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炳臣
當晨曦劃破夜空,第一縷陽光灑在臨泉縣杜莊社區的千畝種植園上時,村民常常能夠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在田間徘徊。他時不時地停下來一會兒查看蔬菜長勢,一會兒向管理人員詢問蔬菜的市場行情。
他,就是農行安徽分行駐臨泉縣杜莊社區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長馬建軍。一名矢志不渝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上的農行幹部,一名把汗水和心血傾灑在脫貧攻堅路上的共產黨員。
三年的歲月在漫漫的歷史長河裡或許是一瞬間,在馬建軍的記憶裡卻是一千個奮戰的日日夜夜,在杜莊社區的群眾眼裡,是家園走向美麗富裕的蛻變過程。
三年裡,杜莊社區471名貧困人口甩掉了貧困的帽子,貧困發生率從9.2%降至0.18%。
所有的一切變化,都要從三年前說起,從馬建軍的到來說起。
一
2017年7月26日,對於大多數人都是一個十分平常的日子,而對於時任安徽農行阜陽分行副行長的馬建軍來說,卻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天,他接到了自己新的任職命令,被選派擔任臨泉縣杜莊社區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說實話,馬建軍接到組織選派任命時,心情十分複雜,甚至有些畏難情緒。首先他感到自己不熟悉扶貧,害怕辜負組織的期望,其次考慮到家中父母年邁,兩個小寶剛出生3個月,離不開他這個家中的頂梁柱。那一天,父親和他在客廳裡坐了很久,父親對他說「你是一名共產黨員,服從組織安排是黨性的體現;誰也不是天生就會,不會可以學嗎,我相信你能幹好,至於家裡的事你就不用操心了。」
馬建軍雖然自1996年到農行工作以來,所從事的工作都與「農」字相關,但是直接參與農村工作的經驗很少,更別說是扶貧這麼重要的工作了。到了社區以後,他處處像個小學生一樣虛心學習,用心求教。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有關論述,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認識,掌握相關的扶貧政策;通過逐戶走訪調研,會議研討,很快了解到了村情縣情,讓自己迅速融入到了杜莊的脫貧攻堅事業中。
為了找到杜莊社區貧窮的結症所在,馬建軍帶領著駐村工作隊和兩委幹部走遍了杜莊的每一個角角落落,多次召開群眾會、徵求意見懇談會、鄉村大課堂等問政於民,深入到群眾中間了解杜莊發展的第一手資料,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杜莊社區第一個三年發展規劃,確定了依託區域優勢、打造特業產業園的發展理念。
「君子敏於行而納於言」。馬建軍就是這樣一位不善言談,只知埋頭苦幹的實幹家。規劃制定以後,他很快全身心的投入到實施中,那段時間,要不是父親打電話來詢問,他都忘記了已經一個多月沒有回家看看了。
二
2017年,馬建軍剛剛駐村扶貧時,在村召開的第一次黨員大會,參會黨員多數是老人,82名黨員中,29名在外流動黨員無一參會。在談到黨和國家的扶貧工作時,老黨員們黨性很強,覺悟很高。但談到社區發展時,卻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和路徑。他在走訪群眾中,了解到社區的多數年青人都選擇在外打工,不願意在本地發展。為了鼓勵在外流人員回鄉創業,馬建軍首先與本村外出成功人士取得聯繫,重大節日相互交流認識。在每次的黨員活動日,他主動向流動黨員打電話溝通思想,了解大家的思想動向。春節期間還召開外出務工回鄉人員座談會,暢談村級發展和治理工作。通過不斷努力,年青流動黨員參加會議的多了,積極獻計獻策的多了。隨著環境的改善,回鄉創業人員逐步增加,村內也成立了多家專業合作社。
杜莊社區黨支部當時是個軟弱渙散黨組織,存在問題較多,但班子不團結是主要原因。加之各種歷史、家族、利益等問題交織在一起,矛盾突出。班子不團結的根源在於辦事不公開、責權利不清,造成成員之間互不服氣、互不支持、互相刁難,村內正常工作無法開展。面對問題,馬建軍積極向上級政府領導建議:一是建議支書、村長一肩挑,有利於加強黨的領導和提高辦事效率;二是建議將優秀年青幹部充實到村兩委班子,進一步提升基層治理水平;三是認真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重大事項會議審議,公開處理的方案和結果。
嚴格要求自己是馬建軍的一貫作風。2018年,在一次社區組織生活會上,馬建軍首先向村支部提出要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要求黨員做到的,他和支部書記、委員必須要首先做到;要求群眾做到的,黨員幹部必須率先做出表率。其次是開展談心活動,馬建軍經常與村支書、社區幹部談心談話,交流思想和工作方法,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提高,不斷增強自身為民服務的情懷和做好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個好的幹部,不但要自身當表率,還要建立一個團結的隊伍。怎樣「抓黨建、促脫貧」,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是馬建軍的首要任務。通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堅定黨員的理想信念,增強政治定力;通過建立社區周二學習制度,進一步增強黨員幹部的認知水平,提升黨員幹部的政治能力。在隊伍建設上,通過改選優化幹部隊伍結構,積極培養優秀年輕幹部,先後有4名年青後備幹部進入兩委班子。在組織建設上,完善相關管理制度,規範「三會一課」,監督村級班子議事、決策程序等。通過開展「第一書記黨課」等一系列活動,有力地提升了村兩委的凝聚力、戰鬥力。同時,將基層黨建與經濟發展掛鈎,培養幹部創業能力,真正發揮致富帶頭人的引領作用。
社區老支書杜國敏目睹了這幾年的變化,他經常說「杜莊社區這幾年有了很大的變化,最關鍵的是班子變強了,幹部為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改觀。」
2018年度杜莊社區黨支部評為臨泉縣星級化標準黨組織,2019年度又連續7個月份奪取街道流動先進單位。目前,杜莊社區兩委班子工作已步入正規,班子成員團結,戰鬥力強,成為帶領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戰鬥堡壘。
三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總書記的這句話時時激勵著馬建軍,如何為民辦事、如何讓貧困群眾早日擺脫貧困。成了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調查走訪,他了解到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馬建軍認為杜莊要發展,首先要解決好大家的思想認識問題。為此他積極尋求切入點,採取多種引導措施。通過談心談話、技能培訓等方式,增強貧困群眾"我能脫貧"的能力。其次,他帶領當地群眾四處參觀學習,用身邊的人的成效對比,增強貧困群眾"我要脫貧"的動力。為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馬建軍組織全社區通過開展「扶貧有我,愛心同行」等活動,鼓勵學生從小立志,勤於學習,增強貧困群眾"絕不返貧"的信心。
記得馬建軍剛到杜莊社區時,社區沒有主導產業,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為發展社區產業,2017年年底,馬建軍組織社區幹部、當地種植大戶多次外出參觀學習,後經考察,確定規模種植大棚蔬菜的目標。但真到項目實施時,不少村民和村幹部卻打起了退堂鼓。「城裡來的幹部,不過來『鍍鍍金』,哪會真幫村裡謀發展!」「投那麼多錢,能收回來嗎?」「東西種出來,往哪銷?」。 面對部分群眾不理解、不支持的現狀,他沒有退縮,主動和群眾溝通,決定利用自身的行業優勢,通過金融扶貧支持產業扶貧,由產業扶貧帶動就業扶貧,增加貧困戶收入,帶領群眾擺脫貧困,走上致富路。
2018年年初的一天清晨,剛剛外出參觀回村的種植大戶王春禮來到村部,與馬建軍交流自己的想法。「馬書記,我搞大棚蔬菜種植已經多年了,一直規模不大,積累了一定經驗,通過這段時間學習,很有想法,但合計一下,資金有點缺口。」之後,馬建軍及時聯繫縣農行進行調查評估,為其辦理「鄉村振興帶頭人」 貸款10萬元。目前該農場蔬菜大棚種植面積已擴大到60餘畝,帶動當地4戶貧困人口勞動就業增收。
無獨有偶,杜莊社區養殖企業也面臨資金短缺的難題,他又幫助企業通過「勸耕貸」模式獲得貸款50萬元,用於該企業擴大生產。目前該企業存欄黃牛350餘頭,帶動6戶貧困戶人口就業增收。
為了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馬建軍又積極實施了「引鳳入巢」項目,引進阜陽市弟兄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駐杜莊社區,流轉1200畝土地,開展「供港蔬菜基地」建設,進行規模化種植,帶動當地貧困人口36人勞動就業。
在發展杜莊社區產業的初期,馬建軍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沒有吃過一頓安生飯,為此還累的大病了一場。可看到1200畝「供港蔬菜基地」建成後,社區群眾務工時喜悅的笑容,他感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心在充滿了成就感。
貧困戶杜朝偉說「馬書記到村後,積極為群眾辦實事,現在我不僅有土地流轉收入,還能在地裡幹活,獲得一些務工收入,村集體發展產業還有部分收益分紅收入,我對脫貧充滿了信心。」
四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堅定了顯現了馬建軍的初衷。
春節假期期間,由武漢而引發的新冠疫情席捲而來。杜莊社區是臨泉縣首例發病地之一,社區從武漢返回的人員多達72人,防控形勢異常嚴峻。他得知這一情況後,不顧家人的勸阻,立即將不到3歲的孩子送到70多歲的父母家中,和愛人共赴抗疫一線。到村後,社區張東生書記見到的第一句話,「馬書記,你怎麼來了,這裡現在被列為疫情高風險區,一定要注意防護。」
「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人民需要的時候,黨員幹部越要挺在前面,做出表率。」他不停告誡著自己,並及時與社區幹部一起奮鬥在抗疫一線。為解決最急需的問題,他及時向省農行匯報,為社區捐贈口罩等防護物資。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村裡實行了全封閉管理,社區有30戶特困群眾需要上門幫扶,他第一個衝在前頭。貧困戶王春領,母親80多歲,無勞動能力;妻子患有先天性精神疾病,一家3口僅靠他打工維持生活。疫情期間,王春領本人突發感冒,幾天沒有出門,家中生活物資逐漸用完。得知這一情況後,他立即帶領駐村工作隊為其送去了大米、口罩等生活必需品,解決了其燃眉之急。同時又聯繫了社區醫生,及時為其測量體溫開展診治,在排除新冠肺炎後,又送上治療藥品。
新冠疫情期間,他始終和社區兩委幹部一道堅守崗位,衝鋒在前。當疫情有所好轉時,他又深入走訪排查,為貧困群眾及時送去《就業指南》,幫助237人聯繫崗位穩定實現就業。對於有特色種養業條件的貧困戶,積極向其宣傳特色種養業獎勵政策,鼓勵其及時發展種養業。在此期間,社區貧困戶張東陽,新種果樹9畝;蘇振起等16戶貧困戶辦起了家庭養雞場。另外,他積極協調各方力量,促進社區種植企業復工復產,召集社區群眾80餘人及時上崗,解決「蔬菜基地」企業的用工困難。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貧困戶產銷出現脫節情況。馬建軍積極與阜陽農行聯繫,在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來臨之際,開展「購一份農產品、獻一顆關愛心」活動,鼓勵員工積極採購滯銷的小雞。通過逐戶摸排對接、聯繫宰殺場所、安全保質運輸等環節,購買社區貧困戶自養雞400餘只,有效解決了群眾的燃眉之急。
三年來,在安徽分行黨委的堅強領導和支持下,馬建軍帶領駐村扶貧工作隊,始終將「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貫穿於工作中。通過安徽分行的定點幫扶和駐村工作隊的不懈努力,已向杜莊社區累計投入資金50萬元,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6個,引進產業項目2個,惠及全社區1708戶7157人受益。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71人脫貧,2018年社區從貧困村中出列。杜莊社區的貧困村「稱號」已甩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得到明顯改善,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舉手向朝陽,汗水換芬芳。馬建軍帶領社區幹部群眾,正在瞄準新的工作目標,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揚起小康的風帆,向著實現共同富裕而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