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X光攝影| 果殼 科技有意思

2020-12-07 果殼網

如果想知道一部摩託車的內部構造,會用什麼方法呢?普通青年會去用搜尋引擎,人類幾乎所有的知識都能通過搜尋引擎找到。那麼文藝青年呢?文藝青年會用X光攝影為我們營造出一個不一般的透視世界。

在英國,有一位文藝青年休·特維(Hugh Turvey),他端起相機,用X光攝影為我們呈現出異彩紛呈的透視世界。

談起創作,特維稱自己更像是一個工匠,而不僅僅是一名藝術家。在拍攝的前期,他需要為拍攝對象設計出一部「唯它專屬」的拍照設備。他說:「我沒有找到對任何對象均適用的設備,也沒有想過這臺設備是可能存在的。所以,對於每件作品,我都為其設計出一套獨一無二的設備,以得到最佳的拍攝效果。這一點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捕捉小件的低密度的物品時的要求,就與拍攝精密複雜的儀器時所需要的設備完全不同,甚至對於同一物品,微小角度的差別都必須重新設計拍攝器材。」

所以,特維的工作室像是一個大工廠,各種機械零件、醫療配件和攝影器材隨處可見。其在拍攝時採用的攝影技術與普通相機更是截然不同,他沿襲了被稱為「photograms」的傳統攝影技術,將要拍攝的物體直接放在感光紙上,然後進行曝光。感光紙根據物品不同區域的不同透明度可以得到從白到黑、層次漸進的灰度圖像。與傳統的photograms技術不同在於,特維用以曝光的光源頻率不再局限於可見光,而是更高頻率的X光。X光具有穿透物體的能力,根據穿透區域密度和物質的不同,X光會有不同的殘餘量用以曝光,從而實現透視的效果。

所以,特維稱自己的X光攝影並不是簡單的藝術,而是結合了多項複雜的技術。在拍攝時,要結合過曝光技術和多次曝光技術。在膠片處理上,要考慮化學處理和濾波。同時,設計拍攝設備時,又要考慮到機械和物理的知識。據特維說,由於沒有鏡頭來預覽成像效果,所以在拍攝之前必須對要拍攝的物體了如指掌,明確各處明暗和細節的展現方式,為不同的需求計算出不同的曝光值。即便如此,得出來的結果還是存在著偶然性和較大的偏差,需要反覆多次調整各處細節,才能得到滿意的照片。

在特維的作品中,比起精準的透視細節,更拉轟的還有斑斕的著色,一掃原始X光圖片中乏善可陳的黑白色,更渲染出被攝物品栩栩如生的生命感。這些豐富的色彩是通過怎樣的技術手段實現的呢?特維給出的答案著實令人意興闌珊,在現階段,其著色均是手工添加的。不過,與其他的X光攝影家不同的是,除了著色以外,他的照片再無任何後期處理。

除了這些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外,讓休·特維聲名鵲起的另一產品,是為iPad上專門設計的電子書,《X is for x-ray》。在書中,他用26種常見的日常用品對應26個英語字母,為每個物品呈現出逼真的「三維」透視效果,可通過指尖在屏幕上的互動操作實現放大和縮小,也可以旋轉觀察。

這些物品的X光透視圖,均由特維傾力打造。那麼,又是怎麼由二維的靜態透視照片得到三維的動態透視效果呢?

其實,這只是一個「障眼法」,細心的用戶可以發現,X is for x-ray的三維旋轉中,並不是對於任何一個方向的旋轉軸都可以實現旋轉的,而是只能繞著垂直軸,實現360°旋轉。所以,此時屏幕上所呈現的三維效果,是假三維,由圖像拼接技術所得到的。其原理為,在拍攝時將原始物體固定,在某一固定的水平面上,以物體為圓心,相機繞圓心旋轉360°進行拍攝,得到一組圖片。然後,通過圖像匹配和圖像融合兩個步驟,得到圖像拼接的結果,以實現任意角度的環視效果。在這種技術下,如果拍攝的密度足夠高,即可實現非常逼真和高效的單軸旋轉結果。其技術弱點就是,旋轉軸固定,無法實現球面的360°任意旋轉。

不過,僅為了實現單軸旋轉的酷炫效果,Turvey也一定是煞費了苦心。

特維自稱,其早期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俄國的結構主義(Constructivist concepts)文化,即通過各種事物表象系統隱藏下的各種關係,探尋出一種新的表現方式。Turvey深諳其內涵,並將其運用到作品實踐中。他的作品正如他最喜歡的那一句話,seeing the unseen。

看到,看不到的世界。就讓我們由這句話,開啟特維為我們營造的奇幻透視之旅吧。

玫瑰

百合

百子蓮

海芋

風信子的成長過程

魔術師的兔子

X is for x-ray視頻:

X is for x-ray的網址:http://www.touchpress.com/titles/xray

相關焦點

  • 姬十三:果殼有意思,我沒意思
    從創業初期一個「理工科出身的文人」變成一個「做有趣事情的無趣的人」,果殼的內容矩陣不斷壯大,姬十三的身份也隨創業階段而升級,就像以前幾十名員工親切地叫他「十三」,現在團隊200多人稱他為「老闆」。姬十三成為「老闆」,果殼核心「有意思」成為「老闆的執念」的同時,也成為這家科普內容平臺的基本要求。
  • 果殼220W+之後:未來科技傳播怎麼玩?
    那麼果殼是用了什麼法寶,讓高冷的科學對大眾敞開懷抱呢?關鍵詞三:視頻如今不做視頻根本不敢出來混,科技類的新聞視頻當然也不能缺位。小而美的科普視頻能展示出生活常識和科學研究背後的無窮魅力,高端攝影及動畫技術的應用也常常帶來讓人嘆為觀止的效果。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商業有本事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商業有本事 2015-06-02 15:05
  • 樹立正確手淫觀| 果殼 科技有意思
    (來自性學家李志民博客)(果殼性情微博,重口味慎入 http://t.sina.com.cn/guokrsex )
  • 【專訪】MOOC學院宗唯伊:她比科技更有意思
    【專訪】MOOC學院宗唯伊:她比科技更有意思 作者:東瓜 發布時間:
  • | 果殼 科技有意思
    刊物:Sciencedaily網站7月7日導讀者:風之精靈王原文:請看這裡圖片來源:Sciencedaily(果殼環球科技觀光團微博
  • 【果殼3周年】性情站十大文章推薦!
    轉眼間,果殼已經3歲了。(此處應有掌聲)三年來,果殼主題站奇文屢出,力求將有意思的科技融入簡明生動的文字中。哈姆太郎曾經曰過:「即便我身處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節操之王。」作為果殼網最有節操、沒有之一的主題站,性情站三年來最受矚目、最值得推薦的10篇文章究竟是哪些?現在就為你揭曉。  PS: 什麼?你問如果把這些文章都看完了,接著該做什麼?唔,你說呢?
  • | 果殼 科技有意思
    (參考資料3中有果殼網友整理的《人類性反應》的內容)。性愛的科學在《人類性反應》一書中,馬斯特斯醫生與維吉尼亞首次提出人類的性反應分為四個周期——興奮期、平臺期、高潮期和消退期。這四個階段的劃分並不是臆想,而是來自於包括心律等生理數據的分析和比對,具有很高的精確性。
  • 科學松鼠會架構升級 泛科技主題網站果殼網上線
    2010年11月14日,北京——秉持面向大眾傳播科學文化的使命,著名民間科普組織科學松鼠會宣布對組織架構進行全新升級,創建民政註冊的公益性非營利機構哈賽科技傳播中心,管理以科學松鼠會為旗艦的科普項目群;以及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推出泛科技主題網站果殼網(Guokr.com)和圖書品牌果殼閱讀
  • 松鼠的11年果殼夢-虎嗅網
    科學松鼠會註冊的主體名為「哈賽科技傳播中心」,「哈」取意為喜歡,「賽」則取意為新文化運動中的「賽先生」。隨著最高領導人「把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的觀點提出,以及去年中小學課標裡「科學」課程的加入,將給未來科學愛好者提供充足的土壤。創業如同混實驗室在果殼成立第二年的時候有過一場關於「午餐到底應該幾點吃的辯論」。
  • 果殼網:2017年度十大科技謠言
    今天果殼網公布了《果殼年度榜單:2017年度十大科技謠言》,這一年,有正經研究被誤讀,也有陳年老謠又新傳。幾乎所有朋友都被其中一個或多個謠言嚇到過,看完絕對可以淨化智商,掃除文盲。2017年你還知道哪些科技謠言嗎?在評論裡說出來,讓大家樂呵一下。
  • 神秘大V探秘美麗南沙!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神秘大V探秘美麗南沙!活動邀請了新浪微博平臺上的多位科普、文化、旅遊領域博主——@高慶一、@瘦駝、@沫_More、@奧卡姆剃刀、@愛美實驗室、@蘸鹽,聯同廣州本地主流媒體,共同組成超2000萬粉絲的城市探秘團,深入當地,探尋傳統文化、休閒活動、創新科技等方面的小康生活。
  • 科研工作者們,果殼網科學人向您約稿!
    隨著越來越多科研人員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開始主動在果殼分享科研成果,比如這篇文章,就是論文發表在《科學》(Science)的同時,論文的第一作者為果殼撰寫的科普版本。又如另一篇,是《PLoS Genetics》一篇論文的作者在接受採訪後主動將答覆整合成一份脈絡性的介紹。
  • 【論文故事】用基因組圖譜揭開蛛絲與毒液奧秘| 果殼 科技有意思
    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傑斯帕·貝奇佳德(Jesper Bechsgaard)對果殼網說,「選擇捕鳥蛛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團隊的一部分研究者研究捕鳥蛛消化液中的蛋白質,基因組序列將為他們提供幫助。而選擇隆頭蛛是因為我們正試圖了解它們的社會行為對基因組的影響。當然,基因組序列也更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 奧克斯空調與果殼一起,終於發現了今夏更好的避暑黑科技
    在今夏來臨之際,民族知名空調品牌奧克斯和果殼攜手,和千萬網友一起終於發現了今夏更好的避暑「黑科技」。奧克斯空調還與果殼一起,把網友們的這些原創腦洞內容,拍成了搞笑視頻。為迎接夏日炎熱挑戰的所有人送去一些快樂。雖然通過展示各種花樣百般的試驗,看得出消暑解熱不容易、折騰半天可能也可能沒啥效果。但經過對比,奧克斯京燦一級能效空調在避暑降溫方面不但是黑科技般的存在,更印證了「有奧克斯空調,今夏避暑省錢又省力」的「科學」實證。
  • 知乎與果殼:情懷之下,只有無奈
    無獨有偶,僅幾天後,果殼旗下的在行也推出了一個輕型應用,叫做「分答」。因為兩款產品都是「知識共享」與「知識變現」的探索,一時間在科技行業內引發了廣泛的熱議。其實,知乎和果殼作為國內的兩大知識社區,推出至今即一直被眾多媒體關注,而它們常被受質疑的也是「如何變現」的話題。如今,它們推出的產品正是「一次有關內容變現的實驗」,引發廣泛傳播和熱議也順其自然。
  • 「果殼」姬十三:除了「破殼」 再無興趣
    現在,姬十三和果殼MOOC學院正試圖顛覆這一排名。  不斷「破殼」的人  姬十三的外貌,和你想像中的年輕網際網路創業者的標準形象一模一樣,連那幅黑框眼鏡,都那麼符合你的預期。  走在科學與文藝混搭風的果殼工作區裡,他不大像一名CEO在巡視領地,目光有些隨意而飄忽,腦子裡總像在想事情。員工們不時圍上來,「十三,你看我們做的東西怎麼樣?」
  • 科普 | X光、CT、核磁共振…你了解嗎?
    我們在醫院檢查的時候,有的醫生會說:你先拍個x光,查出來有必要我們再拍個ct。這讓很多小夥伴們一頭霧水:為什麼照了x光,還要照ct?為什麼不能直接拍ct呢?為什麼有時候要做昂貴的核磁共振呢?這些令人一頭霧水的問題,今天我們一一解答。
  • 「果殼傳媒」玩起流行科學
    昨天下午,帶頭大哥姬十三等一幫松鼠幹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風光亮相,松鼠會全新升級——創建民政註冊的非營利機構哈賽科技傳播中心,以及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  身處果殼,心懷宇宙。新成立的果殼傳媒,是「松鼠們」為創造出「DISCOVERY」這樣的科技媒體品牌夢想而建立的一個泛科技綜合性傳媒,包括果殼網、果殼閱讀、科技品牌傳播等多項業務。
  • 知乎與果殼的殊途同歸
    就在本月,傳出知乎獲得22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的消息,同時,一直很少在科技媒體曝光的果殼網,其創始人姬十三也首次對外發聲,講述果殼模式,一篇《果殼網到底做什麼》引發行業關注。 知乎:混合型的經驗互助平臺 今天看起來,知乎像是在講「一個更好的豆瓣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