋的類型、受力、材料等方面的專業解說,同學們對這幾座自己生活中並不陌生的橋有了新的認識。

有了上述知識儲備和實地經驗,在參加了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瀋水明老師帶來的精彩的木橋搭建工坊後,同學們逐漸通過實際動手活動體會結構與部件、受力與承重這些設計一座橋時必須考慮的問題。隨後的兩次工作坊側重於小組內部分工協作,設想本組橋梁設計的初步方案。

高一時學到的設計思維訓練在大家的設計過程中派上了用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拍腦門兒,同學們從具體用戶的行為和需求出發,通過換位思考為各種議題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

經過三次工作坊,同學們的方案已經逐步成型,這一過程也使大家在時間管理、團隊合作、溝通表達等軟技能方面得到了訓練。

從這個項目中,我們可以看到,同濟大學不同的學院都貢獻了很多資源。

課程設計師的角色很關鍵馬瑛是同濟大學派駐在同創中學的團隊成員之一,負責學校的創新課程設計。她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各科老師在圍繞項目(或者現象)進行教學時,與完成課程標準取得平衡。

雖然她曾經在上海理工大學做過14年的教師,擁有教育心理學和英語兩個專業的碩士學位,但在剛到同創中學時,經常碰到同事對她的角色有些不解——你不懂數學、不懂物理,你怎麼跟我合作,還幫我設計課程?

於是,她便從最基本的理念與老師溝通:傳統教學中,老師可以拿著教科書從頭開始,一頁一頁順著講;但在項目式教學中,老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視角,把內容打散,重建教學邏輯;此時,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以及相關的行為主義、認知結構主義等理論,便非常有幫助。

慢慢地,馬瑛的工作取得了老師們的信任。

她認為,項目化學習的設計關鍵,就是讓學生體會到某個項目的核心思想。比如,橋這個項目化學習的核心思想就是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可持續發展。

這中間有個大的背景——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在紐約總部召開,聯合國193個成員國在峰會上正式通過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希望從2015年到2030年間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同創中學希望同學們從橋的項目式學習中,對這些目標中的一部分進行深度理解。

僅僅通過口頭或者書面的說教,學生是不太能理解這些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因此要設計出一個個的任務,所有的任務都指向對於可持續發展這個核心概念的理解。

這個時候,很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不同學科的融入。比如生物老師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談可持續發展,化學老師從能源的開發和使用角度去講,物理老師可以更直接,對橋結構進行受力分析,歷史和英語老師可以探討文化與語言的傳播……

要很好地融入項目式學習,各科老師要從本學科的課程標準出發,梳理出知識點類型、學業質量標準、學科素養,然後才能有針對性地設計學習任務,並對任務的產出進行準確的評估和改進。

在馬瑛看來,這就是教學設計師的5個工作步驟——需求分析、提出方案、開發、反饋、執行並優化。這個工作對人的要求很高,需要觸類旁通和跨學科的背景。她團隊裡的夥伴,不僅能幫助學科教師設計教學內容,甚至還能幫助學科老師寫教案的文本。

馬瑛注意到,美國有幾位學者基於建構主義提出了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簡稱UBD)是個很好的工具,在項目化學習中應用得很少,於是她就嘗試把UBD應用於項目化學習。

目前,UBD不僅應用在橋的項目中,還應用到了同創中學的其他很多項目中。這個學期,馬瑛正在琢磨,如何把各學科課程與項目式學習進一步深度融合。

持續迭代從2016年至今的4年裡,同創中學的創新課程體系從零開頭, 「走過了從最初的堆積到現在的融合的發展道路,是個非常艱難的過程」,最大的原因就是老師們的主動轉型,否則光靠校長一個人在後面推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張詠梅介紹,正如「橋」已經迭代到了3.0版本,同創中學的每一節課幾乎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在快速的迭代中,明年絕不會重複。老師們養成了很好的習慣,下課之後大家第一時間來復盤,看看哪些合適哪些不合適,不合適的地方趕快替換掉,明年如何上馬上就有了草案。

這些年來借鑑芬蘭的現象教學,對於同創中學的課程結構、教學模式、評價模式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帶來很多變化。比如,現在每兩周中就會有一個周五,帶領同學們走出校門進行學習,這種落實力度在國內其他高中是很難看到的。

4年走過來,老師們在眼界、思維方式、教學方法、實施路徑等方面都有了一種回望來路,豁然開朗的感覺。隨著取得的成績和獲得的關注越來越多,老師們的成就感也越來越強。

正如化學老師徐琤雅所言,老師們不僅要教同學們掌握設計思維,事實上無形中也把設計思維的五個步驟運用到了自己每節課的備課中了——先同理心分析,了解學生的學情;再定義問題,確定這節課的重難點 ;再頭腦風暴……

我們畢業了!

2020年7月14日,正是梔子花開時,迎來了「同創中學一期」的畢業季,並隆重舉行了學生畢業典禮和成人儀式。

畢業生們戴著同創綬帶,手捧畢業證書,合影高呼——「我們,畢業了」。而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的教育探索,仍在一路向前。

(本文為2020年12期《新校長》雜誌封面報導縮寫版,全文請參見雜誌)

作者 | 屈騰龍,新校長雜誌社常務副總編

來源 |本文為2020年新校長12月刊《2020全球教育年度觀察》封面報導

責編 |溟月

相關焦點

  • 產學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從人才供需關係看,產學深度融合是以產學深度合作為依託,全方位融合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結構要素,將企業的需求與願景、技術與產品、人力與資金、環境與平臺等多元要素融入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在結構、質量與水平上的高度契合[1],提高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行業企業技術進步以及學習者創造價值的能力[2]。
  • 大師雲集暨大 共話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意設計人才培養
    2020年10月10日至17日,由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策劃主辦、陳江和基金會贊助的「2020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意設計(創意100)人才培訓計劃」在暨南大學石牌校區舉行。培訓以「青年激活創意,創意塑造青年;文化創造青年,青年創造文化」為主題,由十幾位國內頂級教授與設計大師擔任授課導師,為經過嚴格遴選、來自粵、港、澳等地區的22位青年設計師現場受訓。該培訓計劃為期五年,旨在培養100位富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社會擔當、時代使命、高成長性的「種子創意人才」。
  • 從四道劍橋考題看如何化解人才培養難題
    先看這四道考題。     第一題是劍橋A Level經濟學的考題:「人們對環境保護、防止浪費以及高效利用資源格外關注。經濟學理論非常明確地闡述了資源如何在市場中進行高效分配,但在現實中,這種分配總是遇到難題。請討論這一觀點。」
  • 「新基建」呼喚AI人才 缺口如何補上
    在廣西科技大學的課堂上,一位學生曾對教師胡杰說:「老師,我只想學AI,我不想學Python(一種電腦程式設計語言)。」  胡杰無奈地回復他:「你知道AI最底層的框架是什麼嗎?它是基於什麼編寫的?你連這個都不知道就說想學AI,怎麼可能呢?」  作為一個跨學科的新興技術領域,AI專業的知識體系涉及計算機科學、數學、神經科學、統計學、仿生學、心理學等學科門類。
  • 應用型人才該如何培養
    作者:代玲玲應用型人才該如何培養 ——安徽新華學院「三個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堅持開放式辦學,構建「三個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  在「四注重、四突出」的人才培養思路指導下,安徽新華學院堅持開放式辦學,構建了「三個三位一體」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即:「學校、企業、研究機構」三位一體的育人主體、「通識課程、專業課程、職業生涯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學、用、創」三位一體的培養方式。
  • 《人才創新的邏輯》解碼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
    當今世界,創新人才最稀缺、最珍貴。然而,我們應當怎樣認知人才?人才如何創新?創新人才怎麼培養?「錢學森之問」應怎樣繼續追問?怎樣破解創新之痛?、創新人才培育的革新之策等八個方面,較為系統地闡釋了人才、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論脈絡、實踐探索、規律遵循和革新之策。
  • 文化產業創意人才素質模型研究
    在文化產業中,真正的財富源於由創意人員的思想、知識、文化、技能和創造力等各方面所構成的創意,這是文化產業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實現文化產業增值的重要源泉。因而,能否擁有相當數量的創意人才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產業能否繼續做大做強的決定性因素。
  • 不明白心理實驗背後的原理,就別對孩子談什麼「延遲滿足」
    很多家長希望用「延遲滿足」,來幫助孩子培養耐心,培養自控力。但「延遲滿足」真的好嗎?背後的真相你了解嗎?延遲滿足,和「棉花糖實驗」說到「延遲滿足」,就不得不提起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果果小的時候,有什麼要求,我表姐從來不會當場滿足他。果果六歲的時候,有一次摔跤了,哭著要媽媽抱。可是,表姐卻站得遠遠的,堅持要他自己爬起來,把眼淚擦乾淨。婆婆看不下去,把果果抱起來,說了表姐幾句。表姐分辯說:「教育專家說了,孩子哭了不能抱,不哭才能抱。」
  • 突出區域特色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人才培養的要求必然是多元化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點擴大應用型、複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以滿足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們既要培養少而精、高層次、國際化的研究型人才,更要著力培養大量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 創新基礎醫學人才培養,1651件參賽作品亮相這場大賽
    南都訊 見習記者 孫小鵬 通訊員 黃瑤 日前,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研究暨實驗設計論壇在廣州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14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參加了本次大賽,展示了自己設計的1651件參賽作品,最終共產生50項一等獎、102項二等獎、153項三等獎。
  • 濟南電子機械工程學校 每個專業都與企業深度合作 滿足學生升學...
    該項目一期規劃實訓場地4000平方米,按照同時承擔10大類、15個專業、單批1000人以上集訓、競賽、實訓的規模設計,建立涵蓋5G移動通信、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以及區塊鏈等信息通信技術(ICT)全領域的20多個高品質實訓室。同時,基地將建立完整的ICT人才培養機制,打造全國ICT人才培養的示範中心和ICT新技術應用產品的研發中心。
  • 論模擬電路的人才培養之道
    我會問,那麼多的廠商做那麼多的模擬產品,你為什麼不看?有些學校,一到競賽,就會很快的買《電子產品世界》雜誌。我們現在限定,一個學校一個獎項,最多三個。把很多獎項都取消。你們這個宣傳,還是很有作用的。  朱士海:一個新的產品的使用問題,首先器件的生產商,應該會有一個比較好的開發,晶片做出來以後有它的DEMO板。
  • AI領域頂尖學者沈向洋:要走出一條培養中國研究型人才的道路
    在演講中,他表示認知智能方面還是目前人工智慧發展的短板,也是下一步發展的關鍵,其中包括如何認知模型,如何進行常識建模和因果推理,注重的是自然語言處理。 「在自然語言對話中,一般個人助理只能做兩三次對話,而小冰可以來回做23次對話,這是特別了不起的!」
  • 星環科技:開啟人才培養新模式,播種人工智慧新未來
    「星環科技在規模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做面向社會的人才培訓以及高校的校企合作,是因為我們認識到中國的人工智慧產業要發展起來,首當其衝的就是要有一大批熟悉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技術人才,這樣才能形成一些深度應用,推動整個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楊洪山說。
  • 青島恆星科技學院成功協辦未來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研討會
    》《國家教育事業「十三五」規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動「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深入發展和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學前領域的落地工作,解決學前教育人才培養與教師隊伍建設滯後的問題,發揮匯聚創新優勢,利用新理念、新思路探索未來學前教育專業服務人才的培養模式,達到促進數智化時代學前教育的發展的願景。
  • ...五大方向,培養人才並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 中新人工智慧高峰論壇
    其中,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校長張道昌發表了《關於機器學習的一點思考》的主題演講。我們如何能夠讓大學更好地去準備人才,並且向社會輸送適合工業4.0的人才?從教育方面來講,我們可以說一說如何變革高等教育,從而讓人才做好迎接變革時代的準備。我主要談一下人工智慧,簡要地向大家介紹一下新加坡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及我們大學在新加坡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情況。
  • 王林:培養孩子深度閱讀與創意表達,你需要知道這些 蜂蜜閱讀
    4月24日下午七點半第七場正式開講,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兒童文學博士——王林老師,給大家分享了:「深度閱讀與創意表達」。非常高興今天晚上能有機會,和各位朋來分享一下關於深度閱讀與創意寫作的事情。我今天想和各位先分享三個方面的內容:為什麼?——蜂蜜閱讀為什麼要設計讀寫課程是什麼?——蜂蜜閱讀課程重點是什麼?怎麼教?
  • 做平面設計如何做的有創意
    本文由:「學設計上兔課網」原創,圖片素材來自網絡,僅供學習分享做平面設計如何做的有創意?空間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安排空間,使其發揮最大的功效是設計師的責任。在圖形創意上,單一的、固定的視覺形象已死司空見慣,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 思考,要創造新鮮的、有趣的視覺形象。
  • 「四位一體」培養食品類專業人才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傅兵說,近年來,學院堅持以賽促教、賽教融通的理念,先後與好利來、85度C、新希望六和等知名企業建立合作,支持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並實施「學校企業深度融合、專業產業無縫對接、教師師傅結對互聘、校企文化元素交融」四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讓高素質食品類人才大有可為。 校企深度合作,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做好「頂層設計」。
  • 2020創新人才培養論壇:共建培養智能時代創新人才的完整生態系統
    論壇最後,大家紛紛向前來的嘉賓提出自己在日常教育中遇到的困惑與痛點,包括:「作為家長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找到時間陪伴孩子?」「如何鼓勵孩子不輕言放棄?」「如何發現、發展孩子的興趣」等等都能在論壇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