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傳》:父母的正確引導,是打開孩子成才之路的鑰匙

2021-01-09 有書

每個孩子小的時候,都會有些特別的舉動,在理解孩子的家長眼裡,孩子會被誇贊為富有想像力和探索精神,家長們會從積極的方面去培養孩子;在某些不理解孩子的家長眼裡,孩子可能會被看成是怪異,時間長了,孩子潛意識裡也會以為自己是怪人,長大後逐漸就成為一個性格古怪的人。

1950年,霍金全家搬到位於倫敦北部20英裡的聖奧爾本斯鎮居住,周圍住的都是英國的中產階級,但他們與周圍的鄰居並沒怎麼來往。

因為周圍鄰居覺得他們一家比較古怪。例如:他們家庭成員之間說話的語速都很快,外人聽不懂,同學們還嘲笑霍金,戲稱他說的話是「霍金語」;鄰居們看不慣他們家裡濃厚的學習氛圍,而他們覺得鄰居們沒什麼文化,並不主動去與鄰居們打交道。

鄰居們的不友好態度,並沒打擾他們一家人在那裡愉快的生活。寬容慈愛的父母給予他們的愛,已讓他們兄妹很是知足。他們在父母的庇護下,度過了快樂的童年生活。

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興趣、愛好以及不懈的努力佔極大比重。霍金的父母深深明白這個道理,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只扮演好自己引路人的角色,既不去包辦孩子們的未來,也不會粗暴地幹涉孩子們現在的生活。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爸爸對我說:「要好好讀書,我們家的孩子是不允許留級的。如果不好好學習,考得不好要留級的話,那就不要讀書了,回家種地。」

爸爸的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一直鞭策著我努力學習。小時候家裡負擔重,爸爸從來不過問我們的學業,只在每學期我們拿成績單回來的時候,認真看一看,然後籤上自己的名字。因為有那條家規,我們姐弟幾個,從小學習都比較自覺,從沒讓父母為我們的學業操心。

本書的主人公霍金教授,父母也給他們兄妹幾人制定了一條家規:必須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牛津、劍橋大學,並且還要拿到講學金。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會覺得這條家規實在太苛刻,是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但對霍金兄妹來說,卻像理所當然般地輕易就做到了。

霍金兄妹就是我們眼中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下面我們來看看霍金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和引導孩子的吧。

首先霍金的父母鼓勵孩子多看書。因為他們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家裡收藏了很多書籍,霍金的父母喜歡看書,也鼓勵孩子多看書和探討書中的學問。因為他們允許孩子在飯桌上看書、討論,還引起鄰居們對他們的不滿,將他們看成怪物。但霍金的父母並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並沒有因此而改變這種教育方式。

其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霍金的父母買了一輛吉普賽大篷車,將它改裝得不起眼,放暑假的時候,帶著孩子們到處去旅行。既讓孩子們離開喧囂的都市,親近大自然,又能開闊孩子的視野,增長孩子的見識,還能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個性,一舉幾得。

第三,多關注孩子的感受,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在他們兄妹小的時候,霍金的母親不像別的父母喜歡帶著孩子們去遊樂場和動物園,而是經常帶著他們去博物館參觀,她會根據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選擇性地帶他們去各種博物館。比如霍金喜歡參觀科學博物館,他的大妹妹喜歡去歷史博物館,而小妹妹則對藝術博物館感興趣,霍金的母親會分別帶他們到各自感興趣的博物館參觀,幾個孩子都很高興。

第四,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表率。身教重於言教,霍金的父親對醫學非常有鑽研精神,每年都會到非洲去三個月,一方面給當地人治病,另一方面研究疑難雜症。他對霍金的影響非常大,在鑽研型家庭長大,霍金自然而然地從小就有探索和鑽研的精神。

霍金兄妹不必去特長班,不必寫很多家庭作業,更不會成為留守兒童,在父母的陪伴和精心教育引導下,他們快樂的成長。

家庭教育的重點應是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安全感,這樣孩子才能放心大膽地去探索世界;給孩子廣泛的求索途徑,不局限書本,尊重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吧。

相關焦點

  • 想讓孩子有好的想像力,父母正確的引導很關鍵!
    那麼生活中,爸爸媽媽們可以通過什麼方式來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呢?好奇心是促使幼兒進行探索活動的動力源泉,也與孩子發揮想像力有密切聯繫。所以,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觀察生活。注意關注孩子有哪些興趣點,不要打擊孩子的熱情,尤其是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可以啟發孩子自己去猜測、去探索、去驗證,讓他們充分發揮想像力,保持活躍。親子閱讀是一項非常不錯的互動活動。
  • 孩子恐懼黑暗不敢一個人睡,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今天和家長們聊一聊,孩子為何會恐懼黑暗,不敢獨自一個人睡。也許家長們會說,孩子還小這很正常啊,長大了自然就會好。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估計不在少數。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孩子上了小學還在和媽媽一起睡。孩子恐懼黑暗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由於後天因素造成。所以家長們務必要引起重視,並加以正確引導。不然會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造成不良影響。就像很多成年人,也會恐懼黑暗一樣。
  • 「低頭族」出現低齡化 專家建議正確引導
    「低頭族」出現低齡化 專家建議正確引導  2019-02-14 17:27:4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玉素
  • 兩位霍金博士作客上海 講述史蒂芬·霍金的科學探索之路
    今天上午,著名作家簡·霍金博士與科普作家露西·霍金博士做客上海科普大講壇,與三百餘位現場觀眾分享了將科學知識轉化為科普讀物的奇妙經歷。作為已故傑出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史蒂芬·霍金的愛女,露西·霍金為上海的觀眾們帶來了她與父親歷時八年共同創作的兒童科普讀物《喬治的宇宙》。
  • 她是未來科學界新星,如今不過15歲,卻破開世界性難題,比肩霍金
    談方琳天賦雖然是我們無法逃避的事實,但是努力在後天同樣重要,如果說天賦是打開學習大門的鑰匙,那麼努力就成為了通向成功的臺階。「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是很多學者都困擾不已的課題,可是談方琳這個15歲的小姑娘,卻破開這一世界性難題,許多人稱讚她比肩霍金!興趣激勵著她不斷的深入,讓她通過在這方面的研究,在「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當中,奪得了第1名和主席獎。
  • 放手不等於放任,自主意識對孩子很重要,父母該正確引導
    後來,小孩在沒有父母的引導下,他開始變得沒有主見,只要是新鮮刺激的事情,他都想要去嘗試,不懂得這件事情是否應該做。放手不等於放任,有的父母以為給孩子自由就是不管孩子,任由其發展,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會變得沒有自主意識。孩子沒有自主意識有什麼危害?
  • 霍金傳|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領讀︱非常一刀 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先生的去世,引起世界級範圍的懷念與追思。誠然,他在物理學界卓越的成就,他與病魔不懈抗爭的傳奇人生,這兩條主線的任意一條,都足以構築出後人仰望他的視角。但,當無所不用其極的讚譽洶湧而至時,什麼才是向大師致敬的正確姿勢?
  • 《地球上的星星》: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其實父母的行為就是用自己的情緒來教育孩子,他們的教育方式都為了發洩自己的不滿,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並不是直面問題解決問題,而是先發洩自己的情緒。但是用情緒來教育孩子,真的能起到作用嗎?我想答案是不能,因為情緒並不能傳遞你的價值觀,情緒只能傳染更加惡性的情緒,會讓孩子產生消極抵抗的行為,孩子也並沒有從父母的情緒中學到任何正確的價值。
  • 智商120+的孩子,通常會有下列特徵,父母正確引導尤為關鍵
    執筆:張蒙編輯:王之風定稿:蘇子後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擁有超高的智商,但其實娃的智力水平,除了受遺傳因素影響,父母后天的培養也功不可沒,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高智商的一面,只是家長沒有注意到,錯過了培養。
  • 孩子不愛說話怎麼辦?別再怪孩子了,先看看自己有沒有正確引導
    但是當讓孩子與同伴相處時,他們也變得有說有笑,很是活潑,愛說話也願意說話,如果是這樣,就可以排除孩子有語言交往障礙,只是跟成人的交往有障礙。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孩子本身的原因,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家長。很多家長忙工作,本身就沒有特別多時間陪伴孩子。下班回到家後,也不喜歡和孩子交流,自顧自的忙自己的事情,不去關注和理會孩子,親子間的溝通甚少。
  • 幾點鐘出生的孩子,以後必定成才,成大器,無論男女都有大出息
    作為長輩,自己一輩子享福也好,受罪也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輩子可以有大出息,賺大把的錢財,過上富貴的生活,自己也就不用操那麼多心了,當然,要想孩子如自己所想的那樣,孩子就必須有足夠好的運勢才行,那麼,哪個時辰出生的孩子,天生富貴命,以後必定能成才,大有作為呢?
  • 孩子智商主要遺傳自母親嗎?父母別被帶偏,忽視了正確的育兒之道
    生出個高智商的寶寶,這是天下所有父母共同的心願,當父母看到寶寶的聰明表現時,常常感到特別驕傲,都覺得這是自己大腦中的「聰明基因」遺傳的結果。前幾天在餐廳吃飯,聽到隔壁桌一家人在聊孩子的成績,這個孩子的成績這次期末考試進了年級前十,所以父母為了獎勵孩子,帶他出來大吃一頓。
  • 北大教授直言:家長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很多家長看完後陷入深思,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這樣呢?小時候老人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意思就是說,孩子小時候吃苦、遇到困難時好事,如果家長害怕孩子吃苦,就等於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一位北大退休老教授直言:「熊孩子都是被父母慣出來的,慣子如殺子,家長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 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
    孩子不願意踏出第一步和別人交朋友,變得十分內向。而內向的孩子,在學校裡容易被孤立,以後出到社會,沒有社交能力的孩子,也不容易適應。如果孩子出現「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3步走引導孩子!①先傾聽孩子父母要先學會傾聽孩子,一來可以了解孩子心中的鬱結所在,二來父母可以做好榜樣,教孩子學會傾聽。
  • 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父母是主要原因
    孩子總是被大人引導,是他們將自己最直接的情感與不愉快的事情相聯繫。無數的研究和實例告訴我們,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家庭氛圍良好、父母關係和睦的家庭,孩子的心理通常都很健康,情緒平和穩定;而父母整天爭吵的家庭中,孩子整日接收到負面的信息和情緒,心中也會被影響,缺乏情緒相關的能力。
  • 2名女性科學家獲化學諾獎:父母引導了我們對科學發現的興趣
    在看了她們的故事之後,我深深地發現,父母對於孩子的引導和鼓勵太重要了,我們也要意識到,孩子將繼承我們的某種才能,也需要得到我們的引導和鼓勵。,或者對科學擁有濃厚興趣;他們通過口傳心授,或藉助書籍、博物館、實驗等方式,為孩子營造追求、探索科學的輕鬆氛圍。
  • 張彩虹丨精準引導孩子行為+正確的溝通方法
    帶著這樣的焦慮和擔心,孩子很難靜下心來用心的複習。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跟父母無話可說,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這樣的交流障礙:一個沒表達清楚一個沒確定清楚幾次之後,孩子的感受,是媽媽不懂我;父母的感受是,這孩子越來越不耐煩了。
  • 害羞的孩子,父母越往外推,孩子越怯懦,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另外有一些年齡較大的孩子,喜歡用「害羞」作藉口,避免和其他人進行交流,對於這兩種孩子來說,害羞就不僅僅是一種性格特點,而是一種心理問題,這種心理問題,削弱了孩子本來就很糟糕的自尊和自信心,導致孩子抗拒社交、甚至自我厭惡。面對孩子的各種「害羞」,父母該做些什麼?是靜待孩子經歷過渡階段?還是該鼓勵孩子更外向一些?02面對各種「害羞」,我們該做什麼?
  • 下雨天打雷閃電孩子嚇到哭鬧,父母科學引導幫孩子克服心理恐懼
    2)有些孩子害怕雷雨閃電,可能是因為父母或家人傳遞了一些不安信息,比如,打雷閃電時,父母也表現出緊張和害怕,渲染了緊張氣氛,孩子當然也會跟著害怕。3)有的家長過度渲染雷雨閃電的危害,讓孩子從心底產生恐懼。
  • 孩子壓力大怎麼辦?父母口頭安慰沒有用,三招幫孩子正確減壓
    ,因為這能夠讓孩子不會繼續打擾父母,同時他們也希望經過一夜的休息之後能夠讓孩子的情況緩解。,所以他們在萬般無奈之下只能給孩子講各種各樣的大道理,希望孩子的心情能夠緩解,但是實際上孩子並不能真正的理解父母講的道理,同時父母也很難設身處地的理解孩子當下的感受,這也會導致父母對孩子的安慰沒有效果。