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再上頭條,這一次還是因為樓市。據說深圳華潤城三期開盤,出現「代持炒房 」「眾籌炒房」等違規現象,千萬元的豪宅瞬間清盤。
這吸引了全國人的關注,同時深圳官方表示要徹查。華潤城三期是否會成為「殺豬盤」,我們拭目以待。
華潤城三期成了投資客天堂
這一次,深圳樓市再鬧大新聞。南山區華潤城三期開盤,均價13.2萬元/平方米的潤璽,共推售1171套房源,建面約100/125/175/200平方米不等,單價區間約12萬~14.4萬元/平方米,總價區間1184萬~2984萬元。
而華潤城二期的二手房價格已經在17萬左右,因此中間有5萬元的套利空間。所以大量媒體紛紛報導"只要中籤一套華潤城三期,至少500萬到手"。
於是,在套利的驅使之下,9690人參與搖號搶奪1171套房子,3天內清盤,總銷售金額196億元。
這搶千萬豪宅的新聞,讓全國人都看傻眼了。1000多萬元一套的房子,真的是普通剛需群體消費的麼?
在華潤城三期銷售之前,微博上、公眾號裡,以及微信群裡就已經在討論"眾籌打新""眾籌購房""代購房"等規避深圳限購限售政策的套路,甚至有中介還為此開出培訓班,指導如何能以違規方式獲得搶房資格。
顯然,華潤城三期已經是典型的資金盤,而非真實居住需求。這簡直就是和"房住不炒"政策唱對臺戲。
於是,新華社於28號發文強烈譴責《抑制樓市打新熱,需硬核舉措》。這篇文章提到,"打新熱"現象警示,增加供給、新房限價之外,樓市調控還有很多事要做,比如更多地關注住房流向,加強對持有環節的調控,讓稅收槓桿發揮更大作用。建立科學合理的房地產稅制度,通過市場化手段抑制投資投機行為,或許能收釜底抽薪之效。
再接著,網上便傳出深圳要出臺房產稅政策:
首套免稅;人均免徵60平米。這與上海做法相同。
家有2套房者,超過60平米部分,按市場估值的1.5%徵稅;
3套者,按2.5%徵稅;
4套及以上按4.5%徵稅。
目前,還無法證實這個消息真偽。但是自從2017年提出房住不炒至今,房地產長效機制一直未能出臺,新的財稅政策也未能落地。
前不久,官方再提儘快健全房地產長效機制。同時,還提出"房地產業影響投資和消費,事關民生和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
而另一位領導,則多次提到"房地產泡沫是威脅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
為了防範金融風險,這兩年P2P清場、影子銀行關閉、開發商貸款比例限制、住房貸款收緊、螞蟻集團被查……
面對深圳華潤城三期的炒房鬧劇,官方回應稱要嚴查,不知後續會出臺怎樣的政策。我們拭目以待吧。
千萬豪宅是不是殺豬盤?
那麼,既然想盡一切辦法搶購華潤城三期的人,是為了投資房產賺錢,那麼這筆上千萬元的投資值得麼?
筆者在鏈家上翻看了當前華潤城二期的在售和在租房源。
華潤城二期是53層的超高層,88平精裝兩房的均價是17萬,總房價是1500-1600萬。而這套88平的鴿子籠的租金是16000-17000元。
自從2019年11月至今,華潤城二期的二手房沒有成交。2019年11月成交的均價是13-14萬元之間。一年來,華潤城二期的二手房價格上浮20%。但是有價無市,沒有成交。
1600萬的房子,月租金只有17000元。
而1600萬元,按照年化5%計算,一年的利息是80萬,租金收入只有20萬,每年成本增加至少60萬。
搶購華潤城三期的人,據說很多都是眾籌買房,就是幾個人私底下籤個投資合同,一起湊首付,一起償還房貸。
相當於共同投資一套1000多萬的房產,等交易掉後,再將利潤分成。
這種私下籤合同的投資是有巨大風險的,因為房產證上只可以寫合格購房者的姓名,其他投資人的姓名不可能出現在房產本上。
如果房產本上的人認定房子是自己的,按照法律只需要償還其他投資者的本金。
如果房子遲遲賣不出去,有人毀約,不再繳納房貸。房貸有可能斷檔,帶來糾紛和金融風險。
假如真如媒體報導所言,大多數房子都被投資客以眾籌購房的方式買去,那麼後續的風險可想而知。
目前,深圳的限購政策是拿到房本5年後才可以出售。這五年內,會發生怎樣的事情?誰都沒法保證。
而且從華潤城二期的交易情況看,基本有價無市。這也可以預見,華潤城三期二手房的交易情況。
由此,也可以看到這筆投資的風險與收益情況。既然風險這麼大,為何還有這麼多人去投資呢?
這其實像極了今天的股市。大盤在金融券商的帶領下直奔3456點,但是中午11點開始回落,到下午2點竟然由漲轉跌。
而大量股民都瘋狂地追進去搶買金融和券商股,結果全部套牢。買漲不買跌,是投資市場最常見的規律。既然深圳樓市已經徹底淪為投資盤,那這種無腦瘋狂,就見怪不怪了。
深度|客觀|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