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2050 計算革命簡史】從摩爾定律到「消失」的計算機

2020-11-22 搜狐網

原標題:【1971-2050 計算革命簡史】從摩爾定律到「消失」的計算機

1 新智元編譯

來源:theguardian.com

編譯:聞菲

AI復始,萬象更新 !

新智元祝廣大訂戶雞年大吉!

新智元啟動新一輪大招聘:COO、執行總編、主編、高級編譯、主筆、運營總監、客戶經理、諮詢總監、行政助理等 9 大崗位全面開放。

簡歷投遞:jobs@aiera.com.cn

HR 微信:13552313024

新智元為COO和執行總編提供最高超百萬的年薪激勵;為骨幹員工提供最完整的培訓體系、高於業界平均水平的工資和獎金。

加盟新智元,與人工智慧業界領袖攜手改變世界。

新智元導讀《衛報》特稿,摩爾定律快要走到盡頭,但計算革命不會終止。更好的軟體編程、3D晶片和量子計算等方法應運而生,其中雲計算將成為業界應對摩爾定律消亡的最佳手段,物聯網(IoT)的興起將讓我們逼近一個「消失點」,此前計算機的形體從大到小,此後計算機將變得「無形」,使計算無處不在,智能融入日常生活。

1971年,其時名不見經傳後來名震矽谷的英特爾發布了一款名為 4004 的晶片。這是世界上首個商業微處理器,它將所有電子電路都整合在了單一的一個微小包裝裡,這在當時是個奇蹟。這款晶片有 2300 個電晶體,每個電晶體寬約 1 萬納米,相當於一個紅細胞的大小。

2015年,已經是全球領先晶片製造商、當年年收入超過550億美元的英特爾發布了 Skylake 晶片。英特爾公司沒有公布具體的數字,但推測 Skylake 晶片每塊大約擁有 15 億到 20 億的電晶體。採用 14 納米製程,一塊 Skylake 晶片體積之小,肉眼幾乎看不到。

摩爾定律快要走到盡頭

人人都知道現代的計算機比以前的好,但很難說清楚具體怎麼個好法,因為其他再沒有什麼消費者科技產品比計算機發展得還要快。世人常用汽車來類比:如果從1971年開始,汽車也以與計算機晶片相同的速度發展,那麼到2015年最新型的汽車最高時速將達到每小時 4.2 億英裡左右。這大約是光速的三分之二,能夠在不到五分之一秒的時間裡繞地球一圈。如果這仍然太慢,那麼在2017年年底之前,還可以再快兩倍的模型車就能在展廳裡展出了。

這種飛速的進步是 1965 年由英特爾的創始人戈登·摩爾首次觀察並且提出結果。摩爾指出,可以擠在集成電路上的電子元件數量每年都會增加一倍。後來這個數字修改為每兩年,從此「摩爾定律」為整個計算機行業設定了步伐。每年,英特爾和臺積電等公司花費數十億美元來計算如何縮小進入計算機晶片的組件。一路走來,摩爾定律幫助建立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晶片被植入從水壺到汽車各種東西裡,數百萬人在虛擬世界中放鬆,金融市場由算法操控,專家擔心人工智慧將很快取代人從事所有的工作。

但摩爾定律的推動力量幾乎也要走到盡頭。每次你製作晶片時,縮小晶片的元件變得越來越困難,而現代電晶體的特性只有幾十個原子,能夠改善和提升的空間已經不夠用了。從1971年的4004年推出到2016年年中,摩爾定律大約走了22步驟。要按照這個速度發展到2050年,意味著還要往前推進17步,在這種情況下,工程師必須找出原子體積比氫原子還要小的元素來構建計算機。任何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不過,早在物理定律讓摩爾定律失效前,商業的法則就會先將其淘汰,因為從經濟利益上說,縮小電晶體的體積已經沒有那麼有效了。在摩爾定律之後,又出現了一種名為「Dennard scaling」的現象(以 IBM 工程師 Robert Dennard 命名,他在 1974 年首次提出這一想法)。Dennard scaling 指出,縮小晶片組件的體積使晶片運行速度更快、消耗更少的功率,生產起來更加便宜。換句話說,具有較小組件的晶片是更好的晶片,這也是為什麼計算產業能夠說服消費者每隔幾年就推出一款最新的型號。但是,老的魔法正在衰落。

體積的不斷縮小不再像以前那樣讓晶片更快或更高效。與此同時,製造晶片所需的超精密設備的成本不斷上升正在侵蝕晶片製造的經濟利益。摩爾提出的第二條定律說,「鑄造廠」的成本每四年翻一番。一個現代的晶片製造廠,成本大概需要 100 億美元。即使對於英特爾來說,這也是很多錢。

結果就是矽谷專家達成了共識,摩爾定律已經接近尾聲。「從經濟角度看,摩爾定律已經死了,」運營一家矽谷分析公司的Linley Gwennap說。IBM的研發主管Dario Gil同樣坦率地說:「我斷言計算的未來不能只是依靠摩爾定律。」英特爾前晶片設計師Bob Colwell認為,晶片產業可能到20世紀20年代初,製造出製程僅有 5 納米的晶片——「但你要說再那個基礎上變得更小就很難讓我相信了。」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晶片

換句話說,過去 50 年中最強大的技術力量之一很快就將走到盡頭。然而,計算機將以驚人的速度繼續變得更好和更便宜,已經成為人們根深蒂固的想法,也是未來許多技術發展預測的基礎,從無人駕駛汽車到更好的人工智慧和更引人注目的消費者電子產品。實際上,除了縮小晶片的組件,還有其他的方法使計算機變得更好。摩爾定律的結束並不意味著計算機革命將就此停滯。不過,摩爾定律的結束確實意味著未來幾十年將與前幾個世紀大為不同,因為沒有什麼能比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晶片體積的持續縮小更加可靠或可重複的了。

摩爾定律使計算機變得更小,將它們從佔據整個房間的巨獸轉變為多層靈活安裝的電路板。摩爾定律也使計算機變得更加實用:如今一臺智慧型手機的計算力比1971年全美國可用的計算能力加起來都多,而且只需要一塊電池就可以用上一整天。但是,摩爾定律最有名的效用是使計算機變得更快。到2050年,當摩爾定律已成為古老的歷史時,工程師們將不得不使用一系列其他的技巧讓計算機的運行速度變得越來越快。

有一些簡單的方法。一是更好的編程。在過去,摩爾定律的突破性步伐使軟體公司沒有時間精簡他們的產品。事實上,他們的客戶會每隔幾年就會購買更快的機器這個事實進一步削弱了激勵軟體公司完善編程的想法:加速運行緩慢的代碼最簡單的方法可能只是等待一兩年,當硬體的速度趕上就可以。隨著摩爾定律的衰落,計算機行業短暫的產品周期可能會開始延長,這將給程式設計師更多的時間來打磨他們的工作。

另一個則是改善晶片設計。現代晶片開始具有專用電路,設計來專門為常見的任務,諸如解壓縮電影、加密或繪製在視頻遊戲中使用的複雜3D圖形等複雜計算加速。隨著計算機普及到各種其他產品中,這種專用晶片將是非常有用的。例如,自動駕駛汽車將越來越多地利用機器視覺來解釋現實世界中的圖像,分類對象和提取信息,這些都是對計算量要求很高的任務。而專用電路將帶來顯著的性能提升。

然而,為了使計算能力以每個人都習慣的速度不斷提高,還需要更為激進的東西。其中一個想法便是試著將摩爾定律推動到第三維。現代晶片基本上是扁平的,但如今研究人員正在採用晶片堆疊技術,這樣就能在同樣的面積裡容納更多的組件,就像摩天大樓那樣可以在給定區域比低層房屋容納更多的居民。

第一個這樣的設備已經上市:韓國微電子公司三星銷售的硬碟驅動器,內存晶片就採用了三維堆疊技術。 該技術具有巨大的前景。

現代計算機將它們的存儲器安裝在距離其處理器幾釐米的地方。在矽速度下,一釐米是很長的一段距離,這意味著每當需要提取新的數據時都會產生比較顯著的延遲。3D晶片可以通過在存儲器層之間夾入處理邏輯層來消除這一瓶頸。IBM認為,3D晶片可以使設計師將目前一棟樓那麼大的超級計算機縮小到一個鞋盒的大小。

但要讓 3D晶片正常工作,還需要一些基本的設計更改。現代晶片在運行時會產生很多熱量,需要強大的散熱器和風扇來散熱降溫。3D晶片的產熱情況會更糟,因為相比二維晶片,3D晶片可用於散熱的表面積要小得多。出於同樣的原因,3D晶片的供電和數據輸入也要求新的技術。因此,IBM 所預想的只有鞋盒那麼大的超級計算機將需要採用液體來冷卻。每個晶片都將有微孔允許冷卻液體流過。同時,IBM公司認為冷卻劑也可以作為一個電源。根據這種想法,液態的冷卻劑就像液態電池的電解質那樣流過固定的電極。

雲計算將成為計算產業應對摩爾定律消亡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還有更加超前的想法。量子計算認為使用量子力學的反直覺規則來構建機器,能夠比任何常規計算機更快地解決某些類型的數學問題(對於許多其他問題,量子計算並不會帶來什麼優勢)。量子計算最著名的應用是破解一些加密代碼,但是它們最重要的用途可能是準確地模擬量子化學問題,這在製造業和工業中有難以估量的用途,都是常規計算機難以解決的。

十年前,量子計算方面的研究大都在高校裡。如今,幾家大公司——包括微軟、IBM和谷歌——都在投資這項技術,所有這些公司都預測,量子晶片應該在未來十年或兩年內可用(事實上,IBM已經開放了網上平臺,任何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利用IBM的量子晶片遠程編程)。

加拿大公司 D-Wave的已經賣出了一臺有限量子計算機,它只能計算一個數學函數,而且目前也不清楚這臺機器是否真的比非量子計算機運行得更快。

像3D晶片一樣,量子計算機也需要專門的護理和數據提供。對於量子計算機來說,它的內部結構必須與外界隔絕。量子計算機必須用液氦冷卻到逼近絕對零度的範圍,並且通過複雜的屏蔽保護,即使最小的熱脈衝或散亂的電磁波也能破壞量子機器所依賴的精確量子狀態。

然而,這些預期的改進作用都是有限的:它們帶來的增益是一次性的,或者只適用於某種類型的計算。摩爾定律的強大之處在於,它每隔幾年就帶來可以衡量的性能的有規律的提升。未來的進步將會更加艱巨,更加不可預測,更加不穩定。而且,與繁榮的往日不同,未來計算力的提升尚不清楚將如何轉化為消費產品。很少有人會想要一臺低溫冷卻的臺式量子計算機或智慧型手機,液冷技術也一樣,不僅重,而且不便隨身攜帶,設計上也十分複雜。在這種情況下,為特定任務構建專用的硬體也將是值得的,只要它能被定期使用的話。

但是,所有這三種技術都將很好地適用於數據中心,它們將有助於推動未來幾十年的另一個大趨勢。傳統上看,計算機已經是你的桌子上的一個箱子或口袋裡的一個盒子。在未來,網際網路和行動電話網絡提供的愈發無處不在的連接,將使大量的計算能力隱藏在數據中心裡,讓用戶在需要的時候使用它們。換句話說,計算將成為一個按需求使用的實用程序,就像今天的水或電一樣。

雲計算將成為計算產業抵禦摩爾定律消亡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與智慧型手機或PC不同,數據中心可以簡單地增加體積而變得更強大。隨著世界對計算的需求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計算將在距離用戶數百英裡外、陰暗的大型倉庫中發生。

這一過程也已經開始發生。拿蘋果的語音個人助理 Siri 來說,解碼人類的言語並計算出一個指令(比如「Siri,給我在附近找一家印度餐館」)背後的意圖,所需要的計算力比iPhone本身可用的更多。iPhone 只是記錄下用戶的聲音,並將信息轉發到蘋果數據中心裡更強大的計算機。一旦遠程計算機找到了適當的響應,它會將信息再發送回iPhone上。

相同的模型可以應用的產品遠不止智慧型手機。晶片已經進入了通常不被視為計算機的東西,從汽車到電視和水壺再到醫療植入物,而且這個過程正在加速。「物聯網」(IoT)的理想是將計算嵌入幾乎每一個可以想像的對象之中。

智能服裝將使用家庭網絡告訴洗衣機使用什麼設置來清洗自己;智能鋪路板將監測城市中的行人交通,並給政府提供詳細的空氣汙染地圖。

再一次地,這一未來我們現在已經可見:勞斯萊斯等公司的工程師甚至可以監測飛行中單個噴氣發動機的幾十個性能指標。智能家居中心允許業主通過智慧型手機控制從照明到廚房電器的一切,這種服務在早期採用者中很是受歡迎。

但是,要讓物聯網實現其全部潛力,還需要一些方法來了解數十億嵌入式晶片帶來的數據洪流。物聯網晶片本身不能勝任這項任務:例如,嵌入在智能鋪路板中的晶片必須儘可能便宜,並且功率非常低:由於將單個鋪路石連接到電網不切實際,這樣的晶片將不得不從熱能、行人的腳步踩踏甚至是環境電磁輻射中獲取能量。

計算機產業革命將繼續

隨著摩爾定律的消亡,「更好」的定義也將改變。除了上面列出的途徑,還有許多其他可能看起來有希望的方法。例如,現在有很多人正在研究如何提高計算機的能量效率。這有幾個原因:消費者希望他們的智慧型手機有更長的電池壽命;物聯網需要將計算機部署在電源不可用的地方;還有大量的計算已經消耗了世界發電量的2%。

用戶界面是另一個已經做好準備迎接改進的領域,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技術已經十分古老了。鍵盤是從機械打字機直接發展而來。滑鼠最初在1968年出現,所謂的「圖形用戶界面」(如Windows或iOS)也在當年誕生。歐洲的粒子物理實驗室 CERN 在20世紀70年代開創了觸控螢幕。

1986年的第一個滑鼠。來源:GettyImages/TheGuardian

Siri可能離開你的手機進而無所不在:人工智慧(和雲計算)讓使得任何機器——無論單獨看是如何的微小——只需通過談話就能控制。我們現在已經製作出了能夠使用語音控制的電視機。

事實證明,目前用於虛擬實境視頻遊戲的手勢跟蹤和凝視跟蹤等技術也是有用的。增強現實(AR)也在混合虛擬和真實。谷歌的Glass AR頭盔雖然被打回了設計室,但類似的東西可能會在將來某天得到使用。此外,該公司正致力於研發能夠實現類似功能而不太具有侵入性的電子隱形眼鏡。

摩爾定律不會永遠持續。但隨著它的褪色,摩爾定律的重要性將愈發顯現。它給計算機這個規模宏大的全球產業一個主節拍器,沒有摩爾定律的未來計算的進步將變得更加困難、更不規則。但是,進步仍會發生。2050 年的計算機將是一個微小的晶片,這個晶片嵌入在從你的廚房櫃檯到汽車裡的一切系統。這些系統中的大多數將有機會通過網際網路無線傳輸獲得大量的計算能力,你將通過與房間對話與這些電子設備和電器互動。數以萬計的小晶片將分散在物理環境的每個角落,使世界更容易理解、更易於監控。摩爾定律很快就會結束。但計算革命仍將繼續。

原文連結: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7/jan/26/vanishing-point-rise-invisible-computer

【尋找AI獨角獸】新智元聯手10大資本

啟動2017創業大賽

AI 創業大賽由新智元與10 家主流 AI 創投機構:藍馳創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高瓴智成人工智慧基金、藍湖資本、藍象資本、IDG資本、高榕資本、中信建投證券、明勢資本、松禾遠望基金攜手發起,由新智元主辦,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澱園管理委員會支持,是一場聚合了 AI 技術領袖和投資領袖的盛會。新智元向滿懷雄心的未來AI獨角獸提供強大的創投資源對接機會,頂級風投 TS 等你來拿。http://form.mikecrm.com/gthejw

點擊文章下方閱讀原文,在線填寫報名申請報名表。該報名表為參與評選必填資料。

如有更多介紹資料(例如BP等),可發送至 xzy100@aiera.com.cn,郵件標題請註明公司名稱。如有任何諮詢問題,也歡迎向該郵箱發信聯繫。

大賽諮詢,請添加新智元微信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很多職業會在2050年消失?《人類簡史》作者這樣說
    25日,《今日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現身在北京舉行的「2018信睿論壇」,並分享了對人工智慧的一些看法。尤瓦爾·赫拉利是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關注領域涉及歷史學、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著有暢銷書《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等作品。對近些年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工智慧的出現,他也有所關注。
  • 計算機的發展簡史
    計算機的發展簡史 1946年它採用了18000電子管,重30噸,佔地170平方米,投資超過48萬美元,該機的字長為10位十進位,計算速度每秒5000次,每次最多只能存儲20個字長為10位的十進位數計算程序是通過「外接」的線路實現的,設有採用「程序存儲」方式,這臺ENAC是一個專用機,因為它是最早誕生的一臺電子計算機,因此我們認為它是現代計算機的始祖。
  • 《人類簡史》作者:現在的「人類」將會徹底消失?
    ——《人類簡史》投資界5月25日消息,在《九鼎投資未來論壇》上,《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對下一輪革命浪潮來臨之際,未來人類生活場景將發生的一些改變進行了場景畫像和分析他認為: 一、21世紀下一個浪潮的技術革命將會從根本上改變人類本身,我們將會知道怎麼樣更好的控制以及操控,甚至設計我們的身體。二、未來一到兩個世紀之內我們所知道的現在的「人類」將會徹底消失,整個世界將會由一些實體來控制,這些實體跟我們人類有所不同,就像人類和猩猩的差別,這就是我們的未來。
  • 人類簡史:從認知革命到科學革命
    《人類簡史》讀到最後:「我們對周遭的動物和生態系統掀起一場災難,只為了尋求自己的舒適和娛樂,但從來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 作者赫拉利通篇用了並不長的篇幅敘述了從石器時代到如今21世紀,從人類起源到發展直到未來,人類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科學革命逐步演化的一整部人類簡史。赫拉利筆下的這部人類史並不是傳統意義上來記載歷史的,更多的是引發人類內心深處的思考:人類究竟追求的是什麼?是追求快樂嗎?那人類在演變過程中是越來越快樂了嗎? 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 身為面向對象編程、移動計算機之父的他,為何說「計算機革命還沒...
    退學後的艾倫加入志願兵服務隊,在軍隊的一次計算機的能力傾向測試中,艾倫因為表現出眾而被美國空軍派遣到 IBM K101 工作。正是在那裡,艾倫學習到了大量計算機有關的知識。 從軍隊退伍後,艾倫被科羅拉多大學錄取,攻讀數學和分子專業,畢業後進入猶他大學學習電氣工程。
  • 最新研究表明,北極夏季海冰很可能在2050年之前消失
    自從1979年開始記錄衛星以來,夏季北極冰的面積減少了40%,體積減少了70%如果排放量仍然很高,則即使在冬季,北極地區也可能會無冰最新研究表明,即使迅速削減了導致氣候危機的碳排放量,現在極有可能在2050年之前使北極夏季海冰消失。
  • 《未來生活簡史》:帶你了解人類去向何處,未來學家如何預測未來
    在讀《未來生活簡史》這本書的時候,還讀到了很多從未想過的未來生活的樣子。》《未來簡史》《時間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的盛讚,稱其「趣味橫生,登高博見!作者認為個性化製造革命會讓人類掌握設計和製造材料的能力,個性化而非大批量生產的形式會更加滿足不同的需求,更高效的為人類服務。在這場革命中,作者預測3D列印技術能夠把製造能力從從前的大批量工廠轉到普通大眾的手裡,這樣的好處在於可以讓人類的創造力發揮到最大化,再也不存在所謂的等級,而更多的看個性化製造能力。
  • AI簡史,計算機如何演變到區塊鏈
    02 圖靈機的創世紀 20世紀後半葉,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個人計算機(PC)的全球普及,這或許是人類歷史上意義最為深遠的技術革命,託夫勒稱之為「第三次浪潮」,人類社會繼農業階段、工業階段後,進入到了信息化階段。通用計算機(圖靈機)的發明,就是這一偉大歷史轉折的關鍵點。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無知的革命
    數字說發展在過去的200年來,我們的力量和知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長,公元1500年之前,全球總共只有大約5億人口,現在我們已經到了70億;過去從沒有人能繞地球一圈,而今天我們任何人都能夠在48小時內輕鬆完成環球航行;過去沒有任何生物能離開地球大氣層,而今我們已多次登上月球;過去發送消息最快要數我們的八百裡加急了
  • 臺積電研發副總裁黃漢森:2050年電晶體將縮小到氫原子尺度,即0.1nm
    臺積電研發負責人Phillip Wong近日在矽谷舉行的Hot Chips會議上表示,摩爾定律沒死,依然有效且狀況良好,並表示隨著新技術的進步,到2050年電晶體做到0.1納米,約等於氫原子的大小。 「毋庸置疑,摩爾定律依然有效且狀況良好,它沒有死掉,沒有減速,也沒有生病。」
  • 《人類簡史》:動物到上帝的三步,1認知革命,完成食物鏈登頂
    01引言《人類簡史》《人類簡史》是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最受歡迎教授赫拉利在書中結合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領域的知識,從宏觀獨特的角度切入,系統描述了10萬年前到21世紀期間人類的發展歷程。本書主線明確,利用三大線索為讀者理清人類發展的脈絡,分別是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技革命。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
    科學革命,是一場對於無知的革命。科學的基礎精神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也正因為我們承認了自己的無知,才更想把世界搞清楚,才更有求知慾。所以,科學革命是非常勵志的一場革命,人類決心要把這個世界搞清楚,讓自己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而不是去祈求神靈。
  • 以色列未來學家預測:2021開始即將出現3場科技革命,人類將終結衰老
    這三場革命已經開始,它們分別是:  個性化製造革命:個人掌握設計和製造各種材料和物品的能力,在這場革命中,3D列印技術把製造能力從大型工廠和富人那裡轉移到普通大眾手上;提升人類的創造力,削弱等級分化。  智能革命:計算機開始模仿人類的部分語言和思維能力,人類也在此過程中得到提升,挑戰死神,審視人性。
  • 未來簡史:大部分人類將淪為無用階層
    2017年1月,赫拉利的新書《未來簡史》中國大陸唯一授權中文版將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據悉,《未來簡史》英國版在2016年9月出版後依然備受關注,讀者熱度不減,被《衛報》《泰晤士報》等多家媒體評為2016年度最佳圖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評價說:「《未來簡史》是一部能夠震撼人心,同時又趣味盎然的作品。而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會顛覆你的思考方式。」
  • 《未來生活簡史》:人類將來或許要經歷的三場新革命
    回顧人類的科學發展歷程,從直立行走到使用工具,從人力機械到動力機械,從蒸汽時代到電子時代。人類的每一次所發生的巨大科技進步,比起上一次到前一次的時間,都是越來越短。尤其是近幾十年,人類科技的發展就好像是坐上了火箭一般,今天看似新出現的科學技術,可能過不了多久就會被新的技術所取代。當下科技的發展,用「飛速」這個詞來形容。似乎都有些不夠貼切了。
  • 對話計算機史學權威,才知道量子計算機馬上要來了
    由於微信公號改版不按時間流推送,很多哲友可能無法在第一時間讀到哲學園文章。為及時看到新推文,可將哲學園「設為星標」。,也是《計算機簡史(第3版)》的第一作者。
  • 對話計算機史學權威,才知道量子計算機馬上要來了
    、國際工程技術史雜誌編委、施普林格出版集團計算史系列叢書主編,也是《計算機簡史(第3版)》的第一作者。您認為巴貝奇在計算史上的地位能否比肩艾倫·圖靈和約翰·馮·諾伊曼?Martin:與其說查爾斯·巴貝奇是「現代計算機之父」,不如稱他為「計算機先驅」。雖然差分機和分析機是巴貝奇智慧的結晶,但二者對現代計算技術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 解讀《人類簡史》10、科學革命——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
    解讀《人類簡史》10、科學革命——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曉書童讓書本上的知識不在傲嬌,與您共舞。
  • 量子計算:1秒完成傳統計算機100年的任務量
    也正是看到了這樣的「洪荒之力」,各大巨頭開始入局量子計算。2017年底,IBM稱已成功研製出5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處理器樣機。據報導,谷歌正在研究49個量子比特的晶片,英特爾、微軟也加大了對量子計算的投入。  我國科學家也加快了研發步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與陸朝陽課題組於2017年成功研製出世界首臺超越早期傳統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
  • 量子計算機,可以說是近些年來的一次革命
    有人想,是一種特殊的算法啊,不就是想讓你用一種「傻瓜」的方式獲得結果嘛;有人想,就是把計算機模擬出來當一個單片機唄,配置好就可以傻瓜式使用;有人想,是一種將量子計算機捆綁在物聯網設備上,讓計算機用來替代晶片啊;有人想,他們家用的是量子晶片,用量子計算機來做自動駕駛汽車;也有人想,基於量子計算機的各種應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