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餐飲行業雖然受疫情影響較大,但在挑戰和困境中,行業整體加快了升級轉型節奏,比如餐飲智能化升級在疫情期間需求暴增,且帶動行業整體智能化進程普及。在此背景下,業內認為智能設備行業,如智能迎賓接待設備、自動化送餐機器人、大容量回收設備等將迎來良好發展時機。
餐飲行業收入持續回暖
近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10月份我國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其中餐飲收入受到關注。10月份,全國餐飲收入4372億元,同比增長0.8%,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業內認為,10月餐飲市場持續復甦,全國餐飲市場和限額以上單位收入均實現正增長,連鎖品牌企業、頭部企業在復工復產及促進餐飲消費方面繼續發揮重要引領作用。但目前來看,全球疫情蔓延在歐美等國家造成二次衝擊,國內疫情也有受境外輸入影響呈局域反覆態勢。
因此,下一階段餐飲企業要繼續堅持將各項防疫工作常態化,加強重點環節食品安全自查。同時,餐飲企業應當自覺將「無接觸」服務納入餐飲服務全過程,切實保障食品安全,持續助力餐飲市場穩定回暖。
食安已成為餐飲行業發展的主旋律。「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啟用送餐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提升消費者用餐安全感,才有可能進一步鞏固餐飲消費市場穩步復甦、持續回升的良好勢頭。
智能設備行業迎來良好發展時機
從餐飲產業鏈來看,智能化、自動化設備目前主要集中表現在顧客點餐、送餐及結算過程,特別替代傳統人手負責送餐環節的智能送餐機器人在今年從「非必需」到「新標配」。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點是得益於AI算法突破,以及生產供應鏈的成熟,送餐機器人全面落地餐廳場景成為可能,其實用價值和市場普及率都有了全面提升,且隨著送餐機器人「導航、避障和多機協作」三大核心功能的升級,送餐機器人的配送效率大幅提高。
其中就價值方面而言,「機器人無接觸服務對消費者來說,隔絕了配送過程中因人員流動造成飛沫等汙染的可能性,可以讓他們更放心點餐。」有業內如是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送餐機器人這類智能化設備「無接觸」服務以「生命至上」為原則,獲得了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減少了人員接觸,降低病毒傳播的可能性,提升餐廳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筆者了解到,目前加快布局智能餐廳領域已成為了國內不少餐飲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並獲得一定的成效。例如,海底撈發布的2019年報顯示,其在智能新技術上的成果收穫頗豐:2019年海底撈開設了3家新技術餐廳,其中包括首家海外新技術餐廳;機械臂自動上菜、中央廚房、智慧配鍋機在多家門店小範圍應用;傳菜機器人已部署超過1000臺,大幅豐富顧客的就餐體驗;後廚清洗設備全球部署超過500家,讓後廚員工更輕鬆。
財報強調,包括傳菜機器人、後廚清洗設備在內的新技術具有「豐富顧客就餐體驗」與「讓員工工作更加輕鬆,使他們能更好地服務顧客」的價值。根據海底撈所採用送餐機器人「小嗨」的研發公司擎朗智能數據顯示,機器人一天配送數量在300盤以上,高峰期能達到450盤,相當於1.5~2名普通傳菜員效率。
「現在無論老字號粵菜點都德,還是知名連鎖燒烤店豐茂烤串、酷炫魔幻失重餐廳都在使用自動化送餐機器人,提高配送效率,增加客戶體驗價值,同時降低企業人員成本。」餐飲行業人士指出,在加速餐飲行業收入持續回暖的下一階段,使用智能化、自動化設備將成為一種新的標配,憑藉著科技感和高效率服務,智能化設備將推動餐飲行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