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楊舒鴻吉1
從非典、伊波拉到新冠肺炎,上海瑞金醫院醫生辛海光的職業生涯中,第三次直面惡性傳染病毒。
他坦言此次壓力最大。救治重症病人,他們不僅僅要採取更多複雜的診療措施,承受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還需要面對更高的被感染的風險。
但他認為,只要堅持和努力,疫情一定會控制得住。
以下是辛海光口述:
我叫辛海光,是上海瑞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2020年2月9日,作為上海第四批援鄂醫療隊的136名成員之一,我出發馳援武漢。
其實,我與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在出發之前就開始了。2020年1月份,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我所在的醫院就開始著手相關準備工作。從那時起,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在發熱門診連續值班,就成為我春節前後兩個多星期的日常。
前往武漢參與疫情防控,是此次疫情爆發後,我一直就有的想法。因為2003年,我剛參加工作時就參與了非典疫情的救治;2015年,我又以軍醫的身份,赴非洲參加伊波拉病毒的人道主義救治。
身為一名感染科醫生,疫情就是命令。這次,我同樣責無旁貸。
我們醫療隊一行於2月9日下午4點從上海乘飛機出發,當天晚上7點左右抵達武漢天河機場。
就在半年前,我剛剛完成人生中的第一次武漢之旅。彼時的江城還沉浸在軍運會成功舉辦的氣氛中,繁華的城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半年後,疫情的肆虐清空了原本屬於這座城市熱鬧的街道。兩次經歷的巨大落差,不禁讓人感嘆此次疫情的嚴峻和殘酷。
上海醫療隊抵達機場的同時,從全國多地奔赴武漢的多支救援隊同期抵達。近千人的同行者中,有熟人也有同學。當我們集結在機場時,我感覺,這何嘗不是一次戰時集結呢?
我們與新冠病毒的戰鬥就此開始了。
在抵達武漢不到24小時,我就接到任務,首批帶隊進入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E3樓4層接受收病人。在一天之內就熟悉並接收新病房,這是上海援鄂醫療隊裡速度最快的。
我們爭分奪秒是因為病人數量多,病情重,時間不等人。
援鄂首夜的遭遇,讓我深信我們當時決定與時間賽跑的判斷是正確的。
當天晚上10點多,當我們首批5名上海醫生進入病區時,28名患者已經在醫院門口排隊,焦急地等待著。而在剛剛由普通病房改造完成的重症病房裡,各種防護物資還在緊鑼密鼓的布置完善。
後來我了解到,這些病患中絕大多數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其中很多是從社區隔離點或者社區醫院轉移至此。此前並未接受過完善的治療。他們中甚至有很多人都沒有詳細的化驗檢查資料。
他們一下子湧進來,眼神裡充滿了對醫療救治的渴望。
以前再忙,一天接治病人最多也就4、5個,但是現在我們一共5名醫生要同時收治近30個重症病人,還是在高傳染風險下,這從來沒有經歷過。
辛海光在病房。受訪者供圖在武漢本地醫護的配合下,我和同事們艱難地對患者的身體情況進行初次問診,並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做分級診療。大部分患者的情況很糟糕,伴隨著合併病症或者基礎疾病,比如腎衰竭、心臟病、帕金森、失聰,以及身體殘疾,坐著輪椅進病房的病人。一位確診的尿毒症患者還告訴我們已經9天沒有做透析了。
一邊是急需救治的病人,一邊是剛剛培訓完還不大熟悉環境的醫護人員,而且還是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坦白來講,大家心理上壓力都很大。
比起手忙腳亂,病人的不配合更為棘手。有一次,一位高齡帕金森病人已經口齒不清,又說著方言,加之身體不適,對醫生的問診抱有很強烈的牴觸情緒。
好在經過耐心的解釋和積極治療,這位帕金森病人的病情逐漸穩定下來,後續配合治療的意願也越來越強烈,病房裡還有患者直言,終於等來了水平高的上海救援隊,有活下去的希望了。
病人對於治療的牴觸,我是有心理陰影的。2015年2月份,我們當時在賴比瑞亞非洲版「小湯山」醫院裡抗擊伊波拉疫情。一天,一位非洲青年從病房內脫逃,後來查監控才發現這位青年正在翻越圍欄,於是雙方對峙了起來。這種情況非常危險,因為伊波拉病毒的傳染性非常強。如果當時這位青年情緒激動推搡甚至攻擊醫護人員,那暴露風險就急劇增加,後果不堪設想。最後經過不停地勸說,這名青年才同意返回接受治療。
救治重症病人,我們不僅僅要採取更多複雜的診療措施,承受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還需要面對更高的被感染的風險。因為在搶救病人,執行操作時,需要與患者近距離密切接觸。
比如幫患者插導尿管、胃管,病人的嘔吐反射、劇烈咳嗽都會直接將汙染物噴濺到執行操作的醫生身上,儘管有充分的防護,但對於一些從未有過防疫經驗的年輕醫生而言,需要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
好在我們救援隊的醫護人員都已經逐漸適應了這樣的工作環境,面對各種操作也更得心應手。
抗擊新冠肺炎是我第三次直面惡性病毒。如果將非典、伊波拉、新冠肺炎的防治難度排序,我覺得新冠肺炎是最棘手的,也是壓力最大的一次。在與非典、伊波拉的戰鬥中,我們兩次戰勝,這次我也堅信定會勝利。
新冠肺炎是一位全新的對手,治療手段也是在邊摸索邊改進中,我們此次徵召的援助隊伍中,不止有呼吸科、急救科、感染科的醫生,還有心臟、腎臟、風溼病、血液病等多個專業的醫生。因為我們在研判時發現,重症患者中合併症的發生率很高,只有綜合多學科的聯合診治才能最大限度的治癒患者。
此外,圍繞新冠肺炎展開的藥物臨床科研也在緊鑼密鼓進行。由瑞金醫院牽頭的國內多中心藥物臨床試驗已經獲批,我們將圍繞硫酸羥氯喹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展開臨床試驗。我們病區也是本次多中心研究的成員之一。自2月20日起,這款在治療新冠肺炎中有一定效果的抗瘧疾「老藥」,將在多家醫院同時進行臨床試驗,以獲得更多臨床數據,並加速驗證用藥效果。
儘管患者數量眾多,但現在我們重症病房裡工作已經進入正軌,目前接治的62名重症患者中,只有1例死亡。多位患者在醫療隊的治療下,轉危為安,轉至方艙醫院或者其他輕症病房繼續接受治療,有些患者也已基本痊癒,準備出院。
有一位重症病人在醫療隊精心的治療下,病情逐漸好轉。一次查房時,她通過防護服上寫的名字找到我,並對我說:「雖然我不知道你長什麼樣,但是我一輩子都會記得你,謝謝你。」
辛海光(左二)在病房前與同事合影。受訪者供圖這是我到達武漢後心中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目前,這場抗疫戰鬥已經到了攻堅的階段。我最希望的就是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儘早控制疫情,讓每一個人都能儘快回歸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的孩子今年上初三,馬上要中考了,在他學習最關鍵的時刻,不能陪伴在他身邊,希望他能夠理解,也希望他能保護好身體,不要擔心我,安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