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鄂醫生:與非典、伊波拉比,新冠病毒是最棘手的病毒|疫中人

2020-12-05 界面新聞

記者 | 楊舒鴻吉1

從非典、伊波拉到新冠肺炎,上海瑞金醫院醫生辛海光的職業生涯中,第三次直面惡性傳染病毒。

他坦言此次壓力最大。救治重症病人,他們不僅僅要採取更多複雜的診療措施,承受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還需要面對更高的被感染的風險。

但他認為,只要堅持和努力,疫情一定會控制得住。

以下是辛海光口述:

我叫辛海光,是上海瑞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2020年2月9日,作為上海第四批援鄂醫療隊的136名成員之一,我出發馳援武漢。

其實,我與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在出發之前就開始了。2020年1月份,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我所在的醫院就開始著手相關準備工作。從那時起,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在發熱門診連續值班,就成為我春節前後兩個多星期的日常。

前往武漢參與疫情防控,是此次疫情爆發後,我一直就有的想法。因為2003年,我剛參加工作時就參與了非典疫情的救治;2015年,我又以軍醫的身份,赴非洲參加伊波拉病毒的人道主義救治。

身為一名感染科醫生,疫情就是命令。這次,我同樣責無旁貸。

我們醫療隊一行於2月9日下午4點從上海乘飛機出發,當天晚上7點左右抵達武漢天河機場。

就在半年前,我剛剛完成人生中的第一次武漢之旅。彼時的江城還沉浸在軍運會成功舉辦的氣氛中,繁華的城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半年後,疫情的肆虐清空了原本屬於這座城市熱鬧的街道。兩次經歷的巨大落差,不禁讓人感嘆此次疫情的嚴峻和殘酷。

上海醫療隊抵達機場的同時,從全國多地奔赴武漢的多支救援隊同期抵達。近千人的同行者中,有熟人也有同學。當我們集結在機場時,我感覺,這何嘗不是一次戰時集結呢?

我們與新冠病毒的戰鬥就此開始了。

在抵達武漢不到24小時,我就接到任務,首批帶隊進入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E3樓4層接受收病人。在一天之內就熟悉並接收新病房,這是上海援鄂醫療隊裡速度最快的。

我們爭分奪秒是因為病人數量多,病情重,時間不等人。

援鄂首夜的遭遇,讓我深信我們當時決定與時間賽跑的判斷是正確的。

當天晚上10點多,當我們首批5名上海醫生進入病區時,28名患者已經在醫院門口排隊,焦急地等待著。而在剛剛由普通病房改造完成的重症病房裡,各種防護物資還在緊鑼密鼓的布置完善。

後來我了解到,這些病患中絕大多數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其中很多是從社區隔離點或者社區醫院轉移至此。此前並未接受過完善的治療。他們中甚至有很多人都沒有詳細的化驗檢查資料。

他們一下子湧進來,眼神裡充滿了對醫療救治的渴望。

以前再忙,一天接治病人最多也就4、5個,但是現在我們一共5名醫生要同時收治近30個重症病人,還是在高傳染風險下,這從來沒有經歷過。

辛海光在病房。受訪者供圖在武漢本地醫護的配合下,我和同事們艱難地對患者的身體情況進行初次問診,並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做分級診療。大部分患者的情況很糟糕,伴隨著合併病症或者基礎疾病,比如腎衰竭、心臟病、帕金森、失聰,以及身體殘疾,坐著輪椅進病房的病人。一位確診的尿毒症患者還告訴我們已經9天沒有做透析了。

一邊是急需救治的病人,一邊是剛剛培訓完還不大熟悉環境的醫護人員,而且還是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坦白來講,大家心理上壓力都很大。

比起手忙腳亂,病人的不配合更為棘手。有一次,一位高齡帕金森病人已經口齒不清,又說著方言,加之身體不適,對醫生的問診抱有很強烈的牴觸情緒。

好在經過耐心的解釋和積極治療,這位帕金森病人的病情逐漸穩定下來,後續配合治療的意願也越來越強烈,病房裡還有患者直言,終於等來了水平高的上海救援隊,有活下去的希望了。

病人對於治療的牴觸,我是有心理陰影的。2015年2月份,我們當時在賴比瑞亞非洲版「小湯山」醫院裡抗擊伊波拉疫情。一天,一位非洲青年從病房內脫逃,後來查監控才發現這位青年正在翻越圍欄,於是雙方對峙了起來。這種情況非常危險,因為伊波拉病毒的傳染性非常強。如果當時這位青年情緒激動推搡甚至攻擊醫護人員,那暴露風險就急劇增加,後果不堪設想。最後經過不停地勸說,這名青年才同意返回接受治療。

救治重症病人,我們不僅僅要採取更多複雜的診療措施,承受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還需要面對更高的被感染的風險。因為在搶救病人,執行操作時,需要與患者近距離密切接觸。

比如幫患者插導尿管、胃管,病人的嘔吐反射、劇烈咳嗽都會直接將汙染物噴濺到執行操作的醫生身上,儘管有充分的防護,但對於一些從未有過防疫經驗的年輕醫生而言,需要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

好在我們救援隊的醫護人員都已經逐漸適應了這樣的工作環境,面對各種操作也更得心應手。

抗擊新冠肺炎是我第三次直面惡性病毒。如果將非典、伊波拉、新冠肺炎的防治難度排序,我覺得新冠肺炎是最棘手的,也是壓力最大的一次。在與非典、伊波拉的戰鬥中,我們兩次戰勝,這次我也堅信定會勝利。

新冠肺炎是一位全新的對手,治療手段也是在邊摸索邊改進中,我們此次徵召的援助隊伍中,不止有呼吸科、急救科、感染科的醫生,還有心臟、腎臟、風溼病、血液病等多個專業的醫生。因為我們在研判時發現,重症患者中合併症的發生率很高,只有綜合多學科的聯合診治才能最大限度的治癒患者。

此外,圍繞新冠肺炎展開的藥物臨床科研也在緊鑼密鼓進行。由瑞金醫院牽頭的國內多中心藥物臨床試驗已經獲批,我們將圍繞硫酸羥氯喹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展開臨床試驗。我們病區也是本次多中心研究的成員之一。自2月20日起,這款在治療新冠肺炎中有一定效果的抗瘧疾「老藥」,將在多家醫院同時進行臨床試驗,以獲得更多臨床數據,並加速驗證用藥效果。

儘管患者數量眾多,但現在我們重症病房裡工作已經進入正軌,目前接治的62名重症患者中,只有1例死亡。多位患者在醫療隊的治療下,轉危為安,轉至方艙醫院或者其他輕症病房繼續接受治療,有些患者也已基本痊癒,準備出院。

有一位重症病人在醫療隊精心的治療下,病情逐漸好轉。一次查房時,她通過防護服上寫的名字找到我,並對我說:「雖然我不知道你長什麼樣,但是我一輩子都會記得你,謝謝你。」

辛海光(左二)在病房前與同事合影。受訪者供圖這是我到達武漢後心中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目前,這場抗疫戰鬥已經到了攻堅的階段。我最希望的就是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儘早控制疫情,讓每一個人都能儘快回歸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的孩子今年上初三,馬上要中考了,在他學習最關鍵的時刻,不能陪伴在他身邊,希望他能夠理解,也希望他能保護好身體,不要擔心我,安心學習。

相關焦點

  • 驚聞新冠病毒人傳人,《花冠病毒》「成真」,她「痛不欲生」……
    她走訪抗擊「非典」的一線醫生護士,包括外交部、國家氣象局以及從「非典」中恢復過來的病人,結合自己的經歷,醞釀沉澱了八年,於2012年寫出《花冠病毒》。「這些天,問候的朋友很多,大家都同時問到一個問題,『八年前是如何預見的?』」日前,深居北京的著名作家畢淑敏接受了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副刊記者專訪,她說:「我希望它永遠只是預見,而非重現。」
  • 非典與新冠病毒的區別
    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此次檢出的新型病毒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並已獲得完整的基因序列。它與非典(SARS)都屬於β屬,但二者之間存在基因差異,所以二者的感染力、導致的病症以及預後等方面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異的地方。 1、症狀。
  • 天熱了,新冠病毒為什麼沒有像非典那樣消失
    隨著天氣的回暖,人們開始在心裡默默盼望著,這次疫情也能像非典一樣,在夏天來臨時結束。但是,到目前為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蔓延。這是為什麼呢?回顧非典疫情從2002年11月份開始,到2003年7月初真正結束,整個時間跨度將近8個月。很多人仍記得,當年的非典,越到夏天疫情形勢越好,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到了相對比較高溫的5、6月份,SARS病毒好像莫名地突然消失了。
  • 歐洲找到第一條新冠病毒感染鏈:早在一月底,德國感染者飛往上海
    德國科學家對新冠病毒研究過程中,發現了歐洲第一條記錄在案的感染鏈,其中一位感染者曾經搭乘航班,從慕尼黑飛往上海……就是這樣一抓一握,在看似簡單隨意的日常動作裡,新冠病毒開始傳播。兩天後,大樓裡兩名員工,共用一個電腦工作站,病毒再次傳播;次日,這兩名員工中的一個,參加了一場九十分鐘的公司會議,在隨後的十二天裡,參會者中有十六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 比起「新冠」,這4種病毒不僅擅長偽裝,還可能致癌
    屋裡太乾燥,呼吸道病毒傳得快!世衛組織給「健康溼度」劃了標準 天暖能阻止新冠病毒嗎?專家:這兩個因素增加了難度 貓感染新冠會傳染人? 每個吃膩了家裡飯菜的人,跟營養專家學5招「改造」家常菜 武漢一線的「她」力量!記者還原抗疫女將們的溫柔堅守 新冠比非典狡猾的多!一線專家解讀17年抗疫有哪些進步 從死神手裡搶人!
  • 上海援鄂小護士在雷神山畫勵志漫畫
    幾個漫畫版的投身抗「疫」一線的白衣戰士,旁邊配以一句句話語:「哪有什麼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罷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武漢加油!」雷神山醫院感染二科是仁濟醫院援鄂醫療隊接管的病區。這條走廊是仁濟醫院援鄂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工作人員每天通向重症病房的一條道路。
  • 新發現!基於非典的後續研究,一化合物可阻止新冠病毒複製
    據《新華社》報導,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證實,一種名叫α-酮醯胺13b的化合物能夠起到阻止新冠病毒複製的作用。科學家宣稱,將繼續致力於該化合物的研究,因為它已經被證明有成為新冠病毒藥物的潛力。
  • 西方出現未知新病毒!最有發言權的醫生警告:比新冠病毒更致命
    據外媒本月24日報導,非洲大陸出現一種未知病毒,在剛果(金)偏遠小鎮,一名當地女性表現出與伊波拉出血熱相似的早期症狀,該女子和她的兩個孩子接受了伊波拉病毒檢測,結果均為陰性。之後,檢測結果被送到剛果(金)國家生物醫學研究所(INRB),以待進一步分析,接診該患者的醫生認為,這名女子是一種新未知病毒的"零號病人"。
  • 新冠病毒的真面目
    肆虐的新冠病毒究竟長什麼樣?一組彩照揭開它的「真面目」。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落基山實驗室(NIAID-RML)於當地時間13日宣布,其位於蒙大拿州的洛磯山實驗室,11日在掃描和透射電子顯微鏡上拍攝了新冠病毒(SARS-CoV-2)的圖像,清晰顯示出新冠病毒用來入侵宿主細胞的棘突蛋白。
  • 新冠病毒感染者到底隔離多久才安全
    穆格·切維克及其同事分析了新冠病毒在傳播過程中的動力學,並比較了非典和中東呼吸症候群病毒。研究人員分析了2003年至2020年6月發表的近1500項研究,其中大多數患者病情嚴重,需要住院治療。他們從79項新冠病毒研究、11項中東呼吸症候群研究和8項非典研究中獲得數據後發現,無症狀患者與有症狀患者攜帶的新冠病毒數量似乎差不多,但無症狀人群似乎能更快地將病毒從體內清除。該研究總結稱,新冠肺炎患者通常在出現症狀前一兩天至約5天後傳染性最強。
  • 如何才能讓新冠病毒徹底消失?或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缺一不可
    如果現在新冠病毒能夠徹底消失,所有地方的人都可以不用戴口罩回到從前的生活狀態,恐怕很多人做夢都能笑醒。因為即便是很多地方已經不用戴口罩了,但公交車、地鐵、火車或飛機上還依然需要,這些地方本就空氣流動困難,夏天戴著口罩只嫌憋悶。
  • 醫藥生物技術 | 繼上海後,廣東又出現英國變異新冠病毒!病毒變異了...
    原創 藥葫蘆娃 藥葫蘆娃1月3日,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宣布在一名英國輸入新冠肺炎確認病例的咽拭子樣本中發現了B.1.1.7突變株,與近期英國報導的變異病毒基因序列高度相似。這是我國繼上海輸入性病例後發現的又一英國變異病毒。
  • 拉斯克醫學獎將授予破解新冠病毒疾病的探索者
    從目前情形看,中國科學家和科學家醫生距離榮獲拉斯克大獎的希望越來越遙遠了。疫情高峰過後一切回歸原位,沒有太多人再去關注疫情,更沒有多少人苦心鑽研病毒致病機理和創新研發疫苗方法。破解新冠病毒致病和預防療法可能是別人的事情了。如此坦言並非悲觀失望,而是實事求是。社會一旦有了疫苗,疫情控制住後恢復正常,一切到此為止了。非典如此,新冠肺炎亦如此。
  • 新冠病毒正式命名SARS-CoV-2,國際委員會稱新冠與SARS病毒是「姐妹...
    幾乎在WHO發布會同時,ICTV專家組在其官網及預印版平臺BioRxiv發布了有關病毒命名的詳細說明。由於分類名中帶有SARS字樣,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給出的這一結果頗為叫人迷惑。它與2003年爆發非典疫情的SARS病毒關係究竟是怎樣的?
  • 新冠的最早發現是何時?答案來了,多國的新冠病毒發現時間提前
    新冠病毒的爆發,各國都在探索病毒最早的起源是在哪裡。然而今日有相關報導多國的新冠病毒最早出現都提前了。這一下可熱鬧了,看川普怎麼收場。今天看到一條新聞,不知道是應該振奮呢還是應該感到難過。我們知道新冠肺炎最早在武漢出現的時候,人們並沒有很高的重視,隨後快過年那段時間,疫情全國爆發。緊接著就是全民隔離,全國抗疫,中國各個地方的醫護人員匯聚武漢。這段抗疫的時間,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零感染,他們交出了一份讓全國人民都讚嘆不已的答卷。隨著病毒的消散,全國各地人民也紛紛走出家門,人們慢慢地回歸正常的生活。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除了研究如何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患者之外,研究中的很大一部分問題集中在新型冠狀病毒是如何產生的,它於何時何地首次出現,何時開始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該病毒是否來自於蝙蝠,在傳染給人類之前有沒有中間宿主,以及新冠病毒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除了研究如何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患者之外,研究中的很大一部分問題集中在新型冠狀病毒是如何產生的,它於何時何地首次出現,何時開始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該病毒是否來自於蝙蝠,在傳染給人類之前有沒有中間宿主,以及新冠病毒為何能如此快速地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等問題。至今半年多過去了,科學界對上述問題尚無共識。近期,俄羅斯科學家對其中一些問題的研究或許有重要意義。
  • 病毒是什麼?病毒從哪裡來?上海科技館帶你直面病毒!
    病毒是什麼?病毒從哪裡來?面對疫情,中國如何快速反應、高效防控以及全民參與?我們未來怎樣與病毒長期共存?這是上海科技館自3月「重啟」後的首次原創展覽,關注點放在了「病毒」上。7月15日,在二樓特展廳推出原創展覽「命運與共,攜手抗疫——科技與健康同行」,展期4個月。展覽由序廳及病毒星球、暴發·戰「疫」、共享未來三個版塊組成。不用懼怕,小布帶你走近病毒的世界。序廳:思辨 病毒是永遠的敵人嗎?
  • 「新冠病毒有變體,A類流行於美澳」?張定宇回應
    人民網北京4月12日電(記者曾偉 彭心韞 薄晨棣)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最早打響全民戰「疫」的地方,新冠肺炎疫情的風暴之眼。隨著國內疫情的逐步好轉,金銀潭醫院的工作發生了哪些變化?對於當前全球的疫情趨勢,被稱為「鐵人院長」的張定宇有怎樣的看法?回顧這場戰「疫」,有哪些事情最難忘?
  • 新冠病毒感染者到底隔離多久才安全|患者|研究|隔離|...
    即使做更多的檢測,如果不能確保人們自我隔離,也無法控制病毒的傳播。在美國,很多人在感到不適的一兩天之後才進行病毒檢測。由於延誤,許多人延遲兩三天才收到檢測結果。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病毒學家麥可·米娜表示,即使在出現症狀後的第一天就做了核酸檢測,等拿到結果時準確性也已沒有那麼高。穆格·切維克及其同事分析了新冠病毒在傳播過程中的動力學,並比較了非典和中東呼吸症候群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