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是過去城鎮化的升級,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其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通過深化土地、戶籍、財稅等改革,提振內需。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劉楊|北京報導
論壇嘉賓現場訪談
越來越多的都市人習慣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是打開手機看看霧霾指數,然後再來決定一天的行程安排。據媒體報導,2013年,霧霾波及25個省份、100多個城市,影響人口6億。霧霾甚至成為很多人關注的頭條新聞。
霧霾還僅僅是眾多城市病的其中一個。交通擁堵、社會治安、公共綠地、醫療、教育資源分配等,如今都成為城鎮化過程中不可迴避的現實考量。
「霧霾和交通擁堵均是當城市及經濟高速發展、人口大量湧入的同時忽視環境承載力的後果。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城市人民生活的健康和效率。未來的城市發展策略必須解決這些問題。」德勤管理諮詢(下稱「德勤」)合伙人張天兵一直密切關注城鎮化過程中衍生出的問題。在第十三屆中國經濟論壇上,德勤與《中國經濟周刊》聯合發布《城鎮化的升級與創新——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之路》(下稱「《報告》」)。
「各地政府在未來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還是需要規劃先行:選擇環境成本低的產業進行發展,合理規劃交通,鼓勵公共運輸運輸發展,同時通過技術手段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報告》的結論給深受霧霾、擁堵的城市管理者開了一張藥方。
參與《報告》撰寫的德勤行業研究經理吳芙蓉向《中國經濟周刊》指出:「經濟發展解決人的就業和生存問題,環境與交通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問題,公共服務解決人們享受的社會福祉,人才發展解決人自身的發展問題。衡量新型城鎮化水平,要在經濟發展之外,考察這幾個綜合因素,以體現人與自然、社會及自身的和諧發展。」
「新型城鎮化」是《白皮書》中關注的焦點,德勤開發出「新型城鎮化指數體系」,為樣本中的五個城市「打分」。
新型城鎮化具體來說就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是在實現經濟增長的情況下,綜合考慮環境交通、公共服務、人才發展等方面的因素。《報告》給上述項目賦值,每個項目滿分25分。《報告》顯示,今年,北京得分75.8分,依然是綜合得分最高的城市,上海緊隨其後,得分是61.2分。
「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是過去城鎮化的升級,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其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通過深化土地、戶籍、財稅等改革,提振內需。」張天兵認為,由於目前城鄉二元的制度結構,導致人力資源無法在全社會進行有效配置,並且無法達到內需消費升級的目的。而解決這個問題,最大的困難有二:一是解決城鄉二元制度結構所需要的短期投入和長期投入哪裡來?二是解決城鄉二元制度後的生產力如何提升,環境承載力如何保護,怎樣提升內需消費?
「農村轉移人口的市民化不單是戶籍的轉變,更伴隨他們的就業能力、就業機會、公共服務和生產效率的問題。」張天兵說。
解決農民市民化問題,德勤提出:要多元投入解決前期資本問題;利用網絡技術,降低提供公共服務的成本,提升效率;工業上創新發展,農業上產業化經營;提供進城農民的再教育和再就業;戶籍等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