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倫特:缺乏思維是人們作惡的重要內因,罪惡源於無思

2020-11-29 文眼看世界

個人對極權主義的盲從是導致人的危機的根本內因。個人的平庸之惡與集體的極端之惡,共同摧毀人的自由和尊嚴。

——阿倫特

雖然阿倫特對思維抗惡作用的分析頗具原創性,但是她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極權的社會環境對人們行為選擇產生的重要影響。缺乏思維是人們作惡的重要內因,社會的嚴酷環境是導致人們作惡的重要外因。納粹利用虛假意識形態和恐怖統治等手段,破壞了人們的思維能力以及踐行思維成果的勇氣。納粹意識形態聲稱自己洞悉歷史發展的奧秘,未來的發展趨向盡在掌握之中。統攝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意識形態,以其強制邏輯鉗制了人們的思維,無思考地服從成為許多人的生活方式。只有成為納粹運動洪流中的一員、成為極權運動機器上的部件,人們才能感受到存在和意義。於是,人們以盲從代替了內心的積極思維。

納粹秘密警察的恐怖統治更加阻礙了人們按照思維去行動的可能。過去的任何專制政權都沒有瘋狂到宣布凡事皆可為的程度,撒謊、作偽證、對他人施行暴力,在極權主義國家變得暢通無阻。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相互背叛和出賣,否則就會淪為被害者。人們在納粹統治下連生存權都難以維護,更不用說去勇敢踐行思維產生的良知。毀滅、殺戮、酷刑成為納粹任意改造世界的方式。在極權意識形態和恐怖統治的合力作用下,納粹成功地壓抑了人們的思維能力,並排除了人們思維和行動可能帶來的反抗因素。

在嚴酷的社會環境下,缺乏正常政治生活和社會聯繫的人們失去了政治思維的能力。共同世界是人們正確思維的基礎,與他人相伴是人們進行思維的條件。

一個人只有在世界中獲得與他人交往的經驗,才能在思維中知道如何同自己進行對話。同樣,真正的思維也不會在孤獨的自我中產生,而是依賴於對它進行的公共表達和交流。納粹將國家、社會以及個人構造成一體化的組織,多元異質的社會以及個人被壓縮進單一的結構。人們進行積極思維和公共言說的政治場域被破壞殆盡。被酷政隔離的孤獨個體,不再有思維的需求和對現實的清晰把握。

無思維的人往往易衝動、易受暗示,很容易被運動左右。只要人們進行公共交流的共同世界處於被壓抑狀態,個人內在的思維就無法現實地存在。

相關焦點

  • 阿倫特:個人對極權主義的盲從是導致災難危機的根本原因
    ——漢娜·阿倫特阿倫特認為,個人對極權主義的盲從是導致人的危機的根本原因。以艾希曼為代表的作惡之人,缺乏明確的作惡動機,犯下了「平庸」的罪惡。阿倫特從以艾希曼為代表的政治事件中,看到了缺乏思維能力與作惡之間的緊密關聯,缺乏政治性的思維能力是產生「平庸的惡」的根本原因。
  • 阿倫特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四個根本性誤解
    作者: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李佃來  提 要:阿倫特對馬克思所作出的獨特解讀,通常被人們認定為後者的政治哲學得以開顯的一個重要契機。阿倫特雖然積極開顯了馬克思的政治哲學,但也在根本上誤解了馬克思的政治哲學。
  • 陶東風:阿倫特與中國極權主義問題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阿倫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寫在「文革」前(1951年初版,1958年再版,但未作重大修改),其經驗原型是希特勒和史達林的極權主義。對於「文革」前的中國是不是極權主義,阿倫特在1966年6月給《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寫的「序言」中說得含糊不清,猶豫不定。
  • 史普羅 | 如果有神,為什麼存在這麼多罪惡?
    不過基本的問題乃是:假如亞當沒有趨罪或趨善的傾向,他如何能選擇惡或善呢?沒有欲望或好惡,意志是沒有能力作選擇的。縱使能,這選擇有道德意義嗎?假如亞當毫無理由,也無傾向或欲望的驅使,而選擇了罪惡,那這選擇就是完全任意而為的。一言以蔽之,這選擇純屬偶然,沒有任何道德責任。這些困難使巴特(Karl Barth)稱人的墮落為「不可能的可能」(impossible possibility)。
  • 淺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二元論
    靈是神的國度,欲是墮落國度,兩者分明,靈與欲在每個人內心深處交戰,各以己力把人性向兩邊撕扯,表現出來的成績端看兩者何者佔勝面,神聖與罪惡即其在人世表現。陀思的作品都是一種原型演申及延展,他小說的深意常嘗試闡明處於相對的極端矛盾裡面的人如何戰勝獸性走向救贖。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 藝述:黃莎莉|惡的美學——重複作為惡在文學中的顯現形式(上)
    惡的各種具有影響力的所有行為方式都被記錄在地獄裡的地誌上面,這樣就能夠使得這些不斷被提起,人們到處都可以看到,地獄的圖畫出現在文化史的想像空間裡。義大利詩人但丁1472年首次發表《神曲》,就是通過關於罪惡與懲罰的戲劇學反映了這種思想。
  • 「善」與「惡」:宇宙的對立面,萬物的創造者。
    思維慣性之力量人作為一個物種,顯見於二種思維,以男性思維揣度女性之思,或者相反!譬如:男性用下半身思考問題一句,這種女性之單向思維,是她們所以為的這樣!男子對於這種觀點,卻會全盤否定!好像,我是如此,便會認為你亦是如此。
  • 習近平總書記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在吉林高校引起...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3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 數學爸爸-生活中從來不能離開數學,只是人們有時缺乏數學的思維
    生活中從來不能離開數學,只是人們有時缺乏數學的思維,缺少了數學的角度,很難欣賞到,一切井然有序的精妙美感。今天就帶著大家從不同的角度來領略一下。為「他」顫抖吧——數學爸爸。骰子與檯燈看似生活中毫不相關的兩個物體,其實在數學上面是有關聯的,檯燈的主體功能光源,是一列波,可以通過正弦函數來描述,而正弦函數的本源是一個正在作圓周運動的物體的軌跡隨著時間展開了。
  • 非常重要的生命定律:自然全息因果律!
    只有無業無塵,才能問鼎金丹聖道;只有無掛無障,才能道紀復圓,歸根復命。因此研究探討自然全息 因果 律,是每個玄靈修真 者的必修課之一。自然全息 因果 律,根據遺傳學理論和微觀生物學理論分析,它是一種全息 性的、微觀隱態的、具有全息 遺傳攜帶性的一種本源因素,我們在本因、內因、外因的三因學說之中,將這一現象歸入本因之中進行研究和探討。
  • 偷偷定位,宣稱「不作惡」的谷歌為何自食其果?
    小刀馬曾經號稱「不作惡」的谷歌,沒想到現在也也就是說,在商業利益面前,谷歌曾經宣稱的「不作惡」不過是一個噱頭,一個貌似剛正不阿的「偽君子」罷了。當非法獲取用戶位置信息的消息被暴露出來之後,我們也看到,相應的訴訟也來了。
  • 10月人文社科聯合書單|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美]漢娜·阿倫特著,安尼譯譯林出版社2016年10月本書是漢娜•阿倫特最具爭議性的著作,「平庸的惡」的概念即在此書中被提出。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對納粹戰犯阿道夫•艾希曼進行審判,阿倫特詳細記錄了審判全過程。此版是首個簡體中文無刪節全譯本,還特別收錄阿倫特德文版自序與德國史學家漢斯•蒙森的導讀。
  • 《烈日灼心》:善與惡只在一念之間,那些救贖是否能掩蓋罪惡
    在《烈日灼心》中,三個人的善良與正義被擴大了,那些惡反而被深深地隱藏起來。人性是複雜的,也許在此時他還惡意滿滿,可是面對某些事情時,他又表現出極度的善良,都說人性具有兩面性,在這三個人身上,人性的兩面性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 創新思維在科技創新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人們的思想也必須隨著客觀世界的不斷變化而變化,才能順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立於不敗之地。當前,創新已經普遍涉及到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行業,而創新的關鍵在於要學會創新思維,培育創新。什麼是創新思維?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發展到今天漫遊太空的高度文明,從本質上說都源於科技創新。對於國家和個人而言,不創新、不進步,就會被時代所拋棄。而當代發達國家企業管理的座右銘即是:「不創新,即死亡」。
  • 《矛盾論》,講透內因和外因關係,讓我們看清事物變化規律
    所謂宇宙觀,就是世界觀,即人們對世界總的根本的看法。偉人一針見血地講到,形上學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看世界,缺乏聯繫、發展和全面的觀點。簡單地講,形上學的認識論是錯誤的。(嚴格地講,哲學觀點不能用對與錯去衡量,只能說完備與不完備、科學與不科學,但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就用了錯誤和正確來表達。)那麼,形上學具體錯在哪裡呢?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生必讀
    本文內容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做一個善良的人,才會心安理得,白天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叫門。一念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一念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善良的人,自助而後天助,鬼神佑護,一生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